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的炮制工艺及原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斑蝥的炮制工艺及原理。,第1张

  炮制方法

  斑蝥的传统炮制方法是去头、足、翅,用干燥虫体,内服米炒后入药。现有的炮制方法有米炒,麸炒、烘制、水制、酒制、油炙、一面裹等。另有新法碱制法。

  ① 米炒:取斑蝥50g,去头、足、翅后,取米2两,湿润后平贴锅底,中火加热至冒白烟后倒入药物,炒5分钟后,米上温度达110℃,7分钟后米呈褐**,取出,去米,放凉。

  ② 麸炒:取斑蝥50g,去头、足、翅后,将麸2两置锅内,中火炒至冒白烟后倒入药物,炒3分钟后,麸内温度达到110℃,炒7分钟后出锅,去麸,放凉。

  ③ 烘制:取净选的斑蝥置于下面放砂,上放草纸的瓷盘内,在110℃恒温干燥箱中烘26~30min,取出放冷,110~115%。

  ④ 碱制:取净选斑蝥,加6倍量的075%NaOH水溶液,50℃~60℃浸渍6小时,7408%,取出干燥。

  又:取净选斑蝥,加6倍量的10% NaOH水溶液,70℃~80℃,浸渍12小时,取出干燥,转化率7604%

  ⑤ 面裹油炙:

  取大小相似的斑蝥,投入事先调即的面糊中,使其外表粘满面糊,取出,晾干。必要时可重复包裹,使虫体全部被面糊包裹为度。待油烧沸,将面裹斑蝥投入,不断翻动,以文火保持微沸,炙至面裹层微黄后,从漏勺捞起,沥去油。

  现代研究

  1.不同炮制方法对斑蝥素含量的影响

  80℃烘烤斑蝥1小时,斑蝥素就可受到损失。但在此条件下完整斑蝥与粉末斑蝥的斑蝥素含量相近。同在110℃电热箱中烘烤60min比烘烤30min的斑蝥在米上拌炒的方法。由于米烟对斑蝥体色的熏染干扰,影响正确观察米色,受热不均和受热较短,因而斑蝥仅损失74%,而清炒至焦棕黑色(锅温150~170℃)斑蝥素损失达856%,损失率最大,因而此法不合适。

  2.炮制方法比较及讨论

  斑蝥头、足、翅所含斑蝥素的量极微,仅为所有斑蝥素含量的2~25%[5]。但对斑蝥素的提取与浸出有一定妨碍,如在提取过程中加大浸出溶媒的量可排除此干扰,可考虑不去头、足、翅。

  (1)辅料的温度米炒时是达到110℃以上2分钟,麸炒为4分钟。所以麸炒斑蝥素含量略低,从减低毒性来看是好的,同时又可节约粮食,因此是可行的。炮制后的米、麸均有毒,应深埋处理。

  (2)米炒与烘制均可明显降低斑蝥素含量,110℃烘26~30min后斑蝥素含量与米炒品相差甚微。斑蝥素是已知抗癌的有效和有毒成分,在110℃时可升华[1,3],传统加工米炒,主要使斑蝥素挥发减量而降低毒性,烘法可达同一目的。因此,烘法完全可以代替米炒。此外,斑蝥中所含的甲酸为毒性物质,它本身有强烈的刺激性,能腐蚀皮肤,引起炎症,皮肤灼伤等;内服过量,还会引起内脏损害[6]。甲酸沸点1007℃,在恒温110℃时较易挥发,故米炒、烘制均可明显降低其含量,这也是斑蝥加热炮制减毒的又一新的实验理论依据。

  (3)面裹油炙法与传统米炒方法相比较,使虫体在炮制过程中更均匀,有效克服了炮制过程中虫体局部炭化现象。在患者吞服过程中,避免虫体直接接触食道粘膜,克服对食道粘膜的刺激,保证服药安全。而在米炒、油炙、面裹油炙三法中,油炙法损失斑蝥素最多,面裹油炙最少,相对提高治疗效果。

  3.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的研究

  斑蝥中斑蝥素主要集中在虫体腹部[2,4],故除去头足翅后其含量相对升高,毒性及抗癌作用均增强。

  斑蝥经炮制后(米炒、烘烤)均明显地降低斑蝥的急性毒性,小鼠LD50值由生品的23066mg/kg变为34674mg/kg和33884mg/kg。炮制后对大鼠的肾脏毒性亦有一定的降低[9]。

  急性毒性试验亦表明,碱处理新法炮制的斑蝥[7]较米炒者毒性低,而在亚急性毒性中,两者差别不大。碱处理品组与米炒品组相比,在外观和组织损害方面略轻,产生病变的例数较少。再次证明斑蝥素的内酯环被氢氧化钠水解后,毒性减弱,副作用降低。同时亦说明通过适当条件在虫体内直接将斑蝥素转化为斑蝥酸钠,最大限度地保留抗癌成分,和提取单体进行结构转化效果近似,达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的炮制目的。斑蝥的生品及炮制品均显示一定的抗癌活性,且含量越高,作用越强。由于生品及米炒品中均含斑蝥素,尤其去头足翅后米炒者含量较高,在体内抗肿瘤实验中,因中毒无法使动物显示出抗癌活性;而同等剂量的碱处理品(去头足翅组)由于毒性降低安全范围扩大,体内外均显示出较强的抗癌活性。说明班蝥经碱液处理后,不仅毒性减弱,而且抗癌活性进一步提高。因而说明了用低浓度的NaOH液体为炮制辅料是可行的[7]。

  4.不同部位微量元素的研究

  斑蝥去头足翅者与未去者比较,在Ca、Mg、Zn、P、Cu含量上比全虫均高,在Fe、Pb含量上均低;在Al、 Mn含量上略有相差;在Cr、Cd、Sr含量上无异常,均偏低。去头足翅者比全虫含Fe、Pb低,二者含Cr、Cd亦低,对肿瘤病人有利。当患者因Fe、Pb、Cd、Cr含量偏高致癌时,亦用去头足翅者。在Mg、Zn、Cn等抗癌成分上去头足翅者比未去者及头、翅的含量依次偏高,有害元素Pb比未去者及翅、足依次偏低,从这一角度来看,说明传统炮制净选去除头足翅有一定科学道理。尤当患者因缺乏Mg、Zn、Cu等元素致癌时,应用去头足之斑蝥治疗有扶正抗癌双重作用。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辅料选择与用量

蜜炙的液体辅料是经过加热炼制的蜂蜜,即通常所称的炼蜜或熟蜜。生蜜性凉,可清热滑肠,用于肠燥便秘,炼蜜性温,具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作用。用炼蜜炮制润肺止咳和补中益气的药物。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通常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炼蜜25公斤。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重的药物用蜜量宜小,如每100公斤药物,百部片蜜炙用炼蜜125公斤,百合用炼蜜5公斤,栝楼、桂枝用炼蜜15公斤,麻黄、枇把叶、金樱子用炼蜜20公斤。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与药物拌匀,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基本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一般药物都用此法炮制。

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炒,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此法适宜于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的药物。先炒药使其失去部分水分,质地略变酥脆,则蜜较易被吸收。如百合、槐角等。

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2.炼蜜不可过老,含水量在10%~13%为宜。否则粘性太强,不宜与药物拌匀。

3.炼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约为蜜量的1/3~1/2,以蜜液能与药物拌匀,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加水可使蜜液粘稠度降低,易与药物拌匀,易于吸收。水少则润不均匀,水多则不易炒干,易发霉变质。

4.药物拌蜜后宜闷润4~5小时,使蜜液逐渐渗入到饮片内部。

5.炒炙时,火力宜小,因为常时间闷润,使药材质地变软,炒制时火力大,易致外焦内软。炒炙的时间可稍长,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药物发霉。

6.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储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

蜜炙目的

1.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蜜炙后甘温,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缓急止痛作用增强。金樱子生用酸涩,固涩止脱力强,多用于遗精遗尿,蜜炙后甘涩,能补中涩肠,用于脾虚久泻、久痢,还可避免腹痛的副作用。

2.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紫菀、枇把叶、桑白皮、款冬花、百部、百合等,蜜炙均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生用味苦劣,易致恶心呕吐,蜜炙可缓和苦寒之性,矫味免吐;百部、白前蜜炙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

4.缓和药性。如麻黄,生用发汗作用猛烈,蜜炙后可缓和其发汗作用,并可增强止咳平喘的功效。

炮制研究

传统蜜炙法多以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为质量标准,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一致,影响成品质量。由于远红外干燥箱、电热干燥箱等设备,能设定温度,炮制品质量易于控制,所以,用烘法代替传统炒炙法的工艺研究较多。如对黄芪的研究结果表明,蜜烘黄芪(70℃ 或80℃烘制2小时),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与蜜炙黄芪相似,无显著差异。

制半夏

传统方法是大小分档,清水浸泡(夏7天,冬14天左右),日换水1~2次,泡至稍有麻辣感,再加白矾煮透,或加白面制团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若加姜汁等还可制成所需的姜半夏、法半夏等。笔者炮制时,先分开大小,把太大的砸破,使成大小基本一致的块状。浸泡半天后,换水入锅中煮透,再加入干姜粉、白矾粉搅匀,边煮边搅,至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洗净,晾半干,用转盘切药机切薄片,晒干即可。样简化了浸泡过程,省工省时,并可快速达到药用要求。

白芨

传统方法是除去杂质根须后,洗净,浸泡2~4小时,捞出润透或蒸透后,切薄片干燥。笔者在除去本晶杂质根须后,洗净,直接上笼蒸软,取出后用转盘切药机切薄片,干燥即可。优点是省去了浸泡过程,杜绝了发粘,便于切制。同时,饮片干燥快,也舒展。

酒蛤蚧

传统方法是除去竹片,去头足,刮去鳞片,切方块后,用黄酒浸透。笔者新法是取蛤蚧,去尘土、头足、竹片,手持尾部,文火烤热后,蘸酒烤乾,再蘸再烤,反复数次至酥脆为度,切碎,碾成细粉即得。本品药店多不加工,成对整卖,生晶成片状而不易碾细粉,通过整体酥炙后,则便于碾成细粉入药,也能成对出售。

灵芝

传统炮制是除去杂质和朽木,切块。但本品坚实柔韧,手工切制较难。笔者方法是除去灰土杂质及蒂部木屑,洗净,凉水稍泡取出。再用转盘切药机及时切成薄片,干燥即得。本法省力省时,片形也好。

狗骨烧灰

本品临床上应用较少,炮制法也未见记载,但医籍早就载其药性。《本草纲目》云其性味甘平,无毒,能健脾和络,活血生肌,多入散中用之。陶弘景亦说其「烧屑疗诸疮瘘及妒乳痈肿」。因此本品宜碾粉入药。笔者制法:将收集到的新鲜狗骨,放入无烟炉火中烧燃,待表面黑色时迅速取出,以防灰化,再碾成细粉即得。

杜仲

药用杜仲是落叶乔木植物杜仲的树皮。传统方法是先在产地剥取树皮,待干燥后用时再刮去粗皮,切块或丝应用。但笔者实践认为应先刮后剥,即剥取树皮前,先在产地将要剥用的树皮趁鲜刮净粗皮,而后剥取,干燥切用。这样粗皮容易刮净,且省时省力。此外,肉桂、厚朴、桑白皮等也适用此法。

斑蝥的炮制工艺及原理。

  炮制方法  斑蝥的传统炮制方法是去头、足、翅,用干燥虫体,内服米炒后入药。现有的炮制方法有米炒,麸炒、烘制、水制、酒制、油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