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第19集送给仪贵人喝的红花牛膝汤,有什么功效?怎么做?食材是什么?
红花红花味辛,甘,苦,性温,属活血化瘀药。功能活瘀血、生新血。少用有活血养血作用,多用可有破血行崭的作用。红花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妇科使用尤多。凡血瘀经闭,或月经量少,行经有血块,或经期后延等症,皆可选用。常配合当归、川芎、白芍、热地、桃仁、茜草,香附,牛膝等同用。行经腹痛者,还可选加五灵脂、元胡,蒲黄,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等。
若胎死腹中,也可用本品配当归,川芎,牛膝、肉桂,车前子、生大黄、芒硝、桂枝,桃仁等同用。内科疾病巾,凡因瘀血阻滞而产生的胃脘痛,腹痛、腹中积块等,皆常应用。例如胃脘痛可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蒲黄、砂仁等同用,腹痛可配合当归、白芍、丹参、元胡、桂枝、吴萸,木香等同用,腹中有积块者,还可选加三棱,莪术、炙鳖甲、生牡蛎、桃仁、炙山甲、海藻等同用。由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气血两虚者,也可用本品(量不可大)配当归、丹参、白芍、生地,熟地、白术、党参、茯苓、陈皮、炙草等同用,有祛瘀血,生新血的作用。本品能入心经兼入肺经,对于血瘀气滞或气血不通畅而致的胸痹心痛,可以本品配合瓜蒌、薤白,桂枝,五灵脂,枳壳、苏梗、檀香等同用。
概述腹痛是指以腹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腹部有大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和少腹痛。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的腹部疼痛;脐腹部痛指脐周的腹部疼痛;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的两侧或一侧疼痛。
外感内伤影响脏腑、经脉的正常功能,都可以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郁滞不通;或气血不足,失于温阳,发生腹痛。
辩证要领大抵以腹痛的部位而言,若大腹痛者,多属脾胃、大小肠之病;肝胆疾患,多在右上腹;小腹与少腹痛者,其病多在大肠,或厥阴肝经病变。以腹痛的性质而言,痛而有形者,常为食积、虫积、瘀血痛;痛而无形者,常为寒、热、虚痛。
腹痛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即以通法为主。具体根据腹痛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温散、邪热、攻下、消导、行气、活血、运脾、补虚缓急等方法,使脏腑气机宣通,经脉气血流畅,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治疗1.寒积腹痛证症状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漉漉,或吐泻。痛甚者,额冷汗出,面色苍白,唇色紫暗,手足发凉,舌淡红,苔多白腻,脉沉弦紧,指纹青红。寒凝气滞腹痛者,用正气天香散;少腹拘急冷痛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一正气天香散来源《医学纲目》组成乌药6克,香附12克,干姜3克,苏叶3克,陈皮3克。
功效行气温中,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乌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陈皮、紫苏理气健脾,行气宽中;干姜温中散寒。
按语兼血瘀者,加蒲黄、五灵脂;兼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方二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来源《伤寒论》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3克,吴茱萸10克,生姜15克,大枣8枚、通草6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温经散寒,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吴茱萸温胃止呕;重用升降温胃散寒,桂枝、细辛、通草温经通脉,温散寒邪;当归、白芍补血和血,养血和营;人参补脾益气;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并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主治血虚寒凝,内有久寒之证。湿热痹痛者禁用本方。
2.食积腹痛证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苔多厚腻,脉沉滑,指纹紫滞。宿食停滞,无化热者,用香砂平胃散;宿食积聚化热,大便秘结,腑实不通之症,用枳实导滞丸;方一香砂平胃散来源《疫疹一得》组成苍术15克,木香9克,砂仁9克,厚朴9克,陈皮9克,炒甘草4克,生姜、大枣(后二药煎加)
功效健脾燥湿,行气止呕。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6~9克,用生姜9克,大枣2枚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苍术苦温性燥,最善燥湿运脾;厚朴芳香化湿,行气消胀;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炒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按语舌苔黄腻,口苦咽干但不甚渴引,证属湿热俱盛,加黄连、黄芩;湿盛泄泻,加茯苓、泽泻;兼食滞之腹胀便结者,加莱菔子、大腹皮、枳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二枳实导滞丸来源《内外伤辨惑论》组成大黄30克,枳实15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连9克,白术9克,黄芩9克,泽泻6克。
功效清热通腑,导下积滞。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枳实破气导滞,消积除胀;大黄功积导滞,清热泻火;神曲消食健脾;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泽泻渗湿止泻;白术健脾燥湿,既能祛除湿邪,又使全方功而不伤正。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痛,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腹胀满较重,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热毒较重者,加银花、白头翁;兼呕吐者,加竹茹。
3.虫积腹痛证症状脐周腹痛,时作时止,痛喜揉按,按之痛减,疼痛时泛吐清涎,饮食不思,精神疲倦,不痛时饮食嬉戏如常;或为突然上腹部绞痛,弯腰曲背,辗转不安,恶心吐蛔,肢冷汗出,脉沉伏。方一乌梅丸来源《伤寒论》组成乌梅、黄连各480克,干姜300克,细辛180克,炮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人参180克,当归120克,蜀椒120克。
功效安神镇痛,驱蛔。
用法乌梅用醋浸泡一宿,去核打烂,与余药和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1~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方中重用乌梅味酸安蛔止痛;细辛、川椒辛以伏蛔、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以下蛔,且清胃热;干姜、附子、桂枝既可助其温脏祛寒,又可辛以制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且合桂枝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解四肢厥逆;蜜甘缓和中,诸药合用,寒热同治,邪正兼顾,共奏温脏清热,安蛔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以蛔虫病,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热重者,去附子、干姜、桂枝;寒重者,减黄连、黄柏;腹痛甚者,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正气未虚者,可去人参、当归。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可酌加使君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方二下虫丸加减来源《证治准绳》组成苦楝根皮150克,白芜夷150克,使君子150克,鹤虱150克,槟榔150克,当归120克,大黄90克。
功效驱虫安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苦楝根皮、白芜夷、使君子、鹤虱、槟榔具有杀虫之效;当归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大黄泄下功积;蜜甘缓和中。
按语腹痛剧烈伴呕吐,应先安蛔镇痛,蛔虫静伏,呕吐停止,腹痛缓解后,再驱虫。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所以安蛔止痛的方法宜辛苦酸并用。驱虫之方,除用大剂杀虫药物外,宜轻下,以利排便驱虫。4.实热腹痛证症状腹痛胀痛,疼痛拒按,潮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唇红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方一大承气汤来源《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芒硝9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
功效通腑泻热,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泄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按语本方以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为依据;兼气虚者,加人参;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用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加黄芩、山栀、地榆、槐花、白头翁;治急性胰腺炎,去厚朴,加生山楂、红藤、败酱草。方二增液承气汤来源《温病条辨》组成大黄9克,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黄24克,芒硝5克。
功效生津养液,通腑泻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玄参、麦冬、生地能滋阴增液,润燥滑肠;芒硝、大黄软坚软燥,泻热通便;两组药合用,能使阴液得复,热结得下,正邪合治,收滋阴攻下之功。
按语因肝胆失于疏泄而出现实热腹痛,用大柴胡汤。
5.气滞腹痛证症状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痛引小腹,嗳气或矢气则痛缓,舌淡,苔薄,脉弦,指纹淡。肝气不疏者,宜导气散;小肠气滞者,宜五磨饮子。方一五磨饮子来源《医方集解》组成槟榔10克,乌药10克,枳壳6克,木香6克,沉香6克。
功效宽肠下气,理气止痛。
用法以上五味,用少量白酒浓磨,再兑开水适量调服。
方解方中槟榔行气破滞,化湿消积;乌药疏肝行气解郁;木香、沉香和中止痛,降逆下气平喘;枳壳行气宽中除胀。
按语大便秘结,嗳气,腹满或胀痛者,加枳实、大黄;支气管哮喘而见本方见症者,加紫苏、前胡、肉桂、当归。方二导气汤来源《沈氏尊生书》组成吴茱萸3克,川楝子12克,木香9克,小茴香6克。
功效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木香、小茴香辛温芳香之品,能行气疏肝;川楝子行气散结止痛之力。
按语寒甚者,加肉桂;兼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6.血瘀腹痛证症状腹痛持续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或腹部积块拒按,肚腹胀硬,青筋显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多涩。方一少腹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川芎、官桂、没药各3克,当归、蒲黄(包煎)各9克,炒五灵脂(包煎)、赤芍各6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止痛;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理祛寒止痛;蒲黄、五灵脂、没药活血散瘀止痛;延胡索行气活血。
按语兼气虚者,加白术、党参、黄芪;血热者;加丹皮、侧柏叶、生地;肾虚者,加熟地、川断、菟丝子;气滞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
7.虚寒腹痛证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色白光白,精神倦怠,手足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细,指纹淡红。
方一①小建中汤合②理中汤来源①《伤寒论》②《伤寒论》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甘草6克,饴糖30克,生姜9克,大枣4枚、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干姜、桂枝温中祛寒;人参、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气;饴糖甘温质润,温中缓急;芍药养阴缓急;炙甘草补脾益气,并调和诸药;生姜、大枣温胃补脾。
按语气血不足明显者,加附子、肉桂;痛而呕吐清涎者,加丁香、吴茱萸;脾虚兼气滞之腹痛者,用香砂六君汤加厚朴、谷芽、山楂、鸡内金。
目录 1 拼音 11 处方 12 制法 13 功能主治 14 阿魏积块丸的用法用量 1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阿魏积块丸 1 拼音
ā wèi jī kuài wán
11 处方三棱、莪术、雄黄、蜈蚣、自然铜、蛇含石、木香、铁华粉、辰砂、沉香、冰片、芦荟、阿魏、天竺黄、全蝎。
12 制法上为末,入猪胆汁,炼蜜为丸。
13 功能主治虫积腹痛,多嗜肥甘,唇红,脉滑。
14 阿魏积块丸的用法用量口服。
15 摘录
《证治宝鉴》卷九
古籍中的阿魏积块丸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胀满,唇色淡,不嗜饮食,今若此者,得非虫乎?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述古(共五条)色必淡,不嗜饮食,今其若此,得非虫乎?遂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
《古今医案按》:[卷五]肿胀色必淡。不嗜饮食。今其若此。得非虫乎。遂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
《杂病广要》:[脏腑类]蛔虫者,唇色淡,不嗜饮食。今若此,得非虫乎。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胀满《中医大辞典》·石堿石堿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补遗》,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灰堿之别名。别名石堿、花堿、水堿。来源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性味咸、苦,温。功能主治软坚,消积。1治积块,噎膈反胃。内服:3~9g,入丸、散。2治疣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化学成分石堿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辞典》·石堿出处《本草衍义补遗》拼音名ShíJiǎn别名花堿(《圣济总录》),堿(《本草衍义补遗》),灰堿(《纲目》),水堿(《本经逢原》),枧砂、干饼药(《疬科全书》)。来源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化学成份传统的石堿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性味咸苦,温。①《纲目》:"辛苦,温,微毒。"②《医林纂要》:"辛涩,寒。"功能主治软坚,消积,化痪,去翳。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①《本草衍义补遗》:"去湿热,消痰,磨积块。"②《纲目》:"杀齿虫,去目翳,治噎膈反胃。同石灰烂肌肉、溃痈疽瘰疬,去瘀血,点痣黡疣赘痔核。"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注意《本草经疏》:"作泄,胃薄者忌服。"附方①消积破气:石堿三钱,山查三两,阿魏五钱,半夏(皂荚水制过)一两。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摘元方》)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动,以药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堿一钱,石灰一钱。醋调涂之。(《摘元方》)③治虫牙疼痛:花堿填孔内。(《儒门事亲》)④治痣黡疣赘:花堿、矿灰,以小麦秆灰汁煎二味,令干,等分为末。以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须新台乃效。(《圣济总录》)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石堿 [ 最后修订于2015/12/15 15:11:20 共7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年氏《集验良方》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神仙化痞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回春》卷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神仙化痞膏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用药禁忌 4 《理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神仙化痞膏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神仙化痞膏 1 拼音
shén xiān huà pǐ gāo
2 年氏《集验良方》卷三 21 方名神仙化痞膏
22 组成刘寄奴草4两,当归2两,川芎2两,白芷2两,黄柏2两,胡黄连2两,苏木2两,川乌2两,肉桂1两,丁香1两,巴豆肉1两,草乌1两,大黄3两,蜈蚣3两,穿山甲3两,白花蛇1条,桃枝30寸,柳枝30寸。
23 主治痞疾、积块。
24 神仙化痞膏的用法用量用桑皮油纸摊贴,以热手摩之。
25 制备方法
上用香油2斤浸5日,桑柴慢火熬黑色,去滓,放冷,滤清净,取1斤半,再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下飞过黄丹3两,陀僧2两,仍慢火熬至沸止;再下黄蜡8两,熬至滴水成珠,方离火候微冷;再下去油乳香1两,去油没药1两,番硇砂1钱5分,麝香2钱,轻粉2钱,血竭5钱,阿魏5钱,陆续搅入膏内,以冷为度。
3 《回春》卷三 31 方名神仙化痞膏
32 组成当归1钱,川芎1钱,赤芍1钱,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栀子1钱,红花5钱,肉桂5钱,丁香5钱,生地黄5钱,草乌5钱,巴豆(去壳)5钱,大黄2两,苏木1两,川乌1两,穿山甲20片,蜈蚣6条,白花蛇1条(1两),桃枝2寸,柳枝2寸,枣枝2寸。
33 主治积聚,痞块。
34 神仙化痞膏的用法用量先以白酒煮朴消洗患处,良久方贴药,时时炭火烤热,手摩熨之。同时宜多服药饵,不可专恃贴药。
35 制备方法上锉细,香油2斤浸57日,桑柴慢火熬至焦黑色,去滓,起白光为度,放冷,滤净澄清取1斤半,再入锅、桑柴火熬至油滚,陆续下飞过黄丹(炒黑色)1两,烧过官粉1两,水飞过,炒褐色密陀僧1两,仍慢火熬极沸止,再加嫩松香4两,黄蜡半斤,熬至滴水成珠,用厚绵纸时时摊药,贴自己皮上试之,老嫩得所,方住手离火,待微温下后细药:松香(先以油少许入锅熔成汁入膏方佳)、乳香1两(箬叶炙过),没药1两(炙),血竭5钱(咀之如蜡,嗅之作栀子味方佳),天竺黄3钱,轻粉3钱,硇砂1钱半,胡黄连3钱,阿魏5钱(取豆大,火化滴铜器上,上头变白者佳),麝香1钱,10味共为细末,陆续入膏内,不住手搅匀,以冷为度,铲出以温水洗去厚腻,埋在阴地21日,去火毒,狗皮摊膏。
36 用药禁忌忌厚味生冷、房欲怒气。
4 《理瀹》 41 方名神仙化痞膏
42 组成大黄3钱,黄柏3钱,当归3钱,秦艽3钱,三棱3钱,醋莪术3钱,全蝎梢14个,炮甲片14个,木鳖仁7个,蜈蚣5条(一方无黄柏,有黄连3钱,巴豆3钱,芦荟3钱,阿魏3钱,冰片1钱)。
43 主治积痞气块,身热口疳,腹痛,便脓血。
44 神仙化痞膏的用法用量先用姜擦过,再贴患处,贴后炒盐布包熨于膏上,或烘儿鞋,或热手熨皆可。3日热止,7日腹痛止,10日便脓血愈。
45 加减治马刀瘰疬,加琥珀,麝香。
46 制备方法用麻油2斤4两浸熬,炒黄丹收,入乳香、没药各5钱,风化硝3钱,摊膏。
古籍中的神仙化痞膏 《万病回春》:[卷之三]积聚《如懿传》第19集送给仪贵人喝的红花牛膝汤,有什么功效?怎么做?食材是什么?
本文2023-10-24 03:15: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