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3浏览:2收藏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第1张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下面是我整理的如何理解“国学”概念,大家一起来看看!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篇1

 “国学”这个概念,在今天尽管关注度与使用度都很高,但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仁智各见,歧义很大,当然对理解国学与软实力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国学”,成为了深入探讨国学与软实力关系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在时下对“国学”概念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中,可以归纳出两种倾向性的理解:一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国学”,把这一概念转换为“经学”;另一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国学”,把这一概念转换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两者相比,主张后一种理解者似乎更多一些。

 而要说明国学与软实力的关系,显然只有立足于从广义上来理解“国学”概念,才能使这一联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同时,把“国学”概念转换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来加以理解,则比较易于说明与把握。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比之“国学”,含义要更为明确。由此看来,“国学”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尽管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但两者之间毕竟直接相关涉,而为了便于说明和把握“国学”概念,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予以转换。

 “国学”概念转化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后,其含义就具体化、明晰化了,实际上表现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的国学是指国学的本义,即历史上所存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这是进入20世纪后人们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如1904年邓实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学保存论》,1906年章太炎在东京成立“国学讲习会”,这里的“国学”一词都是第一层含义的国学,指的是作为保存和讲习对象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第二层含义的国学是指对第一层含义的国学所开展的学习、研究乃至兴趣、爱好,即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学习、研究乃至兴趣、爱好,如今天若干大学中建立的“国学院”、“国学班”,《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上开辟的“国学版”,以及人们常说的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这里的“国学”一词都是第二层含义的国学,或指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或指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兴趣与爱好。

 现在关于国学的定义,·虽不像“文化”定义那样有数百种之多,但至少也有10多种。然而归纳起来,则不外乎六种三类:一曰“国故”之学,或指训话、音韵、考据之类的“小学”,或指传统的“经史之学”;二曰“六艺”之学,论者以“六艺”专指“六经”,则国学就是“六经之学”,“六经”又属儒家经典,则国学便是儒家之学。这两种属于一类,都是狭义的国学观。三指儒、佛、道三家之学,而以儒学为主体;四指经、史、子、集“四部”之学。这两种同属一类,是中义的国学观。五指区别于“西学”或“马列主义”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六指统括中、西、马等所有学科的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即所谓“大国学”说。这两种属于广义的国学观。

 实际上,各家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有其片面性。狭义的国学观揭示了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学问,是其所长。然其弊在于将国学局限于传统的小学、经学、史学或儒学。而广义的国学观具有广泛的兼容性,但失之于宽泛,难以体现数千年中国学术的特色。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应提倡的“国学”,应当是一元主导、多元兼容、与时俱进的新国学。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涵括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艺术等传统学术的中华传统文化。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篇2

 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典籍和诸子百家研究为基础,涵盖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同时期宋明理学,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历代史学所形成的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周礼》、《晋书》中都有国学的存在可见,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家所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近年代的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其来自于日本,是追根溯源,探寻本土的文化。“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当时,欧美以“新学”和“西学”的名义进入中国,相比之下,人们称中国固有的学问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所谓国学现在包括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艺术、医学、占星术、建筑等诸多方面。不过从广义上说,国学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甚至书画、音乐、易学、技能、医学、星象、建筑等。都是涉及到国学的范畴。

 国学也可以说中国的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其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他们形成了军事家、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的思想。这些思想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如何治国。它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黎黍匀等学者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类似的名字包括国家的语言“国语”、和国家的歌歌“国歌”。他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著称,其体裁包括古文、诗词、词、歌、赋、小说、音乐和歌曲等。内容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象、建筑等。这些属于文学范畴的艺术和文化,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明显不同。把这些艺术和文化统称为国学更合适。同样,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学。印度有印度的国学、埃及也有埃及的国学。

 民族文学是民族的基础。黎黍匀认为,国学的内涵包括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各种学科。

;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区别在于: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国学相较于传统文化,多了一层学术的含义。学术简介: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是指对于方法的学习。它区别于学习知识。国学简介: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相较于国学来说 ,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精神学术层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语言文字、医药医学、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传统音乐等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跟风国学热,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

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长,并相依存,逐渐地有了国学,有了国家最主要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学术,以及那些虽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学术,然后这些学术不断被人们内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学术,也正因为这样,致是国学与传统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从不同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音乐,历史,建筑,剪纸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和学术,都可以称作国学,这些都是中国的历史传承,都是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中国的国学传承很久,而且对我们的生活都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在我们的道德文化,还有平时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语中都有国学的影子,在最近所流行的剪纸,皮影戏,还有川剧变脸都是属于国学的。

海外华人的“中国国学”更像是一种外来文化,他们学习中国国学就像学习日本文化,学习欧洲希腊文化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他们没有对中国国学的一种骨子里的认同感和传承感,只是觉得那是一种文化,他们对中国国学有一种距离感。但是国内的中国人不一样,我们对中国国学是一种传承,我们的日常生活,言谈举止,所见所闻,本来就是中国国学,我们就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我们更多的是自身已经融入了中国国学。这和海外华人对中国国学的学习是不一样的。

两者的差异是所处地方的不同造成的,我们从小在中国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中国国学,都是中国人在传播,发散自己的文化。但是身处海外的华人,他们接受的是异地的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是陌生的,对中国国学也是陌生的,所以他们是在学习中国国学,是当做一门外来文化来学习的,他们眼中的中国国学和欧洲文化,日本文化可能差别不大。这就是两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了。

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是应该学习中国国学的,因为它博大精深,对我们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行都是会产生深远影响的。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他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衰落下来,不能说是民族的悲哀,但这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自豪,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相应的需求,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国学无疑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始研究国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至于国学的复兴我想应该理性看待,毕竟一种文明的复兴,不是容易的事!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总之,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关系到能否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问题。

  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首先,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其次,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形势、新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再次,提倡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重视国学的社会功能,使之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最后,注重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使国学学习与弘扬能够做到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