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治疗中焦湿热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中医是如何治疗中焦湿热的,第1张

 中焦 湿热 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那我们应该如何治疗中焦湿热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 中医 治疗中焦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什么是中焦湿热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於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

 中焦湿热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於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治疗下焦湿热的 方剂 如下:

 龙胆泻肝汤

 方剂约有二十五首,其中《医方集解》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包煎)9g、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具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之功效。本方是治疗肝胆经实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下注病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 偏头痛 、高 血压 、急性 结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化脓性 中耳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 膀胱炎 、 尿道炎 、睾丸炎、腹

 蚕砂黄柏汤

 处方:生蚕砂30克,生黄柏30克。功能主治:清利下焦湿热。主有胆湿热。(男子性欲过亢)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9克,空腹用开水调下。摘录:《 医学 实在易》卷七

 降石汤

 处方:降香3克,石苇10克,滑石10克,鱼脑石10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0克(包),鸡内金10克,冬葵子10克,川牛膝10克,甘草梢3克。功能主治: 清热 利湿,排石通淋。主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贝叔英方

 鱼败银海汤

 处方: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子18克,千里光15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功能主治:清热 解毒 利湿。主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兰学良方

 排石颗粒

 概述:排石颗粒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连钱草、车前子(盐水炒)、关木通、徐长卿、石韦、瞿麦、忍冬藤、滑石、茼麻子、甘草。具有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的功效。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 泌尿 系 结石 见上述证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排石颗粒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排石颗粒的药典标准。排石颗

 尿塞通片

 概述:尿塞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丹参、泽兰、王不留行、败酱草、赤芍、红花、泽泻、黄柏、白芷、小茴香。具有理气活血,通淋散结的功效,用于气滞血瘀、下焦湿热所致的轻、中度癃闭,症见排尿不畅、尿流变细、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见上述证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尿塞通片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尿塞通片的药典标

 三金颗粒

 5%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两个相同颜色的斑点。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急、慢性肾孟 肾炎 ,膀胱炎,尿路感染。用法与用:开水冲服,一次14g,一日3-4次。规格:(I)每块重14g(相当于原药材105g)(2)每袋装14g(相当于原药材10

  滋阴 八味煎

 味汤组成:山药4两,丹皮3两,白茯苓3两,山茱萸肉4两,泽泻3两,黄柏(盐水炒)3两,熟地黄8两(蒸捣),知母(盐水炒)3两。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头昏目眩, 耳鸣 耳聋,喉痹,喘急;或阴虚火旺,下焦湿热而成之癃闭,尿频急痛,带下,阴痒,腰痠膝软,舌质红,尺脉旺。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1尿潴留:用本方去山茱萸,加苡仁米治疗4例尿潴留,其中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截瘫继发泌尿系感染各1例,前列腺肥

 大健步丸

 治:养血滋荣,壮筋健骨。主妊娠足痿。自膝至踝胫,艰于履地,状如痿躄。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酒送下,或盐汤送下,1日3次。男子去香附,加龟板、秦艽。注意:不可妄行 针灸 。各家论述:是方苍术、黄柏泻下焦湿热,名二妙散,治痿必用之药。加虎胫骨、独活引入两足;而归、芍、地、苓、术、远凉血清心以安胎,杜、续、山、益壮筋健骨以固肾,附、茴行气温经,则两足之力可下,而痿痹之患不生矣。摘录:《陈素庵 妇科 补解》卷

 蛇床子散

 概述:蛇床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 妇 产科 学》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蛇床子15g、川椒15g、明矾15g、苦参15g、百部15g,具有止痒杀虫之功效。本方所治之证,乃下焦湿热或滴虫外侵所致,治当止痒杀虫。现代常用于治疗阴道滴虫、 阴道炎 、外阴 湿疹 等妇科 疾病 而见上述用方指征者。《妇产科学》方之蛇床子散:组成:蛇床子15g、川椒15g、明矾15g、苦参15g、百部15g用法

 海金沙散

 除研者外,为散和匀。《御药院方》卷八:方名:海金沙散别名:大海金砂散组成:海金沙(研)半两,木通半两,瞿麦穗半两,滑石(研)半两,通草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研)1两。主治:小便淋涩,及下焦湿热,气不施化,或五种淋疾,癃闭不通。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加灯心20根,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大海金砂散(《赤水玄珠》卷十五)。《保婴撮要》卷十五:方名:海金

 金锁固精丸

 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可治疗女子带下属 肾虚 滑脱者。用法用量:莲子粉糊为丸。盐汤送下莲子粉糊丸,每日1~2次,每服9g,淡盐水送服。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莲子肉适量。使用注意:相火内旺或下焦湿热所致的遗精、带下者禁用。方解:金锁固精丸主治因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遗精证,治宜以 补肾 涩精为法。方中沙苑蒺藜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药。莲肉、芡实固肾涩精,且能培补后天以充养先天,使肾中精气充足,共

 五淋丸

 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分清止淋。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小便涩痛,浑浊不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注意:孕妇慎服。规格:每100粒重6g贮藏:密闭,防潮。

 三石汤

 稀水,小便短赤, 咳嗽 带血。不甚渴饮,舌质红,苔黄滑,脉滑数。用法用量:水煎,分二次服。取清水一升,煎成4O0毫升,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杏仁宣开上焦肺气,石膏、寒水石、竹茹清中焦之热,滑石、通草利下焦湿热,银花、金汁涤暑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和湿,宣通三焦之功。摘录:《温病条辨》卷二《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三石汤:方名:三石汤组成:紫石英2两,白石英2两半,钟乳2两半,生姜2两,当归2两,人参2

 大补丸

 》本方用法:米粥为丸,血虚,四物汤送下;气虚,四君子汤送下。《张氏医通》本方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醇酒下。如服之不应,每斤加厚肉桂一两。功能主治:《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大补丸主治下焦湿热,筋骨软弱。去肾经火,燥下焦湿,去阴火。主阴火亢极,足胫疼热,筋骨软,不能久立,及妇人火郁发热。各家论述:《医方考》:柏皮味苦而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制肾经冲逆之火,火去则阴生,故曰大补。王冰曰:壮

 导赤散

 结膜接近二眦部充血明显,舌赤,脉数。症由心火,治当清降。处方:导赤散加黄芩。5剂后复诊,充血减退,眼眵已无。再予原方5剂而愈。现代适应证:导赤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喘、小儿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口腔炎:口腔炎一般包括3种疾病:一是鹅口疮,是因菌群失调所致白色念球菌感染口腔黏膜,使其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点片状物,临床以拒乳、疼痛哭叫为主要表现;二是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

 治浊固本丸

 传》卷六引东垣方:方名:治浊固本丸组成:莲花须2两,黄连(炒)2两,白茯苓1两,砂仁1两,益智1两,半夏(汤泡7次,去皮脐)1两,黄柏(炒)1两,甘草(炙)3两,猪苓2两5钱。功效:固本兼利湿热。主治:下焦湿热,便浊遗精,小便频数。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各家论述:1《医方考》:半夏所以燥胃中之湿;茯苓、猪苓所以渗胃中之湿;甘草、砂仁、益智、香甘益脾之品

 健肾汤

 枸杞30克,山萸肉15克,*羊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泽泻30克,苡米根30克,黄柏9克,益母草30克,红花6克,炙甘草9克,干蟾6克。功能主治:调补脾肾,清利湿热。主脾肾两虚,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摘录:万文谟方《辨证录》卷五:方名:健肾汤组成:熟地2两,茯苓2两,麦冬5钱,莲子(连心用)5钱,芡实1两,山药1两。主治:肾水之衰,手足尽胀,腹肿如臌,面

 桑螵蛸散

 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加减法:若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菟丝子等以温补肾阳;若小儿遗尿,加益智仁、乌药、山药以缩尿止遗;若遗精滑泄者,加金樱子、山茱萸、沙苑蒺藜等以固肾涩精。使用禁忌:若由下焦湿热而致的小便频数,尿黄涩痛,或脾肾阳虚所致的尿频失禁者,不宜用桑螵蛸散。现代适应证:桑螵蛸散适用于 糖尿病 、 神经 衰弱、小儿遗尿症等属心肾不交者。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

 当归贝母苦参丸

 渐加至10丸。运用:男子加滑石10克。临床应用:热淋:樊氏,青年农妇。1944年夏伤于湿热,饮食如常而小便不利,有涩痛感。某医先以湿热服五苓散去桂加滑石不应,继服八正散亦不应。迁延半月,饮食减退,肢倦无力,不能再事劳作。余切其脉象细滑,观其面色惨淡,气促不续,口干微咳,少腹胀痛,大便黄燥,小便不利而痛。此下焦湿热郁滞与上焦肺气不宣,上下失调,故尿道不通,如仅着重下焦湿热,徒利无益。因师古人上通下利

 大黄消石汤

 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则宜去,故主大黄消石汤。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浮在上,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2《金鉴》引李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附注: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

 排石汤

 :方名:排石汤组成:金钱草30g,生鸡内金15g,扁蓄15g,瞿麦15g,滑石30g,车前子15g,木通6g,冬葵子30g,留行子18g,牛膝10g,白茅根30g。功效:清热排石,利水通淋。主治:下焦湿热,泌尿系结石。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临床应用:石淋:夏某某,男,23岁,邮电工人,住院号:7976。经常左侧腰痛,尿急、尿血一月余,经X光腹部平片检查,发现左输尿管中段有黄豆大不透光阴影,诊

 二妙丸

 亨方之二妙丸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医学纲目》卷二十引朱震亨方之二妙丸主治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证,湿疮,湿疹,丹毒,白带,腰痛。下焦湿热肿痛,或流注游走,遍身疼痛。湿热腰痛。热痹,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属湿热伤气分者。 脚气 。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湿热下注,腿脚发沉作肿,及膝下生疮。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 阴囊湿疹 等。湿疮,臁疮等证,肌肤焮红,作痒出

 防己饮

 石斛5钱,米仁5钱。功能主治:《顾松园医镜》卷十五方之防己饮主治脚气,湿热在足。用法用量:如红肿,加犀角,冲心烦闷亦用,再加槟榔、羚羊角;如喘呕,加麦冬、枇杷叶;如头痛,加甘菊。各家论述:汉防己通下焦湿热,壅遏脚气,非此不除,黄柏治下焦湿热肿痛,忍冬花疗脚气筋骨引痛,川萆薢祛浊分清,木瓜祛湿舒筋,白茯苓、泽泻、木通利水除湿,石斛、米仁益脾除湿。此清热除湿利水之剂,脚气皆由湿热,通宜以此方为主

老年人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饮食

(1)饮食要节制。饮食要定时、定量,食物的软、硬、冷、热均要适宜。不可因担心体质虚弱、营养不够而暴饮暴食,增加脾胃负担,伤及消化功能。

  (2)饮食宜清淡。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病痛折磨,又长期以药物为伴。病发作时,更是茶饭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则可以保持较好的食欲,二则可以保持较好的脾胃运化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

  (3)饮食不可偏嗜。鸡鸭鱼肉,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视,应搭配合理。

  (4)正确对待食补与药补。无论食补还是药补,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是有益的,但必须根据病情及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来进行。如牛奶、豆浆、麦乳精、巧克力虽是营养佳品,但体内有湿热或舌苔粘腻者,多食反而腹胀不适,不思饮食;人参、白木耳、阿胶虽能补气养血,但脾胃不和或湿热内蕴者服之反而壅气助湿,非但病不能去,反添病痛。

  (5)注意饮食宜忌。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的病程较长,如果患病后忌口太严,长年日久,影响营养的吸收,对疾病的康复不利。一般说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食用任何饮食,不必忌口。只是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灼热时,不宜进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脾胃虚寒者,少食生冷瓜果及虾、蟹、竹笋之类。一旦病情稳定,忌口即可放宽。

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1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补肾健骨、舒筋活络、健脾祛湿、疏风定痛,以促进患者受累关节功能的恢复和全身状况的改善,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按摩治疗应注意:

(1)切忌粗疏大意、手法粗暴;

(2)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下手;

(3)切忌急于求成,避免因手法不当而使关节受损或发生病理性骨折。全身状况差的或严重风湿活动期,有明显血管炎的病人应禁忌按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风湿关节炎多由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留滞经络,闭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肾亏损,筋骨失于濡养,以致关节畸形僵硬。

中医对于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即当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同时亦须温肾助阳、扶正固本,以达强筋壮骨、根除关节炎症之功效。中药“镇骨驱风贴”结合了众多医家治疗风湿关节炎用药之精华,又依托效专力宏的传统黑膏药为载体,神奇疗效尽显中医中药之魅力。

3手术治疗:

多在晚期出现关节挛缩、畸形、毁损时选用,临床多根据每个患者的期望值、年龄、全身状况、经济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手术疗法风险较高、创伤较大,由于关节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体质偏弱,因此手术疗法应慎用。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祖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医好了无数例疑难杂症,一直以来被国人引以为骄傲。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一个类型,由于迁延难愈,中医也将其称之为“顽痹”,治疗方面必须以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黑膏药方可,盖因其药力宏大、渗透力强、作用持久之优点。在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黑膏药当属关节炎传统名方:镇骨驱风贴。、

中药镇骨驱风贴结合了众多医家治疗关节炎用药之精华,又依托效专力宏的传统黑膏药为载体,神奇疗效尽显中医中药之魅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内外伤辨》卷中方之羌活胜湿汤 41 羌活胜湿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能主治 44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使用注意 47 方解 48 临床运用 49 各家论述 410 附注 411 歌诀 412 出处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羌活胜湿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54 出处 6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出处 7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71 组成 72 功效主治 73 加减 74 出处 8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出处 9 《古今医鉴》卷四方之羌活胜湿汤 91 组成 92 主治 9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出处 10 《扶寿精方》之羌活胜湿汤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104 出处 11 《普济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11 组成 112 功效主治 11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114 羌活胜湿汤的临床应用 115 出处 12 《一盘珠》卷一方之羌活胜湿汤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124 出处 13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37 出处 14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羌活胜湿汤 1 拼音

qiāng huó shèng shī tāng

2 英文参考

qianghuo shengsh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羌活胜湿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其中《内外伤辨惑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羌活6g、独活6g、藁本3g、防风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荆子2g,具有祛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证,本方为治疗风湿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属风湿在表者。

4 《内外伤辨》卷中方之羌活胜湿汤 41 羌活胜湿汤的别名

通气防风汤、通气防风散、胜湿汤

42 组成

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炙)、藁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1]。

羌活6g、独活6g、藁本3g、防风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荆子2g[2]

43 功能主治

《内外伤辨》卷中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祛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证。症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2]。外伤于湿,郁于太阳,肩背痛,脊痛项强,脉浮;邪在少阳、厥阴,卧而多惊。

44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㕮咀,都作一服[1]。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1]

上㕮咀,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

45 加减

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5分,轻者附子5分,重者川乌5分。

46 使用注意

风湿热及素体阴虚者应慎用。若下部之湿,当于利水法中求之,非本方所宜。[2]

47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多系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之地,风湿之邪著于肌表所致。邪中于表,当从表解,使风湿之邪随汗而去,故治以祛风胜湿之法。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羌活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于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以防风、藁本为臣,祛太阳经风湿,且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善治头痛,与羌活、藁本、川芎同用,止痛作用尤为显著。炙甘草制诸药之峻,调药和中。[2]

48 临床运用

[2]

1.本方为治疗风湿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头痛头重、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寒湿重者,见身重尤以腰部沉重较甚者,加防己、附子,重者加制川乌;湿热身重,关节热痛,加苍术、黄柏、薏苡仁、防己等清热除湿。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属风湿在表者。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经》曰:风胜湿。故用羌、防、藁、独、芎、蔓诸风药以治之,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藁本专治太阳寒湿;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明清气,上治头痛;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

410 附注

通气防风汤(《医学发明》卷五)、通气防风散(《普济方》卷九十七)、胜湿汤(《医级》卷七)。

411 歌诀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蒿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2]

412 出处

《内外伤辨》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羌活胜湿汤 51 处方

羌活、独活,各二钱。藁本、防风、蔓荆子、川芎,各一钱。甘草(炙半钱)。

52 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5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温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加黄蘗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54 出处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61 组成

防风通气汤加附子。

62 主治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寒湿重著腰痛。

63 出处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7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71 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黄柏、泽泻、茯苓、广皮、甘草。

72 功效主治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表里分消,散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相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风湿相搏,身肿身痛,小便不利。

73 加减

风湿兼寒,去黄柏,加桂枝。

74 出处

《伤寒大白》卷二

8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81 组成

羌活、苍术、防风、白术、泽泻、白茯苓、广皮、甘草。

82 主治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寒湿伤于太阳,筋挛,左脉浮紧者。

83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羌活胜湿汤

9 《古今医鉴》卷四方之羌活胜湿汤 91 组成

羌活7分,独活7分,防风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钱,苍术1钱,川芎8分,蔓荆子8分,甘草5分。

92 主治

《古今医鉴》卷四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9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94 制备方法

上锉一剂。

95 出处

《古今医鉴》卷四

10 《扶寿精方》之羌活胜湿汤 101 组成

羌活1钱半,独活1钱半,炙甘草1钱,南川芎1钱,藁本1钱,蔓荆子1钱,防风1钱,酒炒黄芩1钱,米泔苍术1钱。

102 主治

《扶寿精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湿痰结聚,中有实热,背恶寒。

10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为1剂。水煎,食远温服。

104 出处

《扶寿精方》

11 《普济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11 组成

炙甘草3分,黄耆7分,生甘草5分,生黄芩3分,酒黄芩3分,人参2分,羌活2分,防风2分,藁本2分,独活2分,蔓荆子2分,川芎2分,细辛半钱,升麻半钱,柴胡半钱,薄荷1分。

112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去湿泻热之功效。主治真气已亏,胃中火盛,汗出不休;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俱衰,胃中真气已竭,阴火亦衰,无汗皮燥,甚者湿衰燥旺,四时无汗。

11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大盏,煎至1盏半,入细辛以下较清四味,再上火煎至1盏,去滓热服。

114 羌活胜湿汤的临床应用

湿热汗出:张耘夫,已酉闰二月尽,天寒阴雨,寒湿相杂,缘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厚衣,心胸间时作烦热,头目昏愦上壅,食少减。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外天雨之湿气峻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之风药去其湿,以甘寒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一服而止,诸证悉去。

115 出处

《普济方》卷一四七

12 《一盘珠》卷一方之羌活胜湿汤 121 组成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苍术、甘草。

122 主治

《一盘珠》卷一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

123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服。

124 出处

《一盘珠》卷一

13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 131 方名

羌活胜湿汤

132 组成

羌活1钱,独活1钱,藁本5分,防风5分,蔓荆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术1钱,防己1钱,黄耆1钱。

133 主治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134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135 加减

如经中有湿热而见身重,腰沉沉然,加黄柏1钱,大附子5分,苍术2钱。

136 制备方法

上锉一剂。

137 出处

《寿世保元》卷二

14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方之羌活胜湿汤 141 方名

羌活胜湿汤

142 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甘草、黄连、黄柏、泽泻、猪苓。

143 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方之羌活胜湿汤主治湿热腰痛。

144 出处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法则:

1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

散寒。

4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治法:通络,祛风除湿。

中医辨证论治:

(1)

古方:

①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石膏。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②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③三痹汤

(《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

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

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④蠲痹汤

(《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

草、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

者。

⑤宣痹汤

(《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栀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⑥加减木防己汤

(《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适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⑦乌头汤

(《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

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⑧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

炮附子、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按之热感,或关节红肿,但触之不热,遇寒

痛甚者。

⑨桃红饮

(《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

节疼痛,痛有定处,肿胀难消,活动不利者。

⑩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香附、五灵脂、牛膝、地龙、当归。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舌紫脉涩者。

(2)经验方:

经验方1:双花、蒲公英、生石膏、龙胆草、土茯苓、虎杖、生地、木通、赤芍、桃仁、蝉衣、炙水蛭、乌梅、甘草,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关节红肿疼痛,恶寒发热,皮肤结节红斑者。黄柏、黄精、鳖甲、秦艽、木瓜、防己、丝瓜络、威灵仙、青蒿、忍冬藤、鸡血藤、夜交藤、地龙、五味子、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高热已退,关节红肿渐消,但仍有低热,口干,关节疼痛者。黄芪、黄精、鸡血藤、丹参、青蒿、千年健、龟板胶、地龙、桂枝、白蔻、鸡内金、土元、枸杞、桂圆、茉莉花、夏枯草。适用于急性风湿热恢复期。

经验方2:防风、桂枝、白芍、当归、羌活、独活、白术、苡仁、细辛、黄芪。适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

经验方3:桂枝、鸡血藤、制川草乌、白芍、当归、黄芪、防风、炙甘草。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的偏重及关节疼痛的部位对症加减。

经验方4:苡仁、牛膝、苍术、木瓜、香附、防己、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地龙、桂枝、苏梗、乌药、秦艽、川芎、甘草。水煎煮酒送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经久不愈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烫患处。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石蒜、生姜、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新鲜骨碎补3~5根捣烂敷患处。适用于关节冷痛者。每次5~10分钟即可见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6)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

(7)鲜紫花地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湿敷患处。

(9)山栀末、飞罗面各等份,用开水或醋、黄酒、蛋清调成糊状,敷痛处。敷处现青色,无碍,数日可退。

(10)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以上6~10疗法,均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11)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针疗法:

疗法1

(1)取穴:外关、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阳陵泉、血海、风市、环跳、条口、绝骨、昆仑、肾俞、命门、至阴、阿是穴。

(2)药物及方法:选用复方马钱子注射液,根据患病部位,每次选穴2~3个,每次注射05~1ml药液,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7日。

疗法2

(1)取穴:上肢取外关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阳陵泉为主穴,配绝骨、解溪;腰背取大杼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阳、阳关、命门。

(2)药物及方法:用凤仙透骨草、骨碎补注射液,每次选3~6个穴位,每穴注药05~08ml。10次为1疗程,隔日1次,3个疗程后休息2~4周。

疗法3

(1)取穴:①膝眼、鹤顶、阳关、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③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号毫针5~6寸及电针机。用捻转泻法,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电针用疏密波20~30分钟,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10次为1疗程。

推拿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关节取合谷、后溪、二间、中渚、劳宫、四缝;腕关节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关节取肩贞、天宗、肩井、臂;踝关节取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商丘、太溪、申脉;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髋关节取环跳、秩边、髀关、承扶;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内庭;脊柱关节取病变部位相应的督脉和膀胱经有关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滚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太阳经施推、滚、揉、运诸法。b 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

③下颌关节: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期内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1月后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推拿法(二)

病变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变关节为治疗重点。常取八邪、阳溪、阳池、阳谷、内关、外关、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泽、肩贞、天宗、八风、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仑、太溪、申脉、飞扬、承山、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膝眼、鹤顶、血海、梁丘、秩边、环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术者按常规用滚法在患肢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势,术者循患臂上下循经用拿法,同时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间关节作捻法,然后在病变关节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有关关节而结束上肢治疗。时间约10分钟。c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以滚法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至小腿外侧施术,同时被动伸展活动下肢。随即在踝关节处以滚法治疗,同时伸展内、外翻活动该关节。再循髋、膝关节、踝关节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风等穴。时间约10分钟。d患者俯卧,术者以滚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侧,并重点施术于髋、膝关节,然后再按揉环跳、秩边、承扶、承山、委中、飞扬、悬钟、太溪、申脉、昆仑等穴。时间约5分钟。

治疗风湿病民间有很多偏方,有时候治起来还真见效。以下几种方法不妨试一试:

1.常饮蜂王浆。每天服用5~10m l蜂王浆,连服2~3个月,可使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得到改善。

2.常饮鲜牛奶。每天服用鲜牛奶500ml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因为类风湿病在整个病程中,均缺钙,牛奶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富含钙离子。

3.生姜加葱敷。取鲜生姜、鲜葱白,按1∶3比例配用,混合捣烂如泥,乘热敷于患处,每48小时更换1次。

4.生姜外敷。鲜生姜切片炒热敷于膝上,两个晚上后再将陈小麦打碎,炒热包之。

5.苡仁粥。取苡米仁末,用粳米煮粥常食。对急性期风湿热型或湿热型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6.泥炭疗法。将泥土块在火中烧成黑**,研成粉末与水调和,涂抹全身或患处,亦可将粉末倒入浴盆浴洗。这种疗法对风湿有显著疗效,在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德国就有用泥炭疗法治疗风湿病。

7.砂浴疗法。在海滨、江河流域或西北沙漠地带,可采用砂浴疗法,即在天气炎热的夏天或三伏天,患者将患肢或全身埋置于烫热的砂中,起热敷作用,亦可通过发汗而祛邪外出。

8.日光浴疗法。夏天中午阳光最强时,可将病变部位暴露于日光下,其余部分可用伞遮挡阳光。一般身体上部一次照射20分钟左右,下部一般照射30分钟左右。

9.矿泉疗法。矿泉疗法分水浴疗法和饮疗法。水浴疗法即在35℃~39℃之间的矿泉水中进行短时间或长时间浸泡,以达治病目的的方法。饮疗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矿泉水饮用。适用于各种风湿病。

风湿病患者的饮食,一般应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腻之物。饮食不可片面,正确对待药补、食补问题。瓜果、蔬菜、鱼肉、鸡、鸭均有营养,不可偏食。注意饮食宜忌。

中医药 历史 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讲,以飨读者。

湿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某某人湿气重。那么,湿气是什么?怎么判断湿气重?湿气重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一、什么是湿气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中医认为,湿气是六*邪气之一,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在临床上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导致,比如患者生活在南方,正好赶上雨季,或者从事工作环境潮湿、水中作业等,因为环境湿气比较重,湿气就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体进入到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第二种,内生湿邪,因为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就会导致患者湿气变重。比如吃肉吃得太多,脾胃功能减弱,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都可造成人体湿气 二、怎样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痕,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和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体偏胖、肚子突出。

三、湿气与其它外邪的勾结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 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 湿热 ,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 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同时,湿气与寒、热、风狼狈为奸,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四、湿气侵犯不同身体部位的表现及处理

同样是湿气重,每个人的症状却不完全相同: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下;

有人可能表现在肢体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脾胃上;

更甚至有人表现在下面;

所以要根除湿气,就要对症下药

1、 湿气在皮肤——湿疹

湿疹本身就有干性湿疹和湿性湿疹之分,湿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的炎症,其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红斑、水疱等),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目前认为,湿性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 旋耳疮 、阴囊湿疹称为 绣球风 、手部湿疹称为 鹅掌风 。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 肌肤甲错 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治疗湿热症一般会常见于急性湿疹,表面皮肤发红,有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部有搔痒感,伴有小便色黄或舌质红,应选择清热去湿的药。准备 黄芩、黄柏、苍术、苦参、车前草、猪苓 用水煎服,也可使用 土茯苓、苡米、通木、蒲公英、甘草 用水煎服。

 虚实夹杂证一般是血虚脾弱或湿热夹杂,在慢性湿疹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类型患者会长久不愈,皮肤看起来粗糙发厚,患处的皮肤颜色暗滞,身体也会困倦乏力,这类型患者应选择健脾养血、清利的药方,用 白术,云苓,当归,丹参,白芍,生地,地肤子、苡米 用水煎服。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柏、黄丹研成粉末,放入瓶子当中备用,有渗出液者可以使用药粉撒之,没有渗出液者可以用麻油调匀之后涂擦于患处,顽固型湿疹可以选择密陀僧、轻粉、冰片、雄黄、硫磺、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2、湿气在皮下——肥胖

古人云 肥人多痰多湿 ,即湿气重与肥胖密切相关,湿气重的人群通常表现为脾虚的症状,如轻度肥胖、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欠佳、腹胀、腹泻,望诊中可出现面黄,舌淡、胖大,舌边多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脾虚引起肥胖。

治疗应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医除食疗外,亦可使用中成药治疗,如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等。建议脾虚患者多食用红枣、桂圆、芡实、薏米、胡椒、生姜、羊肉等。

3、湿气在肢体——关节炎等

入侵颈肩部:容易引起我们“颈肩酸痛、沉重、发紧”等感觉,也容易在颈后长脂肪包(是由于颈肩部微循环差,脂肪堆积而成),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

入侵腰部: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辨证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水消烁,真阴愈耗。

外感寒湿,痹阻经络: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发为本病。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风寒湿邪,流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病。

湿热内蕴,痰瘀阻滞:湿热瘀相互蕴结,阻于经脉,气血瘀滞,阻遏气机,终致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而成本病。

湿热伤阴,阴虚血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

治疗

寒热错杂证

证候:低热,关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数,或有红肿,形寒肢凉,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则舒。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或夜间发热,盗汗或兼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关节肿胀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 丁氏清络饮 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关节肿痛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发热,口苦,饮食无味,纳呆,浮肿或有关节积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 四妙丸 加减。

4、湿气在脏腑——内脏疾病

这些部位有湿气,一般会出现胃口差、容易困倦、跑两步就累,做啥都提不起兴趣等症状。对于上焦、中焦的湿邪,中医一般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即用具有特殊香味的药材祛除湿气。如 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陈皮、花椒、霍香、佩兰、菖蒲、薄荷、苍术、艾叶、白芷 等。

湿气经过中焦后还未祛除,则会继续向内部进攻,这时候受害的部位就轮到了我们的下焦。小便发黄、大便粘腻冲不掉、味道刺鼻,阴囊潮湿、带下色黄而粘稠。观察舌头,会发现舌头发黄、舌尖发红。对付这种湿邪,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利尿,可多吃冬瓜、苦瓜、薏米、赤小豆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约每百人中有一到三人,好发年龄在15岁以后,高峰期是35至4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比1。另有研究发现,妇女产后三个月内发生率明显增加。

有少数是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二到五岁及十岁是好发的高峰期,而且都是从膝关节开始发病,不像成年型多以手关节为主。

发病关节有对称性的肿胀疼痛,皮肤常呈暗红色,明显发红较少见。晨间关节僵硬时间的长短,有助于疾病活动度的评估,亦即当病情改善则僵硬时间会缩短。

此外,患者也可能有轻微的发烧现象,伴随着类似感冒的症状,诸如冷颤、全身酸痛与疲倦,加上体内的发炎反应,也会促使代谢消耗,使人食欲减退,造成肌肉消瘦和体重减轻。

除了临床症状之外,可抽血检测类风湿性因子,约有70%至75%呈阳性反应,X光检查则显示骨质疏松或边缘性缺损。

中医治疗本病可细分为五种类型:

一、湿热阻络:

多处于发作期,发病急骤,患者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关节肌肉红肿热痛,入夜更甚,关节活动受限。可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来清热通络、疏风利湿。

二、寒湿阻络:

多见于非发作期,病程较长,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屈伸不利,遇寒更甚。可用乌头汤加减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三、风邪阻络:

临床较为少见,以大关节为主,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可用小续命汤加减来祛风通络。

四、湿邪阻络:

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关节重着、肿痛、酸胀,多于阴雨天疼痛加重。可用薏苡仁汤加减来祛湿活络、疏风散寒。

五、肝肾阴虚:

常有头晕腰痛,肢体发软,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与变形。可用虎潜丸加减来滋补肝肾、通经活络。

日常生活方面,只要不是在关节急性发炎期,一些缓和的载重运动,如:散步、快走、伸展操、游泳,都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关节活动度与心肺功能。天气寒冷时,则要注意关节的保暖,有空可以用毛巾沾煮开的姜汁来热敷。

温馨提示:

人体的穴位非常复杂高深,对穴位的位置和按摩力度都是有要求的。建议大家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再配合用药治疗,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中医是如何治疗中焦湿热的

 中焦 湿热 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那我们应该如何治疗中焦湿热呢下面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