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迎风傲雪的诗句
1赞美菊花迎风斗雪的精神的诗
浅粉素淡的白菊,隐在盈盈碧透的叶子里,温秀内敛的如一个淡若轻痕的远梦;张扬华丽的菊黄,叶子长长的,细细的,犹如银针展现着它弧形的风姿。
粉色的菊花,美艳脱俗,像个冷美人。还是诗人说的好:“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在这黄叶纷飞,瑟瑟的秋风里,菊花却挺立着躯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从容的绽放。 菊花在寒风中微微颤动,露珠在花瓣上滚动,如同珠宝、钻石点缀在上面,锦上添花。
她那高洁的气质,傲冷的幽芳,疏淡的风骨,为暮色的秋渲染着风华。 千姿百态菊花开,千娇百媚惹人爱。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挥毫舞墨赞美菊花这种明知秋中寒,却向寒中绽的顽强精神啊!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看看行么?。
2赞美菊花迎风斗雪的精神的诗浅粉素淡的白菊,隐在盈盈碧透的叶子里,温秀内敛的如一个淡若轻痕的远梦;张扬华丽的菊黄,叶子长长的,细细的,犹如银针展现着它弧形的风姿。粉色的菊花,美艳脱俗,像个冷美人。
还是诗人说的好:“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在这黄叶纷飞,瑟瑟的秋风里,菊花却挺立着躯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从容的绽放。
菊花在寒风中微微颤动,露珠在花瓣上滚动,如同珠宝、钻石点缀在上面,锦上添花。她那高洁的气质,傲冷的幽芳,疏淡的风骨,为暮色的秋渲染着风华。
千姿百态菊花开,千娇百媚惹人爱。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挥毫舞墨赞美菊花这种明知秋中寒,却向寒中绽的顽强精神啊!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
看看行么?
3傲雪的秋菊想到的诗句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4赞颂菊花不畏严寒的诗句赞颂菊花不畏严寒的诗句: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____郑思肖《画菊》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____刘彻《秋风辞》 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____黄巢《题菊花》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6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____李商隐《菊花》 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____元稹《菊花》 8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0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3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____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____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5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6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____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5描写菊花与雪的句子在雪中欣赏菊花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人们可以从菊花傲严寒的形态里去悟道
一进公园大门,我便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里:喷水池前,两盆大立菊花傲然怒放,数百朵小菊花环绕簇拥,争妍斗芳,真是好一派佳境啊!东边的花白似雪,西面的花黄如金。阳光之下,黄白相映,分外清新沁人。喷池边沿,开满了闲雅洒脱多姿华丽的悬崖菊。株株枝条悬垂而下,朵朵小花密似繁星。它们肩并着肩,膀挨着膀,神态不一,各具情趣,或似孔雀开屏,或如银河落地,或若蛟龙探海……真是仙容窈窕,妙趣横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 5 经穴名·风池 51 风池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风池穴的定位 57 风池穴的取法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风池穴的配伍 513 特效 514 文献摘要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154 治疗颈性眩晕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 51513 治疗高血压 51514 提高视力 51515 治疗突眼症 51516 治疗足跟痛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池 1 拼音
fēng chí
2 英文参考Fēngchí GB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ch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池:1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2经穴名;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风池为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1]。见《奇效良方》。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缘处,即鱼腰穴的稍上方[1]。风池色红,主上中焦风热,抽搐,痰涎[1]。
5 经穴名·风池穴位 风池 汉语拼音 Fengchi 罗马拼音 Fengchih 美国英译名 Wind Pon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0 富耶氏 德国 G20 英国 G20 美国 GB20
风池为经穴名(Fēngchí GB20)[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2]。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51 风池穴的别名热府(《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热病》:风池二。
53 穴名解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
风,为六*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3]
54 特异性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
55 所属部位项[4]
56 风池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5]。
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针灸甲乙经》)[1]。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肌肉)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风池穴的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项后发际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或于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7]。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1]。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风池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功效。
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的作用[2]。
古有“风从上受”之说,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9]。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所以本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9]。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颈……至肩上”,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风池穴主目疾、颈项强痛、耳病[9]。
足少阳之筋“上结于頄”故风池穴主鼻病[9]。
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故风池穴主咽喉肿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癫痫[9]。
风池穴系胆经、三焦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风解热、清头开窍之功,乃风邪窝积之所,为明目益聪的重要腧穴。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3]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等[2]。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1]。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口呙,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失眠,癫痫;中风[6]。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8]。
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电光性眼炎、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高血压、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2]。
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1]。
一般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对侧风池穴透刺,勿向对侧眼窝外上方斜刺过深,以防刺入颅腔或脊髓腔[2]。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6][8],局部酸胀感明显[6],易扩散[6]。
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8]。
多用泻法[3]。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6]。
5112 灸法可灸[2][6][8]。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风池穴的配伍风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风池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风池配大椎、肩井、外关、后溪、合谷,治颈项强痛[6]。
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6]。
风池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6]。
风池配攒竹、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呙斜[6]。
风池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6]。
513 特效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7]。
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故应助阳气,可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天轻按10~30分钟[7]。
5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㾬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取风池、廉泉。风池针向喉结,震颤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针1 min左右,以咽喉麻胀为宜,留针30 min。廉泉针刺时用25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进针15~2寸,施以捻转手法,施针1~3 min,留针30 min,针感以舌根部有胀麻感向舌尖放射,咽喉部有痒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终止治疗。共治疗32例,痊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6]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风池、翳风、廉泉。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针刺风池(双侧),针向喉结,震颤进针25~3寸,施捻转补法,施针1~2 min,以咽喉部麻胀为度;针刺翳风(双侧),针向对侧翳风,进针25~3寸,操作手法及施手法时间同风池;针刺廉泉,针向舌根直刺12~15寸,有麻胀感时停止进针,施捻转泻法1~2 min。均留针20~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d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共治疗64例,临床治愈24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69%。[6]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取风池、哑门。患者取俯伏坐位,腧穴局部消毒后,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强 ,得气后连续捻转2 min使针感尽量上行至头部,然后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哑门向下斜刺08~12寸,手法同风池。出针后,医者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腧穴,约距50 mm进行悬灸,以舒适热感、腧穴皮肤红润为宜,每穴灸15 min。从月经来潮前出现临床症状开始针灸至经来停止。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共治疗100例,痊愈58例,显效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0%。[6]
5154 治疗颈性眩晕取风池、天柱(双侧),丹参注射液10 mL。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10 mL,快速进针,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3 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物。天柱垂直进针3 cm,左右取穴,每穴25 mL。注射完毕后,以无菌棉签压针孔片刻,嘱患者休息5~10 min再起床。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0例,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6]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将97例确诊为假延髓性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以及康容(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假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TCD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及左椎动脉平均流速(vm)明显增加,基底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的vs和vm都有显著增加(P<005,P<001),PI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部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能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利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的恢复及假延髓性麻痹症状的康复。[6]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每日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30 min,连续治疗7d和14 d,采用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A。结果:电针治疗可有效预防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ChE活性下降。在实验第14日时,脑缺血再灌注组大脑皮质的AChE活性已明显恢复,海马AChE活性虽未完全恢复,但也较第7日时有明显回升。结论:电针能提高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内的AChE活性,从而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6]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选择病情稳定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针灸协定方治疗(口眼呙斜、言语不利者,取地仓、颊车、承泣、阳白、攒竹、廉泉;下肢瘫痪者,取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解溪、昆仑;上肢瘫痪者,取肩髑、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以上均为患侧取穴),治疗组另加针刺风池、风府,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针刺前后以经脑彩超检查患者脑血管流速,比较两种治法对患者脑血流速的影响,并通过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针刺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患者的ADL指数积分,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针刺风池、风府前后,各条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前后各条脑血管间血流速度变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风池、风府能有效改善每条脑血管血流速,改善脑供血情况,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造模后30 min给予针刺,取“水沟”、“百会”、“风池”、“内关”,留针20 min。结果:针刺可以逐步收缩偏头痛大鼠异常扩张的微动脉,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病灶组织的血氧供应量。这应该是针灸缓解偏头痛的机制之一。[6]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将纳入观察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组和“阳明经”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少阳经”组选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阳明经”组选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及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浆β EP含量。结果:“少阳经”组治疗4周后疼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βEP含量有关。[6]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入选的10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组针刺内关、三阴交、风池、百会,每日1次,每次20 min;药物组给予口服阿米替林,第1周每次25 mg,3次/d,根据疗效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酌情增减药量,平均日量150 mg。4周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第2周能使抑郁症患者的HAMD总分明显减少;治疗4周时针刺组的 HAMD因子分析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能明显降低IL1β、IL2、IL6、TNFα的高表达水平。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6]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 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40%。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6]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针刺风池、足三里等穴可使脑震荡患者的颅压下降,具有较长的后效应[2]。
51513 治疗高血压针刺风池等穴,治疗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且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及其与卵磷脂的比值[2]。
51514 提高视力针刺本穴可使视力减弱者,普遍提高视力,用指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眼有效[2]。
51515 治疗突眼症有报道以风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行补法,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51516 治疗足跟痛针刺风池穴,治疗216例足跟痛,有较好效果。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针刺风池穴,治疗187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感传到眼区的73只眼。针感与疗效有关,针感到眼区者疗效好。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睛明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特异性 9 泪孔穴的定位 10 泪孔穴的取法 11 泪孔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泪孔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泪孔穴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泪孔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泪孔穴研究进展 171 对眼压的影响 172 对判断中风偏瘫的影响 173 对视力的影响 174 对心律的影响 175 治疗近视眼 176 治疗电光性眼炎 177 治疗急性结膜炎 178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179 治疗坐骨神经痛 1710 治疗急性腰扭伤 1711 治疗呃逆 1712 治疗功能性遗尿 1713 视神经萎缩 1714 角膜炎 1715 泪囊炎 1716 色觉障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泪孔 1 拼音
lèi kǒng
2 英文参考Jīngmíng BL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泪孔为经穴别名,即睛明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睛明 汉语拼音 Jingming 罗马拼音 Chingming 美国英译名 Eye Bright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1 富耶氏 V1 德国 B1 英国 B1 美国 BI1
睛明为经穴名(Jīngmíng BL1)[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睛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2]。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2]。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4 睛明穴的别名目内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泪孔(《针灸甲乙经》),泪空(《针灸聚英》),精明(《备急千金要方》)、泪腔[3]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眦痒痛,*肤白翳,睛明主之。
6 穴名解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2]。
睛,指眼睛,本穴在目内眦,黏膜组织上,近于睛,主治两目红肿、怕光羞明,一切目疾,有明目之效,故曰睛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在明堂左右两目内也,以近于目眦,故曰精(睛)明。”
7 所属部位面部[4]> 内眦[5]
8 特异性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6]。
9 泪孔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睛明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7]。
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2]。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01寸处(《中国针灸学概要》)[8]。
睛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血管)
睛明穴的位置(肌肉)
10 泪孔穴的取法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2]。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目内眦向外上方,近目眶内缘处取穴[9]。
11 泪孔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10]。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内眦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动眼神经分布,并有滑车上,下神经和动脉经过[10]。
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动眼神经和眼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通过,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8]。
12 泪孔穴的功效与作用睛明穴有明目疏风的作用[2]。
睛明穴有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又是足太阳经与手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阳明脉多气多血,阴跷脉、阳跷脉主眼睑的开合,故凡外感诸邪、内伤诸疾所导致的多种眼病,主要是慢性眼病,均可治疗[6]。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腰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取睛明穴又可治疗腰部病证[6]。
13 泪孔穴主治病症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睛明穴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翳[10]。
睛明穴在目内眦角,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证最宜,对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3]。《针灸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睛明主之。”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2]。
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2]。
睛明穴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以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8]。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夜盲;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眼眶边缘直刺03~05寸[10]。
直刺,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沿目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8]。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针尖沿目眶鼻骨边缘缓慢刺入,深05~10寸,忌作提插捻转等手法[2]。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持针,于眼眶边缘和眼球之间缓慢刺入,直刺05~1寸,不宜大幅度提插和捻转,局部有酸胀感并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后要按压针孔片刻[9]。
注意:针刺睛明穴容易引起内出血,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10]。出针时按压针孔1~2 min,以免内出血[9]。
睛明穴不可深刺,以免损伤眼部组织结构[9]。
142 灸法睛明穴禁灸[2][10]。
不宜灸[10]。
15 泪孔穴的配伍睛明配合谷、风池,有清热疏风的作用,主治结膜炎,目痒。
睛明配肝俞、光明,有调肝养血的作用,主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睛明配风池、四白,治疗近视[9]。
睛明配合谷、光明,治青光眼[9]。
睛明配太冲、肝俞,治夜盲[9]。
睛明配风池、太阳、攒竹、阳白,治目赤肿痛[9]。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眦痒痛,*肤白翳,睛明主之。
《针灸大成》: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
《针灸大成》:主小儿疳照,大人气眼冷泪。
《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攀睛,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视物不明,大眦胬肉侵睛。
17 泪孔穴研究进展 171 对眼压的影响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高眼压家兔模型用电针“睛明”的方法观察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眼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低于对照组的眼压最高值和最低值。两组间眼压比较,除10 min时段外,其他各时段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针刺“睛明”对高眼压兔有明显的降低眼压作用[9]。
172 对判断中风偏瘫的影响通过对中风偏瘫的患者进行治疗,针刺睛明后,观察发现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与针刺睛明出现的反应成正相关。因而用睛明针刺后出现的反应可判断中风偏瘫的预后情况[9]。
173 对视力的影响针后可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新陈代谢;能抑制眼部炎症反应,促进充血和水肿的吸收和消失,从而起到消肿止痛和恢复视力的作用[9]。
174 对心律的影响针刺睛明穴可使心律减慢[9]。
175 治疗近视眼直刺睛明1~2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5 d;基本治愈21例,占313%;显效25例,占373%;好转15例,占223%;无效6例,占91%。总有效率为913%。有效130只眼,占948%,无效7只眼[9]。
电梅花针叩刺睛明;针刺睛明,配合维生素B12或当归液,于肝俞、肾俞穴位注射;针刺睛明,配合眼保健操和视力训练等法,对近视均有较好疗效。
176 治疗电光性眼炎以睛明为主,配太阳治疗电光性眼炎55例,常规针刺,睛明直刺02~05寸,太阳向后斜刺03~05寸,留针30 min,可做间断 ,结果均收到良好效果[9]。
177 治疗急性结膜炎采用针刺睛明治疗急性结膜炎72例,取穴以睛明为主穴,配太阳、合谷,常规针刺,太阳可点刺出血,每日1次。经1~7次治疗后全部治愈[9]。
单刺睛明,治疗153例,有良好疗效。
178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采用针刺睛明、球后、太阳、太溪、光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100只眼,所取腧穴常规针刺,睛明、球后平补平泻,不留针;远端太阳、太溪、光明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显效16例,好转6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3%[9]。
179 治疗坐骨神经痛采用针刺睛明、听官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取同侧两穴,常规针刺,起初每日1次,3d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31例,占596%;显效12例,占231%;好转8例,占154%;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为981%[9]。
取患侧睛明、听宫,刺后活动患肢,治疗52例有较好疗效。
1710 治疗急性腰扭伤1次治愈15例,2次治愈9例,3次治愈4例,1次好转2例[9];
1711 治疗呃逆采用深刺睛明治疗顽固性呃逆26例,睛明进针08~12寸,只宜轻度捻转而不宜提插,留针30 min,行针2次。结果:痊愈24例,显效2例,全部有效[9]。
1712 治疗功能性遗尿针刺睛明穴,有较好疗效。
1713 视神经萎缩针刺睛明,治疗30例,有较好疗效。
1714 角膜炎据报道用激光照射睛明等穴及角膜病灶处,治疗66只眼,有较好疗效。
1715 泪囊炎单刺睛明,治疗21例,有良好疗效。
1716 色觉障碍本文2023-08-05 01:40: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