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游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赤游风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赤游风 1 拼音
chì yóu fēng
2 注解
赤游风 病名。丹毒之一种。见《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即赤白游风之证见色赤者。或名胎热丹毒,详该条。
治疗赤游风的方剂 四物消风散白芍1钱5分,川芎1钱,防风1钱,荆芥1钱,鲜皮1钱,虫退1钱,薄荷5分,甘草7分。主治:赤游风。
加减追疔夺命汤疔疮,及痈疽、发背、恶疮,焮赤肿痛,或紫游风,赤游风。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泽兰、生地黄,水煎服。病
犀角解毒饮
金银花赤芍药生甘草川黄连生地黄灯心功能主治:治赤游风,头面、四肢、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
祛风败毒散分,甘草3分。主治:风疮疥癣,瘾疹,紫白癜风、赤游风,血风臁疮丹瘤,及破伤风。用法用量:上锉1剂,
更多治疗赤游风的方剂古籍中的赤游风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胎证
肉,肺主皮毛。故知病在脾肺也。(《证治准绳》)赤游风小儿赤游风证,多由胎中毒热而成,或生后过于温暖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赤丹极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赤肿,及游走遍身者,又名赤游风。入肾入腹,则杀人也。大抵丹毒虽有多种,病源一
《幼科心法要诀》:[卷二初生门(下)]赤游风功,百日之内忌砭血,贴涂二法可安宁。注小儿赤游风证,多由胎中毒热而成。或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
《疠疡机要》:[中卷]续治诸症。先用消风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一妇人患赤游风,晡热痒甚。余用清肝养血之剂。不信,乃服大麻风
《饮食须知》:[卷六]鱼类“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澹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
这是清代诗人师道南的诗作,生动描写了昔日云南鼠疫的悲惨景象。数百年过去了,后人读之,犹宛如亲见,后背生寒。鼠疫,它传播快,死亡率高,瘟神到处,十室九空。在欧洲,它声名赫赫,令人闻之生畏。因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和末端肢体坏死,故又被称之为“黑死病”。鼠疫的出现,曾多次影响历史进程。它绝对是瘟疫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久以来,人类在鼠疫面前一筹莫展,生死只能听天由命。直到鼠疫的病原体被发现,才第一次看到了战胜鼠疫的一线曙光。这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就有本文的主角,日本人北里柴三郎( Kitasato Shibasaburō)。
北里柴三郎师从当时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德国人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他坚守于柏林大学的实验室不舍昼夜地奋战,在破伤风和白喉的研究和探索中收获颇丰。他和当时的搭档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一起开发了用破伤风杆菌纯培养物治疗破伤风的血清疗法,通过在人体身上引起对破伤风的被动免疫。这种开创性的疗法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北里柴三郎被派去调查病因。他在病逝的尸体上分离出了一种细菌,命名为革兰氏阳性菌。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立即刊文通报,说北里柴三郎发现了本次鼠疫的病原体。
可后面的事情一波三折。另一位微生物界大佬巴斯德(Louis·Pasteur)的弟子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几乎在同时有了新的发现。他也找到了一种鼠疫杆菌,命名为“巴氏鼠疫杆菌”(后被学术界更名为“耶尔森氏鼠疫杆菌”,以表彰他的贡献)。
然而,两种致病菌却不是同一种,这就成了一桩无头公案。最后,北里柴三郎通过《柳叶刀》承认,他的样本可能被肺炎球菌污染,从而动摇了他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但他确实分离并描述了香港的鼠疫杆菌,其贡献无可辩驳。因此,学术界将他和耶尔森视为鼠疫杆菌的共同发现者。
昔日的索命幽灵终于显形,有了目标之后,人类最终战胜鼠疫将不再遥远。
赤游风简介
本文2023-10-24 02:23: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