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关羽镇守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三国中,关羽镇守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呢?,第1张

三国时期,关羽镇守的荆州包含如今的湖南湖北以及河南部分地区,范围很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由此可见,荆州对于蜀汉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可惜关羽未能替蜀汉守住荆州。

关羽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得力干将,也是他的结拜兄弟,正因为他的英勇无敌,而且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才放心将如此重要的要塞给他去把守。可能是由于早年间关羽已经名声震震,所以心气不免高了些,他不仅看不起吴下阿蒙,也看不起东吴的一把手孙权,也因为一些话把他们给得罪了。正因为关羽在战略战术上轻视了他的敌人,所以在他攻打曹魏的时候没有做好防范,让东吴有机可趁,遭受到了重创。腹背受敌的关羽只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守将杀害,下场很是凄惨。

也正是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的政权开始衰落。先是刘备感情用事,不听劝告,发动了夷陵之战,让蜀汉的精锐主力在这场战争中被消灭殆尽,接着是张飞知道关羽遇害的消息之后喝的大醉,在睡梦中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蜀汉连续遭受重大变故,致使国力迅速衰退。也难怪,荆州市蜀汉与外部连接的重要军事要塞,是蜀汉的粮食供给地,结果却被东吴收了去了,要好的兄弟也死了,我要是刘备,也会心结抑郁。

由此可见荆州对于三国时期的三家政权的重要程度了,这是蜀汉、曹魏、东吴都想要得到的肥肉,因为得到了荆州,就意味着你拥有庞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军队能够长期稳定,打胜仗的基础。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或许三国的局势就该是另外一回事了,你说是吧?

那么郧县的“郧”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颇为复杂。

关于“郧”的来历,历来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陨石。有人说,从前这里因有陨石坠落,人们就把当地叫做“陨阳”,以后本地人又把“陨”字换了偏旁,写成“郧”字,这就是郧阳名称的来历。

第二种说法认为来源于伍子胥之名伍员。有人说,伍子胥为报大仇,从吴国借得雄兵伐楚,听说楚王在郧县即位,遂领兵到郧县,而楚王又逃亡房陵。于是伍子胥就在郧县屯兵。伍走之后,人们为怀念他,便将他的名字“员”命名此地。后来人们在“员”的右边添了一个“邑”,“邑”作为右偏旁写作“阝”,因此“员”就变成今天所见的“郧”。

第三种说法认为来源于“郇”与“郧”字形相似。[清]《陕西通志》、[清]《湖北通志志馀》、《史记地名考》等等文献均有记载:南阳西通武关、郧关。“郧关”,《集解》徐广曰:“按:汉中。亦作‘狥’字。”“狥”亦作“郇”,“郇”与“郧”相似也。

第四种说法认为来源于《史记》假借。有文章讲,“郧阳”语源于《史记》中的一次用字假借。其根据音韵转化考查郧阳的“郧”字,认为系由洵阳的“洵”字读音转化而来。

第五种说法认为源于移民。有文章讲,郧阳为古庸麇二国所在地,今湖北安陆为古郧国所在地,庸麇先被楚灭,郧后被灭。郧灭时,其贵族被迫迁移故麇国(主要指今郧县地)地聚居,该地以后便命名为郧关,从此地名有“郧”。还有人说,春秋时郧楚蒲骚之战之后,被灭之郧国遗民被迫北迁移到今郧县,因此该地以后就有了“郧”。

第六种说法认为源于古郧国。古文献如《水经注》曰:“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为县。’”持相同观点者还有《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陕西通志》等。今天持类似认识者也大有人在,如《辞源》对“郧县”作注说:“郧县,属湖北省,本郧子国。”再如《楚灭国考》曰:郧国是自妘姓郐国分出的一支,因不愿臣属商朝,便以姓为国,向南迁至今湖北郧县。郧国在周初受封为子爵之后,乃去姓妘字的女而加邑旁,成为云阝子国或郧子国。

以上各说,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在文献上不可考。查阅诸多历史文献,包括《郧县志》、《郧阳府志》、《湖北通志》等,未见有发生在郧县的陨石现象的记载,也无郧阳称之为“陨阳”的记载。

第二种说法不可能。伍子胥借吴兵伐楚是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左传》、《春秋》、《史记》等等正史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仅从楚昭王的逃亡路线看,昭王当时是不可能跑到今郧县来的。昭王迫于吴兵攻破国都,先是涉过沮水(即睢水),渡过长江,而后进入云梦泽中(当时云梦泽跨长江南北),在江南遭到攻击感到不安全后,又渡过长江,到江北安陆故郧国地避难,此时的故郧国地已沦为楚县,昭王又害怕故郧国之旧贵族势力对他复仇,因此又逃亡到近旁的随国(今随州一带)。此地距长江不远,昭王当时从江南渡长江到这里避难完全是可能的。然而昭王从江南渡过长江就立即逃到遥远的鄂西北郧县,又从郧县去房陵再向东南长途跋涉到随州,这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第四种说法不可信。“郇”与“郧”是否字形相似或笔误;“洵”与“郧”是否可以在语音上通假,且不论。在此仅考查二者是指同一地方,还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据《前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西汉时今之十堰地属汉朝的汉中郡。汉中郡辖12个县,其中同时包括有“洵阳县”与“锡县”、“长利县”(锡县与长利县为今郧县辖域)。在“长利县”下注有“郧关”。可见,汉代时期“洵阳”与“郧”就已经是不同的地方,二个地名。“洵阳”与“郧”从汉代至今是并存的。因此,“郧”由“郇”、或者“郧”由“洵”从字形字音转化而来之说不太可信。

第五种说法不合理。楚兼并某国后,往往设其为楚县,这是楚之创举。蒲骚之战以后不久,楚灭郧也将其地立为楚县。郧是在麇国灭亡之后而亡的。就是说郧灭国时麇国故地已为楚县。郧遗民如果要躲避楚,怎么可能从楚的一县迁移到楚的另一县就能避楚了呢?再有楚对被兼并之国的遗留势力,为了防范,往往是将其从不易控制的地方迁徙到易控制的地方,麇国、罗国等等方国无不如此,那么楚怎么可能单单地将郧国遗民迁到与己抗衡的秦、晋两大国近旁,这好控制吗?这太不合情理。除非有一种可能,即郧县早先是郧国人的故地之一,这就另当别论了。

关于第六种说法,我们认为是可信的。郧县一带曾经为郧国,大量古籍有记载,今人也有考证。据《十堰方国考》一书所考,郧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国,历经尧舜禹、夏商至西周末,早先一直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裔的一支曾一度迁移到今湖北十堰市郧县一带,再而后又迁徙到今湖北安陆一带。最终于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亡。郧国在郧县活动的时期应在《左传》桓公十一年之前,因为之后的郧国已地处安陆一带并在此灭国。

由上分析,我们认为,郧县的“郧”、郧阳府的“郧”应该来自古郧国之“郧”。

至于郧阳之“阳”是怎么来的,问题则要简单得多。关于“阳”,中国古代地名命名有个习惯,“水北为阳”、“水之南为阴”。比如洛阳市,因地处洛水之北,故名;咸阳市,渭水北,故名;又如淮阴市,因在淮水之南故名。因此,郧阳之“阳”就是因府治所在地郧县城地处汉水之北而得名。

所以,郧阳府府名是取府治所在地郧县城的“郧”与汉水之北的“阳”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分魏蜀吴三国,三国之中以曹魏实力最强,东吴次之,蜀汉则是实力最弱。演义之中,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担负了匡扶汉室的大任,其多次北伐的路线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以稳妥之姿去攻取曹魏。出岐山攻天水、南安和安定三个郡,与羌人联合占据凉州,取陈仓等地伺机攻占长安。

可是很多人也许会出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蜀国总是北伐,却不进攻东汉中的上庸房陵?首先我们先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北伐,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必须这么做,也是无奈中之举。当时蜀汉宣扬其乃是汉室正统,以除逆贼兴汉室为口号拢聚人心。其次,蜀汉和曹魏相比在军事上、兵力上还有资源都不如曹魏,倘若蜀汉和东吴一样选择繁衍生息必定会被曹魏所歼灭,只有以功代守方为良策。最后就是蜀汉的内部矛盾所致,让诸葛亮通过北伐的方法来缓解蜀汉内部矛盾,让蜀汉举国上下一致对外。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北伐是必行之道,可是蜀汉力量薄弱与曹魏相比有所差距,也就注定诸葛亮北伐采用稳中求胜的策略。

我们通过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不难看出,诸葛亮北伐的行军路线都是占一地在谋取下一城,这样可以首尾兼顾稳中求胜。蜀汉与曹魏相抗之时还有东吴在一旁虎视眈眈,所谓的孙刘联盟只是利益使然,倘若蜀汉北伐与曹魏呈现焦作之态,我想东吴也不会安分的偏安一隅,曹魏碾压蜀汉和蜀汉打败曹魏都要提防东吴,诸葛亮北伐的路线无可厚非,可以在北伐的同时提防东吴,若东吴进攻蜀汉,诸葛亮所带北伐之兵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布防。诸葛亮不进功上庸房陵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上庸和房陵第一交通不便,与诸葛亮大本营之间有很多山岭,道路崎岖,诸葛亮若以此地为北伐路线的话无异于自掘坟墓。与古之有言的兵贵神速不合,道路难行行军速度必将缓慢对战事不利,若东吴趁机进宫蜀汉诸葛亮回防的速度更是感人,如此之下进攻上庸房陵乃是取败之道。

另外就是胜负的分别,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可以说如果一直取胜可以直接攻占长安,若占领长安也就预示着汉室已兴,曹魏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东吴也将俯首称臣。可攻取上庸房陵就算取胜也无法占领长安,还有被东吴曹魏两面夹攻的危险。诸葛亮一直以守成来作战,自然不会冒如此之大的危险兵行险招,况且诸葛亮北伐主要目的是缓和蜀汉的内部矛盾,诸葛亮也知道曹魏的强大并不是蜀汉微弱之力所能撼动,以功代守也是无奈之举。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索隐赵王迁也。□正义赵幽缪王迁八年,秦取赵地至平阳。平阳在贝州历亭县界。迁王於房陵。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中华书局版第一册第233页)。

下面是王遽常《秦史》卷四十七《帝太后传》,284页。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传说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反映大禹在我国中部长江流域治水的神话故事,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抗击精神,还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

大禹治水的传说记载:

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后来被《史记》等正史所记载,流传至今。这个传说讲述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历经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形象被描绘为勤勉、勇敢、无私、智慧,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2021年,大禹治水传说入选我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传说的入选不仅是对大禹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蒋琬就认真考虑过沿汉水进攻上庸的问题。不过,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被怼了回去。

仔细看当时、当地的形势,我们只能说:幸亏蒋琬的计划未能实施。

水流湍急的汉江上游,航运困难,利进难退。

琬以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远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于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三国志蒋琬传》。

看来,蒋琬吸取了诸葛丞相数次北伐无功,都是因秦岭难行,决心转变进攻方向:沿汉水东下,取上庸地区,再窥襄樊。而众人都认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坚决反对。

我们先看“还路甚难”的问题。

从汉中到上庸,走的是汉江上游。汉江上游到今天,仍然是汉江航运中航运条件最为艰难的一段。他所流经的山地中,大部分是峡谷,水流湍急,礁滩甚密,河床最窄处只有50米。

因此,如果阻止得当,不怕险阻,顺流而下,倒是可能。但是,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要逆流而上,就十分困难了。

当初,刘封自汉中东下取上庸,是因为孟达已经从秭归方向攻取了房陵港,刘封在东面、南面已经有了落脚点,不需考虑退路问题。

如今,这一条件已经丧失,蜀军如从此东下,一旦不利,将面临与夷陵之战中的刘备相似的局面:难以退却,全军覆没。

附近地区魏军实力雄厚,攻取概率不大。

刘封、孟达攻取上庸时,曹操集团在南阳、襄阳地区的力量极为薄弱。

由于不断抽掉力量在淮南、汉中地区作战,当时,即便是襄阳,曹仁军都不过几千人。因此,刘封、孟达攻上庸时,主要是与地方武装作战,未遭遇曹军主力。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襄阳地区,魏军实力已十分雄厚。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司马懿被曹爽压制,雍州地区的兵权一度让给了夏侯玄,他本人在荆州、淮南战场多次与吴军作战。

因此,如果蜀军进犯上庸,遇到的对手,很可能仍然是司马懿。

司马懿,早已经证明了他的效率:大军自宛城到上庸,8天。

孟达反叛时,蜀军尚且赶不及收复上庸,如今岁月静好,蜀军真的有把握攻取上庸吗?

因此,如果蜀军再攻上庸,基本没希望攻取上庸,而且,还很可能全军覆没。而且,魏军在关中的实力也已雄厚,曹爽正琢磨着伐蜀立功。他在244年就发起骆谷之役。即便蜀军不遭重创,大军深陷上庸战场不容易回来,曹爽再要伐蜀,恐怕蜀汉面临的危机要大得多。

敏感的吴国

三国的事情,肯定不能漏了吴国。果然,蒋琬进取上庸的准备,引起了吴国的警惕。蒋琬为了实施东下,开始多作舟船。西陵、江陵地区的守将步鹭、朱然猜忌:你蜀国是要和魏国打仗,现在造船是几个意思?同时,他们还说:从蜀国过来的人,都说蜀国是要准备违盟东下。

幸亏孙权脑子清醒:放心吧,没事!我担保:蜀国一定不会来搞我们。

尽管孙权的清醒,使事态没有严重。但是,这也说明:吴、蜀虽是盟友,但彼此戒心仍然很重。同时,蜀攻上庸、襄樊对吴并没有好处,蜀军在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想要得到孙权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吴国的帮助,蜀汉即使获取上庸,也不大可能有所发展,不过是替吴国分担一点襄樊魏军的压力而已。

而对蜀汉来说呢?东三郡贫瘠,得之不足以强大国力,反而因为上庸与汉中的运输条件限制而拉长对魏防线,得不偿失。

总之,因为魏国在附近实力雄厚,蜀如果真的大举进攻上庸,魏军可以迅速救援,蜀军取胜的概率很小。同时,因为汉水上游特殊的水流条件,蜀军一旦不利,很难退军,极可能再次遭遇夷陵之祸。而就三国形势而言,蜀汉夺取东三郡,与盟友吴国过早进入“利益争夺区”,对北伐大业来说得不偿失。这样的答案说出来后,大家别不信。

丽江三朵节,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也叫“三多节”。“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关于“三朵”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个传说中说,有个很能干的猎人,天天带着猎犬上玉龙山打猎。有年二月初八恰好属羊,她在雪山看见一块怪异的雪石,那雪石很大,像魁梧的武将,但又非常轻,一只手便能把它托起。猎人十分惊奇,顺便把它背下山来。走到山麓,猎人放下雪石,抽袋烟又背,可是哪里背得动,好像生了根似的,任怎么使力也纹丝不动,人们以为是神的化身,便就地建祠供奉。从此后,人们屡见一位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的神将显圣:打仗时,他带领兵马助战;有火灾,他从云雾里降雪灭火;瘟疫流行,他乘风驱散瘴气;发生水患,他在夜间带着白衣人来疏导……于是把他尊为保护神“阿普三朵”,每年一次祭,求他佑护。

金沙旅行第二届“狂欢三朵节 ,最纳西民俗体验”活动开始征集啦!二月初八(2014年3月8日),与30万纳西人同庆三朵节。赏茶花、听古乐、吃火锅,尽享十足本土味儿。一年一度“最纳西”的尊贵体验。

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古代的九州是把现在中国划分成九个区域,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豫州又被称为中州,因为它位于九州的中间,也被称为是古代的中原地区。豫州主要包括河南地区,而且河南的简称就是豫,这中间还夹杂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小部分地区。豫州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很多古代王朝都把都城设在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冀州,河北的简称是“冀”,冀州包括了河北省,也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天津部分地区,还有山西、辽宁,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冀州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荆州,包括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有贵州、广西、广东的小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南部的部分地区。荆州也是历史名城,曾经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都城,是政治经济中心。

兖州,主要指的是现在的山东西部地区,也是古代魏国的所在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兖州地区的民风非常质朴,而且还讲求信义。

青州,主要指的是山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以及渤海的周边地区。 这里有很多名胜古迹,而且风景非常优美,是历史文化名城。古时候的青州交通非常便利,经济也很发达,而且青州还是兵家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孙兵和孙武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

徐州在古代被称为彭城,徐州包括了整个江苏,北至泰山的南面,东到黄海,南及淮河,徐州也被称为是“南方人的北方,北方人的南方”,目前已经有四千年历史了,徐州的水利资源非常丰富,也通过水运发展的经济。

扬州在古代被称为广陵,指的是秦岭、淮河及长江的南部地区,包括了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扬州这个地方充满了诗情画意,提起扬州,很多人都会想到诗句,很多大诗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很著名的诗。

梁州包括了陕西南部、四川盆地和汉中的一些地区,是九州当中名气最小的州。因为这个地方随着历史的更迭,不同的朝代有很多不同的名字,范围也在不同的变化,大家对他比较陌生。

雍州,包括了陕西的北部,甘肃的西北部以及宁夏、青海以及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这个地区位置比较偏僻,而且交通不是很便利,在古代很少有人知道。不过,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一个诸侯国,就是秦国。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九州的内容。

三国中,关羽镇守的荆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呢?

三国时期,关羽镇守的荆州包含如今的湖南湖北以及河南部分地区,范围很广,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由此可见,荆州对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