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中的原句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5收藏

论语为政中的原句是什么?,第1张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

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都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情假意)。”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也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法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另:只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就可以了,似解不通)”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么分辨这两者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平?”

译文: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先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与颜回整日交谈,颜回一直在听,没有任何疑问提出,好像愚人一样。颜回回去以后,我观察他跟师兄弟们私下的谈话,他把从我这里听到的道理,能够很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看来,颜回不是愚笨的人。”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译文: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11、子曰:“温故而和新 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由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任老师啊。”

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问怎么样才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所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党;小人偏爱同党,而不开诚布公。(又:君子大公无私而不自私自利,小人自私自利而不大公无私。)”

15、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毫无领悟(毫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会有疑问)。”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批判其它不同立场的学说,难免带来后遗症。”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子路),我来教你怎样求知,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获得官职与俸禄(从政之道)。孔子说:“多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说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说话很少被责怪,做事很少会后悔,官职与俸禄,自然不是问题。”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孔子答道:“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恶的人之上,民众就服从了;提拔邪恶的人,放置在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教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我(当政者)尊敬、尽忠,再劝勉百姓为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答复说:“面对老百姓,自己要庄重,要有德行,百姓对你自然恭敬;孝敬长辈,爱护幼小,百姓对你自然尽忠;任用贤能的人,教化那些不够贤能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了。”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书经》上说:‘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参与政治呢?”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鲵,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守信用,这个人在人世间,如何存在下去?就像大车没有鲵(车子行动时可以转动的木梢即关键),小车没有机(同上),喻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信用的时候,人家有什么事都不会找他帮忙,他在人世间还能办什么事呢?”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道:“十个朝代以后的事情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朝依照夏朝的礼,有所减损或增益,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周朝因袭殷朝的礼,有所减损或增益,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以后的不管哪个朝代,如果能够继承周朝的礼制(五伦道统),建立他们的天下,不说经历百世,即使千秋万世,都可以知道。”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属于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若是去祭祀,就是谄媚。看到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懦弱。”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论语中有关于孝道的句子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

《论语》当中的孝道

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

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

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

“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

“孝”与“礼”的关系

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

“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

《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

《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

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

《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古籍中关于孝的名言如下:

1、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5、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长幼有序。——孟子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1、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2、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3、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7、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1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9、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0、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

人的生命始于家庭,人际互动的修养也以家庭中的关系为基础。因此,孔子一再强调孝与悌,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他认为士的第二等表现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学而篇·第二十章》)。

别人问他为何不从政,他借《尚书》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来回答(《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说,人人都做到孝与悌,天下自然上轨道。

“弟”字原指兄友弟恭,推而及于亲族中的同辈情感,甚至泛指对待长辈的态度;“孝”字则明白是指对待父母的心意与作法。

《论语》中专门讨论孝顺的约有十章,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孔子的想法。他首先提醒我们的是:在孝顺时,必须心存尊敬与关爱。

先说尊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这段话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朱熹的注解,表示“人们奉养父母,如果未能心存尊敬,那么,这与养育犬马有何不同?”这种解释把养育父母比喻为养育犬马,实在有欠妥当。

另一种解释是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就连狗与马,也都能够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这种解释“以犬马比喻子女”,表示子女奉养父母时若少了尊敬,就与犬马服侍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以犬马比喻子女,显然较为妥当,我们今天还在使用“愿效犬马之劳”一语,对人表示感激。

那么,对待父母时,加上尊敬的心意,不是很恰当吗?

再说关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八章》)

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段话中提到的“弟子”与“先生”,泛指晚辈对待长辈,或学生对待老师。但是对待父母,不能只是如此,还须保持和悦的脸色。这种和悦的脸色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情感,因为清楚了解父母的生养之恩,而孕发了心中源源不绝的关怀、爱慕、保护、照顾的情感。

我国传统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则故事都是很好的示范,其中的作法未必人人可学,但其心意则相同。

如“老莱子戏彩娱亲”,描写老莱子七十多岁了还穿上彩衣,唱歌跳舞来取悦父母,摔跤了还装出婴儿的哭声,使父母开心得忘记自己有多老。我们未必要效法这种作为,但一定不能忘记要出于真心,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

以适当方式尽孝

那么,子女在尽孝时,有没有通用的原则?依《论语》所载,我们找到以下几点。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人的远游包括:游学、游仕、游历、游玩,以及经商等。只要离家,父母必然挂念,所以务必让父母知道去处,保持联系。今天手机通讯方便,子女不但要让父母知道去处,还应经常连线,有如随时处在父母身边。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

孔子说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因为他本人的遭遇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有高度的同理心,以换位思考的模式,为天下子女表达真挚的心声。

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当时是个年轻的贵族。孔子因材施教,提醒这位贵族子弟: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换言之,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难免的事。而子女除了生病之外,其他任何事(如求学、交友、做人处事)都不让父母忧愁,那就十分可贵了。这句话自然也对一切子女有所启发。

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言行皆以礼制为标准,否则不足以领导百姓。因此,以“无违”说孝顺,是指孝顺必须合乎礼制或社会规范。

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不能没有规范。孝顺是人生大事,自然须以礼制来考虑。

如果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能以“合礼”方式孝顺,父母也会受人批评;父母过世之后的丧礼与祭礼,更是不可违背大家认同的规范。

5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

意指:子女要三年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

这句话主要用于贵族,如“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篇·第十八章》)意指:孟庄子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这是意在尊重父亲。

一般人则须延续父亲所行的善事,至少以三年为期,然后再考虑自己是否要另外选择何种善行,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有所贡献。

《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将这两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知道,供养父母、为父母做点事儿、好东西让父母先吃,这些在当时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对于孝就不能满足于“能养”,这个层次太低了。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和照顾相对很容易,但是照顾父母的心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难以做到一如既往。要让父母心情舒畅,首先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可是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是没有感情克制的,对于父母更是这样,很难整天笑脸相对,所以就存在“色难”的问题。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是装不出来的,刻意挤也挤不出来,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甚至祖父母,体会到为人父母之心的时候,当看到双亲日渐年迈,对衰老产生悲悯之心的时候,才能对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1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翻译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原文 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

2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 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服;举枉错诸 直,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 含有“政”字的中国古文(如四书五经)

1,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 2,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 3、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 4,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5,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6,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7,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8,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9,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11,沽名乱政 12、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3,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4,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15,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16,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17,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18,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19,在其 ,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20,先为之政——《管子·势》 21,吴政 荆——《韩非子·内储下》 22,诸侯力政——《大戴礼记·用兵》 23,宽政役——《管子·小匡》 24,相地而衰政——《荀子·王制》 25,庶民弛政——《礼记·乐记》。

4 论语 为政的翻译

论语 为政翻译

曾子曰:‘三省五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谋划事情不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诚信吗?老师交给自己的没有温习吗?(也有译成:我所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不是自己平常所实践的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子路(仲由,字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事物)就是知道(事物),不知道(事物)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5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翻译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6 论语 为政 的内容翻译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闻曰:“何为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服;举枉错诸直, 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原文 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二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是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三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四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

论语为政中的原句是什么?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