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一词多义是什么?
一词多义:
(1)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4)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5)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文章内容分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攻打却不能取胜。包围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孟子》三章八上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三章八上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三章八上翻译如下: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作品介绍:
《孟子三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公孙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译注》中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考证,杨伯峻先生对全书每一个字都进行了严谨的考究,并译为白话文,对入门学者帮助极大。
孟子是儒门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国也》等,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翻译内容如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原文: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三章八上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写作背景: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烜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是什么?
本文2023-10-24 00:53: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