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道教重要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道教重要典籍,第1张

全文如下: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德;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雠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 ;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勤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诡说升天,敛物行*;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吾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注:本文中“吾”读作帝

注:雠 同 “仇” [chóu] ;

《淮南子》引用过的道家著作,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管子》、《老子》、《文子》、《庄子》、《列子》、《黄帝四经》等。此外,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篇对《淮南子》也有明显影响,也可归入此类。

《淮南子》分析了《管子》产生的原因:“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要略》)显然把它作为富国强民的政治著作看待,刘向也认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①《淮南子》在《道应训》引述了《管子》的话②,《管子》一书,以道家为主包举百家,《淮南子》的“气”论及“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都能在稷下黄老著作《管子》那里找到它的源头。

《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典籍,《道应训》实际就是以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等阐释《老子》的旨义,仅此一篇,涉及《老子》41章中的56处文字,它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一样,都是关于《老子》的较早的注释,足见《淮南子》作者对《老子》的重视。《淮南子》所受《老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以道作为全书的指导宗旨,并对“道”做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原道训》,杨树达认为:“此篇全衍老子之旨,故以《原道》名篇。”③

《淮南子》引用《庄子》直接说明的只有一处,见于《道应训》:故《庄子》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句出自《逍遥游》,只是次序略有不同。但是,“其暗用《庄子》者触篇皆是。今本《庄子》三十三篇,惟《说剑篇》之文,不见于淮南。其余三十二篇,则均有称引”④。刘安对《庄子》是熟悉并深有研究的,他还做过《庄子》的注释工作。《文选》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陶渊明《归去来辞注》、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并引淮南王《庄子要略》云:“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张景阳《七命》注引淮南王《庄子后解》云:“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间,而斗者止。”据此可知,淮南王刘安曾有《庄子要略》和《庄子后解》,惜已失传。

《淮南子》与《文子》关系殊难判断,《文子》的内容有十分之五六与《淮南子》相同,两者孰先孰后的官司打了上千年。《汉志》载:“《文子》九篇。”班固自注日:“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然而,1973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竹简中就有《文子》,这为认识《文子》提供了新的机遇。①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内容既有相同者,也有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说明《文子》是有渊源的,为西汉就已经存在的先秦古籍,它与《淮南子》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谁抄谁的问题。

《列子》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和列子“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万物之有叶者寡矣”的感叹,在两书中都出现过,显然有某种继承关系。《汉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是刘向整理过的,它在流传的过程可能有后人掺入的成分,但绝非“伪书”,其内容大部分可信。《尸子》说:“列子贵虚。”(《广泽篇》)刘向以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日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列子书录》)②在景帝时十分流行的《列子》,想必刘安也能见到,《淮南子》也有贵“虚”的一面,不能说没有《列子》的影响。

至于《黄帝四经》(唐兰认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就是《汉志》所说的《黄帝四经》)有《道原》,《淮南子》有《原道训》,《淮南子》文字明显出于前者的有近三十处,唐兰已作过梳理。①

《太一生水》,抄于郭店竹简《老子》丙组之后,是讲宇宙生成的。许抗生认为:“《太一生水》篇,从宇宙演化学说史上说,是老子到《淮南子》之间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又具有不同于老子思想的独创性。它与《管子·内业》等篇和《淮南子》有着不同的思想发展路向,同时又对《淮南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天为气的思想和‘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的思想皆对《淮南子·天文训》产生了影响)。”②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口诀是:

1、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

2、驱邪煞咒:敕敕洋洋,日出东方,吾赐灵符,普扫不祥,口吐山脉之火,符飞门摄之光,提怪遍天逢历世,破瘟用岁吃金刚,降伏妖魔死者,化为吉祥,太上老君吾吉吉如律令。

3、邪祟离身咒:天逢门下,降魔大仙,摧魔伐恶,鹰犬当先,二将闻召,立至坛前,依律奉令,神功帝宣,魔妖万鬼,诛战无盖,太上圣力,浩荡无边,急急奉北帝律令。

4、玄武驱邪咒:玄武大帝在眼前,神归庙,鬼归坟,妖魔鬼怪归山林,玄武真君急急如律令。

5、防鬼咒:人来隔重纸,鬼来隔座山,千邪弄不出,万邪弄不开,急急如律今。

相关知识

天灵灵地灵灵是民间杜撰出来的,并不是道教的口诀,但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就是道教口诀,但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口诀,统一的只有急急如律令几个字,请谁就叫谁的名字。比如吾奉太上大道君急急如律令,吾奉东厨司命君急急如律令,吾奉太乙救苦天尊急急如律令。

这急急如律令是指律令神将前面请的神的道术立刻执行,而且不是谁都可以,要受箓的道士念完咒语最后加这一句才行,不是说谁念律令神就将道术立刻执行。

道家开窍顺口溜如下: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的意思是:

肾气作用在听力,生殖器官上!肾的营养好坏直接反应在头发上。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出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扩展资料: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时期: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其主要理由是,《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

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能认为《素问》、《灵枢》所有篇章尽出战国。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认为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气化三清十句口诀是老君修得气分身,一体玄功各扬名。同拜鸿钧修道德,原是一气化三清。

当张天师创立道教后,对于神灵的祭拜本来也是采用传统的方法,那就是同时尊奉黄帝与老君,至于黄帝在道家的影响可以在庄子的文章中看到。

黄帝的崛起和道家黄老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齐国与楚国的大力发展,到了汉代黄老道家鼎盛之时,黄帝正式确定为始祖神。但做为中华共祖的黄帝实在太敏感了,和黄老道家不同新兴的道教无力控制这尊大神,于是在后来的宣传中,黄帝一般是被做为人王成仙的楷模而宣传的。

对老君的信仰则被传承了下来。然而当时空转到南北朝时,道士们忽然发现自己面对一个大敌,那就是佛教。借助南北朝的乱世,佛教以“救苦救难”的旗号取得了大发展。这个宗教从思想领域看,远比道教精妙。这一点是中印两国人民的民族性决定的。

那个时代,道教的重要力量,在江南有三支,除了张天师代表的天师正一道外,还有茅山派与灵宝派。茅山派又称上清派,供奉的祖师是女仙魏华存。陶弘景就是茅山一系的。灵宝派的代表人物是许逊、葛洪一系,这不去说他们。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九字真言手印是中国道家和兵家盛行的秘术手印,又名奥义九字。中国道家的九字起源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登涉》,其九字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而现今所说的“临、兵、斗、者、皆、阵、裂、在、前”是日本的九字而并非中国道家的九字。

在道教中,符咒也叫口诀、要语、金言、真言等等,从这些名称也可看出符咒在道教的重要性。我们总是在道教符箓中看到“急急如律令”和“福生无量天尊”的字眼,这些就是道教要语,九字真言也是其中之一。

九字真言起源

九字真言,道教称之为六甲秘祝,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中华道藏》也有记载:“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底本出处:明《正统道藏》太清部。参校版本: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真言则是佛教词汇,是梵语“陀罗尼”的义译,即“咒语”。

从字源学角度来看,真言梵语作mantra,由动词词根√man与后缀-tra组成。man意为“思想”、“思考”、“思虑”、“观想”等。后缀-tra,作为一个中性词,表示工具,或事件发生的处所。将词根与后缀合起来,即是思考或思维的工具。

在吠陀时代,真言指吠陀本集中婆罗门祭祀唱诵的韵文。在婆罗门看来,真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它与梵天等同,常住不变,是世间万物的起源,是婆罗门与神灵交流的工具,具有超世间的威力(sakti)。

道家静心口诀16个字: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

道家静心口诀译文:形容心境要像冰一样纯净,冷静,不受外界干扰。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冷静,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强调心境要平和,气息要稳定。要求我们在修炼时要有专注的精神,不受外界干扰。

通过学习和修炼这个道家静心口诀,我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道家认为,内心平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烦恼,提高自我掌控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反复默念口诀,配合深呼吸和放松身体,人们可以逐渐进入内心平静的状态。

道家静心诀的起源:

道家静心诀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是道教炼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静心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

这一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并对我国的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静心诀的核心理念是清静,强调人们要从内心下手,通过清静的心境来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道家静心诀旨在帮助人们摒弃外界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从而达到身心和谐、万物合一的境界。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道教重要典籍

全文如下: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