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6收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第1张

1、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

简册—卷轴装—经折装—线装

2、简介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演变,这既与书籍的制作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又与古人书籍保护的理念不断强化紧密有关。

中国世界遗产现状如下:

1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成就显著,目前已拥有14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2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报告《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全球世界遗产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国的比例为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比例为7%,而中国为零。评估报告显示,中国整体保护状况明显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3 监测方面,尽管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但监测工作仍需加强。目前,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经费总额仅占保护经费的不到1%,并且自2019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对监测工作的开展形成制约。

综上所述,中国世界遗产现状表现出保护成果显著。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文物回归有了重大的突破,达摩院通过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将20万页的古籍收拢回归,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这让人惊叹的古籍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我国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当下又过着怎样的光景?而又有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呢?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国物产丰腴,能工巧匠众多,因此有很多优秀的文物国宝流传,但随着侵略者的入侵在他们的硝烟与炮火的侵略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国宝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铜首,此外还有很多工艺精美的文物也辗转到了海外,这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不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国内各种制度设施的辅助和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推动,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在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等手段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以解决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政府间的沟通,尽可能就追索流失文物以及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配合。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与国际刑警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珍贵流失文物的详细资料,充分发挥其在打击国际犯罪和进行司法鉴定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顺利回归。

在海外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团体,特别是华人律师团的作用。借助他们对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诉讼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我们成功维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激发国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历史、尊重中国的意识,促成其自发捐回文物的善举。

文物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文物能够更快的回归祖国的怀抱。

1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着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孔子读书之认真、刻苦;另一方面却记载了“简策”这种装订方法。 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作用。 2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但也有考究者),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飘”的、质地坚韧而不写字的纸或丝织品,飘头再系以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3 旋风装 印刷术发明后,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印刷事业的不断发展,印本书日益增多,为便于翻阅,书籍的装订形式逐渐由卷轴装向册页装演变。作为过渡形式,出现了“旋风装”和“经折装”。其中,旋风装近于卷轴装,而经折装则近于册页装。 4经折装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形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与“梵夹装”迄今所见到的着作,谈到“梵夹装”时,都说是“经折装”的别称,即“梵夹装即经折装”。其实,梵夹装乃由印度传来,为印度“贝叶经”之装式,东汉时传入中国。远早于经折装。一般认为经折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梵夹装的影响。但经折装并非梵夹装 5蝴蝶装 将印有图文的面纸页对折,再把折缝粘连在预制好的订口条上,形成一本书籍,这是散页装订的最初形式、称为蝴蝶装(8-5)。 蝴蝶装是印刷史上第一次把散页的折缝集中在一边,形成订口而成册。由于蝴蝶装在锁线时,线是串在拼贴条上的,所以在书页的折缝中间没有线缝,并且在翻阅时可以摊得很平,便于阅读,现在重要的地图集,精美的画册等,仍有采用这种装订方式的。 蝴蝶装的书页,适合于单面印刷,图文向里对折,现在地图集中采用正面印了个双页图,背面印文字说明或印用色较少的单面图用蝴蝶装,使正面双页图展开平整。 6和合装 和合装的特点是内芯和封壳可以分开,内芯可以调换,而封壳硬而耐用。在封壳里层的上下接槽处各相连着一条供串线订本用的订条,一般与内芯订口的宽度相同,上面打孔2~3个(图8-6)。装配使用时,将对折或单页组成的内芯,在订口部位根据订条上的孔距位置相应打上孔洞,然后用带子或罗钉与订口条串起来扎紧,这种装订方式称为和合装。 7包背装 把印好的书页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然后配页后,将书页折缝边撞齐、压平。再把折缝对面的级边,粘着千供包背的纸页上,包上封面,使其成为一整本书。这样的装订方式称为包背装(图 8-7)。包背装实是线装本的前身。 图8-6 和页装 图8-7 包背装 8线装本 将单面印好的书页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地对折,经配页排好书码后,朝折缝边撞齐,使书边标记整齐,并切齐打洞、用纸捻串牢,再用线按不同的格式穿起来,最后在封面上贴以签条,印好书根字(即书名),成为线装书(图8-8)。 9三眼订 折好书页,配好页,码撞齐相邻的两边,用重物压住书页,手工打眼,穿线打结后,就成为一本书籍的书芯,最后包上封面,再裁切,就成为一本平装书籍(图8-9)。 图8-8 线装书 图8-9 三眼订 10.铁丝平钉 将书帖按三眼钉同样的操作方法,配成书芯后,用铰丝订书机将铁丝穿过订口的书芯,并在书芯的背后弯曲,把书芯订牢,再包上封面,三边切光,就成为书籍(图8-10)。这种装订方式称为铁丝平订(writ side-stitching)。用铁丝订书籍,因铁丝容易生锈,故容易损坏书籍。

中国古籍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卷轴装。粘结幅度相等的若干幅纸成一长条,承袭简册帛书的存放方式,左端安一轴,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成一卷。也有的不用轴。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②册叶装。分经折装和蝴蝶装。经折装,由卷轴装过渡而来,即将一长条,按一定行数左右折叠成长方形,前后加封面。蝴蝶装,将印好的一整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将若干叠的版心处粘于用作前后封面的硬纸上。唐末五代即出现这种装帧,盛行于宋元。③包背装。将书叶无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右边版框空白处打眼订捻,前后封面是一整张纸,书脊被包裹起来。元代和明代前期最流行。④线装。折叠方法与包背装一样,只是打眼处改用线装订,前后封面各用一纸。出现于明代中期,是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装帧形式。明清时期,很多宋元古书重新装修时大半都改为线装。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

1、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简册—卷轴装—经折装—线装2、简介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