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的制造过程是怎么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碗的制造过程是怎么样的?,第1张

碗的制造过程如下:

1、首先要把陶土压出空气,放到一个可以旋转的盘子上,启动马达,让这个盘子旋转起来。这样,方便于制作碗体。

2、然后,就可以制作出你心里的模型了。先用手掌轻轻的挤压泥堆中部,使其上部慢慢地拱起来,千万别挤断了,也不要压得太窄,否则压出来的碗就会像沙漏一样了。

3、接着,在拱体(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碗)的周围挤压,给碗塑型,免得太大了,也是为了碗能光滑,圆润。切忌在这时用力不能忽大忽小,挤压程度也不能忽深忽浅。如果这样,碗就变成椭圆形的。

4、就把碗的中间用大拇指往下压,使其中部变为中空的,这样碗才能盛东西。然后,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挤压碗壁,使其尽量变窄,但不要太窄,否则碗壁太薄,易碎。之后,用手掌平压碗顶,压一下就好了,不要太重,目的只在于使碗顶在同一水平面上。

5、最后,就是用手把碗取下来,千万别把碗形弄坏了,在接下来就是风干,一个星期左右,再把碗放到窑里烧,也分两道:第一道叫素烧,可以在上画一点画或写上字,再去烧第二道。第二道是上釉,也叫釉烧,这样一件碗就算完成了。

扩展资料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参考资料:

-碗

1 一种手工制品的制作过程,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星期六下午,我写完作业,在家看电视,电视上正在讲提倡环保生活,要变废为宝。忽然,我灵机一动,何不自己动手一次,也来个“变废为宝”?

做什么呢?我在阳台上的老衣橱里翻来翻去,找到了我以前的白手套,现在不能戴了。对了!用这个能做一个小白兔的头相,套在笔架上,当一个装饰吧!我随后又找来了白线、剪刀、棉花、彩笔、红色纽扣、皮筋、针和彩纸。

首先,要做出兔子的一对耳朵,所以,只能留两个手指头,留哪两个呢?我试了试,决定留下食指和小指两个。我将拇指、中指、无名指这三个塞进去,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啊!拇指还好塞些,我先把手套撑开,然后用手指轻轻一顶就进去了。而其他两个我无论使多大劲都塞不进去。看来蛮力不行啊。我想了想,想出了一个办法:从手套里面拉进去。耳朵外形是做好了,但不扶着它就立不起来,耷拉着,也不好看,我又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将中指、无名指这两个被拉进去的手指头分别塞进食指和小指中,起到支撑的作用。不一会儿,兔耳朵就完成了。

把三个手指塞进去之后,表面上留下了三个小洞,影响美观,我就穿针引线,将三个小洞缝上,我从来没缝过针,穿针倒容易,但缝就难了,缝口的时候险些扎到了我的手。缝了几针后,我渐渐地找到了手感,越缝越顺手,轻松地将手套缝了个密不透风。

兔子头像的轮廓做出来了,就是里面有些空洞,太扁了,风一吹就倒,弱不禁风,我就将一团棉花塞了进去。为了预防棉花掉出来。我用皮筋箍住了手套口上方。

该做兔子的脸部了。我又拿来针线,将两个纽扣缝在了兔子脸上,用黑彩笔在中间点上了一个黑点当兔子的眼睛。接着,我又拿笔在**彩纸上描出鼻子,在黑色彩纸上描出嘴巴,用双面胶粘在兔子脸上,白兔装饰就五官俱全了。最后,我将它套在笔架上,又在它“脖子”上系上了一条彩带,即装饰了它,又预防它歪倒。就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白兔装饰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自己心灵手巧的杰作,开心极了。小白兔也微笑着,用眼睛看着我,好像在夸我:“你太棒了!”

其实,可以变废为宝的物品还有很多,只要处处留心,就可以将生活装饰的更加五彩缤纷。

通过这次手工制作,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件事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只用蛮力,要灵活掌握,这样总会成功的!

2 初一作文 我的小制作(制作过程)

今天我跟妈妈做了一个小制作,名字叫拖鞋。

它是用绿色、红色、粉红色、紫色的皱纹纸,硬纸板,铅笔,橡皮,双面胶,剪刀这些用具,下面就有我来介绍它是怎样做成的?拖鞋的第一步制作方法就是把绿色皱纹纸剪成六条,三条做成一根小辫,这样就完成了两根绿色小辫,这两根小辫可漂亮啦!就像真的一样。接着把红色皱纹纸剪成三条,再把这三条编成一根小辫。

然后把粉红色皱纹纸剪下两条,再把紫色皱纹纸剪下一条,再用两条粉红色和一条紫色变成小辫。最后我把脚踩在硬纸板上,画下两个脚印。

用双面胶把硬纸板的边线围住,再剪下紫色皱纹纸把边线围好,就在这一刻我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我一下把硬纸板摔在地上,心里想做一双拖鞋都这么麻烦。这时妈妈就说:“我来帮帮你吧!”我小心地捡起硬纸板用双面胶把鞋内底粘住,然后再把绿色小辫围在鞋底,接着用红色小辫把绿色小辫没有围到的地方围满。

另外把一根小辫做鞋带,再用紫色和粉红色做成蝴蝶结,粘在鞋带上,最后大功告成了。我看着这双美丽的拖鞋,使我懂得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道理。

我的小制作今天我在家时做了个小制作,是一个漂亮的小灯笼。制作这个小灯笼需要KT板、红纸、绳子、中国结和胶带。

需要的工具是尺子和剪刀。我先用剪刀把妈妈帮我找来的KT板裁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再用尺子量出其中一块长方形长边的长度,然后把它平均分成四份。用剪刀把它裁成四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

再把它们围成一个长方桶。接着再另一块KT板做个底部粘上去,这样一个灯笼的主体就做好了。

然后再在底部的中间穿一个洞,把中国结的顶端穿过去用一支铅笔固定住。接着窄灯笼上部的两个对应面上个穿一个洞,将绳子穿过去,在里面打上结。

最后,我用红纸剪了两条花边,分别贴在灯笼的上端和下端的四周,又把我过春节时剪得窗花贴在灯笼的外面。这样一个又漂亮又喜庆的灯笼就做好了。

看到自己亲手做的漂亮的小灯笼,我的开心极了。

3 手工制作品过程的作文

我的书桌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木桶,它的制作方法我了如指掌,它的制作过程我还记忆犹新。

那天,我们年级到劳动基地上课。那节课是制作小木桶。老师发给我们一双一次性筷子、14根长短一致的短一次性筷子、乳白胶、锯子、剪刀、尺子、铅笔、纸杯和橡皮筋。

老师讲完方法后,我们便做了起来。我先把那一双一次性筷子分别用尺子量出9厘米的所在地,画上记号,用锯子锯断,用来做桶耳。然后拿出纸杯,纸杯的根部对着尺子的0刻度,在6厘米的地方做上记号。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掉多余的部分,捆一个橡皮筋在纸杯上。再用短的一次性筷子插在橡皮筋里。

可是,在插的过程中,我发现木筷是倾斜的。我把它扶正,它又歪了。我就把插的筷子全部取下来,将筷子大的一头朝上插,这次筷子正了。我继续插,插了7根,就将一个桶耳插上去。再插7根,将另一个桶耳插上去,桶身就做好了。

最后,我把做桶耳剩余的筷子找出合适的位置,用锯子锯断,两头涂上乳白胶,横放在桶耳之间。小木桶就大功告成了。

回家后,我把我的一些卡通帖纸贴在小木桶上,一个“卡通小木桶”就做好了。

在制作小木桶时,既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4 一篇作文,关于手工制作,写过程和收获

天的早上,妈妈带我去商店买文具,我的目光落在几个精致的不倒翁上,他们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有开口大笑的老爷爷,还有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为商店增添了几分雅趣我心里羡慕极了,可是这是商店的摆设,并不卖,我就问了问阿姨是怎么做的,就匆匆忙忙跑回家做不倒翁了我找来了要用的材料:一个乒乓球、一块橡皮泥、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和一张彩色纸准备完毕,开始动手我先把乒乓球用剪刀剪成平均的两块,然后取出其中的一块,在这块乒乓球凹进去的最中央放上一块橡皮泥又拿出一张彩色纸,折成正方形,然后沿着对角画一条弧线,顺线剪下来把大的一部分卷成尖帽形再把乒乓球的那一半安在尖帽下于是,不倒翁基本做成了最后我想把不倒翁变成“小丑”,我在小尖帽上画了许多花和花纹,还在“小丑”脸上画了头发、眼睛、嘴巴和鼻子瞧,这个活泼可爱的“小丑”做好了!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不倒翁!我把它放在书桌上,我每次看到他,这个“小丑”就会时时告诉我:在困难面前不要倒,受到任何打击也不屈服我喜欢这个永远乐观的“不倒翁”。

5 手工制作品过程的作文

我的书桌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木桶,它的制作方法我了如指掌,它的制作过程我还记忆犹新。

那天,我们年级到劳动基地上课。那节课是制作小木桶。

老师发给我们一双一次性筷子、14根长短一致的短一次性筷子、乳白胶、锯子、剪刀、尺子、铅笔、纸杯和橡皮筋。 老师讲完方法后,我们便做了起来。

我先把那一双一次性筷子分别用尺子量出9厘米的所在地,画上记号,用锯子锯断,用来做桶耳。然后拿出纸杯,纸杯的根部对着尺子的0刻度,在6厘米的地方做上记号。

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掉多余的部分,捆一个橡皮筋在纸杯上。再用短的一次性筷子插在橡皮筋里。

可是,在插的过程中,我发现木筷是倾斜的。我把它扶正,它又歪了。

我就把插的筷子全部取下来,将筷子大的一头朝上插,这次筷子正了。我继续插,插了7根,就将一个桶耳插上去。

再插7根,将另一个桶耳插上去,桶身就做好了。 最后,我把做桶耳剩余的筷子找出合适的位置,用锯子锯断,两头涂上乳白胶,横放在桶耳之间。

小木桶就大功告成了。 回家后,我把我的一些卡通帖纸贴在小木桶上,一个“卡通小木桶”就做好了。

在制作小木桶时,既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6 我的第一次手工制作作文

我先按书上要求把各部分剪下来,把要挖空的挖空,又找来胶水,先把蓝天和草坪之间的折线对折压平,然后开始粘我先把“苹果树”粘在绿绿的草坪上,又把房子折好,涂上胶水向下一压,再一按,房子便粘稳当了“篱笆”最不好粘,粘上去又掉了我就一个一个地粘,用手稍用力一压,便粘好了最后一个“篱笆”可不能乱粘,要看序号,一个粘在墙壁上,一个粘在蓝色上,这样“篱笆”才算粘好粘好后,我又开始粘小花我在剪好的小花下面弄一些胶水,放在相应的地方,向下一按,小花也就粘好了,就全部完成了我真的很高兴了,因为我第一次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件手工品,而且成功了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坪,白墙红瓦的小房子,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漂亮的篱笆,美丽的小花朵:这就是我的第一次手工制作啊。

7 手工制作过程作文七百字

捏橡皮泥,这就是我的绝招。

橡皮泥不仅锻炼人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人的动脑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我能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

想捏什么就捏什么,捏来好看还能当工艺品。不管,先捏吧。

刚好学校也开了手工课,可以在课堂上制作各种东西。在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中,我比较喜欢捏蛇的了。

我决定用橡皮泥捏了一条凶猛的蛇。我用几种不同的颜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呈黑棕色,搓成长条当做蛇的身体。

再用黑色的橡皮泥搓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小球按在蛇头上,当它的眼睛,用牙签在蛇头上画一条横线,当它的嘴。当有人靠近它的时候,它仿佛就会发出丝丝的声音。

我非常喜欢我捏的蛇,它弯弯曲曲的,形象逼真。当然,蛇的种类繁多,可以捏的类型也不少,其中眼镜蛇是稍微复杂的一种了。

只要注意色彩的配合,就能捏出活灵活现的各种蛇类了。另外,我也喜欢用橡皮泥捏鸟,尤其是小燕子。

说干就干,我就开始做了。先找出合适的色彩的橡皮泥,组合出大致的身体结构,比如头、颈、躯干、四肢、尾巴,。

我先捏了一个圆做小燕子的头,然后捏了一个椭圆做小燕子的身体,还捏了翅膀和尾巴,再一步步细化各个部位的细节,比如头上的耳朵、眼睛、鼻子;躯干的长短和曲线。确认各部位粘合牢固,摆好动态,做两个小眼睛粘上去。

对了,我还拍一个橡皮泥饼(可做成草地、石头等形态丰富效果,更加逼真)做底盘,把做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7616635的小燕子放上去,这样就不容易倒,还更加美观。怎么样,捏橡皮泥还好玩吧?是否引起了你的兴趣,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来感受一下自己制作的乐趣吧,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代替的。

教你制作古代的时钟——水平式日晷DIY

水平式日晷,或者叫地平式日晷。这种日晷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但是需要一些稍微复杂的计算。

步骤1:

画出晷盘图样。因为这种日晷的晷盘是水平的,不像赤道式那样与赤道平行,因此不同时刻的间距是不同的。

步骤2:

先用圆规画一个大圆,通过圆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标志性的时间刻度为,最左侧18点,右侧6点,最下方12点。假设某一时间刻度,比方说13点,与12点之间的夹角为 α ,太阳时角为t,当地纬度角为 Φ 。太阳时角是这样定义的,太阳一天24小时运行360度,因此每一小时运行15度。设定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时角为0度,因此13点的时角则是15度,14点30度,15点45度,以此类推。

这三个角度之间有个三角函数关系: tan α =tan t sin Φ ,我们将t=15度,30度,45度……带入,通过求反正切函数,就能得到13点,14点,15点……时刻所对应的角度 α 。12点另一侧的11点,10点,9点……与12点之间的角度也符合上面公式,只是角度方向相反。

沈阳的纬度Φ =424度为已知,下面是我求出的当地水平式日晷的各时刻角度:(时间)(太阳时角) (各时刻对应的角度)计算这些数据需要一个科学计算器,或者使用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在“开始”-“程序”里面选择“计算器”,计算器“查看”选项里面选择“科学型”,就能够使用了。下面是我用量角器和直尺按照上述表格画出的水平式日晷的晷盘图样,能够明显看出时间刻度不是均匀的。

步骤3:下面我们来制作这个日晷的晷针。如下图,将A4纸折叠,在上面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底边与斜边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我用的是沈阳的纬度424度。

步骤4:

水平式日晷的晷针一般不是一根竹签那种的针形,而是利用这种三角形的斜边,如此晷针倾斜的角度很好掌握。用剪刀沿线剪下,注意标有“留边”的那条边要稍微多留出一点,为了用胶水粘接方便。晷针粘接好后,这个日晷就算完成了。

步骤5:利用指南针使日晷对准正北方向,此时三角形晷针的斜边与地轴平行。

步骤6:当有阳光直射下来的时候,就可以读时间了。读数的时候以晷针斜边的阴影为准,上图为13点多。其实这种日晷的制作非常简单,唯一的难点就是晷盘刻度的计算部分。如果你不会计算,又不怕麻烦的话,可以这样:先画好圆,确定圆心和过圆心的垂线,然后粘上晷针,摆正方向,手里拿块手表,每到正点的时候用铅笔标上,这样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也可以得到一个计时精确的地平式日晷了。而且这样确定的晷盘有个好处, 就是读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可以当真正的钟表使用。

具体制作方法:

(一)工具准备:吸水纸、标本夹、采集袋、记录本、号牌、台纸(白色、长40厘米、宽27米、卡纸)

(二)标本采集

1、采集标本力求完整。(茎、叶、花、果)

2、采集时记录要详细。

3、及时挂上吊牌。

4、标本装入采集袋。

(三)标本压制

1、修剪:坏的、脏的叶子;叶子易脱落的植物可放在沸水中浸1分钟再晾干。

2、压制:给标本铺上几层吸水纸,用标本夹夹住,通风处晾干。

3、换纸:每天换纸一次,使标本保色。

(四)标本制作

1、整理标本:将干制的标本整理。

2、上台纸:标本平铺在台纸上,调整叶子排布均匀,使同一标本同时看到正面与反面叶的形态。

3、固定:用透明胶粘贴标本:透明胶宽度厘米最漂亮。

4、贴标签:在右下角贴上标签。内容: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

主题:

展植物原色 ,现浓浓春意。

目的:

学会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用具:

采集箱(或塑料袋),标本夹,枝剪,掘根铲,绳子,号牌,标签,容易吸水的纸(草纸或旧报纸),台纸,盖纸,镊子,铅笔。

方法步骤:

一、植物标本的采集(遇到珍贵稀少的植物时,不仅不要采集,而且要加以保护)。

1.草本植物,应当采集根、茎、叶、花或果实尽可能齐全的植株。

2.木本植物,应当采集长有叶、花或果实的枝条。

3.给采集到的标本挂上号牌。

4.把采集到的标本轻轻地放进采集箱(或塑料袋)内。

5.采集标本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乱吃乱尝,以防中毒。二、腊叶标本的制作

二、植物蜡叶标本的制作

1.尽快把整理过的标本放在几层容易吸水的纸上,使叶、花的正面向上展平(要使少数叶、花的背面向上展平),然后盖上几层纸。

2.把标本层层摞起来,用标本夹夹好并缚紧,放到背阴通风处。

3.每隔一定时间,用干纸更换标本夹里的潮纸,同时对标本进行整形,力求标本尽快干燥。

4.用线或纸条把干燥的标本固定在台纸上,贴好标签,再贴上盖纸。

各种手工不是缺少创意,只是缺少发现喜欢思考一种美德,身边的小物品就这样华丽的变成艺术品,木制茶几的天然材质,产生与大自然的亲近感,色调温和、工艺精致,适合与沉稳大气的沙发家具相配。那么旧门板茶台的制作过程是什么呢?

用旧门板制作茶台的过程:

1、将门板分成四份,然后将门板在四分之一处锯开,并且用合页固定;

2、另一端也锯开打上合页让其形成一个U字形,然后用木板将底部固定,装上四个轮滑就可以了。

茶几在中国是入清之后开始盛行的家具,从明代绘画中所见,当时香几兼有茶几的功能,到了清代,茶几才从香几中分离出来,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新品种。茶几一般都是放在客厅沙发的位置,主要起到放置茶杯和泡茶用具酒杯、水果、水果刀、花等。

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作者: 楚歆慕 2008-1-29 17:2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古代纺织印染(转自中国风格在线)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于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

国"。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著。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碗的制造过程是怎么样的?

碗的制造过程如下:1、首先要把陶土压出空气,放到一个可以旋转的盘子上,启动马达,让这个盘子旋转起来。这样,方便于制作碗体。2、然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