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元素常分布在哪些食物中?
磷在食物中分布很广,存在的形式主要是与蛋白质、脂肪结合成核蛋白、磷蛋白和磷脂等,也有少量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动物性食物瘦肉、鱼、禽类等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如蔬菜、谷类、花生、大豆、葵花子、南瓜子、栗子等含量也较多;水果中葡萄、李子等含量较多。
有些植物性食物的磷不能被吸收,因为植酸式的磷不能被消化液中的酶水解,还有植酸能与磷结合成不溶解的磷盐,不能被肠管吸收,所以,植物中的磷有效度较低。由于磷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所以人体一般不缺磷。
细胞中含磷元素的化合物主要有:
第一类
三磷酸腺苷(ATP):各种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
磷酸肌酸(CP):肌肉中暂时储存能量的物质
第二类
NADPH,还原型辅酶Ⅱ,在很多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中起递氢体的作用
NAD+,辅酶Ⅰ
NADP+,辅酶Ⅱ,是NADPH的氧化形式
NAD+和NADP+主要作为脱氢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起递氢体的作用,为单递氢体
类似化合物还有NADH和FADH2
第三类
磷脂类,构成生物膜结构的基本骨架
高磷食物具体如下:
1、动物瘦肉,比如瘦猪肉、瘦牛肉、瘦羊肉,这些动物的瘦肉当中往往含有着丰富的磷元素。
2、蛋类食物,比如鸡蛋、鸭蛋、鹌鹑蛋,这些蛋类的蛋黄当中往往含有很高的磷元素。
3、海洋的植物性食物,比如海带、紫菜、海苔,这些海洋的植物当中往往也含有丰富的磷元素。
4、坚果类的食物,比如核桃、榛子、花生、开心果,这些坚果里面也含有丰富的磷元素。
生活中的高磷食物有哪些?
1、主食类
主食类包括淀粉类、粗杂粮类和五谷类,常见的有燕麦、红薯和白米面。其中含磷量较高的是黑米玉米、小米、燕麦和荞麦等粗杂粮。
2、豆类
豆类包括大豆和杂豆类,前者是指青大豆、黑豆和黄豆,后者是指鹰嘴豆、红小豆和豇豆等其他豆类。其中含磷量较高的豆类有鲜豆角、豇豆、蚕豆、芸豆和四季豆等,不过这属于植物性食物,磷吸收率比较低。
3、蔬菜类
蒜苗冬瓜、洋葱香椿芽西葫芦、韭菜蒜苔、黄瓜和青萝卜以及生菜等都属于高磷蔬菜,不过对血磷影响较小。
磷脂(phospholipid)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一、磷脂介绍:
磷脂(Phospholipid),也称磷脂类、磷脂质,是指含有磷酸的脂类,属于复合脂。磷脂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两大类,分别由甘油和鞘氨醇构成。
磷脂为两性分子,一端为亲水的含氮或磷的头,另一端为疏水(亲油)的长烃基链。由于此原因,磷脂分子亲水端相互靠近,疏水端相互靠近,常与蛋白质、糖脂、胆固醇等其它分子共同构成磷脂双分子层,即细胞膜的结构。
二、组成:
磷脂(phospholipid)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在水解后产生含有脂肪酸和磷酸的混合物。根据磷脂的主链结构分为磷酸甘油脂和鞘磷脂。
磷脂的制取以及应用:
1、制取:
由大豆磷脂除去大部分卵磷脂后,用有机溶剂提取分离,再乳化、喷雾干燥而成。
在大豆毛油中加入3%的水,在60~80℃下充分搅拌30min,磷脂水化成胶状沉淀,经连续离心分离得到水合磷脂,在70℃下用3%的过氧化氢(用量15%)脱色;然后在80~100℃和267~800kPa下减压干燥得含量60%~70%的液体磷脂。
用3~5倍50℃的丙酮溶解磷脂中的油和脂肪酸,离心分离后,再重复处理2次,最后在60℃下减压干燥得含量在95%以上的磷脂粉。
2、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磷脂常被用作乳化剂,让油类能溶于水。常见的有卵磷脂,一般以食用油为原料制造,用作面包、固体巧克力食品等的食品添加剂。
作抗氧化剂,可用于糕点、糖果和氢化植物油,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还可作为乳化剂等。用作食品起酥剂。
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常见的有白磷、红磷和黑磷。
纯白磷是无色透明的晶体,遇光逐渐变为**,所以又叫黄磷。黄磷有剧毒,误食01g就能致死。白磷晶体是由P4分子组成的分子晶体,P4分子是四面体构型。分子中P—P键长是221pm,键角∠PPP是60,在P4分子中,每个P原子用它的3个p轨道与另外三个P原子的p轨道间形成三个σ键时,这种纯的p轨道间的键角应为90,实际上却是60,所以P4分子具有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使每一个P—P键的键能减弱,易于断裂,因此使得黄磷在常温下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将白磷隔绝空气在673K加热数小时就可以转化为红磷。红磷是紫磷的无定形体,是一种暗红色的粉末,不溶于水、碱和CS2中,没有毒性。
又看了你的问题,觉得你是想问为什么颜色就是不同,其实颜色只是物质对于光的反射而已,当一个材料不吸收红光的时候,你看到它就是红色,黑色同样。。就如同海水不吸收蓝色,所以太阳光入射到海水里面,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只有蓝色被反射回来被你看见,所以我们看到的海水是蓝色的。
磷元素常分布在哪些食物中?
本文2023-10-24 03:44: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