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癌症发生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中医认为癌症发生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第1张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历史

癌症属于恶性肿瘤一类,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经历了基础奠定、理论成熟、学术繁荣和提高发展等不同阶段。

1.基础奠定阶段

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了解,那个时期的甲骨文上已记载“瘤”的病名,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先秦时期的《周礼》记载了与治疗肿瘤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疡医”,其日:“疡医掌肿疡……之齐。”所主治的“肿疡”就包含现今临床上的肿瘤,并主张内外结合治疗,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祝”意为用药外敷,“杀”是用药腐蚀恶肉。“祝”、“杀”都为现代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说明了公元前n世纪古人对肿瘤的治疗方法已有了深刻认识。

对于肿瘤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的,该书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书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癜瘕”、“癖结”、“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与食管、贲门癌所致梗阻症状相似。《内经》对肿瘤的病因病机也作了论述,认为肿瘤形成与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七情内伤均有关系,如云:“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灵枢·九针》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认为外邪侵袭,可致肿瘤发生。《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美其食……其病皆痈疡。”此处的痈疡,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有体表溃疡的肿瘤,指的是饮食不节能致体表肿瘤。《灵枢·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指的情志不畅,则易患肿瘤疾患,这与现代临床认识肿瘤的病因相符。《内经》中所提出治疗原则,如“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然有指导意义。

继《内经》之后,秦越人所著《难经》更详细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成因机制,如《难经·五十六难》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有记述,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并对“五脏之积”作了大致的区别和描述,以指导后世防治肿瘤临床实践。

秦汉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的效用与治疗肿瘤疾病有关,其中有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中药达150余种,大多现仍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处方用药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还较明确地指出了某些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书中的许多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等至今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

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起因由脏腑“蓄毒”而生。华佗治疗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腐蚀药物,对体表、黏膜的肿瘤的外治方法有明的治疗效果。秦汉时期已有外科治疗方法,也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后汉书·华佗传》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总之,秦汉时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为后世肿瘤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论成熟阶段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对某些肿瘤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他内脏肿瘤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治疗方法上也呈现多样化,这一时期对中医肿瘤的认识理论逐渐趋于成熟。

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专著,书中载有大量的使用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内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当时医生的急诊手册,书中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恶化过程有全面的认识,认为“凡症见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症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书中使用海藻治疗瘿病,一直为今人所沿用于治疗甲状腺肿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有关肿瘤病因证候共169条,分门别类详细记载多种肿瘤疾病病因、病机与症状,如“症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等病证,表明当时对肿瘤的认识理论已十分成熟,书中还记载运用肠吻合术、网膜血管结扎法治疗肿瘤疾病,这在肿瘤治疗学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开始按发病性质和部位对“瘤”进行分类,出现了“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和“血瘤”等分类。和《千金要方》同时代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使用大量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借鉴,特别是用羊甲状腺治疗瘿瘤的病例,开创了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这一阶段的医药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到了隋唐时期,中医对肿瘤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认识理论已十分全面而成熟,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学术繁荣阶段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医学理论日益丰富,中医防治肿瘤的理论也不断充实,对肿瘤的认识也更加全面,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中第一次提及“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提到用麝香膏外贴治疗“癌发”。《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癌的症状、病性描述更为详细,认为癌症是“毒根深藏”造成的,为后世苦寒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提出了癌有“穿孔透甲”和易于浸润、转移的性质。由宋政府主持编撰的《圣济总录》论述了体内气血的流结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可能产生肿瘤疾病,并载有类似肝肿瘤的肝著、肝壅、肝胀等病的证治。《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的病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描述其早期可治、晚期难治的特点。

金元时期,刘完素力倡寒凉用药以治疗火热病,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用凉膈散治疗噎膈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从正《儒门事亲》一书,力主祛除邪气而用攻法,但其在治疗噎膈、反胃等肿瘤类疾病时也非常重视辨证论治。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对于癌瘤患者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朱丹溪倡“相火论”,对“反胃”、“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治疗,主张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为主,并创立大补阴丸、琼玉膏等方。在《丹溪心法》中对乳岩、噎膈、积聚痞块的形成、演变、预后和治疗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明代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和《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提出了对噎膈、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证以防止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发生。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癌症状有细致描述,书中提及“坚硬、木痛、近乳头垒垒遍生疮瘩”等特征,并认为治疗肿疡、肿瘤类疾病要内外并重,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王肯堂对肿瘤类疾病也有较深人的认识,在《证治准绳》中记载了乳癌、噎膈等病因病机及预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丰富的抗肿瘤药物如贝母、黄药子、海带、夏枯草、半夏、南星、三棱、莪术等百余种。《外科启玄。血瘤赘篇》记载采用割除法、药线结扎法治疗外突明显而根部细小的肿瘤、蒂状纤维瘤。《外科证治全生集》详细记载了内服、外敷药物以治疗乳癌、恶核、石疽等。

清代已开始强调肿瘤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吴谦主撰的《医宗金鉴》提出,如能早期发现,施治得法,癌疾也是可以治愈而“带疾而终天”的,这与我们现在临床上许多肿瘤患者,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能带病生存的观念是一致的。吴氏还认识到肿瘤生长的部位多与脏腑、经络有关,如认为“乳岩”属于肝脾病变,崩漏、带下等属于肿瘤类病者多属冲、任二脉病变,口腔肿瘤多属于心脾两经的病变,喉部肿瘤是由肺经郁热,更兼多语损气而成。明清时期的医药文献中,还有关于类似阴茎癌、舌癌等的记载,清代高秉均在其《疡科心得集》中描述了“肾岩翻花”发病过程,还把“舌疮”、“失荣”、“乳岩”、“肾岩”列为四大绝症,已充分了解了恶性肿瘤预后不良。

明清时期,中医肿瘤学术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到肿瘤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提出了肿瘤应当及早治疗,对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特别是了解到更多的药物对肿瘤有治疗作用,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重大。

4.提高发展阶段

清末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对肿瘤的认识开始了中西医的汇通时期,随着现代医学的渗透,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也有了显著进步和提高。清末王清任创立的“逐瘀汤”系列对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用阳和汤、犀黄丸、千金托里散内服,蟾蛤外贴,确立了许多有效治癌方。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在其所著的《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书中所论“痞滞”证类似胃癌、肝癌、胰腺癌等,他认为痞满、积聚、症瘕等肿瘤类疾病与气血瘀滞脏腑经络有关,提倡活血化瘀治法。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参赭培元汤治疗膈证,阐释了食管癌与胃底贲门癌的病因病机与治则,强调补中逐瘀法则,为扶正固本法治疗癌肿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中西医汇通思路研究肿瘤从清末开始一直影响到现在,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领域利用现代技术从实验和临床角度对肿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不断探讨中医治疗肿瘤的新方法,中医肿瘤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现代中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实验、西医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一体,多方位研究肿瘤的防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明显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挖掘,系统研究了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的研究成果,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编写了一批有关中医肿瘤的教材和著作,用于指导临床,并提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2)在文献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中医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和体质因素三个方面,病机主要有正气虚弱、气滞血瘀、痰湿内聚、热毒内蕴四个方面,且正虚为肿瘤成因之本,邪实为肿瘤之标,肿瘤疾患多虚实夹杂。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将中医治疗肿瘤法则定为扶正与祛邪两大类,祛邪又可分为活血化瘀、祛痰利湿、清解毒热等治法。

(3)证实了许多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具有抗癌作用中药的疗效,并研究了抗癌作用机制。发现中药抗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扶正药物主要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间接起到抑瘤抗癌作用,并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生命;祛邪药物主要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扶正常与祛邪共同起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4)从大量的验方人手筛选抗癌有效中草药,并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从中研发抗癌中药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作为化疗药物,如从青黛中提取靛玉红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用莪术油制成注射液治疗宫颈癌;山慈姑提取秋水仙碱治乳癌;鸦胆子油治疗肝癌和宫颈癌等,这些药物目前均为临床治疗癌症的常用药。

(5)针对放疗、化疗所引起的副作用,中药具有减毒和增效作用。近年来研究不断证实,在放疗、化疗同时,根据临床辨证论治配用中药,不仅可以增加抗癌效应,还能减轻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目前中西治疗方法并用治疗癌症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总之,现代中医学从预防到治疗肿瘤方面均显示了明显优势,中医药方法作为抗癌手段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抗癌研究技术与方法日益提高与发展,在治疗癌症这一疑难疾病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癌症治疗成为当今时间医学难题并非虚假。目前人类科技下,癌症疾病基本是“束手无策”的绝症,目前医学仅是各种途径辅助减缓疾病伤害,还没存在彻底有效治疗途径。对于未来癌症治疗。就当前最新科技,“纳米机器人医学治疗”应该三五十年内有望抢先登上“第一个确实有效能真正治疗癌症”的宝座。因为当今科技已经可以人脑意识控制机器,纳米机器人像军队一样在患者体内开展消灭清除有害细胞、有害病毒……那些科幻遐想有望成为现实。真真正正的精确“靶向治疗”时代才真正开启。

《卫济宝书》

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1170 )卷上载 :“长肉之法 ,须恶肉尽 ,乃可下 ,下而看* ,*生有红黄者吉 ,*生而无肉意青黑者凶。……大凡无*肉不生 ,*上有一层**如黄绵 ,在肉之上也。”《卫济宝书》所说之“*”与“*肉” ,非为贬义。细析所说之“长肉之法须恶肉尽” ,“下而看*” ,“大凡无*肉不生”可知 ,“*肉”系指现代医学所称之“肉芽组织”。所谓“*生而有红黄者吉” ,系指“红活如珠”之新生健康肉芽组织。亦即明人陈实功所说之“新肉已生红艳艳”。

提起肿瘤,大多数人都闻之色变,如今各大医院的肿瘤科室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多少人因为绝望而嚎哭,多少人被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也有人因为一丝希望而喜极而泣,因为一个小小的帮助而感激涕零,癌症面前更多的人情绪堆叠、潸然泪下!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去的人高达800万之多!在中国,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将不得不直面癌症这个人类疾病最凶险的敌人!癌症,就像那举着镰刀的死神,就站在我们身后不远的地方,狞笑地看着我们!

面对癌症这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很多人除了恐惧之外一无所知!虽然有关它的科学研究浩如烟海,但能将其深奥繁难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普通读者听的著作少之又少,幸运的是,《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普书籍之一,不单是一部详实严谨的科学经典,还称得上是一本史诗般的传记。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患者专访等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同时生动的、文学的写作手法,所描述的鲜活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能取得如此成就,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医学院,拥有自己的基础科学实验室,对抗癌领域的科研脉搏有着精准的把握;同时悉达多•穆克吉还是一名癌症专科医生,这使得他能在残忍的疾病与冰冷的学术知识之外,为书中引入鲜活、充满感情的个人故事!

悉达多•穆克吉读书时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药学院,读到牛津大学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期间获得过罗氏奖学金,足以证明他的兴趣、爱好和眼界,让他的这本著作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与行医治病,书中严密流畅的行文结构;优雅大气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不输于许多文学著作!

在书中,悉达多•穆克吉通过三个重点内容,阐述了人类与癌症展开的悲壮战争,最终展示了抗癌战争的美好前景:癌症虽然可怕,但人类终将打赢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

第一个重点:癌症并不是现代病,数千年来与人类如影随形!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一种现代疾病,其实不然,癌症存在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就有过癌症的古老病历,一个美丽少女的乳房上,诡异地出现几个高高隆起的肿块,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些肿块居然是活的,并且迅速滋长蔓延,最终把原本活泼的女孩耗到油尽灯枯!

公元前400多年,闻名世界的波斯大帝大流士的皇后阿托莎,在自己引以为傲的乳房上,发现了一块血流不止的肿块,遍访全国名医,包括医术高超的宫廷名医,也无能为力。面对死亡,阿托沙孤注一掷,让她最信任的希腊奴隶德摩西迪斯,把整个乳房一切彻底切掉,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下来,并且还成了日后那场旷日持久的波斯与希腊战争的借口,诞生了马拉松、斯巴达三百勇士等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

但是能经受住这种残酷而原始的手术,毕竟是少数人。古希腊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四体液”理论,说人体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黏液这四种体液构成,某种体液过量时,就会打乱平衡,引发癌症。

他的学生盖伦将“四体液”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认为,血液过量会引起局部红肿、胀痛等现象;黏液过量诱发结核、脓肿、黏膜炎等疾病;黄胆汁过量导致人皮肤变黄的黄疸;而癌症的元凶,就是这四种体液当中最凶险的黑胆汁!

根据盖伦和他的老师希波克拉底的观点,癌症就是黑胆汁淤积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凝结成不断增大的肿块,同时黑胆汁充满活性,四处弥漫,这和很多癌症发病的表现很一致,因此,这种“四体液”理论统治了医学界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第二个重点: 消灭癌细胞的科学手段,也无法阻止癌细胞卷土重来!

之后随着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人的身体里,还是在肿瘤的内部,都没有所谓的“黑胆汁”存在。人类与癌症的抗争,不得不重新重视那位神奇痊愈的波斯皇后,切除肿瘤手术随着麻醉术和消毒术的问世,开始被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初,包括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内的许多癌症都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大量的临床病例告诉人们,只要能在这些癌症侵袭到其他器官之前,就底把它切除的话,很多癌症患者都会被治愈。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人们很快就发现,很多已经被彻底切除掉的癌症,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医生不得不采取更激进、更彻底的手术方式,对于可怜的病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肉刑!

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手术的效果也让人大为失望,一项数据研究发现,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当中,只有一半人活过了三年,另外一半患者,则死于复发的癌症。医生们必须寻找新的抗癌武器!

很快放射性元素镭被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击碎DNA链条的方式,杀灭那些正在快速分裂的细胞。于是,放射肿瘤学成为新的武器,开始对癌症患者身上的肿瘤发动攻击,放疗成为癌症患者们新的希望!

然而,放疗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尚未扩散的癌症,放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对于已经扩散的癌症来说,放疗也是无能为力。更大的问题是,放射性光线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会造成癌变,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就是因为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最终罹患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于是,医生们开始思考:病人服用药品之后,药物成分也会随着体液的流动而走遍全身,那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药物,它既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又不会损伤其他健康的细胞,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治疗癌症的一把最犀利的武器呢?这就是化学疗法的观念。

接下来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一位名叫法伯的美国医生发现,有一种叫做叶酸拮抗剂的药品,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它虽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些损害,但却能彻底杀死白血病细胞。权衡利弊之后,这种化学疗法始在临床上使用。

然而药物使用的量是埋藏在化疗里的定时炸弹,药物用的太少,癌细胞难以被消灭;药物用的太多,病人虚弱的身体,有可能承受不住强烈的副作用,先于癌细胞而逝去!同时还出现那些已经痊愈的患者们的癌细胞,又一次死灰复燃的现象。人们刚刚产生的一丝希望,又被癌症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

第三个重点:长期系统性的癌症治疗,与癌共舞才是人类的强大之处!

在这场漫长的抗癌之战中,人类虽然已经拿出了手术、放疗、化疗这三样武器,却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这时,于是有些医生转变思路,要在病人罹患癌症之前,找到引起癌症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

大量直接阻断病因的预防方式,或者通过早期筛查,发现那些刚刚罹患癌症的患者,把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成为更积极使用的抗癌良方!

现代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武器,一种像导弹一样,能够精确打击癌细胞的基因靶向药物。赫赛汀、格列卫等一系列靶向药物先后问世,癌症患者的福音终于来临,通过口服基因靶向药,癌症也像一种病程缓慢的疾病,虽然依旧可怕,但却没有那么残忍。

癌症作为这个自然界最核心、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存需要与能力,甚至比人类更强大的、适应更强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如今的目标并不是彻底消灭癌症,而是选择和癌症共存,把它变成一种只要长期服药,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慢性病!

作者在本书中对个人的关注,超出了诸多同类科普读物,他对病人细致而克制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这些个体与癌症的故事,也超出个体的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一个物种不依不饶的、与致命的古老疾病的恒久战争,体现出人类的强大和智慧!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中医认为癌症发生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历史癌症属于恶性肿瘤一类,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经历了基础奠定、理论成熟、学术繁荣和提高发展等不同阶段。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