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寒邪犯胃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胃痛·寒邪犯胃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简介,第1张

问: 胃痛·寒邪犯胃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胃痛·寒邪犯胃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invading stomach[1])是指寒邪袭胃,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或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2]。

胃痛·寒邪犯胃证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3][4]。

这是寒凝胃脘,气机郁滞,阻遏阳气的表现: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所以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热能胜寒,故喜热饮。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在辨证时,既要询问过去是否有胃痛史,又要了解近日是否有感寒或偶食生冷史。辨证以胃痛暴作,恶寒喜温为特点。[3][4]

胃痛·寒邪犯胃证治宜散寒止痛[3]。

胃痛·寒邪犯胃证患者常吃肉桂、丁香、茴香、红糖、大蒜、粳米等好得快[4]。

建议胃痛·寒邪犯胃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4]:

1.丁香肉桂红糖煎(《中国药膳学》):丁香15g,肉桂lg,红糖适量。丁香、肉桂用温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调入红糖,每服5~10mL,日3次。

2.制大蒜(《食疗本草药》):大蒜适量,去外皮,用醋浸泡。每次10g,嚼服,温水送。 3.小茴香粥(《寿事青编》):炒小茴香20g,粳米100g。小茴香放入纱布袋里,扎口,水煎半小时,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粥。作早晚餐,服时酌加精盐、味精调味。

胃痛(gastralgia[5]、stomachache[1])为病证名[6]。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7],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8]、心下痛[9],心痛[9]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10]。急性胃炎[7]、慢性胃炎[7]、消化系溃疡[7]、胃肠神经官能症[7]、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心痛 41 病因病机 42 辨证分型 421 心痛·寒凝心脉证 422 心痛·火邪热结证 423 心痛·气滞心胸证 424 心痛·痰浊闭阻证 425 心痛·瘀血闭阻证 426 心痛·心气虚证 427 心痛·气阴两虚证 428 心痛·心阴虚证 429 心痛·心阳虚证 43 治疗 5 胃脘痛·心痛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痛的穴位 2 治疗心痛的方剂 3 治疗心痛的中成药 4 心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心痛 心痛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īn tòng

2 英文参考

heart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ardiodyn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心痛为病证名[1]。为胸脘部疼痛的统称[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古代文献对心痛有多种记载。如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蚘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

心痛:1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2胃脘痛。

4 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心痛

心痛(heart pain[2])为病证名[1]。又称胸痹心痛,是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导致心脉挛急或闭塞,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即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1]。

41 病因病机

风冷邪气乘心,血瘀阳衰,心脉痹阻所致。

《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通“疢”,病也)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42 辨证分型 421 心痛·寒凝心脉证

心痛·寒凝心脉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2])是指寒邪凝阻心脉,以猝然心痛如绞,身冷,遇天寒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手足不温,冷汗,短气,心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淡,苔薄白,脉紧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2 心痛·火邪热结证

心痛·火邪热结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binding of heat and fire pathogen[2])是指火邪热结于内,以心中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舌红,苔黄或糙,脉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3 心痛·气滞心胸证

心痛·气滞心胸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ng in chest[2])是指气滞心胸,气机不畅,以心胸满闷,隐痛阵阵,痛无定处,喜叹息,遇情绪波动则诱发、加剧,或脘胀,得嗳气、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4 心痛·痰浊闭阻证

心痛·痰浊闭阻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2])是指痰浊内聚,闭阻心胸,以胸闷重而心痛轻,遇阴天易作,咳唾痰涎,痰黏,苔白腻或白滑,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5 心痛·瘀血闭阻证

心痛·瘀血闭阻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闭阻心脉,以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苔薄,脉弦涩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6 心痛·心气虚证

心痛·心气虚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heart qi deficiency[2])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急,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白,或易汗出,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脉虚细缓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7 心痛·气阴两虚证

心痛·气阴两虚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2])是指以胸闷痛,心悸且慌,气短乏力,心烦口干,舌红胖苔薄,或淡红胖少苔,脉虚细带数,内若不甚明显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8 心痛·心阴虚证

心痛·心阴虚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heart yin deficiency[2])是指心阴亏虚,脉失濡养,以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兼胸闷,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头晕,盗汗,口干,大便不爽,或面红,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29 心痛·心阳虚证

心痛·心阳虚证(heart pain with syndrome of heart yang deficiency[2])是指心阳虚衰,温煦无力,以心悸动而痛,胸闷,神倦怯冷,遇冷则心痛加剧,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舌淡胖,苔白或腻,脉虚细迟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3]。

43 治疗

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及祛痰等法。

5 胃脘痛·心痛

心痛指胃脘痛[1]。《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胃脘痛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4]。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4]。

胃痛(gastralgia[5]、stomachache[2])为病证名[6]。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7]。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8],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7]、心下痛[4],心痛[4]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针灸治疗胃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促进溃疡的愈合。[9]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痉挛等疾病[9]。急慢性胃炎[8]、消化系溃疡[8]、胃肠神经官能症[8]、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6

胃疼是胃部的疼痛,位置是左边最后一个肋骨里面一点点和下面一点点的那个区域,肚子痛是肠子痛,就是你肚皮的整个范围,又分大肠小肠盲肠十二指肠等等,区别非常大,如果很痛,有时会区别不出来。按我说的判断就行,学会区分对你病情有帮助。实在不行,到医院请教医生。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基本介绍 中医学名 :胃痛 发病部位 :胃脘 相关西医疾病 :急慢性胃炎等 其他名称 :胃脘痛 多发群体 :所有人 疾病分类 :内科-脾胃 传染性 :无 名词解释,历史沿革,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诊断依据,病证鉴别,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证治分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调护,文献摘要, 名词解释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历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病机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菸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证治分类 (一)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乾,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七)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转归预后 胃痛可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可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噎膈。 预防调护 本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菸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文献摘要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3、《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4、《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 5、《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1.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经常性发生疼痛。

(2)可伴有纳差,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大便不调等局部症状和神疲乏力,倦怠等全身性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见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

(3)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和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4)好发季节为冬春。

(5)发病年龄多发于中青年。

(6)慢性胃痛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7)胃镜检查常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或见出血点、溃疡。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见胃黏膜有龛影。

凡具备主症,并参考其他各项即可确诊。

2.鉴别要点

(1)真心痛:部分真心痛患者表现心下胃脘部疼痛,并迅速转向左侧胸膺部,痛彻肩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剧烈,如刺如绞,胸闷气憋,冷汗淋漓,甚则心悸气短,面色苍自,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微欲绝或结代。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渡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升高和动态变化。病情危重者可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腹痛: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整个腹部发生疼痛,其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原发症状外,多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疼痛。从疼痛的部位、伴有的证候上看,胃痛与腹痛不难区别,但胃居腹中,与肠相连,故胃痛可牵连及腹,腹痛可影响及胃,临床应注意鉴别。

(3)胁痛: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部疼痛为主症。不典型的肝胆疾病患者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但以右侧为主,并以右上腹压痛和叩击痛为重要体征。胆囊或胰胆管造影、肝胆部B超、CT可见异常。临床多伴有往来寒热,心烦口苦,胸闷纳呆,身黄目黄等症状。

(4)肠痈:肠痈初期多表现为突发性胃痛,但随病情发展而转入右下腹疼痛(肚脐与髂前上嵴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点)为主,痛处拒按,腹皮拘紧,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常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1.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2.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3.悬饮:胸肋胀痛,持续不解,伴咳唾引痛。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

四、辨证论治

(一)胸痹的辨证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三)分型治疗

分型

主症

舌脉

治法

方药

心血瘀阻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苔浊腻,脉滑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气滞心胸

心胸懑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致不遂诱发加重。

苔薄脉搏细弦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柴胡舒肝散

寒凝心脉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舌苔白,脉沉细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当归四逆汤

痰湿内盛,咳吐痰涎

胸痛彻背,痛剧无休

生姜、橘皮、茯苓等

乌头赤石脂丸加苏合香丸

心肾阴虚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

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加味复脉汤

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心肾阳虚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

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一)胸痹的转归和预后

胸痹虽属于内科急症、重症,但只要及时诊断处理,辨证论治正确,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一般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和缓解病情。

如若临床失治、误治,或患者不遵医嘱,失于调摄,则病情进一步发展,瘀血闭塞心脉,心胸猝然大痛,持续不解,伴有气短喘促,四肢不温或逆冷青紫等真心痛表现,预后显然不佳,但若能及时正确地抢救,也可转危为安。

若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尤其是真心痛伴脉结代,如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可导致晕厥或猝死,必须高度警惕。若心肾阳衰,饮邪内停,水饮凌心射肺,可见浮肿、尿少、心悸、喘促等症,此为重症,必须警惕,有死亡的危险。

(二)胸痹的预防

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发为本病,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气候的寒暑晴雨变化对本病的发病也有明显的影响,故不宜感受寒冷,居处除了需要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在其他方面,还应注意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以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

胃痛·寒邪犯胃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简介

问: 胃痛·寒邪犯胃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胃痛·寒邪犯胃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inv...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