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的碑拓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的碑拓本,第1张

类别 古籍善本>碑帖印谱 创作年代 汉签条:纪功碑,曲园题跋,老药一九七六年之夏。

题跋:1道光初元八月,甘泉汪喜孙观。

2儿子廷熙云,是拓浑古处它本不能入信然,喜孙记。钤印:汪喜孙印、孟慈

边题:1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扬州汪氏问礼堂旧藏本,均初珍秘。钤印:郑斋

2汉碑之存于世者,此为天下第一。此容甫先生语也,载年谱中孟慈太守阮录其之说。而遣先训故为补书之。同治十年岁在重光协洽季秋之月,时居吴门双林里,沈树镛。钤印:树镛、郑斋金石

3文云蠲四君之害……两汉金石记亦引武帝置四郡以说此碑殆非是,俞樾说。钤印:荫父

藏印:朱方真逸、松江沈树镛收藏印记、何元锡印、郑斋审定、校经庐、岑仲陶家珍藏纸本

立轴

说明:1此碑隶书,六行,行十字,永和二年(137)八月,建于新疆巴里坤。

2此拓本曾经汪喜孙、沈树镛递藏,俞樾题跋。

3汪喜孙(1786-1847),字孟慈,江苏扬州人,室名问礼堂。汪中子。嘉庆举人。知怀庆知府,博览群籍,于文字、声音训诂,尤所究心。

4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号郑斋,川沙人。咸丰举人,官内阁中书,精鉴别,富收藏。

105×46cm

在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会上,一件曾经武慕姚先生递藏并题跋的《汉裴岑纪功碑》朱拓本以11000元成交。近日在我市杨先生处见到此碑的墨拓本,系赵筱三旧藏,亦不失为片羽吉光,弥足珍贵。 该拓本纵103厘米,横57厘米,为扑拓的“淡墨本”,墨色虽浅,但无碍辨识碑文。右边空白处行书题跋云:“纪文达戍乌鲁木齐时,亦云此碑为汉之最善者,埋没荒隅,久无人见,故能稍存遗迹。余蒙遇安大令来张(家)口催饷雇驼,赠此拓片十张,亟营中艺人裱之,张之行幄,以消旅闷。癸酉年秋日识。”惜无落款,加之印文模糊,看不清是何人所题。拓本上另有几方收藏印,可辨识者为“鲁阳赵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和“筱三鉴赏”。 该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碑石旧址在新疆巴里坤城西之石人子。碑高142厘米,宽59.4厘米,上锐下大,像孤笋挺立,望之如石人,因名其地。碑上镌刻汉隶6行,每行10字,清晰可辨。字体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碑文记载的是东汉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率兵战胜匈奴呼衍王之事。此役《后汉书》中未见记载,因此备受专家学者重视,被誉为汉碑瑰宝。 该碑的发现及经历也颇为传奇。清雍正七年(1729),宁远将军岳钟琪驻军巴里坤时意外发现此碑,遂移置将军府,后又迁往巴里坤城外关帝庙,并筑亭加以保护。因碑文书法精湛,不少戍边将士返乡时竞相拓印。传说有部分湖南籍军士,返乡时船过洞庭,风急浪高,船翻落水。奇怪的是,凡身揣碑文拓本者全都生还,无拓本者则丧生。 此后有关此碑的传说愈传愈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载有一则:“……裴岑破呼衍王碑,在城西十里海子上.则随人拓摹,了无他异。惟云海子为冷龙所居,城中不得鸣夜炮,鸣夜炮则冷龙震动,天必奇寒,是则不可以理推矣。”文中所述,虽属荒诞,但此碑最初立于湖畔,当地相传其有惊天镇海之力,既可镇服湖怪,又能避免天降风雪,故此碑亦名《镇海碑》。 1931年,青海马步芳之堂弟马仲英窜至新疆,进攻巴里坤。守城军兵怕关帝庙会成为敌人攻城堡垒,忍痛烧毁庙宇房舍时,此碑被火烧裂。事后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张钧,将裂开的碑石用麻皮蘸胶水箍好,运至仙姑庙保存。不巧那年大旱,当地乡民听说是因“镇海碑”移走之故,便强行把碑石迁返原处,不料途中又弄裂了碑身。上世纪五十年代该碑被运往乌鲁木齐博物馆珍藏。

原文:

译文: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武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初元年汉朝放弃西域以后,游牧于蒲类海附近的一支北匈奴部落遂乘虚而入,重新控制西域,并调动西域各国军队连连侵犯河西四郡,如此达十余年之久。东汉元初六年,汉朝派长史索班出屯伊吾,招抚西域。翌年,索班被车师后王引北匈奴军队进攻杀死。之后,班勇出兵西域,于东汉永建元年大败呼衍王,呼衍王选往枯梧河上放牧,不敢更近车师。东汉永建六年,汉朝恢复伊吾屯田,置伊吾司马一人。东汉阳嘉三年,车师后部袭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翌年,北匈奴呼衍王为了报复,进攻车师后部。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候、伊吾司马,合六千三百骑救之,掩击匈奴于勒山,汉军不利。当年秋季,呼衍王又将二千人攻破车师后部。以上就是《裴岑纪功碑》刻立前夕的局势。据碑文记载,东汉永和二年,敦煌太守裴岑率三千郡兵出击北匈奴于伊吾北,杀死呼衍王,取得重大胜利。同年,敦煌人民建祠歌颂裴岑的战功,并刻《裴岑纪功碑》作为纪念。

纵:273cm,横(半开):135cm。朱翼盦及家属捐赠。此为清乾隆拓本。五开,跋七开。黄易鉴藏,题跋并临写全文。碑立于汉永和二年(137年)。碑文记述汉敦煌太守裴岑之战功事略。书体为古隶,系由隶之体,雄健生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茂雄深,得秦相笔意。”碑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纵:273cm,横(半开):135cm。朱翼盦及家属捐赠。此为清乾隆拓本。五开,跋七开。黄易鉴藏,题跋并临写全文。

碑立于汉永和二年(137年)。碑文记述汉敦煌太守裴岑之战功事略。书体为古隶,系由隶之体,雄健生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茂雄深,得秦相笔意。”碑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此本黄易题跋:“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铭刻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前人著录所未见。雍正七年,大将军岳公得於西塞巴尔库城西石人子,移置将军府。十三年,彻师又移置关帝庙。苦寒之地秀殊艰,土人遂有模刻者,此乃真搨本,不易得也。钱宫詹辛楣先生云,汉自安帝后北匈奴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间,专制西域,共为冦钞。敦煌太守率兵掩击克敌全师,可谓不世之奇勋,而汉史不著其事,盖其时朝多秕政,妨功害能者众,边郡文於上闻故也。而此石经久犹存,岂非抑於一时而彰於千载耶。黄易临写并识。”

撰稿人:JOLIN

《裴岑纪功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为纪念太守裴岑战功而刻。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内,古隶,系由篆向隶书衍化时期的作品,隶法已经大备,撇,捺处波磔显现,但仍取长形结构为其特色。 ----《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的碑拓本

类别 古籍善本>碑帖印谱 创作年代 汉签条:纪功碑,曲园题跋,老药一九七六年之夏。题跋:1道光初元八月,甘泉汪喜孙观。2儿子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