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甲骨文的历史,第1张

1899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年

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1901年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1902年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诸乐三生。

1903年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1904年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1906年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

冯文凤生。

游寿生。

1908年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孙诒让卒。

1909年

童雪鸿生。

1910年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1911年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胡厚宣生。

1912年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1913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1914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1916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1917年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1919年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1920年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

1921年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1922年

秦士蔚生。

1923年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1927年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1928年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1930年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1931年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徐无闻生。

1932年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1933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1935年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

1936年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1937年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1939年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1940年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1941年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1946年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1948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1949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刘顺生。

1951年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

1952年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1954年

9月,日本贝冢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

1956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1957年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

1958年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

1960年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1961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1962年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63年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1965年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1967年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1969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971年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1972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

1973年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1974年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1977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1978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1979年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1980年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982年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1983年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1984年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4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

1985年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日本贝冢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1988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1990年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1991年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1992年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5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93年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1994年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1995年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6年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1997年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1999年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介绍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许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题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主题关键词: 金石拓片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 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陈志达 著 《殷墟》文物出版社,这本书主要就是介绍殷墟的。

王襄还著有《甲骨文字典》以及《室殷契征征文》。1904年,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一书。罗振玉著《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奢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有关甲骨文的书。董作宾著有《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殷虚文字外编》。1933年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提出的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其核心断代标准是:世系、称谓、贞人,并依此把甲骨文分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以前,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癛辛、康丁;第四期: 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金石学者王本兴把已有定论的甲骨文字归集成册,编成《甲骨文字典》,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刘艳霞合作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使检索更容易,开创了甲骨文拼音索引编典的先河。朱芳圃在1933年出版了专著《甲骨学文字编》,1935年又出版了《甲骨学商史编》。“甲骨学”之名即是朱芳圃首创。

上述提到的,除了陈志达,都是考古学,历史学里的大家。他们的书,很值得看的。推荐给你。

此书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甲骨拓片、照片和摹本41956片,分装为13册,前12册是拓片及原骨照片,第13册为摹本。书前附有彩色图版8版、前历史研究所所长尹达及胡厚宣作序。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以来,已出土10余万片,本书是从中选出的精品。书中拓片的来源有二:

(一)从已著录书中剪取;

(二)重新墨拓。剪取书中拓片不清者,尽量由新拓换上以恢复原状。编辑时先剔除伪片,校出重复,缀合断片,然后分期分类编排。

书中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期标准,即第一期,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董作宾作为第四期的部分甲骨,即所称的启、子、午组,本书将其全部集中,附于第一期武丁甲骨之后。在13册中各期的分布是:第1—6册为第一期,第七册为第一期附,第8册为第二期,第9—10册前半为第三期,第10册后半—11册为第四期,第12册为第五期,第13册为摹本,摹本也按上述五期次第编排。

每期甲骨按其主要内容,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分类,全书共分为4大类,21小类,其分法是:

(一)阶级和国家:

(1)奴隶和平民;(2)奴隶主贵族;(3)官吏;(4)军队、刑罚、监狱;(5)战争;(6)方域;(7)贡纳。

(二)社会生产:

(1)农业;(2)渔猎、畜牧;(3)手工业;(4)商业、交通。

(三)思想文化:

(1)天文、历法;(2)气象;(3)建筑;(4)疾病;(5)生育;(6)鬼神崇拜;(7)祭祀;(8)吉凶梦幻;(9)卜法;(10)文字。

(四)其他。

通过分期使每一片甲骨都可落实到它所在的王世,从而时代清楚,分类则使同时代内容相同的甲骨卜辞类集一起,以便于比较研究。但在一片甲骨上往往契刻有多条卜辞而内容不同,为保持甲骨的完整性不允许将拓片割裂分开著录,所以各类间的内容有不少彼此交叉的现象,致使其分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不能尽善。

虽然如此,本书将甲骨文发现80年来,除《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所收和后出的材料外,将现有甲骨文资料基本收齐,并经过辨伪、去重、断片缀合、分期、分类的科学整理,为今后甲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版是解放后我国历史科学的重大成果之一。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

从1982年到1992年的11年中,已获古籍整理奖(1987年)、吴玉章奖特等奖(1987年)、首届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奖特别奖(1992年)三次奖。甲骨文、古文字和古代社会的研究,也由此书的问世而更趋活跃。

  中国甲骨文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 (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 (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纣)270余年间的遗物,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或其附近。(见彩图商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发现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滥掘,并为古董家、学者和一些驻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进行科学发掘。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总共在殷墟发掘了15次,颇有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发掘。其中收获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余片。90多年来,累计出土有字甲骨总数为154604片。其中中国大陆38个城市的98 个单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湾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万多片流散于日本、 加拿大、英国、美国、 德国、苏联、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南朝鲜等12个国家,它们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发掘及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人盗掘的甲骨。

  最早编纂甲骨文献的是江苏丹徒人刘鹗。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编纂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铁云藏龟》。此后,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著录甲骨的书陆续出版。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学家罗振玉。罗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罗致,共获甲骨3万片以上,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1913)、《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国内外学者编纂的甲骨文集中,收录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日本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国方法敛、白瑞华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编》(1937)、金祖同的《殷契遗珠》(1939)等。1928年以后考古队15次发掘的有字甲骨,则由董作宾主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中辑1949,下辑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战争结束后收集编纂甲骨文献贡献最大的当推甲骨学家胡厚宣。胡氏先后编纂了《甲骨六录》(1945)、《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录》(1954)、《甲骨续存》(1955)等10余种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来,海内外学者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国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较重要的如日本贝□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义士著、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的《殷墟卜辞后编》(1972),许进雄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华裔学者周鸿翔的《 美国所藏甲骨录 》(1976)等,又有李学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编辑的《 英国所藏甲骨集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甲骨,主要著录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册1980,下册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国内外所有甲骨文献著录书刊,计有专书 80余种,共著录甲骨近 10万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甲骨文合集》是从诸家著录及国内外藏品中汇集的十几万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后出版的《英国所藏甲骨集》,这部分计划编入《甲骨文合集》的续集中),经过对重、辨伪、缀合、重拓、补全等整理过程,精选出较有研究价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并以五期断代为纲、22类内容为目编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来集大成的甲骨文献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时期)的遗 物,主要出土于陕西岐山凤雏村一带(旧称为“周原”)。1977年夏由陕西周原考古队发掘建筑遗址时发现。凤雏遗址两个窖穴共出土甲骨17万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北京昌平县白浮村等地也曾发现过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总计302片,总字数1041个。与殷墟甲骨相比较,西周甲骨的文字显得细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钻凿形态、灼兆等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甲骨与殷墟甲骨一脉相承,文字也属于同一系统。周原甲骨正式著录的专书尚未问世,摹本及照片已 零星发表。较全的摹本附见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论》等书中。

  西汉骨签除了殷墟和周原两处出土有甲骨文献外,1986~1989年还在西安发现了西汉时期用动物骨头 (主要是牛骨)制成的骨签3万多片,总字数达数十万字。这说明西汉时期也曾使用过甲骨文献。

  参考书目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8~1982。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摘自《大百科全书》

  还有就是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简介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 18:45 新浪科技

  Oracl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软件及服务供应商,成立于197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 Redwood shore。2000财年(99年6月到2000年5月)营业额达101亿美元,再创Oracle公司销售额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了13亿美元,盈利增长61%,达到21亿美元。Oracle公司现有员工超过三万六千人,服务遍及全球145个国家。Oracle公司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集成的电子商务套件Oracle Applications R11i,它能够自动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深受用户的青睐,促使Oracle应用软件在2000财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达447亿美元,与SAP公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新浪点点通个性smsDIY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轻松填问卷开心拿大奖

  司的同期应用软件销售额352亿美元相比,多出近1亿美元,这一事实表明,Oracle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应用软件供应商。Oracle电子商务套件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虽然它在不同的方面分别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而Oracle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的集成性和完整性,用户完全可以从Oracle公司获得任何所需要的应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一致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体系结构,而如果用户想从其它厂商处获得Oracle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完整功能,不仅需要从多家厂商分别购买不同的应用,而且需要另请咨询公司把这些不同的应用装配起来,还必须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地工作。

  先进的产品和高效率的企业运作,是Oracle公司利润得以继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一年前,Oracle公司确定了通过采用自身的Internet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现每年节省10亿美元企业日常运作费用的目标,这一数据相当于将我们的年度利润率提高10%。

  四年前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还仅处于萌芽状态时,Oracle公司便前瞻性地作出了从领先的数据库厂商向以Internet计算为基础的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的战略部署。这一前瞻性战略为Oracle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今天,Oracle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提供包括平台产品、应用产品和完善的服务在内的先进的、完整的、集成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可以无缝集成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资源管理(CRM)和企业商业智能(BI)和电子商务应用IP(Internet Pocurement)、Exchange、Portal-to-go等产品。Oracle从低端到高端的所有方案100%基于Internet应用体系结构,都可以通过Web安全、直接地访问,使企业能够通过Web完成包括报价、定单、支付、执行、服务等在内的企业业务过程的所有环节,帮助企业将现有业务内容快速转移到电子商务,迅速获得来自电子商务的高效益。

  Oracle应用产品包括财务、供应链、制造、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与销售等150多个模块,荣获多项世界大奖,现已被全球近7600多家企业所采用。由于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杰出表现,Oracle公司在美国Mongan Stanley公司最新公布的权威性全球企业1000强中,从去年的第122名一跃成为第13名,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和最大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 Amazon和Dell等全球十个最大的Internet电子商务网站、全球十个最大的B-to-B网站中的九个、93%的上市COM公司、65家“财富全球100强”企业均不约而同地采用Oracle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Oracle中国公司

  1989年Oracle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标志着刚刚起飞的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Oracle的积极响应,由Oracle首创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开始服务于中国用户。1991年7月,经过了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开拓,为了更好地与迅速发展的业务相适应,Oracle在北京建立独资公司。今天的Oracle中国公司拥有超过250名员工,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立了办事处。在结束于5月31日的2000财年中,Oracle中国公司的全年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8%,盈利增长42%以上。

  为了帮助中国用户及时、充分利用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产品,Oracle中国公司在产品汉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Oracle的大部分产品均已实现了全面中文化,中文版产品的更新节奏与美国本土基本同步一致。与此同时,Oracle在中国得到了数以百计的国内计算机企业的合作与支持,除了惠普、Sun、康柏、Cisco、Intel等Oracle全球联盟合作伙伴和普华永道咨询有限公司、安达信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安盛咨询、德勤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凯捷安永咨询(亚太)有限公司等Oracle全球系统集成商外,Oracle公司在中国还建立起完整的合作伙伴体系,6家增值经销商、72家独立软件开发商、3家应用软件合作伙伴、180家授权分销商和4家授权培训中心,他们共同构成了基于Oracle技术产品基础的全国性市场开拓、系统集成、增值开发与技术服务体系,为Oracle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由他们开发的数百个基于Oracle平台的商品化应用软件包,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的政府部门、电信、邮政、公安、金融、保险、能源电力、交通、科教、石化、航空航天、民航等各行各业。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面而得名。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城西北的小屯村,这里曾经是殷商时期的都城。甲骨文所记载的多是当时统治者在祭祀、征战、打猎时所作的占卜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占卜的日期、事件及其结果。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卜辞”或“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才不过100多年的时间。清末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确认殷代甲骨文的人。王氏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传给刘铁云(即著名的文言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经过进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收甲骨4万多片,是迄今为止收集资料最丰富、最全面,经过科学整理的一部大型甲骨著录。迄今为止,从收集的15万片甲骨中共发现超过5000多个甲骨文单字,其中有1700个左右已被破解。

这“十项标准”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看似是“浑沌”一团的十余万片甲骨时代的大门,使其“各归其主”,有条不紊的划归五个不同时期,隶属八世十二王的名下。这里先将分期断代中的十项标准介绍如下: 甲骨文字的时期延展至帝辛,有二百七十余年之久,经过这样长的时间,甲骨坑就可能有时代的差异,每一个坑就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里的“坑位”实际上指甲骨出土的地区,即在小屯村及其北地曾被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而不是现在考古学严格意义上的“层位”和“灰坑”。这一标准,只有在科学发掘之后才能树立。

以上所说世系、称谓、贞人、坑位四项标准中,前三项即世系、称谓、贞人三位一体,是甲骨文分期断代的基础,因而也有学者认为此三者是分期断代的“第一标准”。依据“第一标准”,我们就可以定出一批时代明确的标准甲骨文片,既包括由称谓决定时期的甲骨文,又包括较多的由贞人可定时代的甲骨。再通过这批标准甲骨片的整理和归纳,还可以派生出其它各项标准。 所谓“书体”就是甲骨文的书写风格。董作宾把各期书法特点概括为:第一时期的雄伟,第二时期的谨饬,第三时期的颓废,第四时期的劲峭,第五时期的严整等。

董作宾由“贞人”的发现到断代研究“十项标准”的建立,是他对甲骨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断代例”的发明,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与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当代甲骨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甲骨分期的“二系说”,即所有的殷墟出土甲骨文可分成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甲骨的分期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不过这种新的分期断代说还在讨论之中。

甲骨文的早期搜集与流传 甲骨文的早期搜集工作,如前所述,是从王懿荣开始的。王懿荣是当时长于金石学的著名学者,在清末的朝野士大夫中,尤其是在山东缙绅中声望甚高。凭借他的特殊地位、雄厚财力和较高识力,他在认识到甲骨文的性质和价值后,立即开始积极购求、收藏。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王懿荣最先从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处买到12片甲骨,每片二两银子。第二年(1900年)春天,范维卿又带来一百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卖给王懿荣,得了许多银子。稍后,王懿荣又用二百两银子从范维卿手中买到800多片甲骨。此外,王懿荣还曾用一百多两银子从山东潍县另一位古董商赵执斋手中买到几百片甲骨。就这样王懿荣在短短的一年内,先后以重金高价购求,搜集到1,500多片甲骨。1900年秋天,王懿荣由于某些政治上的原因,在自己的花园里投池自尽。他所辛勤搜集的上千片甲骨被抛置一边,无人间津了。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后来都转归到刘鹗手中。刘鹗(图21),字铁云,又字蝶云,号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于宣统二年(1910年)。他是清末的一位奇人。博学多才,青年时期即精通数学,曾行医经商,都不得意,转而弃商从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黄河在河南郑州附近决口,黄水泛滥成灾,清政府派吴大澄治理黄患,刘鹗以捐官投效吴大澄门下,以同知身分参预治理黄河事务。由于他精通数学,长于设计和计算,并能和民工一起操作,在治河中立功,由同知升知府入北京候补。到北京后,他体察当时的国家情势,认为扶衰振弊,应从兴造铁路着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