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让古籍“再活五百年”!他们做了什么,为何可以让古籍焕然一新?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因为职业及专业的要求,集中看了一批硕士生的法史论文,发现大家的写作很“格式化”,都是在梳理介绍完某一制度的发展历史后,总结其特点,分析其成因,在最后评论部分,不忘加上一段对完善当下制度的“启示”或“可资借鉴”之处。然而,细读这些被他们称为“创新点”的部分,会发现有将古代与现当代制度之间“生拉硬拽”在一起的痕迹,这种混搭,除了有凑论文字数和完善文章结构作用外,实际上并无多大价值。这样说似乎有些绝对,“打击面”过宽,不过大致上是没错的。
别说是学生,即便是研究某专门史的专家,要想把古代某一行之有效的制度,直接拿来作用或指导今天的社会实践,恐怕也会凿枘不合。譬如我们当下设立的“监察委”,虽然有学者将其历史渊源追溯到古代,但无论是设置理念、法律地位还是其具体的机构与社会职能,它与从秦汉以来就已产生并逐步完善起来的监察制度早已今非昔比了。在此情形下,古代独具一格的御史监察制度能为我们所借鉴的地方,恐怕也只是一些枝节性的技术或技巧,而要想在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中,透彻地分析其实践价值,单靠“论道”之“书生”的想象是难以为继的。由此想到,在我们时常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挂在嘴边的时候,如何古为今用,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些古已有之的东西,我们一直还在沿用,比如马拉车与牛耕田,至今仍是偏远乡村农民的劳作方式;对于书法家来说,毛笔依然是他们龙飞凤舞时的工具;阳历纪年引入中国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人们心中,农历春节依然是一元复始的起点;而二十四节气的时令标志,则至今没有与之相匹敌的替代品。这些生产或生活的方式,仿佛凝固在了岁月中,时间的长河无论流淌到什么年代,它们都有亘古不变的机能,这或许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无所谓古,也无所谓今。
与此相反,在另外一些场域中,因时代的变迁,内涵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此之时的发扬与借鉴,就须在时过境迁的背景下,进行“创造性”的传承。比如说传统社会中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可谓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人伦规范,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谁敢否认其意义和价值?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谁敢和他交往,因此尽孝似乎就成了一个人生存的前提之一,而怎么尽孝自然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
撇开儒家提倡孝道时“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政治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子女尽孝,旨在让子女感恩父母的辛勤养育,这也是培养人伦关系最基础的一环。那么怎么才算是尽了孝道,法律上虽有“善事父母”“无违父母”等的规定,但生活中的表现则又各具情态,二十四孝的故事本身就说明尽孝其实并无一定之规。古人对此也曾有很好的解释,“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即便是再孝顺的子女,做事也有不周全的时候,但他只要能让父母感受得到他的“孝心”,让他们心满意足,也就算是尽了孝。
但在今天却有一些人把感恩、孝顺父母,变成一种机械的要求,好像只要做了这些事,忤逆之子也能立马变成孝子。比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在大操场上给母亲洗脚。搞一次集体洗脚活动,就能培养起学生的孝心,这颇让人怀疑;还有公司为了显示自己的人文关怀,要求职员在春节期间,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并且要上传视频作为证据。这些学校校长或公司老总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们却机械教条地理解尽孝的含义,并且将孝道简单粗暴地浓缩为一场活动,这就是有问题的。
我们今天依然提倡孝道,是要延续传统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那种亲密敬爱温暖友善的关系,而绝不是教条式地践履儒家的那些格言警句。假如我们遵从《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都“宅”在家里?外出求学、打工是否都属于不孝的行为?其实,在父母身边承欢膝下是孝,而闯荡江湖创造一番事业,让父母内心欢喜,又何尝不是在尽孝?
古代传统文化的启示或可资借鉴之处,当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或情怀,比如根植于人性的仁爱、友善、诚信、和谐,生活中的忍耐、勤奋、朴实,面对族群社会时的责任、担当等,而不是机械地崇古尚古,食古不化。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实在无法说清该如何古为今用。对于那些已经持久且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应给予尊重和认同,或许这才是我们传承传统的正确方式。正如我们对御史监察制度、监察权的借鉴一样,我们不可能复制御史大夫,也无须设置监察院,但我们通过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建立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公正的公务员队伍,正是我们传承这项“固有的优良制度”的目标所在。在这期间,我们的学者或学子们或可在复兴文化传统中发挥积极作用
矛盾的观点是对立统一的观点,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不能一竿子打死。一方面,古籍善本作为文物需要保护,如果遭到大量翻阅,势必造成损伤;另外,古籍所记载的内容是我们国家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下去,翻动古籍在所难免。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和保护古籍的问题上把握一个度,既要利用好古籍又要保护好古籍。现在也在做古籍的数字化工作,这将大大减少古籍的因翻动受损的可能,同时又能将古籍的作用最大化。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主要方面,就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什么才得以长久传承、生生不息呢?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
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高校古籍整理十年》)。
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因而,今译也最具时代特色和大众特性。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还在于社会大众对于古籍的熟悉与亲近。
而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尤其是在深入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今天,今译更是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是它的文物价值,也是古籍保护所要面对的。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普通读者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也就是它的现代形态。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
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因而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籍承载了这悠久的历史。而中国古籍数量巨大,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蕴含了我国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现如今传世古籍大概有十余万种,它们的保存状况却不是很好。许多古籍修复工作者一直在拼命的修复,然而古籍修复工作依然进展得十分缓慢。为什么古籍修复那么困难呢?
其一是古籍破损严重,这是很多图书馆都出现的问题。很多古籍破损严重到不能翻阅的程度,这给修复人员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还经历了人为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流失,纸张变得很脆,一碰就会碎。其二是很多古籍都是通过购买,收集,捐赠等方式进入图书馆的,书籍在进馆之前保存程度不同,有些古籍甚至还有残损。其三是资金问题,古籍修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备不足,人员不足。其四是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受到人为损坏,很多人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没有保护的意识,导致一些古籍在后期借阅的过程中损坏了。
那么想要传播古迹文化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现在随着人们对古籍保护认识程度的加深,古籍修复的过程越来越专业,主要是修复,尽量保持古籍的原汁原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持书籍的原意,不要放太多的主观因素。在用于修复古籍的设备和材料中,要注意成分,不能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古籍的保护,比如将古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延长古籍的寿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图书馆借阅古籍时要注意轻轻翻页,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减少古籍的磨损程度。
先正心悟自吧,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社会活动等推广传统文化,建议先看看陈大惠老师主办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看后自己会有很多的启发,百度”橄榄树影院”在传统文化专题里就有论坛的公益视频,案例真实生动,很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都讲的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和践行,相信会给你带来诸多的感悟和启示
古籍修复师让古籍“再活五百年”!他们做了什么,为何可以让古籍焕然一新?
本文2023-10-23 22:24: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