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会用中国汉字?
中国古籍<<后汉书中有记载,当时日本使节到中国京城朝贡,这位使节不仅熟悉中国的君臣礼仪,而且会讲汉语,认为汉字早在公元1世纪之前就传入日本,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史料的误解或者仅仅是一种推测,不可信,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书籍是<<魏志,其中有关材料说明汉字在公元3世纪之前传入日本,还有人提出汉字是在公元5世纪初传入日本的说法,依据是<<注释日本记中记载当时有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东渡日本,不过这种说法也不能证实,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汉字是转到朝鲜再传入日本的,时间大概在公元3世纪左右,各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但都使人难以信服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完备的文字,后来他们借用中国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发展,其中有不少汉字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当然有的在读音和字意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平假名(如同汉字的拼音字母)也与汉字的一些偏旁部首一样韩国<朝鲜一直使用中国文字400年前他们有一个皇帝也想创造一种自己文字,但是他们摆脱不了受中国字的影响所以造出的字还是和中国字差不多,而且比中国字来说不好写,也不好看,有些寓意也表达不清,所以一天也没有用,但是300年后,当我们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特别是让韩国人崇拜和景仰了2500的中国汉人被清朝统治后的剃发易服让韩国人看不起,从此他们开始蔑视中国汉人,既然看不起你的人,得,你的字也就不用了吧所以他们重新用起了他们300年前皇帝创造的字但是二三年代的报纸还是用中文印的三,越南,老挝,柬埔寨原来也是属于大中华圈,文字也是中国字但是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将他们的文字改为了拼音文字了时间是1945年如果你向国外写信的话,可以用两种文字一种是所在国的文字另一个就是英文但是中国向如下几个国家写信,可以直接使用中文;他们是;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柬埔寨,老挝
2019年4月1日,邻国日本公布了新年号“令和”,这一年号将自5月1日起正式启用,而现用年号“平成”则将在4月30日停用。自公元7世纪“大化”年号以来,日本历史上有据可考的247个年号全部出自我国古代经典,可见古代中国文化对该国的深厚影响。那么就让民族文化为你介绍,哪些日本年号来自我国古代典籍。
日本现新年号令和
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日本政府公布新年号为“令和”。5月1日开始,日本将从平成时代进入到令和时代。“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诗句“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是首次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日本的《诗经》,所收诗歌主要为公元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这些日本年号来自我国古代典籍
迄今为止,日本共有247个年号,一直以中国古籍为依据来制定,除“天平感宝”、“神护景云”等奈良时代的5个例外,均由2个汉字组成,而且从未使用过平假名和片假名。
由于日本天皇在彰显自己权威和特色的同时也会加入迎来长久而美好时代的愿望,特定汉字被反复使用。其中次数最多的是“永”字,达29次。“元”和“天”字各27次,“治”为21次,“应”20次,“正”“长”“文”“和”各19次,“安”则使用过17次。
仅使用过1次的汉字有“吉”“胜”“泰”“白”“福”等30个。昭和的“昭”字也是其中之一。在决定昭和的时候,据称解释字义花了很多功夫。平成是第12次使用“平”字,“成”则是首度登场。
下面选取部分来自中国典籍的日本年号,以供参考:
养老:第44代天皇年号。出自《礼记》:“凡养老者,有虞氏以燕礼”;
嘉祥:第54代天皇年号。出自《汉书》:“是以百姓安,阴阳和,神灵应,而嘉祥见”;
延喜:第60代天皇年号。出自《尚书》:“延喜玉,王受德,天赐佩”;
长和:第67代天皇年号。出自《礼记》:“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久安:第76代天皇年号。出自《晋书》:“建久安于万载,垂长世于无穷”;
承安:第80代天皇年号。出自《论衡》:“禹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
安贞:第86代天皇年号。出自《易经》:“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德治:第94代天皇年号。出自《左传》:“德以治民,君请用之”;
平成:第125代天皇年号。出自《史记》和《尚书》,一为《史记·五帝本纪》:“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二为《尚书·虞书·大禹谟》:“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因该不是的,只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那种学习的能力很强,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总以为自己很强,认为学习别人的是一种耻辱,其实从日本和美国我们就应该反省了。不光是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和中国很相似,现在对于儒家文化中国抛弃了很多,但是在台湾和日本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扬的。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什么日本会用中国汉字?
本文2023-10-24 00:20: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