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第1张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97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真人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辩证要点。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皆为脾气虚弱之症。

小结脾病虚证鉴别如下

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

①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和寒湿中遏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痞闷胀痛,食欲减退。湿注肠中,则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吐。寒湿属阴邪,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湿滞于经脉,故见头身困重。

湿阻气滞,气血不能外荣,故见面色黄晦。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发黄,**晦暗如烟熏。湿泛肌肤可见肢体浮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的表现。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脾为湿困,则肢体困重。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肌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引言:很多人比较相信中医,而且中医会说一个词就叫做脾肾亏损,阳气不足,所以这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问问医生吧。

一、脾肾亏损阳气不足的意思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阳气阳气它代表什么呢?其实它是人体中的一个阴阳结合的过程,我们都知道阴代表是人们的一个身体,而阳就说明是人体中的一个气血问题,就是人们所获得的力量。在平时的时候中医特别看重人体的阴阳,所以当人的阳气过于虚弱,他身体里肯定会有一些病气,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养。脾肾亏损就是自己的脾肾里面缺少一些血气,所以这个时候比较虚就需要补充,也是阳气不足的意思。所以这样的人他可能会有一些状况,首先就是这类人他比较害怕寒冷,他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他的抵抗力可能会下降,身体里的一些热量能量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冬天或者是季节交替的时候,这类人特别容易感冒,所以感冒之后他恢复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

二、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而且还有一个症状就是这类人他可能会有一些精神状况不佳的感觉,因为他可能会出现一些没有精神的现象,他的脸色也是比较苍白,没有血色,所以通过一些中药的调和,它的气色可能会有所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喝一些枸杞泡水,喝一些红枣,吃一些鸡汤,这些都有补阳气的功效,所以很可能是由于营养物质的缺乏。有的人也可能是由于身体里会有一些不好的因素,这个时候需要消炎也需要治疗,去抓一些中药来熬一熬,喝下去对身体也比较好,我们都知道中药有着治根治本的一些特效,当人们喝完中药之后,对身体来说也是一个恢复,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孩子太胖或太瘦,都令家长发愁。如果不是吃得过多或过少导致的,那么就要考虑孩子的脾胃是否不够“健壮”了。儿科专家表示,中医认为儿童“脾常不足”,脾的功能是不完善的;而儿童生长发育又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脾胃来帮助消化吸收,由此产生了一对矛盾。尤其是对于瘦弱的小朋友来说,需要帮他们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帮助孩子 健康 成长。

小儿脾胃 健康 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补”脾胃。事实上,对于小儿来说,“脾健贵在运不在补”。也就是说,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密切。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能够增强消化能力,帮助更好地吸收营养。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增强运化功能,不一定需要靠药物,部分孩子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运动,适当采用一些中医外治疗法如推拿,可以得到实现。部分孩子脾胃功能弱,如果需要补脾,也需要同时采用运脾的方法,当然,这就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不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们不要盲目给孩子补脾胃,也不要急着给他们用药,而需要分析原因。例如孩子近期不爱吃东西,首先要分析,孩子是不是不喜欢某种食物,偏食了,还是饭菜的做法、烹调方式不合孩子口味。如果孩子出现积食、“吃滞”,家长们也不要急着给孩子喂药,许多时候通过减少进食量,给脾胃一点时间,功能是可以自然恢复的。但是如果出现长时间进食不贪、含饭,则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小儿的脾胃运化功能?刘华表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适当吃有助脾胃功能的食物进行食疗

例如对于经常积食的小朋友,平常可以吃谷芽、麦芽水,有助于消化吸收;经常吃肉、不爱吃菜的,可以用山楂、鸡内金煮水,帮助促进消化。如果长期调整仍然改善不了,建议到医院做辅助治疗。

对于绝大多数的儿童,平常爸妈们可以在饮食中增加一些有益脾胃的食物。例如在煲汤时加入陈皮、砂仁,可促进脾胃运化。每次只要陈皮1-2克,砂仁2-3颗即可,避免味道太重孩子不愿意吃,一周喝1-2次即可。

还可以用太子参、五指毛桃煲汤,补气健脾。这些药材都偏向于温补,有热的小儿不太合适。家长们可以看看孩子舌头,如果舌苔不厚、没有口气,则可以喝。另外,芡实、扁豆、淮山也是有助脾胃功能的食物,平常可适当多吃;生姜、肉桂粉、花椒等调味料能够暖胃,对于爱吃冷饮、脾胃虚寒的孩子比较适合。

二、多运动对促进脾胃运化很重要

运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脾胃运化的方式。”刘华说,中医认为,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通畅,帮助脏器正常运转,提升脾胃的运化功能。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可以推球、多走路,大一点的儿童可以跑步、游泳、打球等。

三、按摩、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助脾胃

家长平时可以为孩子做一些促进脾胃运化的简单的按摩手法,例如每天捏脊1-2次、按摩足三里、顺着肚脐方向磨腹等。3岁以下的小朋友推拿效果比较好,3岁以上的孩子也有效,若同时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另外,艾灸也是一个不错的暖胃方式。可以用艾条灸肚脐(神阙穴)、腿部的足三里。操作时要小心,小儿通常好动好玩,要注意不要烫伤。

另外三岁之后是宝宝比较重要的时期,是孩子身体的快速成长期,同时也是宝宝开始培养识字的最佳阶段。当然学习这种东西不能强迫宝宝,容易让他对学习产生反感抵触,导致以后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兴趣。一是尊重孩子兴趣想法,多陪伴他,通过玩的方式让他喜欢上学习。搜索猫小帅学汉字应用有惊喜哦,比如:我家闺女喜欢抢手机,我就根据她的喜欢,效果非常赞。里面很多冒险故事,教宝宝识字,还有 游戏 巩固。

俗话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可见脾胃对身体来说有多重要,脾胃虚弱,身体会出现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身体 健康 。

脾胃虚弱的孩子,大多面黄肌瘦,饮食问题一大堆,月龄较小的宝贝,常常会出现一天大便多次,消化不良,大便奶瓣多,爱溢奶。随着年龄的增长,辅食的添加,容易引起宝宝积食,口臭,大便异味,腹泻等各种症状。当宝宝出现这些症状时,就应该考虑到是不是宝贝的脾胃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很多长辈总觉得孩子要吃得多多的食物,才能使自己的身体长得强壮。因此在给孩子喂食时,总是让宝宝过于饱。过多的食物,会让宝宝的胃蠕动变慢,引起积食。我们喂养遵循 七分饱 的原则。

给宝宝的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定时定量,使宝宝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宝宝的饮食要均衡,荤素搭配,摄入的各种元素应该是全面的。脾胃虚弱的宝贝,忌暴饮暴食,细嚼慢咽,食物要松软,易消化,不要过多的食入寒凉,油腻食物,容易伤脾胃。

脾胃虚弱的宝宝,平时一定要注意健脾胃。多食入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小米,鸡内金,牛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胃的药物来帮助调理脾胃,同时益生菌的对平衡肠胃的菌群也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在睡前给宝宝顺时针按摩肚子,帮助宝宝消化,也可以找专业的推拿师,帮助宝宝通过推拿的方式来调理脾胃。

脾胃虚弱的宝宝,更加容易的生病,多带宝宝到户外去运动,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少生病,脾胃慢慢的才会变好。

宝宝的脾胃与身体息息相关,因此妈妈们应该多注意宝宝的脾胃,关心宝宝的身体,才能让宝宝茁壮的长大。

你好,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脾胃吸收营养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孩子生长,与成人脾胃功能完善不同,孩子的脏腑还在生长过程中,非常娇嫩,容易受伤,一旦有所损伤,影响就比较大。

那到底该怎么给孩子补脾呢?

首先推荐是小儿推拿,此方法是非常适合家长学习操作的。

其次一定要给孩子保持“七分饱”的进食习惯,平时要多给孩子吃健脾的食物,粳米、红薯、栗子、红枣、胡萝卜、西米、南瓜等。

总之,调理孩子的脾胃,一定要吃营养丰富的五谷杂粮,吃应季、应地的瓜果蔬菜,这才是对孩子身体有益的。另外,爱子心切的家长需注意,饮食无方,滋补不当,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营养失衡或营养过剩。

孩子食物种类和质量有别与成年人,不同与脾胃功能较强的成熟及其他人,是不补为好,调动本身的自免功能,运化摄取存储能量,使之逐渐随增齿发育,归经入经入络,建立肝脾胃协助互营,孩子的脾胃迎成长而需即相行。

孩子的需要,要质好,易化食,脾胃幼,粗不的,硬不的,热不的,凉不的,多不行,缺不济,脾在七情数老几?也是重要!不能伤了脾。库里存血生血官第一。它和肝肾是好邻居,虽也离不开虽,是整体。

从中医理论讲,脾脏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决定着人体整个后天机能。

从西医讲脾脏属于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造血清除退化细胞作用。因此,脾脏功能的强弱关系到孩子身体素质的好坏。

小孩子脾胃不和主要是大人喂养不当造成的,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饿,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催宝宝吃饭

一些宝宝吃得慢,催他快吃会破坏他的胃口。当宝宝已经表明自己吃饱时,就不要逼他再多吃。妈妈需要做的是给宝宝吃有营养的食物,让他自己决定要吃多少。妈妈对宝宝要有信心,他比父母更清楚自己吃多少才够。永远不要坚持让宝宝吃完盘子里的所有食物,那可能让宝宝吃得太多,从而伤了脾胃。

吃饭没规律

有的妈妈怕宝宝饿着,喜欢在快吃饭或刚刚吃完饭的时候给宝宝吃零食。这样会增加宝宝的胃肠负担,如果宝宝正餐没有吃饱,也别在饭后很快就给他零食吃。妈妈可给宝宝制定一个规律、固定的进餐程序,等到下一次加餐或者正餐时再给他吃东西,让宝宝的脾胃有一个休息的过程。

因此,给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就等于养脾健脾。

中医有句话讲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作为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到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不需要特意对孩子健脾补脾,只要注意避免一下损伤脾胃的生活习惯就好。

1、不过饱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吃得太饱最容易损伤脾胃。

2、不过食生冷

脾胃是身体最喜燥恶寒的器官,小儿过食生冷,包括大量水果,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寒。

3、不过食保健品

各种保健品尤其是补钙制剂,最容易损伤脾胃。小儿只要均衡饮食便足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不需要额外补充。

脾胃是怎么打造宝宝 健康 身体根基的呢?我来打个比方,把胃比作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大队。孩子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加工、研磨、消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离出来给脾,然后把其余的部分输送到小肠。小肠会进行挑选,把营养物质输送给脾,把残渣运送给大肠。脾则把这些营养物质转运给全身。整个系统协调合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搭建身体 健康 的根基。

对于0~10负的来说,脾胃虚弱是其最大的生理特点。但先天不足,后天可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胃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只要家长注意合理喂养,调护脾胃,孩子就会 健康 成长。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没有最基本的中医养护知道,孩子由于家长的喂养气失当,饮食不合理等,脾胃越来越虚弱。

脾胃是人体发育的消化系统,所以,好脾胃是靠“吃出来”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才能健脾补脾呢?这就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种营养搭配要合理,这些营养不仅养护孩子脾胃,而且对他们的身体发育、智力的提升等各方面都有好处。

维生素A: 成人很少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A缺乏症多见于0~3岁的婴幼儿,常与营养不良并存。缺乏维生素A会使孩子的抵抗病毒的能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等。绿叶菜类、**菜类以及水果类中含有维生素A的前体,及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

B族维生素: 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们好运,活动量大,就要及时增加与热量代谢相关的B族维生素,缺乏B维生素的孩子会出现消化不良、皮肤粗糙、手脚麻木等情况。B族维生素主要来源是豆类、谷类、牛奶、禽蛋、瘦肉及动物肝脏。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特殊的维生素,能帮助钙吸收,有效地促进骨钙化,促进成骨。维生素D含量较多的食物有海产品、蛋类、和黄油、一般奶类食物和婴儿辅食中会强化维生素D,同时还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C: 维生素C影响孩子牙齿、骨骼的形成,缺乏会导致牙齿、骨骼变得脆弱容易损伤和折断。新鲜蔬菜水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

卵磷脂: 卵磷脂是大脑必需的活性物质,是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必需品,主要存在在大豆和鸡蛋中,婴幼儿每天用1~2个鸡蛋,可以满足对卵磷脂的需要。

DHA: DHA俗称脑黄金,对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视力。DHA在人体内难以自身合成,只存在于鱼及少数贝类中,其他食物几乎不含有DHA。

钙、铁、锌: 钙是儿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常量元素之一,孩子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摄入充足的钙,以保障旺盛的骨骼生长需要。含钙量高、吸收好的食物首先乳类,如果孩子每日喝上200毫升的奶,加上其他食物中所摄取的钙,注意多晒太阳、调理膳食,就无须再额外补钙;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品中含铁量较高的有黑木耳、海带、动物血液和肝脏。母乳中铁含量虽不多,但吸收率高达50%;锌 在孩子生长发育阶段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的锌缺乏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动物性食物含锌丰富且吸收率高。

如果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事最令人头疼,莫过于“吃饭”这件事了。从小我们就听大人说,要好好吃饭才能长高。其实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是:好好吃饭,脾胃才好。脾胃一好,自然就长高长大了。

有句老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里指的就是宝宝吃少点,反而身体会 健康 点 。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就在于脾胃是后天之本,是宝宝成长发育的重要根本。

脾胃好的孩子,身体健壮,吃什么都香,容易消化,也不便秘。脾胃不好的孩子,容易积食、嘴里有异味,还会因积食导致便秘、腹泻等各种症状。我家孩子有段时间脾胃不好,眼睛是发蓝的,晚上睡觉翻来覆去也睡不安稳。

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只有脾胃安了,孩子能吃能消化,能睡安稳觉,才能 健康 的成长。

1、每餐七分饱:很多孩子的脾胃是被吃坏的。吃太多吃太饱,或者吃太凉吃太热,都影响脾胃的运转。我自从经历过一次宝宝积食,我就再也不敢给孩子吃过多,也从来不给他喝凉水,或者吃寒凉性的食物。

2、淮山、小米交替吃:我几乎每周都会给孩子做淮山粥或者小米粥,交替着吃。这两样食物养脾胃,吃下去有饱腹感,也容易被消化。

3、运动有度:合适的运动是能促进孩子发育的,但过于激烈的运动也不适合孩子。孩子天生脾胃就弱,运动有度,多晒太阳,才是王道。

说说我家的两个孩子的生长情况。老大九岁,身高130CM,瘦弱,没肉,体重约摸50斤,偏瘦。面色黄,吃饭一般,爱挑食。小时候的喂养太精细,老人带的比较多,零食也给的多。看过多次中医,也吃过汤药调理。医生告诉我们脾胃的问题,需要慢慢调养。但是也没有体弱多病,身体也是很 健康 。很少生病,就是干瘦。反思过去的养育情况,主要是太过精细。睡眠不是特别容易入睡,大便也干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买了香港的七星茶,每周都要喝一到两次,另外适当添加酸奶,配合牛奶,最近一两年,慢慢的脾胃渐渐好起来,吃饭按时吃,饭量了比原来增加了许多。

再说说我们家二宝。二宝五月份就三岁,女孩。从生下来,阿姨带的比较多,阿姨对孩子的饮食规律喝管理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而且我们经常要照顾大宝的学习,再者因为是二宝,也就知道了孩子的生养的规律,不像大宝那样的紧张。管理的比较粗放。

相反,二宝的脾胃就比较好。现在体检的结果是略微超高超重。身体也 健康 。胃口好,到点就饿,饭量还挺大,跟大宝现在的饭量基本一样。很少生病。但是二宝知道饥饱,吃饱饭就不再吃了,从不多吃,贪吃。对于她的策略,我们是每周必要喝一次清热灵。

因为有外甥女脾胃不好的教训在先,经常肚子疼,肠胃不舒服,生病请假等,我们这块相对还是比较注意。尽管如此,大宝还是有一些问题。

另外给孩子喝水的好习惯一定要养成。温白开水,果汁,酸奶,其他的碳酸饮料一概不给喝。从小习惯了,也就对那些饮料一点概念都没有。

脾胃对于宝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脾胃不好的宝宝一般都有食欲不振、偏食挑食的表现,或者经常会出现腹泻、便秘的症状,不仅宝宝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比较单一,而且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此外,脾胃不好还会导致宝宝的抵抗力下降,稍有不慎,就会着凉感冒咳嗽,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肺炎等疾病,对于宝宝的 健康 非常不利,所以说,从宝宝出生起,宝爸宝妈就要注意调理宝宝的脾胃。

六个月以前,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宝妈尽量采取纯母乳的方式喂养宝宝,因为母乳是最适合宝宝的奶制品,不仅营养全面充分,可以有效地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母乳中的成分有助于调理宝宝肠胃,只要宝妈饮食合理,喝母乳的宝宝一般不会便秘或腹泻,而奶粉宝宝则经常会上火便秘,必须让宝宝适量喝水来缓解便秘。所以,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脾胃功能更好。

六个月以后,宝妈要合理地给宝宝添加辅食,一定要按从稀到稠、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添加辅食,让宝宝的肠胃逐步适应饮食结构的变化,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味追求辅食添加的数量和品种,则会给宝宝的肠胃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便秘或腹泻。而且,宝妈尽量不要给宝宝吃生冷刺激的食物,否则会损伤到肠胃;对于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宝妈要先给宝宝少量尝试,如果宝宝没有过敏反应,则可加入宝宝的食谱,否则就要等宝宝长大一些后再尝试。

很多宝妈因为担心着凉而给宝宝穿比较多的衣服,甚至比自己穿得都多,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理念。一般来说,宝宝的热量比较足,比较怕热,而且宝宝好动,只要醒着的时候几乎不会闲着,而且随着月龄的增大,宝宝的活动能力越强,越容易出汗,一旦 弄湿内衣捂在身上更容易着凉,而且汗液的分泌物堵塞毛孔还会导致宝宝的抵抗力下降。 所以,宝妈给宝宝穿衣服时,最好跟自己穿得差不多,甚至要少穿一件,这样才有利于宝宝的 健康 ,也就有利于宝宝的脾胃。

在保证胃部不受凉的情况下,宝妈要给宝宝适量少穿一些衣服,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一直给宝宝穿很多衣服,宝宝就会逐步丧失这种能力,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变弱,就会比较容易着凉感冒;而穿得相对较少的宝宝,则会不断增强这种能力,从而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自身的抵抗力也会增强,脾胃功能更好。

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的活动能力会逐步增强,宝妈要适度引导、鼓励宝宝进行相应阶段的活动锻炼,从抬头、翻身、坐起、爬行、站立到行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仅宝宝的活动量会逐步增加,肠胃的消化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也能尽快适应相应阶段的饮食结构变化。

从宝宝出生起,宝妈就要通过合理喂养、合理穿衣、合理活动来逐步调理宝宝的脾胃,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宝宝 健康 成长。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中医讲“久病及肾”,脾虚如果长久得不到好的治疗,最终是会影响肾,造成肾虚的。

可以多吃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购买的食材,有助于调节脾虚现象

1、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2、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4、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8、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9、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10、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11、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12、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13、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14、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15、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16、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7、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18、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疹、湿热症、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