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代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语文文言文代词有哪些,第1张

1 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 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 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此外,现代汉语 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上) 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 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 这 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 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

例如: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 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 二、以 “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

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

例如: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 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

2 初中语文文言文代词表格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

二、指示代词

常见的指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

三、疑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

四、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五、特殊代词

特殊代词指的是“者”和“所”这两个代词。

3 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你”有哪些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楚辞·涉江》)? ③余不能治余县(《左传·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庄子·田子方》)?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3、吾、我区别何在?A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他认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现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B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他认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简直没有“吾”字“吾”跟“我”的区别纯粹是一个声音的问题“吾”向来不用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对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谦 称:?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例如: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例如:?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谦称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寡人”、“不谷”,古人多认为是恶称《老子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注意: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4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这个网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够了。

5 语文中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

现代白话文之前的“他”是现在的“他”、“她”、“它”的统称,现代白话文开创的时期,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独立了出来,用“伊”(音:yi)来表达(今人考证,“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最迟在19世界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其真正普遍运用当在现代白话文诞生之后的文学作品中)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提出用“她”来代替“伊”刘半农造“她”字的原意是更为直观表达这个文字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并建议“她”发tuo音(另:“它”字也为刘半农所造)但后来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却最终选择了“她”的发音与“他”相同这样“她”既与“他”同音,又与“他”异文,我想当时中国人多认为这样就既能与西方词汇接轨、表达妇女解放独立地位,又与中国传统语言相承、在口语习惯中不用更改我认为这个“同音”却是个败笔,没有完成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改变成现代精确词汇的任务 在英语里,他、她、它分别是he、she、it(单数、主格),不但文字不同,语音也是不同,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男性与女性都不会混淆而在汉语中,如果想在口语中表达特指性别的第三人称时,就无法表达清楚如有四人,两男两女,其中一男与一女交谈,言及另一男一女中的一人,用英语表达时,用“he”或“she”就清楚表达是哪一个,但用汉语就无法用第三人称代词来明确表达这种现象可能比较少有,但若出现在翻译作品中,就比较麻烦,少不了注释还有其它涉及外语口语的作品(如影视作品),要用汉语口语翻译,也可能会遇到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尴尬情况(如果具体用“这个男的”或“那个女的”,这又失去原来语言的韵律和简练) 不过现代汉语的男女第三人称代词同音也是有种朦胧功效的,如本来就不想明确表达那个人是男性或女性,特别是在男女难以辨别或表达者想刻意混淆的时候(如男扮女装、女扮男装,误会男为女、女为男,表达者刻意误导受众那人的性别等等情况)在汉语作品中,这种朦胧表达的运用是不少的,但用现代汉语文字来书写时,就出现了难题虽然现代汉语有不能分辨性别时用“他”,第三人称复数时用“他们”这样的约定,但在不少作品中我们却能看到出现了不少带引号的“他”,而“她们”这个词也经常见到这是因为虽然有上面说的约定,但用“他”、“他们”容易引起词汇意义潜在的导向性究其原因,是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含义的不明确造成的“他”是专指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呢,还是包含男女性的泛指第三人称代词呢?这个问题在文字不同、语音相同的情况下是不能根本解决的文字是口语的书面记录,当相同语音、不同词汇的口语频繁交叉使用时,文字是难以准确记录的口语是用声音表达词汇的意义,而文字就是记录这个意义;词汇本身已经分化了,单单文字的分化在频繁交叉使用的词汇中是不够的,词汇的语音也应该分化 如上所述,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语音也应该分化了,但上面也有说到,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同音也有其朦胧功效,而且这种功效无论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或是在古汉语作品中,都有不少的运用,这是汉人喜欢的一种朦胧的表达手法,并且也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男女性不能分辨,或泛指男女性的第三人称(比喻如下对话:“你的朋友不开心了,你会怎么样?”“关心ta啊”)因此,我建议多增加一个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为不指定性别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为不指定性别的第三人称代词复数;“他”为专指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为专指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她”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她们”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它”、“它们”不作改变同时“他”、“他”、“她”、“它”的语音也做区分,分别为:阴平ta、阳平ta、上声ta、去声ta 实际上,“他”基本就是古汉语的“他”(古汉语的“他”还包含现代汉语的“它”)但现代语言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细分、精确,而且西方语言基本都是把男性第三人称和女性第三人称区分的,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的细分也是语言发展的要求本来用回“他”作不指定性别的第三人称代词是最直接了当的,但现代汉语中人们基本已经习惯“他”为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所以另外选择“他”来担当这个词汇选择“他”这个文字是因为在所有发音(不含声调)相同、字形相近的文字中,它是最合适的(如另有一个字“它”,虽然“牛”旁,很牛气冲天,但用在描述人时,还是不大自在吧)“他”表示的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无分男女的人!现代白话文之前的“他”是现在的“他”、“她”、“它”的统称,现代白话文开创的时期,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独立了出来,用“伊”(音:yi)来表达(今人考证,“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最迟在19世界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其真正普遍运用当在现代白话文诞生之后的文学作品中)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提出用“她”来代替“伊”刘半农造“她”字的原意是更为直观表达这个文字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并建议“她”发tuo音(另:“它”字也为刘半农所造)但后来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却最终选择了“她”的发音与“他”相同这样“她”既与“他”同。

6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有那些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卬、台、朕”。

“吾、我、予、余”是常用的。“卬”在《诗经》中用的较多,“台”则在《尚书》中常见。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朕”。

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吾只作主语、定语以及前置宾语。余和予古音相同,是一对古今字,多做主语。朕多做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等。

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

上古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等。

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表达:1、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2、省略主语

4、人称复数表示法

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

第二,在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字表示人称复数。

5、谦称与尊称

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谦称有“寡人、臣、妾、仆、愚”等。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

这样可以么?

汉字,在中国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少数民族为区别而称“汉字”,指汉人使用的文字。

汉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期间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现时中国定为国家规范用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平,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

现代中文汉字大致分成繁体中文与简化字两个体系。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而后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采用。非中文体系中,日本和韩国各自制定了官方的汉字使用规范,而在越南、朝鲜和蒙古国,汉字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有人考证,“美眉”一词较早见于南朝梁·殷芸《小说》,他曾用“**美眉”形容老子的眉毛(囧2)。其实最早用“美眉”来形容老子的是晋·葛洪的《神仙传》。《神仙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以至后来的史家在撰述史籍时常加以援引,如裴松之注《三国志》。后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老子韩非列传”援引《神仙传》述道:“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佛祖统纪》及《佛祖纲目》也据此说老子“**美眉”。《艺文类聚·灵异部》:“老子**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参牛。”《太平广记·神仙》“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老子)其相也,美眉**,日月角悬,蹈五把十,耳有三门,鼻有双柱。”之所以用“美眉”来形容老子,大抵是“异人异象”之故。

  历史上,“美眉”一词除了用于形容老子外,还曾用于描写玄奘父亲的相貌(囧囧囧)。唐·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三藏讳玄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眉,魁岸沉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

  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俗姓陈,汉大丘长仲弓 之后。……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由此可知,那种将“美眉”从语法结构上解释为“美丽的眉毛”并专指女性的说法颇为不通。因为“美丽的眉毛”并非女性的专利,眉清目秀也是美男子的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美眉”虽存在于古汉语之中,可是没有获得广泛的运用,直到今天才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乃是语言发展演变所使然。尽管“美眉”一词已为许多现代汉语语料库所收录,但其能否进入《现代汉语词典》以至由特殊词汇成为基本词汇,还有待语言自净化能力将之付诸时间的检验。

符合条件的四字词语为突发奇想。

突发奇想

1、读音:tū fā qí xiǎng。

2、意思:形容突然想出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或突然想做某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3、词语详解:

(1)突:突然。

(2)发:冒出;想到。

(3)奇:奇妙;奇怪。

(4)想:想法。

4、出处:无古籍出处,现代词。

扩展资料

突发奇想的近义词:奇思妙想。

1、读音:qí sī miào xiǎng。

2、意思:奇妙的想法。

3、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七回:“非奇思妙想,不能如此。”

译文:(如果)不是有奇妙的想法,不能想出(酒池肉林)这么独特的玩法。

语文文言文代词有哪些

1 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