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靠一本古籍,挖出汉代大墓,从中获利四百万,怎么回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山东农民靠一本古籍,挖出汉代大墓,从中获利四百万,怎么回事?,第1张

人死后一般都要下葬,这是非常自然也很科学的处理后事方式。不过古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大多非常重视,这也就出现了达官显赫之人很喜欢用厚葬的方式来处理后事的现象。公元前770年,我国步入了东周春秋时代,而厚葬风气也在这时得以兴起。

当时不少有权势的人会把金银珠宝拿来坟墓里陪葬,这也造成了偷墓的行为产生。从古至今,不少人以偷别人坟墓的宝贝为业。其实不光只有民间的小偷墓贼存在,还有官方的大规模偷墓团队存在,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数曹操老板与孙殿英了。

194—196年期间,曹操就曾组团挖了“汉摸金校尉”的坟墓,并从中发掘出了大量金银珠宝,这样才解决了军费问题。无独有偶,1928年,民国军阀孙殿英竟以军事演习为借口直接盗了东陵,并把里面的珍贵文物洗劫一空。这2个事件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官方组团”偷墓的案例。

此外,像董卓、党玉琨、汤玉麟等大佬也都是“偷墓专业户”,同时也在“作业”的过程里毁掉了不少的珍贵文物。有些人看到了厚葬容易遭来盗贼光顾的弊端,所以他们也采取了薄葬的方式。据《汉书》上所载,土豪杨王孙在临死前就特地嘱咐儿子要采取薄葬的方法来处理后事。

而曹操虽成了魏王也一样让后人薄葬于他。后来曹操墓被发现了,其中果然十分朴素。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不少人选择铤而走险:偷取古墓里的宝物。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同时也是古墓文物的盛产之地,结果也成了不法之徒的目标。

2007年起,山东曲阜就突然出现了一伙偷墓贼,他们通过研究一本《曲阜县志》估计,竟真的找到了1座汉古墓。这群人先后2次对汉鲁珠王墓进行**,并从中拉出了很多的金银、玉器,但卖给文物贩子只得了400万块赃款。

他们被警察抓获后,专家气得大发雷霆:这些家伙把珍贵文物卖出了白菜价,真有眼无珠。据了解,这些人的头头叫李老大。他就靠着反复阅读《曲阜县志》就从中推测出了汉鲁珠王墓的具体位置,这也算是个“人才”了,可惜他没用于正道。

而那些卖给文物贩子的古董大部分都被其转给了他人,还有的已到了外国人的手里。文物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同时也见证了古文明的辉煌。按道理说,这些文物本应留在博物馆来展示,这样才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灿烂,同时也才能使它们得以保存。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国家文物,绝不能让其流落他人之手。

历史名城济南的雪山片区发现了大型的古墓群,然后很多历史研究者特别的兴奋,可以通过研究发现更多历史的秘密,也会让历史变得越来越齐全。据初步判断,这座古墓群可能是元朝名将张荣的墓地,有助于帮助人们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不仅会从书籍典籍中获取,还会从古墓探索中了解很多的知识。因为墓穴中有很多的金银财宝,还有很多的瓷器以及服饰或者用竹子制成的书籍。人们通过了解这些事物,就可以慢慢的发掘掩藏在时代背后的秘密,能够让人们对于这个国家曾经经历的历史有进一步的研究。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但是随着世事的变迁,生活在这个地方上的人就不同了,也会留下不一样的痕迹。人们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会有浓重的好奇心,并且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且厚重的,必须研究出来才能够展现出来,也能够让后世的人们从中学习到优秀之处。

据相关资料表明,元朝名将张荣在当时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并且其也被分为济南公。在其死亡之后也葬在了自己的家族墓地里面,这就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有人进入了大墓,并且拍了一些照片,可以看见墓室里面是比较空荡的。不知道这样的空档是研究人员清理的,还是被盗墓贼给盗走的?这个墓穴的墓门是比较豪华的墓室里面有很多比较清晰且精美的彩绘壁画,可以看得出墓主人的地位很高。不过也需要等待相关的研究,还不能判定一定是张荣的家族墓地。

考古和盗墓是不一样的,盗墓是对于文物的一种破坏,也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考古是为了填充历史。

  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有一个叫卫辉市的地方,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财神之乡。自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卫辉市区西南10公里娘娘庙村南200米处,有一个古墓,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墓遗址。不要小看这个古墓遗址,就是在这里,公元三世纪被魏晋时期,在一个盗墓贼的“帮助”下,中国又一个著名的古文化,在这里被发现。

 中国古代有“侍奉死人如同侍奉活人一样”的说法,因此古人,特别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经常将生前最珍贵的物品殉葬,以便在阴间继续使用和占有。一些王公贵族们更是在年轻时候便开始修建陵墓,堆积财富,以供身后享用。如此“厚葬”,刺激了对以获取墓穴中的稀世宝藏为目的的盗墓贼的贪心,所以,中国的古墓遗址,多数都有被盗的痕迹。当然,这个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墓遗址也不例外。

 到了西晋武帝年间,汲郡有个叫不准的人,他是个盗墓贼,在这里盗墓的时候,挖开了这座古墓。在这座墓里发现很多竹简,于是这些盗墓贼就地取材,抽出竹简当火把用来照明。看到墓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撤退了。后来有人发现墓被盗,报告官府。官府将墓内及散落地上的竹片收集起来,但只收回了不准盗墓时照明用的一大批竹简。竹简上面写的都是蝌蚪形状的文字,然后装了几大车,运到都城洛阳后,交给西晋朝廷。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以后,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经过苟勖、校书郎傅瓒等人对这批竹简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竹简是包括《穆天子传》在内的魏国史书,十分珍贵。后又经卫恒等学者的进一步整理,共整理出古书16种75篇,还有《纪年》13篇。该书原无名字﹐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后来,史学家又依出土地,命名这批竹书为《汲冢书》。

 《竹书纪年》文字简洁,系编年史,类似于《春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魏国史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后,郭璞《穆天子传注》、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善的《文选注》、刘知己的《史通》、李昉的《太平御览》、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罗泌的《路史》、胡应麟的《三坟补选》、鲍彪的《战国策注》、顾炎武的《日知缘》以及现代史学家郭沫若在其著作中,都曾引用此书,用其中的史实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看来这个魏国国君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主,在自己的墓里,埋了那么多古书。那个叫不准的盗墓贼也是很巧合,偏偏盗开了这座墓,使这部古代著作重见天日,才有了后来《竹书纪年》这个古代文化的发现。遗憾的是,被当火把烧掉了一些,否则,这部古书将更加完整,看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完美的。

古代的时候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这时候天下的人们为了生存就会选择盗墓。不过古代的盗墓贼都是因为家境问题才盗墓的,历史上出现过曹操盗墓。为了盗墓,避免被别人叫做盗墓贼,曹操还给盗墓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个名字就是摸金校尉,这样一听,瞬间感觉盗墓贼高大上。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筹集军饷,选择了进行盗墓,史书对曹操盗的墓没有记载,关于曹操盗墓,史书记载了寥寥数笔,毕竟这不是什么好事。曹操也是个好面子的人。

古代的时候,盗墓贼甚至成为了一个行业。我国现如今发现了很多古墓,这些古墓都被保护了起来,为的就是方便研究历史。古墓中出土的问题可以对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佐证,这就是保护文物的好处。其次在古墓中,还会出土很多珍贵的古籍资料。

假如没有这些资料,那么人们研究历史,恐怕是非常艰难的。比如说海昏侯墓就出土了失传上千年的论语,这里出土的论语与现如今看见的,有一定的区别,属于孤本,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可是在古代的时候,盗墓贼往往是最先发现古墓的,直到一个古墓被**过之后,人们才会发现这里有古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每次盗墓贼都会比别人率先发现古墓呢?第一点要说的就是,盗墓贼光顾的古墓都是有珍宝存在的。古代时流行陪葬,往往古墓里面会放入大量的珍宝,海昏侯刘贺的古墓就是例子。陪葬品的多少以及珍贵程度,就是墓主人生前地位的表现。很多人财迷心窍之后,就会选择进行盗墓,为的就是能够挖出珍宝之后,卖掉发一笔财。盗墓贼往往是成群结队的,很少有人会单独行动。盗墓贼会先于人们发现古墓,他们盗墓的手段,非常的高明。对于盗墓贼来说,发现古墓不是难事,一般情况下根据一些地方的流传就会知道古墓的所在地。

那么问题出现了,盗墓贼为什么会精准打盗洞呢?也就是说盗墓贼每次都能够精准的找到古墓的入口,或者说到盗墓贼每次都能够将洞挖到古墓中。这个盗洞看着简单,但是里面的门道却非常的多。假如挖错了,就会前功尽弃。人们对此产生了疑问,对于一个庞大的古墓来说,想要挖盗洞直接到达古墓中,那么无疑是大海捞针。盗墓贼之所以能够率先找到古墓,原因在于盗洞中,通过研究这些盗洞,能够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这些盗洞是方的,不是圆的。这样一来人们就发现,盗墓贼很可能是根据土质进行挖掘的,也是通过土质找到古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一点在盗墓贼中也不例外。唐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厉害的盗墓贼,叫做土夫子。别小看了土夫子,根据资料的记载,土夫子对古墓的破坏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资料记载为:“其破坏之甚,实令人发指。”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的墓葬都是一个王朝的天大秘密,大多数逐渐墓葬的人基本上在墓葬修好后就不知所踪,所以,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的帝王墓没有被发现。下面我们来捋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是因为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生活在公元前2600多年,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炎帝和黄帝都是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他们的子孙后代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统一了整个华夏部落,征服了东夷、九黎族,建立了统一的部落联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但是关于黄帝、炎帝的陵墓,由于年代久远,既没有记载,历经四千多年,也没有发现炎帝与黄帝的陵墓,一直是一个谜。

整个夏朝有470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夏朝历代王的陵墓也没有被发现。

有传说是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陕西省咸阳市北5公里的周陵乡崔家村南,但据专家考证,这里并不是周文王与周武王的陵墓。

从成吉思汗开始,直到元朝建立之后,元朝的历代皇帝陵墓都没有被发现,因为根本就没人知道安葬在哪里。

说句玩笑话,这些帝王活的时候尽情折腾民众,死后还不消停,还要折腾考古工作者。比如秦始皇陵墓。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秦始皇陵墓的位置早就已经勘探清楚,就在骊山脚下。可是我们一直没有对其中的文物进行挖掘开采,原因很简单,这里面的文物太珍贵了,许多东西不仅是极品甚至还是孤品,全宇宙只有这独一份。

他们判断地底墓地方位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并非全是玄学结果,当然不排除某些人在这方面有所天赋,而且他们判断墓地的方法很多都是经验的积累或者传承下来的,这种旁人很难知道。但是后世人了解这些盗墓祖师的手法可以从一些古籍野史中得出来的,但是绝大多数都只是些粗略记载很难形成体系,所以想要以此来学习盗墓不如好好学习考古,这样反而更符合实际。

根据《清稗类钞·盗贼类》记载,这些盗墓贼一般能够听风雨雷电来辨别墓穴方位或者根据土色、土质来进行判断,更甚者则是根据风水来判断山脉走势以此确定墓穴的方位(毕竟古时候下葬也是要讲天时地利的,风水好的地方出现墓地可能性也比较大)。在这本书籍中着重记载了当时盗墓贼根据雷声判断墓穴的方位的方法。因为墓穴存在之地的下方是中空的,这样当有打雷声之时,二者会产生共鸣,从而发出一种隐隐相应和之音,这就给盗墓贼判断方位提供机会。

其次存在墓穴的地方,土壤的土色和土质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会影响周边环境,比如树木根系的生长,同样周围环境湿度与温度都会有所改变(有墓穴的地方含有生气,这会使其附近较为温暖)。最后就是不同年代的墓地埋葬的地方是不同,一些有传承的盗墓家族会对这些有所积累。

总而言之,盗墓本就是来自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与传承,有时候不是单单“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可以说清楚的。最后盗墓本就是违法的事情,因为盗墓更多是看重利益而缺乏对文物保护系统的学习。

山东农民靠一本古籍,挖出汉代大墓,从中获利四百万,怎么回事?

人死后一般都要下葬,这是非常自然也很科学的处理后事方式。不过古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大多非常重视,这也就出现了达官显赫之人很喜欢用厚葬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