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4收藏

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第1张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例如清代诗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古代中文无通用的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

扩展资料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

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标点符号

在古书籍中,单独框起来的字通常是用来表示重要的内容或者特殊的用途。这些框起来的字有时会用不同的颜色、笔画和形状来区分,以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它们。这种方式可以提醒读者注意这些字,有时候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在古代书籍中,八边形边框通常用来标记重要的节选、引用或者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与主题相关的经文、诗歌、格言等。使用八边形边框来强调这些内容可以使它们更容易被读者注意到,并在读者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这种框框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可以使页面更加美观。

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句号表示句子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