《山海经》里所描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可靠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3收藏

《山海经》里所描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可靠性?,第1张

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多吧。首先,史学家们有个比较统一的言论,就是山海经是先有画,后有文字的。曾有“山海图”流传于世。尤其是《海经》确实是先有图,后有文的。是一本“以图叙事”的古籍。那么《山经》也是如此吗?宋代学者朱熹曾经认为,像《山经》这种保罗万象,甚至描述了一些动物的声音,这些是不可能根据图画来展现,那么这些是后人自行想象的吗?《山海经》中部分的山川河流是现在确实存在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仍旧没有考证出来。

书中有些相当荒诞的生物描述,但也有一部分生物的描写经由现在看来确实存在,只是古人从未见过,所以在当时觉得相当不可思议。

例如文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描述,也是后世有相当多争议的:“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海外东经》

这个工虫到底是一种生物呢?还是后世演变为彩虹的“虹”字呢?

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都能解释出彩虹是怎么形成的,那么古人能理解这种光学现象吗?也许这个“工虫”就是彩虹,只是古人认为是一种虫?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对不起,我找不到原文了,欢迎大家补充)大意是:有一种生物,只有一条腿,盘踞在海上的冰山之上,叫声如同人的笑声。

这种描述看上去很荒诞,但是仔细一想,也许就是破碎的浮冰随身洋流漂流到沿海周围,上面盘踞的说不定就是海豹、海狮、海象一类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假设,假如《山海经》所描述的是上古时期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众多的史官们为何从未引用过其中的描述?

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一句来自百度)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如果存在,那么他们都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样?

这其中有太多根本无法考证出来。

而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

对于《山海经》描述的真实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而至于其中大量的神话内容,现在看来也绝非荒诞。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年间,一个名叫班的盗墓贼在战国时期盗掘魏王襄墓时,发现了几十张满是古籍的竹简。晋人奉命整理散落的竹简,并用当时的俗语研究和修订《释义》,记载了夏商年间的13部史记,被称为《编年史》,后人称之为《竹书纪年》。

1、纪年史书:

这是一部纪年史书,记载了从夏朝到魏晋湘王的重要历史史记。这本书的期限大约是公元前300年。它是由战国时期的金魏史官组成的。这比司马迁的史料早了两百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大帮助。从某种意以上说,具有研究价值的竹编年鉴在史学界应该具有很高的地位。

2、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

事实上,《竹志》并没有得到传统史学界的认可,历代史记都嗤之以鼻,认为它是一本“另类的书”。因为竹志的内容太骇人听闻,几乎与史料背道而驰,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例如,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在史料中,它是一种美丽和平的治国之道。

3、政治服务的可能性:

史料记载的先秦时期太过理想化,古代先民比后人文明,这是不对的。至少在我看来,人类的发展永远不会从文明到野蛮,从高雅到血腥。历史的车轮会停一小会儿,或者向后退一点。它永远不会倒退。在没有先进的生产方法、食品和道德理论的情况下。在古代,先民的时代应该是黑暗的,是血腥阴谋的残酷斗争,是生命危险的斗争,这是符合人性的。关于儒学史记,如《史记》有许多问题,但不能断定《竹志》是真的。因为《竹志》也有主观编纂的嫌疑,其记载的内容不排除为政治服务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竹志》由《春秋》三传时期的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编撰。历史上,《春秋》三传战国时期,礼乐崩塌,诸侯尽可能早地隶属于皇帝。作为魏国的参与者,它很可能通过《竹志》来宣传自己的合法性。因为根据竹书记载,古代没有退位,只有血腥政变。自古就有。就这样,赵、魏、汉三家分晋甚至独立自主地成为了国王,说他们的行为符合史记大局,合理合法,没有道德谴责。虽然竹志比儒家史书更接近人性,但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一般来说应该是史记,不过我们毕竟不能像《神话》中小川那样活了几千年,呵呵~~~建议劳资都涉猎下,用自己的感觉来认识历史~~~而不是听别人的~~~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虽然有某些部分被真实的记载下来,但孰是孰非就不太一定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从三皇五帝开始写的。从两三千年前写历史,现代人尚且做得到,因为我们有考古学家和各类文献,但是司马迁又是如何做到的?而且,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就焚书坑儒,只留下了秦国的史书,在之后还有项羽火烧阿房宫,不少的史书也被烧掉了。因此,很多人都怀疑《史记》的真实性。其实,《史记》的内容真实性还是很大的。

但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将所有历史资料全部烧毁,仅仅只是将诸侯国之前的历史古籍烧毁了,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的史书并没有被烧掉。而且,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还命令了很多读书人编写《吕氏春秋》,在史书记载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司马迁本身是出身于史官世家,虽然对于这件事仍然有着不小的争议,但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确实实的是汉朝的太史令,其工作就是国家修史有自家父亲这样的条件,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历史书籍也是有极大可能的。按照司马迁掌握的史料,有极大的可能可以写出《史记》这本书。不仅限于书籍,司马迁还到全国游历,在游历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历史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体会当时的场景;还获得了不少民间史料以及传说。

尽管司马迁活在了三皇五帝的三千年之后,但是,以他获得的资料来看,在他那个时代,他应该是获得历史信息最多的一个人,《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事实的。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要看那一本史书,《史记》汉朝部分可信度高。《汉书》要低。一般后朝人给前一朝写的历史可信低(比如,明朝写的元史,唐朝人给南北朝写的史书可信度高,给隋写的要低。)自己给自己写的史书最不可信。之后的都是不太可信的史书,特别是清史。几乎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假,当然历史事件都是真的,但多是原因与细节都是假的。

总结:正史的胜利者写的,往往掩盖真相,有的为自己歌功颂德,如乾隆,有的掩盖恶行,如朱棣,雍正。有的贬低对手,如周武王。而野史多数由着作者随使写,只要有人信就行。但也有少数的野史比正史还要真实。

《山海经》里所描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可靠性?

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多吧。首先,史学家们有个比较统一的言论,就是山海经是先有画,后有文字的。曾有“山海图”流传于世。尤其是《海经》确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