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优美句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4收藏

佛经里的优美句子,第1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愿离爱缚诸结烦恼。归依世尊愿离诸缚。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佛经优美的句子

1、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2、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3、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4、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6、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7、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9、憎恨别人对自己是种很大的损失。

10、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3、心善,事事皆善;心美,事事皆美。

14、爱情和做事一样没有失败只有放弃。

15、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1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7、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18、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2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21、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2、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23、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24、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2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6、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7、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8、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29、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0、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32、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3、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34、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35、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36、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37、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38、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39、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0、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41、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43、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44、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5、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46、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47、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48、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9、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50、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51、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52、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5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4、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55、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5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7、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5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59、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60、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61、活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62、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63、能吃亏可以获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获得大安乐,能和气可以获得大力量,能散财可以获得大聚集。

64、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65、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66、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67、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8、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69、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了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形结构的支撑。

70、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71、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72、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73、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74、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饱览美景,用身体拥抱自然,用汗水洗净心灵,用爱情升华情怀,用歌唱美化年华,用意志战胜自我,用智慧感悟人生。

75、昨天和明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不真实的,唯有今天才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了的。因此,唯有珍惜今天,才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76、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

77、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换个角度,生活每天都是精彩的!

78、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79、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80、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关于佛经的句子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有生灭心,有相续心。

4、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5、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9、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1、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12、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13、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14、你忘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或者说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记悲哀,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嘛,你说的。

15、/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16、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17、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18、菩萨低眉,因见众生,无始以来,轮回生死,生大慈悲心,欲度众生故,随顺众生。

19、一念起,是天堂;一念落,便是地狱。

20、前世如若不相欠,今生又怎会相见!

21、心之所愿,身相随之!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24、喜欢淡淡的感觉,夜的静美,雨的飘逸,风的洒脱,雪的轻盈。

25、虚拟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26、人世间没有最好的人,因为她们都被蒙蔽了。

27、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必落魔道。

28、万法唯心,一切皆造。

29、不可说。爱不可说,恨不可说,嗔不可说,怒不可说。

30、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1、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呼吸停了,就完事了。

32、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33、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任凭鱼儿畅游,仍旧波澜不惊。

34、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5、眼之所看不如心之所见。

36、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7、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38、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39、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40、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41、每天都是新的一天,用心去体会你就会有不同的惊喜。学会放弃,放下该放下的,放下了心就宽了。

42、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43、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4、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

45、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

46、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47、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48、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49、不能贪求任何东西,一旦喜欢就执着在那里,应该心无挂碍。

50、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51、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2、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3、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54、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55、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56、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57、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58、人生四苦: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59、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60、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61、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6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3、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4、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6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66、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经看破红尘的句子

1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2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2把世缘世法佛法统统放下,才是真信。

4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5游离在时间的断点,看不清眼前。

6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7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你没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种自在快乐

8看破放下布施这六个字,是学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9看破是心不颠倒;放下是心不贪恋。

10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1平常对生死这关一定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死。

12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3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4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15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16没有放下分别是苦,没有放下执著是难;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7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8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19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20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

21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2别让那些暧昧,破坏了彼此相爱的默契。

23爱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都输给了彼此。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5拼命的垂死挣扎,可早已尘埃落定。

编辑本段词语来源涅槃(梵文:निर्वाण)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 निर्वाण 在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中给出四个解释:“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中文旧译作“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涅槃出处涅槃《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编辑本段原始佛教阐述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平时我们所以为的生灭,是以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事实只是依著五受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只有随五受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受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为灭。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有什么。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么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编辑本段分别说部诠释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1],这个部派的现代承继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 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涅槃的分类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2]涅槃的特点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3]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4]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5]“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编辑本段大乘佛教阐述中观学派《中论》中说: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唯识学派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6]。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槃”。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槃”。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7] [8]如来藏学派除了上述四种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法华经》:“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无我,讲 “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编辑本段涅槃典籍《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磐。”佛教大小乘对涅磐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磐;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磐。《肇论》: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磐,是为有余涅磐;《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磐,是为无余涅磐。《楞伽经》说:由 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 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盘,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阿含经》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盘。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 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佛就问他:「均提 !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 「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 是同于大乘涅盘,具足功德的见地。编辑本段涅槃 - 修行涅盘,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所以了解涅盘,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 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盘,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 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 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碍的。没有 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盘为「常乐我净」。这里 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否则,永远在我见中 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盘,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 ,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他,如说:不生不灭,空,离, 寂,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疑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盘的(因为无我了); 也有不满意涅盘,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 ,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 说明。编辑本段涅槃 传说最著名的说法有凤凰涅盘一说,即凤凰死时会起火燃烧,而后会化为灰烬,并在灰烬中重生。 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载:保护神毗湿奴点燃熊熊烈焰,垂死的凤凰投入火中,燃为灰烬,再从灰烬重生,成为美丽辉煌永生的火凤凰。人们把这称作——凤凰涅磐。 

 

参考资料 

1.   《善见律毗婆沙》阿育王品第三集法藏

2.   以上源出《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3.   《巴利大藏经·小部,自说经》(第八卷第三章):“比库们啊!是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存在。如果没有了这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就无从解脱。因为有了这不生、不长、非缘生法,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有所解脱。”

4.   《巴利大藏经·增支部》(卷 9,第34章):“初禅以欲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二禅以寻想为病,……三禅以喜想为病,……四禅以舍想为病,……空无边处定以色想为病,……识无边处定以空无边想为病,……无所有处定以识无边想为病,……非想非非想处定以无所有想为病,病是苦,而涅槃无此事,所以是乐;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而观,诸漏尽,所以涅槃是乐。”

5.   《巴利大藏经·中部》(第35卷):“一切法无我”。

6.   《圆觉经》:佛曰:“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7.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佛曰:“如来藏阿赖耶识境界我今与汝等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8.   《楞伽经》: “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佛说不增不减经》卷八:“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信仰,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开放分类: 

1 关于客家的诗句

南山池 五代 梁藻

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

(粱藻,长汀人,五代时处士,有《梁处士集》)

登谢公楼 宋状元 邹应龙

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

寺院宝塔耸苍吴①,江上群峰排众青。

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②。

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

(邹应龙,宋庆元间进士第一,状元。任泉州、赣州知府,广西经略,工部尚书。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寓长汀四堡)

苍玉洞 元逸士 王梦麟

曲曲清溪叠叠山,石门深处有禅关。

我来自得闲滋味,坐听山重尽日还。

(王梦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龛小集》)

登大半山 明诗人 李颖

方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

(李颖,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

南泉庵 明进士 邱道隆

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

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

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

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

(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间进士,江南道御史。以鲠直触忌,谪南雄知府)

登北山 明进士 熊石儿

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

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熊石儿,名兴麟,永定人。崇祯间进士,湖广巡按,监察御史。有《素园诗文集》)

2 关于客家的诗句

南山池 五代 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粱藻,长汀人,五代时处士,有《梁处士集》)登谢公楼 宋状元 邹应龙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

寺院宝塔耸苍吴①,江上群峰排众青。沽酒自作太白醉,凭栏独向曲江斟②。

风流江左令何处,吊古吟诗谁解听。(邹应龙,宋庆元间进士第一,状元。

任泉州、赣州知府,广西经略,工部尚书。嘉熙间端明殿大学士。

寓长汀四堡)苍玉洞 元逸士 王梦麟曲曲清溪叠叠山,石门深处有禅关。我来自得闲滋味,坐听山重尽日还。

(王梦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龛小集》)登大半山 明诗人 李颖方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李颖,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南泉庵 明进士 邱道隆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

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

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间进士,江南道御史。

以鲠直触忌,谪南雄知府)登北山 明进士 熊石儿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采芝时一得,弄日莫能先。

径僻无凡客,云深有大仙。武陵人不远,坐待此峰巅。

(熊石儿,名兴麟,永定人。崇祯间进士,湖广巡按,监察御史。

有《素园诗文集》)。

3 关于赞美梅州的诗句

古诗

杨万里《南海集》

行尽天涯意未休,循州过了又梅州。

生平不惯乘肥马,老去须教过瘦牛。

梦里长惊炊剑首,春前应许赋刀头。

夜来尚有余樽在,急唤渠侬破客愁。

现代诗

梅州的梅(组诗)

吴伟华

梅花盛开的声音

是古中原传来的马蹄声声

唤醒南蛮之地的荒芜与湿润

唤醒迁徙路上英雄的梦想与尊严

是飘过唐时风宋时雨

梅关古驿上的悲欢离合

暗香浮动,温暖如初

是转山转水的山歌

酿成一壶酽酽醇醇的乡愁

醉倒水一样的客家儿女

是黄遵宪、宋湘诗篇里的

黄钟大吕,激荡千百年

是叶帅眉间的睿智与坚定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是院士广场楣杆上风声猎猎

是东山书院的朗朗书声

绵远悠长……

是南方的梅,梅州的梅

盛开在我们内心

花开的声音,充盈着

凛冽的芳香

梅州的梅

在南方以南

在梅花端的种梅州的梅州

梅,像洗尽铅华的女子

愈见高洁与坚毅

媚中见刚,柔中见韧

红梅盛开,暗香盎动

瘦硬的梅

把寒冷开放成最动人的花朵

梅如英雄独行

清瘦有力。卓然傲立

隆冬料峭的寒光里

如客家人的命运,愈洗愈亮

梅。走在季节最前面的女子

身藏火一样的激情

温暖多少寒冷而颤栗的心

从一位伟人诗中走出的梅

在我们面前一站

就是百年

黄昏,观潮塘古梅

远山如黛,村庄静默

满树梅花,如繁星闪烁

沁人肺腑的清香

延绵数里

此时此景,磅礴的落日

也变得轻柔羞怯

一群群幸福的人

从古老的梅树上

取下一盏盏芳香的灯

他们欢歌笑语,走向远方

走向相爱的人

手捧梅花,我又想起

路上偶遇的一对老夫妇

依偎在门槛上,神情恬淡

是的,那些像梅树一样安静的

人们,内心一定盛满了

温暖的情,温暖的爱

参考资料1杨万里咏梅州诗事钩沉

链接

4 客家母亲赋的诗词

东晋“永嘉”,“五胡”乱华。

万千黎民,破国失家;

烽火连年,哀鸿遍野;

为求生存,举族南下;

饱经沧桑,血流泪洒;

辗转百年,岭南安家;

客人客地,故名客家。

葛藤坑深,涅盘重生;

劈荒为田,历尽艰辛;

夯土垒墙,造庐安身;

崇宗敬祖,怀孝于心;

飘泊四海,家国情深;

时逢盛世,共谋复兴;

人文荟萃,景象形象日新。

客家建筑,古老传承;

土楼浑朴,夯筑艺精;

方圆有规,屋屋向心;

廊通心通,恭友睦邻。

围龙俊秀,围围有情;

绿树环绕,流水秀灵;

天圆地方,阴阳和平。

客家山歌,悠远情深;

沧桑百年,唱古咏今;

天下客家,闻歌动情;

声声悠扬,古韵清新。

客家人物,震古烁今。

文氏天祥,刚毅忠贞;

御敌保国,洒血舍身。

孙氏中山,举世颂称;

建立民国,华夏沐新。

郭氏沫若,学贯古今;

甲申祭文,鲜见来人。

朱叶二帅,百战威名;

御外治内,功绩彪炳。

当世贤达,乡梓浓情;

曾氏宪梓,田氏家炳;

捐资兴学,济世育人;

修桥造路,福泽乡邻。

客家民系,积厚流光;

华夏一脉,祖溯炎黄。

崇文重教,睦邻友乡;

耕读持家,客家风尚。

不畏艰险,拓殖八方;

刚正不阿,爱国爱乡;

客家精神,代代传扬。

本文来自: 梅州同乡会( ) 详细文章参考:

客家赋

就听说过,母亲赋没听说过

5 求介绍客家围的诗词

中秋将至,想到中秋就让人想到月饼,想到月饼就让人想到月宫,想到月宫就让人想到嫦娥,想到嫦娥就让人想到苏东坡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刻的我,有另一番感慨在心头,想想如果年初答应去了北京一公司上班,或者现在身处异地,也只能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之心寄明月了。而今日,即使在自己的故乡,却又为何心里仍是空落落的呢?是身旁无人,还是只人对月,甚感遗憾?所谓的人长久与共婵娟,它原本是包含了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崇尚,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的,所以此句才得以被传诵被敬仰,因为,人总是追求完美的东西,总是喜欢拥有美妙的意境。

有句诗言: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是啊,明月是美好的,它皎洁、明亮,给人清新的感觉;圆是一个形容词,又是一个名词,它代表着完结、圆满;而中秋的明月圆,最让人想到的是男女朋友或是夫妻的团圆,爱情以及婚姻的幸福,最让人想到的是家人的团聚,亲戚朋友的温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大节日,它欢快喜庆,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大团聚时节,最让人想到的是生活的美妙,人生的写意,生存的美丽,如果天天是中秋,又或是晚晚明月圆,该有多好啊,那样的生活总是甜蜜,总让人期待,总让人陶醉,可正因为它每年只有一次,所以人们才更加珍视更加惜爱。

若是没有离别,又何须相聚;若是没有分开,又何须重圆?中秋就是为了给离别的人们制造相见的机会,中秋就是为了纪念生活中快乐的时刻,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中秋之时保持愉悦和微笑呢?俗语有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世界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悲,有人乐,有人失意,有人得志,有人失道,有人得宠,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借着中秋的明月圆,让这所有不愉快统统忘却吧,希望这一刻的你,忘记了忧愁忘记了不幸,真正地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或者未来会发生什么,都让我们做平常的人,用平凡的心,做平淡的事!茫茫人海,有些人一生在寻找爱情、事业,可到最后我们又都获得了什么呢,有些人正在追逐与忙碌中,一直不懂得停下来歇歇,中秋带给你轻松的时刻,带给你温馨的机会,好好逗留吧,伤了,友人可以倾诉,累了,家人会给安慰,困了,有亲人的鼓励,可以跟家人甜蜜温馨地沟通,可以跟亲人亲密无间地交流,可以跟友人毫无保留地交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切一块月饼,喝一杯清茶,伴一轮明月,与家人共享中秋明月夜吧

6 关于客家人的语言·····急

中国境内由於幅员广大,民族众多,造成语言的异常复杂,大概可以分为「汉藏语 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五大语系。

「汉 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汉语人口约有五亿人,占有绝对优势,而 客家话是属於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此也具有汉语的四个语言上的特点︰ 一、单音节性︰以一个「字」为语言单位;而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

所以一个音节 便是客语的一个语言单位。 二、复杂的声调系统︰「平、上、去、入、仄」声,便是属於这种声调系统之一。

学者认为声调很可能是由韵尾辅音演变而来的。 三、浊声母的清化︰古客语中有浊声母的音节,在长期演变之后,完全由浊转清; 学者只能由声调演变推寻它的原貌。

四、少用形态上的变化︰英语有所谓的「词类变化」;然而汉语的词性、语法功用 ,全看其在句子中的地位次序的不同而异。 然而,经过学者长期的研究,现在出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说法。

江运贵先生认为,客家人的发源地在於中原,黄河以北的古代胡人的聚集地区,而 客家话在起源上可能和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原始的阿尔泰语是已经灭绝的 语言;土耳其语、蒙古语、及通古斯语是很晚以后的、改变很多的分支。﹚有关,也可 能是在华夏中原诞生演进,为华北最古老语言之一。

所以,客家话并不是源自中国普通 话﹙汉语﹚的一个支流,而是一种「中国化」的语言;这就是为什麽今日客家话和中国 境内的北京普通话有无法沟通的差异。客家话和韩语有部分相似之处﹙这又是语言学家 及历史学家在客家话起源上的另一项难题的研究﹚,但在过去超过千年历史间,客家话 选择使用汉文字结果,不能像韩文进一步地发展,形成崭新的语言。

然而,这种说法还 必须由学者进一步地去研究及考证。 在台湾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来自广东省东部的方言区,而在腔调、口音上,目前较常 听到的客家话有三种腔调︰ 一、四县腔︰「四县」指的是嘉应州所属的兴宁、五华、平远及蕉岭四县,当时的 府城即现在的广东梅县。

二、海陆腔︰「海陆」指的是惠州的海丰及陆丰两县。 三、饶平腔︰「饶平」指的是潮州的饶平县,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为腔调名。

学者专家认为,客家话最初只有一种,即是现在的四县腔,为较纯正的、标准的客 家话,因为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及梅县为纯粹的客家住县;然而,海丰、陆丰两县 并非纯粹的客家住县,有许多的鹤佬人﹙或者学老人、河洛人,即闽南人﹚及当地的土 著,混音的结果,使四县腔渐渐转变为海陆腔。而饶平腔由於地理因素,兼具四县腔、海陆腔、及鹤佬话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种「诏安腔」,源自福建省诏安县﹙永定,为 李登辉、吴伯雄的祖籍﹚,在云林县二仑、仑背及西螺地区的客家庄,本来也有讲诏安 腔的,但因四周被闽南语群包围,缺乏和外地客家人交流,导致严重的「鹤佬化」,诏 安腔已日渐式微。在台湾的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四县腔为主,像高雄、屏东的六堆客家庄 ,是台湾最早的客家移民地,大多来自嘉应州的四县,所以几乎全是四县腔。

新竹县则 几乎都以海陆腔为主;桃园县的杨梅、新屋、观音也是以海陆腔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四 县腔。至於海外华侨的客家话,仍以四县腔为主。

前面提及,客家人的祖先,都是从中原来的;直至今日,客家社会仍然保持著中华 民族真正的传统文化,拥有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我们仍然可以在客家话中找到很多的 古音。像是有些诗经、楚辞中的用韵,若是用现在的国语来念简直无法韵,但用客语念 起来却能分辨得十分清楚。

像是诗经中「双」、「庸」、「从」三个字是韵的。而现在 的国语中,「双」是「ㄤ」韵,「庸」、「从」是「ㄥ」韵。

只有客家话「双」字读作 ㄙㄨㄥˊ,「庸」字读ㄧㄨㄥˊ,「从」字读作ㄘㄨㄥˊ,三字仍属同韵。 根据学者研究,客家话的整个语音系统的构成,是在宋代确立的。

也就是说,现在 的客家话是由宋代至今,数百年来并未受到多大的变化。 客家话中,仍含有许多古代「雅言」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现在的国语还要文雅。

像 客家话称「我」为「吾」﹙痋 `,称「你」为「若」,称「他」为「其」,称太阳为「 日」,称锅子为「镬头」,称「没有」为「无」,称「吃」为「食」,称「漂亮」为「 猑 。

等,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正统文学中常用的字汇。 然而,客家话中也有一些用词是饶富趣味的,甚至可以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 客家语汇,一窥客家人的个性、情趣及生活上的习俗。

以下提供一些客家话中有趣味的 例子︰ 客家人最常用的问安话-「你食了麽?」客家人把「吃」和「饮」都讲「食」;在 朝晨﹙早上﹚、当昼﹙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时,都一定先问「你食了麽?」,比 「早安、午安、晚安」更亲切、更能表达客家乡亲间的关切之情。 另外像是学玩﹙学校﹚、辅娘﹙妻子﹚、辛臼﹙媳妇﹚、鲈鳗﹙不讲理﹚、火焰虫 ﹙萤火虫﹚、爷哀﹙父母﹚、家官、家娘﹙公公、婆婆﹚、罪过﹙可怜﹚、硬颈﹙秉性 倔强﹚、伶俐﹙乾净﹚、做生理﹙经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儿﹙雨伞﹚、笠痋 _ 斗笠﹚、日头﹙太阳﹚、。

佛经里的优美句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