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中古文翻译求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传习录中古文翻译求解,第1张

知是心的本体,所以心自然是知道的。见到父亲自然就知道要讲孝顺,见到兄长自然就知道要讲悌道,见到小孩子掉进井里,自然就生出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不需要在心外追求。

知、心,这里都是哲学概念,难以转换成对应的词汇。

知,道德意识。良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

心者,性也。

255

直解《大学》中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凡天下人,从天子到普通人,都应当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不能修身就是根本乱了,就像树木一样,根坏了,枝繁叶茂是不可能的,不能修身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人有亲疏远近,因此关爱就有厚薄之分,对待家人自然应当比陌生人更好,对自己父母兄弟子女不关爱,而能关爱天下人,自古至今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人问王阳明:“大人与万物同体,为何《大学》又有这个厚薄的说法?”

先生说:“因为道理上本来就有厚薄。比如身体是一个整体,用手足去保护头部和眼睛,难道是专门轻视手足吗?是因为道理本应如此。圣人对于禽兽和草木同样关爱,用草木去饲养禽兽,又如何忍心呢?圣人对于人和禽兽同样关爱,宰杀禽兽来供养亲人、祭祀、宴请宾客,又如何忍心呢?圣人对于至亲和路人同样关爱,如果只有一点点食物,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去,不能两全,只救至亲,不救路人,又如何忍心呢?这些都是道理本应如此。至于对待自己和至亲,更不能分别彼此厚薄。因为仁民爱物都是从关爱亲人扩充开来的,如果不能关爱亲人,那就不可以为人了。《大学》所说的厚薄,都是良知上自然的道理,不可违背,这便是义;依着这个道理行事,就是守礼;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智;始终坚持这个道理,就是有信。”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之心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地扩散开来的。以修身为起点,然后关爱家人,就是齐家,然后关爱百姓,关爱万物,就是治国平天下。

没有厚薄,不分远近亲疏地关爱人和物,是做不到的,人的力量有限,关爱这个就落下那个,必然不可能均等,必然会有厚薄之分,而如果连亲人都不爱,却要关爱天下的陌生人,关爱花草树木,这是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

谕俗四条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查阅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也就是王阳明。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谕俗四条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推荐:《传习录》、《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全集》、《阳明学述要》。

1、《传习录》

本书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比较全面的展现了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是心学的《论语》。必读,而且必须先读。

2、《王阳明大传》

本书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最丰富的王阳明通俗传记,也是最权威、最严谨的心学读本。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是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是轻松读懂阳明心学核心精髓的权威读本。在国内上百种关于阳明先生的传记中,冈田先生传记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3、《王阳明全集》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4、《阳明学述要》

钱穆先生以精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贡献了独特的“良知”理论。他尤提醒读者“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以求得王学之“真着精神处”。

传习录中古文翻译求解

知是心的本体,所以心自然是知道的。见到父亲自然就知道要讲孝顺,见到兄长自然就知道要讲悌道,见到小孩子掉进井里,自然就生出恻隐之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