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书皮的棕色是拿啥染的
用木材、树木、动物皮毛染色。棕色系是指咖啡和驼色一类的颜色,包含棕色,米色、酱色等。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里也是属于“间色”。
《汉语词典》 间色:两种原色配合成的颜色,如红和黄配合成的橙色,黄和青配合成的绿色。也叫杂色或第二次色。
我国古代服色,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两种颜色相互混合而成的颜色,如绿色、紫色等。
古书的颜色调法如下
在传统中国画中,颜色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石色”,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水色”。矿物质颜色有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黄、蛤粉等;植物质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在古书画修复的全色和染色工序时都需要用到这些颜料。
修复古籍所需要的染料以植物色为主,橡碗子、栀子、槐米、红茶、藤黄、赭石、花青和墨都可作为染纸染料,其中橡碗子为较常见的染色颜料。以橡碗子、红茶、栀子、槐米这几种植物染料染色进行比较,橡碗子染纸的耐热老化颜色稳定性较好。用橡碗子煮制染色水时,需大火煮开橡碗子,后改小火煮不小于3小时。颜色浓淡可以调整橡碗子和水的比例,不要试图在煮好的染色水加水调整浓淡。
传统的染色方法主要有刷染、浸染、拉染等。古籍修复多用浸染、拉染的方法,而古书画修复染纸多以刷染的方法。
1 文言文的色是什么意思
色 sè
名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2、颜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沈括《梦溪笔谈》
3、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好色。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5、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6、外表。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7、种类。
8、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吏部预选者甚多,(卢)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9、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0、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1、风景;景观。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姜夔《扬州慢》
12、质量。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13、天色。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动词义:
1、生气;变脸。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惊惧。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色 shǎi
名词义:
1、颜色——用于某些口语。
2、色子。即骰子。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
2 古文中的颜色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深红色”。“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3 颜色的颜在古文中的意思吗颜:“彦”表声,“页”会意。
“页”指人的头部。《说文解字》:“眉目之间也。”
意思是人的双眼双眉这个区域。这是基本义。
人面部的这个部分,能充分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所有的表情、精神、年龄和健康状态如何,被称为“色”,即现代汉语中的神色、气色。
颜面的神色、气色,古文称为“颜色”,如“和颜悦色(颜面平和、神色喜悦)”;这个意义上的“颜色”,古文多用“颜”,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龙颜大悦、颜如玉、开颜、颜貌、童颜。现代汉语的“颜色”,主要是指色彩,古文是在近古才开始有这个义项,出现在白话文中。
4 文言文中的“色”字是什么意思色有两个读音,分别为[sè]和[shǎi] ,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
当“色”读[sè]时:① 脸色;表情。《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
《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 ② 女色;美貌的妇女。
《货殖列传序》:“耳目极声色之好。”《柳毅传》:“毅怪视之,乃殊色也。”
③ 容貌。《琵琶行》:“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④ 色彩;颜色。《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 天色;景色。《游黄山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⑥ 种这类。《北史·长孙道生传》:“客内无此色人。”
当“色”读[shǎi]时:①、颜色——用于某些口语。 ②、色子。
即骰子。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 颜色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神马意思)基本信息 词目:颜色 拼音:yán sè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1 [color]∶色彩。
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紫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countenance;facial expression]∶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pigment;dyestuff][口]∶指颜料或染料 4[tincture]∶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5 [good looks]∶女子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 白居易《长恨歌》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 面容;面色。 《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南朝 梁 江淹《古离别》诗:“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一连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
" 清 黄遵宪《今别离》诗:“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曹禺《雷雨》第四幕:“颜色惨白,鬓发湿漉漉的。”
2 表情;神色。 《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
《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 朱自清 《执 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
3 姿色。 《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
前蜀 贯休《偶作》诗之五:“君不见 西施 绿珠 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 北门桥 来家做小。”
4 面子,光彩。 三国 魏曹植《艳歌》:“长者赐颜色,泰山可动移。”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些亲眷们一向讪笑 杜子春 这个败子,岂知还有发迹之日。这些时见了那首感怀诗,老大的好没颜色。”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5 色彩。
唐 杜甫《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嫌那段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看,颜色和血一样,多鲜艳。” 6 指尊严。
《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 汉 刘向《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昨在京师官时,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7 借指头。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饥寒士,出门甚栖栖。
虽然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胡适 《吴敬梓年谱》:“昔之列戟鸣珂,加以紫标黄榜,莫不低其颜色,增以凄怆。”
8 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沙汀 《防空》:“ 愚生先生 从那时起勃发了雄心,总想拿点颜色给他的仇家看看。”
杨朔 《渔笛》:“姓宋的那穷鬼敢沾你一沾,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才怪。” 9 指本领。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10 颜料或染料。
如:彩印厂的仓库里,各种颜色都有的。 编辑本段颜色寓意 “颜色寓意”即不同颜色的不同寓意。
红色(red) 热情,活泼。容易鼓舞勇气,西方以此作为战关象征牺牲之意,东方则代表吉祥、乐观、喜庆之意。
橙色(orange) 时尚,青春,活力四射。炽烈之生命,太阳光为橙色。
蓝色(blue) 宁静,忧郁,自由,清新。欧洲为对国家之忠诚象征。
绿色(green ) 清新,希望。代表安全、平静、舒适之感,在四季分明之地方,如见到春天之树木、有绿色的嫩叶,看了 使人有新生之感。
紫色(purple ) 神秘,高贵,庄严。一般人喜欢淡紫色,有愉快之感,青紫一般人都不喜欢,不易产生美感。
紫色有高贵高雅的寓意,神秘感十足。 黑色(black ) 深沉,庄重,无 ,神秘之感,沉虑,如和其他颜色相配合含有集中和重心感。
灰色(gray) 高雅,简素,简朴。代表寂寞、冷淡、拜金主义,灰色使人有现实感。
白色(white ) 明快,无瑕,冰雪。无 ,表纯洁之感,及轻松、愉悦,浓厚之白色会有壮大之感觉。
粉红(pink) 可爱,温馨,娇嫩、青春、明快。 **(yellow) 东方代表尊贵、优雅,西方基督教以**为耻辱象征。
棕色(brown ) 代表健壮,与其它色不发生冲突。有耐劳、暗淡之感情。
颜色心理效应 1红色 视觉 强,让人觉得活跃、热烈,有朝气。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样、好运、喜庆相联系,它便自然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的常用色。
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和火炮,有一种生命感、跳动感,还有危险、恐怖的血腥气味的联想。灭火器、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
2** 明亮和娇美的颜色,有很强的光明感,使人感到明快和纯洁。幼嫩的植物往往呈淡**,又有新生、单纯、天真的联想,还可以让人想起极富营养的蛋黄、奶油及其他食品。
**又与病弱有关,植物的衰败、枯萎也与**相关联。因此,**又使人感到空虚、贫乏和不健康。
3橙色 兼有红与黄的优点,明度柔和,使人感到温暖又明快。一些成熟的。
1、竹青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竹子的颜色。也表示竹子外面的一层青绿色表皮。竹青是就颜色而论的,竹子向外的竹皮,由于新鲜的时候是绿色的,称为竹青,竹腔内发黄的一面就叫作竹黄。
例句:所谓留青,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2、黛绿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墨绿、浓绿。dài lù
例句:深秋的树林,一片黛绿,一片金黄。
3、檀
浅红色,浅绛色。如;檀口香腮(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檀口(女子粉红色的嘴唇);檀子(浅红色颜料)。
4、绛紫
jiàng zǐ
中国传统色彩名称,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例句:血红色的夕阳下,金黄的麦田,绛紫的葡萄,橘黄的花朵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5、靛青
即靛蓝。蓝草浸沤而成的液体,也指深蓝色。靛蓝,有机染料深蓝色用蓼蓝以及菘蓝、木蓝、马蓝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叶子发酵制成。
靛青也有人工合成的(古籍中曰: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宋应星。《天工开物》)。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通称蓝靛,有的地区叫靛青。但是,靛青绝不是绿色,而是蓝色。
玄色在古代是颜色之一。
玄色在汉代以前指青色或者蓝绿色调的颜色,汉代以后玄色被重新定义认为天的本色是日已落,月未出的颜色,基本为红黑色,至此衍生出红黑的色域。玄色起源于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
玄的本义绝对不是黑/红黑/赤黑等黑色调或红色调颜色。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炮姜的炮制方法 5 炮姜的性状 6 干姜的性味归经 7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8 炮姜的炮制作用 9 干姜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0 炮姜的贮存方法 11 炮姜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112 来源 113 制法 114 性状 115 鉴别 116 检查 1161 水分 1162 总灰分 117 浸出物 118 含量测定 11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1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84 测定法 119 性味与归经 1110 功能与主治 1111 用法与用量 1112 贮藏 1113 出处 12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炮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炮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炮姜 1 拼音
pào jiāng
2 英文参考Rhizoma Zingiberis Preparat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概述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干姜的炒法汉代已有,见《金贵要略方论》。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1]。炮姜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
4 炮姜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1]。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1]。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1]。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1]。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1]。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1]。
净干姜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1]。
炮姜的炮制方法: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1]。
5 炮姜的性状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1]。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1]。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1]。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1]。
6 干姜的性味归经干姜味辛,性热[1]。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2]。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3]。
炮姜味苦、辛,性温[1]。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1]。
7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1]。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3]。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3]。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2]。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2]。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1]。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1]。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1]。
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1]。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3]。
姜炭味苦、涩,性温[1]。归脾、肝经[1]。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1]。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1]。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1]。
8 炮姜的炮制作用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1]。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1]。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1]。
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1]。
9 干姜的炮制研究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1]。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1]。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1]。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1]。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1]。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1]。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1]。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1]。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1]。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1]。
10 炮姜的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炮姜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炮姜
Pao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112 来源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
113 制法取干姜,照烫法(附录ⅡD)用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114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115 鉴别(1)本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油细胞和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汕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菲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16 检查 1161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二法)。
1162 总灰分不得过70%(附录ⅨK)。
117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60%。
118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1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1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1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18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8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30%。
119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经。
1110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1111 用法与用量3~9g。
1112 贮藏同干姜。
1113 出处古籍书皮的棕色是拿啥染的
本文2023-10-24 01:0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