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美食吃五谷杂粮滋补内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谷雨美食吃五谷杂粮滋补内脏,第1张

 我国古籍《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可见五谷杂粮不论何时,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谷雨 时节,人体的脾脏功能转向旺盛,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增强,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胃口也会变好,这时候多吃些五谷杂粮,不仅风味独特,对于脾胃的补养更是很有好处,那么今天的 二十四节气 就为你介绍,谷雨吃哪些五谷杂粮好。

 小米养脾胃

小米为五谷之首,是五谷中营养最好的一个。其性温,补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人食五谷而化精”,靠的就是脾胃。脾胃好了,其他的内脏才有营养来源。

 谷雨时节,人们可以用新鲜的小米煮粥喝,取上层米油喂食脾胃虚弱的小儿,很快就能痊愈,经常食用可以健胃补脾,防止腹泻。而老人、产后孕妇、手术病后之人,他们的肠胃功能很虚弱,此时服用小米粥养脾,远远胜过人参鸡汤。熬煮小米粥的时候,也可以加入红枣、莲子、百合、鸡蛋等来增加营养和风味。

 绿豆为平肝圣品

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肝脏属于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要加强对肝的护养。绿豆为五谷之中的平肝圣品,可以清肝火,特别是在春末夏初,适合肝火偏旺人的人群,有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爱发火等症状的人,更宜常食。另外,用枸杞子、怀菊花泡茶常饮,既清肝明目,又养肝血之不足,还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治头晕。

 稻为肺之谷

稻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饭。它性偏凉,能补肺阴、益肠,止烦渴,利小便,有补中益气、生肌的功用。肺热、咳嗽、咳黄痰之人,宜喝大米汤。中医讲肺主皮毛,因此,想美容的女性可以常喝大米粥上层的米油,久喝必有功效,胜过任何化妆品。也可用粳米和芡实煮粥,可以补肺益精,通血脉、好颜色。

 黑豆为肾之谷

黑豆不仅味甘性平,中医认为它还具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日本的健康食物——纳豆就是用黑豆发酵后制成的,类似于我们的豆豉。这里介绍一个黑豆最简单的吃法,黑豆煮熟后,放少量盐拌匀即可,常食可以补肾壮骨。另将炒熟的黑豆趁热倒入米醋中密封,食豆、喝醋,久之可以降血压。

 小麦得四时之气

春天风大,气温气压湿度多变,使人的情绪多变,易出现沮丧、抑郁的状态。如果有心烦、心慌、失眠,不妨试试用小麦煮粥喝。《本草纲目》记载,小麦的功用为除热、止烦、润燥、利小便,善补心气。在五谷中,小麦是唯一得四时之气的,它秋种夏收,它的生长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般喝一个星期左右,大部分人都可以见效。

 不过,专业营养师也提醒人们,五谷虽好,食用也要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不加节制。同时,五谷的养人作用也要配合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起居调节,还有心情的调适,只有全方位的养生才能让身心越来越好。

1养神。养神即保持良好心态。《黄帝内经》中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言之,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就能保持精气和神气内守,养好心神,自然 健康 。“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就会“精坏神去”,动摇生命的根基。

调养要点:翟双庆表示,心态豁达、 健康 快乐是人生真谛。“气和志达”,心神定了,气运行通畅,一切自然就好了。养神,先要对自己有合理、恰当的评价。当缺乏自信、过分追求完美时,人们往往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进而更加不自信、更焦虑困惑。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不做无谓的比较。其次,要主动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不要让自己过于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单个事件对心情的影响就会减小,人的情绪也会更稳定。

2养气。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极其微小、不断活动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翟双庆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气”有真气、宗气等,气血运行顺畅,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活动。通俗来讲,“气”就是人身上有劲儿没劲儿,乏力不乏力。

中医古籍《医门法律》中记载,“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由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很多医者都非常重视“养气”。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其《友渔斋医话》中总结了“养气训”:少思虑养心气,莫嗔怒养肝气,薄滋味养胃气,少言语养肺气,节房室养肾气。认为做好以上五点,“长寿永年无难也”。

调养要点:翟双庆表示,要养好一身之气,先要饮食 健康 。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气”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应规律饮食,吃 健康 、营养均衡的食物。另外,呼吸所得的清气也是“气”的主要来源之一,避免长时间待在空气污浊之地,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也有益。此外,规律运动有益气血运行,练习导引吐纳,如太极、八段锦、易筋经等,对养气很有帮助。

3养血。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记录:“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不仅如此,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受到血的影响,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者,人之神也。”所以,古人在精神不济、思维混乱、神志不清时,常用养血方来安神。清代医学家王清任也在《医林改错》中指出“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这说明随着人体元气渐虚,日益衰老,容易出现血瘀,会严重影响 健康 。

调养要点:注意养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血虚、血瘀等问题的出现。翟双庆提示,养血,首先要不过劳,过劳则伤。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 健康 的重要保证。要养成 健康 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做到起居有时, 娱乐 有度。觉得疲乏时,可找个安静的地方调养精神,闭目调息、听音乐、绘画,均可宁心养神,以防思虑伤血。

其次,可以适当多吃些养血食物,如大枣、红糖、黑木耳、花生、黑芝麻、胡桃仁、动物肝脏等。适当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也有助于生血、养血。

再次,坚持锻炼。适当运动能保持血的正常运行。古代名医华佗就认为,运动能使“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并创“五禽戏”以 养生 延年。最后,过分纠结、心神过劳,就会暗耗心血。保持心情愉快、开朗乐观,不仅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能促进造血机能更加旺盛。

4养骨。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的功能状态反映出肾的强弱。肾为先天之本,藏有人体先天之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大脑功能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翟双庆认为,养骨应先养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中,“蛰”为闭藏之意。肾中藏有先天精气,因此不能妄动,《黄帝内经》中有“不妄作劳”的说法,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动,其中“劳”可细分为“劳力”“劳心”“劳房”,也就是说,人们应当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过度劳累,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过度思虑,还要谨慎房事,否则会损伤肾精、肾气,进而伤骨。

调养要点:养肾要顺应时令,秋冬季节,要注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天气转凉,外界阳气收藏,人也应该减少剧烈活动,可做些相对柔和的运动,如太极、八段锦等,锻炼时尽量放松,在松弛柔和的基础上,把动作做到位。老年朋友还可选择相对轻松的散步等,运动时以感觉舒适、微微出汗为度,忌出大汗。

翟双庆表示,按揉涌泉可以养肾。涌泉穴隶属肾经,在脚掌前1/3处。推涌泉,即用手指从涌泉往足趾推;摸涌泉,手掌擦热去抚摸涌泉穴;或者按揉涌泉穴,均可养肾、补肾。还可通过叩齿咽唾补肾固肾。《黄帝内经》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叩齿可固肾健骨;唾液是肾精所化,咽唾有益养肾。具体方法是:选择一处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先叩齿:牙齿上下相互叩击36~72次,然后用舌头在口腔壁跟牙齿之间,顺时针、逆时针搅动若干次,口里存有津液后,鼓漱几次,然后分三次咽下。此外,肾主生殖,养肾则性生活不能过度。

5养筋。《说文解字》中,筋是“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也就是说,附着在骨关节周围的筋,像竹子一样坚韧,能让关节屈伸有力。筋的功能衰退,会导致关节病变,常见如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病、肩周病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翟双庆表示,养筋,首先要避免过度锻炼。筋就像是橡皮筋,它有弹性的限度,反复抻拉次数过多,就会损伤其弹性,另外,拉扯的时间过长,也会损伤其弹性。因此,古人有“久行伤筋”一说。

调养要点:翟双庆解释,因肝主筋,筋的功能变化,与肝气、肝血功能密不可分。养好肝,筋的功能也会得到改善。第一,避免熬夜。夜晚是休息的时候,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但若强迫肝释放气血能量,支撑自己活动,就会消耗肝的气血,长此以往,伤筋伤骨。第二,注意饮食。养肝气、肝血,要少吃肥甘厚味,可适当吃些动物肝脏,核桃、松子等果仁类食物也有助养肝。第三,调节情志。怒伤肝,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维护肝脏 健康 。

最后,翟双庆总结,《黄帝内经》早有提示,“生病起于过用”,意思是一切病症都源于我们对自身的过度使用。无论心神、气血、筋骨,适度运用有利身心;过度使用,则容易出现“过劳”,损害 健康 。正值秋季,自然万物均呈现出“收”的状态,此时 养生 也应以“收”为主,比如收阳气,不要过分劳累和过度出汗;收情志,保持情绪平和。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早产宝宝身体许多器官还未成熟就出生了,容易有各种合并症,照顾与复健之路漫长又艰辛,中医能怎么帮忙早产儿呢? 早产儿常见问题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未满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公克称为低体重,出生体重低于1500公克者称为极低体重,体重越轻代表身体各器官越不成熟,存活率相对减低,因许多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常见有以下问题:

呼吸系统

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成熟,出生时无足够的表面张力素,肺扩张不完全,容易有呼吸窘迫症候群,出现呼吸急促、甚至无法呼吸的情形。也可能因脑部中枢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而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形。

因上述呼吸问题,有时需要使用到呼吸器,长时间使用呼吸器与氧气,会对肺部造成的伤害,出现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即使出院回家宝宝仍容易有痰多、反复喘鸣咻咻声,或出现缺氧,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问题,只要感冒,家长就要进入备战状况,需要经常拍痰、抽痰,并随时注意宝宝呼吸状况。

心血管系统

最常见是动脉导管未闭合,目前药物帮助导管关闭的治疗效果不错,如果药物无效,病情不佳,则需要心导管手术治疗,后续也需追踪检查。

肠胃道系统

早产儿的肠道未发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也比一般宝宝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问题,肠道黏膜未成熟、肠胃蠕动差,容易并发坏死性肠炎,出现肠穿孔或是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早产儿大脑脑室周围的血管脆弱,容易出现脑室内出血,也可能有脑部缺氧而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若损伤严重,后续可能有发展迟缓或脑性麻痹的问题。

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眼底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血管容易扭曲、变形,出现不正常的血管新生,甚至视网膜剥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日后也容易让宝宝有青光眼、斜视、高度近视、弱视等问题,一定要定期做视力检查与追踪。

中医对早产儿的看法

中医古籍中并无「早产儿」名词的记载,但从症状表现来看,属于中医「胎弱」、「胎怯」的范畴,为胎儿一出生即出现体重低下、体质虚弱的状况。古书上有详细记载胎怯,《小儿药证直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此处的形容与早产儿出生时的情形类似。

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精」,胎儿是由父母之精而成,父母身体强壮,肾精充足,胚胎则健康。造成胎怯的原因与父母精气不足或怀孕过程失于照护有关,如果父母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嗜好饮酒、房事过度、情志失调,都有可能使得胚胎的元阳不足,容易出现早产。

早产儿五脏容易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肝」与眼睛、指甲、肌腱韧带的形成有关,肝气不足则有视力问题、指甲容易脆裂无光泽、四肢容易抽筋。「心」与我们的心血管、神志有关,心气不足则容易面色紫黑发绀,意识不清、四肢冰冷。「脾」与吸吮喝奶、消化吸收、肌肉生成有关,脾气虚则不欲吮乳、肌肉瘦弱无力、体重低下,「肺」与呼吸、哭声、皮肤的生成、免疫力有关,肺气虚则呼吸短浅、哭声细弱、皮肤薄松弛、反复呼吸道或皮肤感染。

「肾」和脑与中枢神经、骨头、牙齿与头发的生成有关,肾气不足则容易脑水肿、头颅开解、骨折、牙齿生长缓慢、毛发稀疏。

治疗上会依据早产儿不同脏腑亏虚的情形来治疗,临床又以脾、肾两虚最为常见,故治疗会着重「肾」、「脾」的调补,「肾」储藏精气,是生命根本的来源,为先天之本,早产儿先天之本不足,身体各部分尚未成熟就出生,治疗以补肾益精,温补元阳,常用熟地、枸杞、山药、山茱萸、杜仲…等药物,「脾」是运化人体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是后天之本,早产儿消化吸收差,使得后天所需的能量来源不足,应健脾补脾,常用黄耆、人参、白术、茯苓、干姜…等。要请家长注意的是,不要听信民间的偏方,如:红婴水、八宝粉,反而有害无益,有些家长会自行购买西洋参粉、鹿茸粉…等为宝宝进补,有些中药,特别如人参、附子、紫河车、鹿茸,在孩子身上使用的时间与剂量均需拿捏准确,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反而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建议咨询中医师后再给孩子服用。

有哪些问题也能寻求中医帮忙?

早产儿出生之后治疗,往往需要多方的协助,有哪些问题是可以寻求中医一起帮忙的呢?

肠胃问题、消化不良、身材瘦小

肠胃消化吸收差,身高体重自然很难上升,这些问题常与中医脏腑的脾胃、肾有关,治疗除了温补脾肾,还可以搭配开胃消食、行气和胃的中药,促进食欲、增加肠胃的蠕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显示中药对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是有帮助的。

反复呼吸道感染

特别在一些有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宝宝身上,反复感冒是很常见的问题,只要感冒就容易出现喘鸣声或痰多的情形,容易感冒与肺气不足有关,肺主卫外,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肺气虚则对外的免疫力则不足;痰多则与肺、脾不足有关,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气不足则痰容易存在肺中不易排出,脾气不足则无法将痰代谢出去,加强正气与补肺、脾之气,在这类的宝宝身上很重要。

脑部缺氧受损,合并脑性麻痹

研究显示对于脑性麻痹的孩子,复健加上针灸比单纯复健,在整体发展和肢体肌张力更有帮助。早产宝宝若合并有脑性麻痹的问题,可以及早接受针灸一起治疗,宝宝的针灸会以浅刺、快速进针出针,不留针的原则来治疗,头皮针会在宝宝囟门完全密合后开始,越早接受治疗,对宝宝的帮助越大。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揉揉小手、捏捏背,帮助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以下推拿 手法,是以补脾肾为主,爸妈每日可以帮宝宝做 , 除了能调补气血、疏通经络外,也能增进彼此的亲子关系,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补脾经:健脾补气

脾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由拇指远端往近端推100下。

揉四横纹:行气、开胃除胀。

四横纹:手掌第二至四手指,靠近手掌端的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使用大拇指按揉第二到四指的四横纹处,约100下。

揉肾俞:补益肾气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摸到髂嵴延伸到中央脊椎处为第四腰椎,往上数两节,为第二腰椎)旁开15寸。(15寸:由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一半的距离)

操作方法:使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按揉肾俞,50~100下。

捏脊:调阴阳、理气血、通经络,培补元气

操作方法:使用双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沿着脊椎骨两旁,轻轻捏起皮肤,沿着背脊骨自下而上,连续5~10遍。

赖琬郁

学历: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中西医双学士,中西医师

经历:长庚纪念医院中医部住院医师、总医师、林口长庚儿童医院西医儿科部训练、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内儿科主治医师

现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儿科主治医师、台湾中医儿童暨青少年科医学会常务理事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锁骨上窝)沿颈旁向上至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2)。《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手太阳小肠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2(图出自《中医大辞典——2版》)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经 [ 最后修订于2015/9/11 9:50:50 共51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谷雨美食吃五谷杂粮滋补内脏

 我国古籍《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可见五谷杂粮不论何时,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 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