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扫地僧」式的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扫地僧」式的人物?,第1张

“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是深藏不露的顶尖高手。因此,现在人们就把这样的人称为“扫地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扫地僧”式的人物,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四位。

李小文

人称“布鞋院士”,喜欢穿一双黑布鞋,瘦削的脸,稀稀拉拉的胡子,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但是,李小文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遥感领域的泰山北斗级。

李小文院士

“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这个念起来有些拗口的成果,只能说我们与他隔得太远。

何家庆

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全国劳动模范、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等,这是他获得的荣誉。因为他在魔芋种植、产业化方面的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魔芋大王”。

但何家庆这个“大王”却一点也没有威风,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他采集到的就有17种,并证明了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行程31600公里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培训了2万余人,使得很多人脱离了贫困。

何家庆

他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自己饿了吃过猪食,甚至还乞讨了两个月。他被毒蛇咬过,被飞鼠咬过,遇到过山洪暴发,掉下过悬崖,碰到过歹徒。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

王晓琮

这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不修边幅,衣着不讲究,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锅炉工”。他在食堂吃饭,不仅不剩饭,还要把盘子舔干净,他几乎将所有的钱都资助了学生。教学几十年,他却还只是个讲师,这样的老师,还像老师吗?王晓琮14岁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比赛获奖一百余次,基本每次都能拿到一等奖。上课从来不带教材的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韦东奕

这是这两天才被人发现的大神级的人物,拿着一瓶没有商标的矿泉水,三个馒头,头发有些凌乱,穿着很朴素。记者以为他是学生,没想到他却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

韦东奕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获得者,2010年才进入北京大学读本科,但2018年就博士毕业了,2019年博士后出站,比一般人少了好几年。韦东奕被学生称为“韦神”,却是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确实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但和扫地僧又不相同。扫地僧只是扫扫地,而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看到慕容博、萧远山**经书,并没有加以阻止。

但他们这四位却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并没有隐退,和他们相比,扫地僧其实在境界上差了一大截。“以天下苍生为念”,这是扫地僧推崇的理想,但他自己并没有去实现,只是在少林寺默默无闻地扫地。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有着和扫地僧一样的,毫不起眼的外表,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在各自的领域里践行着“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信条。他们付出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我们的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舒适。

欣赏书法不仅体会作品的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及 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成效

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欣赏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用墨·结构·线条,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

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三是布白包括行气·章法······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

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足神

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艺

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

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

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的微妙之处,以人以无限的遐想。

妙笔青墨下的梦想之路

----书法家巩法根老师专访

编者按:许多人都怀有自己的梦想,特别是在年少时,但实现梦想的过程总是无比艰辛的,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现已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是一位梦想之路上的成功者。提到巩法根老师,在书画界可谓是独树一帜。他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是中国三十位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之一。他曾经用40年的时间和心血创作了震惊业界的《华夏万寿长卷》,并获得世界基尼斯记录。他许许多多的书法作品深收社会各界的喜爱,被海内外友人收藏。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和古典艺术,他积极与各地政府和企业配合,将书画和茶艺结合,开设长寿书画院展厅及万寿堂茶楼,他独创并已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组字被香港聚缘酒业应用于产品开发,作为两款宴会专用红酒现已投放市场,成为将书法与宴用红酒相结合的历史第一人……今天,我们将以梦想为主题,带您领略这位老人的艺术风采与人格魅力,共同了解他传奇的笔墨人生。

记者:巩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您自幼酷爱书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多年的陶冶与磨练,取得了如今非凡的艺术造诣和成就,成为一代名家。今天我们想了解一下您的经历,请问您是从多大开始接触书法呢?

巩老师:我与书法的结缘还得从给自己的课本“包书皮”说起:在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新学期学校发了新课本,我如获珍宝,就将书本用纸包上,让叔叔代写书名、姓名、班级等,同学们看到叔叔用毛笔写的书名无不羡慕,我自己也非常高兴,由此萌生了对书法的喜爱。第二学期发新书我又去找叔叔,叔叔却不给我写了,他说“你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应该自己写书名了”。还说“小孩子应当好好写字,总求别人永远也写不好”。既然叔叔不给写,我就把他以前给我写的找来,一字一字地琢磨,一笔一笔地练习。从那时起,开始了我的笔墨生涯。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当时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当时的条件下,您是怎么练习书法的呢?您是在那时就已经立志成为书法家了吗?

巩老师:当时的确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练字的纸我总是会反复的使用,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最后用毛笔写,纸的边边角角也都写的满满的,一张纸往往写得无处下笔才舍得扔掉。平日里还经常用石子或树枝在地上写。冬天,有水汽和冰霜的玻璃也是我练字的“纸”。在学校,班里的黑板报基本上都是我写,正是因为由我完成的黑板报经常在评比中获奖,使我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对书法产生出更浓厚的兴趣。我的作业本那时也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本在班里展示。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极大地鼓励了我,坚定了我练习书法的信心和决心。不过当时的我的确是希望能把书法练好,至于以后能否成为名家,倒没想太多。

到了中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大字报随处可见,其中也不乏有些书法造诣很高的人。在那些优秀作品前,我总是舍不得走开,看了又看,揣摩作者的运笔。当时抄写《毛主席语录》和大字报,使我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我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离不开“坚持”二字。

记者:巩老师,好像您还有过一段军旅生活,能给我们讲一下么?

巩老师:中学毕业后,我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以文艺兵的名额被招到部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到了新兵接待站墙报的任务,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赞许,当时空军、海军、工程兵三个部队的领导都表示愿意我加入他们的部队,最终我选择了司令部的特务连。当时在连队里经常有机会到外地出差,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记者: 许多人认识您是通过您创作了举世瞩目的《华夏万寿长卷》,这是您历经40年时间,寻遍大江南北,才最终完成的旷世之作。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华夏万寿长卷》呢?

巩老师:《华夏万寿长卷》是集前人之大成,聚“寿”字之大全,可以说是开创了寿文化的先河。40年来我对“寿”字的收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千禧年时萌生了将所收集的“寿”字汇编成卷的想法。经过近4年的准备,于2004年6月6日,闭门谢客,经过了近千个日夜的潜心创作,终于在2006年6月6日《华夏万寿长卷》封笔,经统计总计收录寿字21900个。

这些寿字可以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涵盖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流山川、花鸟鱼虫、动物草木、八卦占卜等各种大自然中的景物和生态。这其中有姓氏寿、花鸟寿、鱼虫寿、龟蛇寿、风雨寿、星辰寿、山川寿、八卦寿等;有为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哲人名贤贺寿时用过的“寿”字。

记者:这让我们不仅发起疑问,中国的方块文字千千万,您是怎么想到创作和收集“寿”这个字呢?您的第一个“寿”字从哪里得到的呢?

巩老师:在中国汉字里“寿”字的使用频率最高,从甲骨文开始就被人们广泛运用。它字意吉祥、体态多样,很多文人墨客用以书写“寿”字表达对人类生命长青的恭贺和赞美,寿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界也唯有“寿”字的变化最为繁多。出于对“寿”字的好奇和书法的爱好,开启了我留意并收集“寿”字的念头,并暗下决心要收集天下“寿”字。

当时我收集的第一个寿字是“毛主席万寿无疆”中的“寿”字。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同学家里见到一幅《百寿图》,惊叹一个寿字竟然有这么多写法,而且各具神态,汇聚成一幅寓意吉祥的作品。纵观中国的方块文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并在其后的书写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书写者的观念、思维、精神,激发了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古今书法家更是用这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创作了无数以祈祷吉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钧深致远,有道不尽的意韵。

记者:对于“寿”字,您有什么特殊的理解呢?

巩老师:“寿”字是一个单字名词,但是含义广深,象征人长寿、国永固,物久存,字义祥和美好,迎合了人类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寿”字寄托着人们的期盼、祝福和向往。运用“寿”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纳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龄长寿,健康如意,已成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约定成俗的社会风尚。中国祝寿礼俗从南北朝开始,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明皇将自己的生日作为“圣寿节”,首开举国上下为皇帝庆寿的先例,自此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圣寿节”。而到明清时期,祝寿礼仪的意义突破了祈寿求吉的原始动机,满足了人们享乐、娱乐和炫耀的需求,故而规模越来越大。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天真地奢望用祝寿的方式来祈求长寿,而是用现代科学手段来锻炼身体、益寿延年,祝寿习俗也成了一种融洽人际关系、增添娱乐气氛的日常活动。

记者:对于这么多形态各异的“寿”字,您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把他们收集整理出来的呢?

巩老师:前期主要是看到书本、报纸、书画、条幅上有不同的“寿”字,我就会把他们抄录临摹下来,还从书店、图书馆和朋友家中收藏的古籍中,抄录收集各种“寿”字;然后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观察生活用品以及周围环境所得;其次就是在部队连队和工作后出差时从各地搜集。特别是在工作以后,当时复员以后我被分配到邮电部系统,负责北京至杭州和北京至贺兰山的微波转接站的架设。在架设的过程中每到一地,我都要去寻“寿”字,带“寿”字的盆盆罐罐我可没少买;当同事们工作之余游山玩水时,我却经常跑到当地的山里、庙里收集各种各样的“寿”字;到后来知道我收集“寿”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会帮我留意并告知我。

记者:在您收集整理了那么多形态各异、结构各异的“寿”字的过程中,哪件事情让您最为难忘呢?

巩老师:记得那时我听说山西乔家大院里有一面墙上面写满“寿”字,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但是我去到后发现,那刻满字的墙上已被人刷上白灰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不过在高处飞檐上的,却得以幸存。未能亲眼目睹那些墙上的“寿”字,成为我当时的一大遗憾。十几年后,当我再次到乔家大院时,修葺过的乔家大院早已是焕然一新了,欣赏着那面久违的墙上刻字,终于圆了自己多年一个未了的心愿,也丰富了自己的收集。

记者:为何您偏选篆体来书写《华夏万寿长卷》呢?

巩老师:“古人云:‘书分两种,篆、隶、正为一种,皆祥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我之所以偏选篆体,就在于篆体具备‘祥、静’二字,这两个字正是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巩老师,我们看到画院墙上有一幅字非常特别,好像是“福禄寿喜”的组合字,但是乍一看又是一个“寿”,请您谈谈创作这幅组字的初衷是什么呢?

巩老师:这是我独创的一套组合字,当时在我书写“寿”字的过程中,发现人们都比较热衷于“福、禄、寿、禧”这四个字,因此我就根据几个字的结构发挥自己的创意创作而成,其实这也是一种花体字。你看到的这个“寿”字就是由“福、禄、寿、禧”四个吉祥字互借互补、组合而成的连体行书。整幅作品似画、似书,远看好似仙人赐福献瑞,近观好似福寿老人品茗人生。除了这个字以外还有其他的组合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当时受邀参加“首届华夏盛世金婚大典”为百对金婚夫妇创作的“金婚双寿”,这个“寿”字是将两个行书寿字连在一起组合而成。字的上端好似两位老人悄然私语、互助健康。整幅画面隐含着两个寿字、两个百字、又恰似一个梦字。寓意为:夫妻二人福寿绵长、共享天伦。

记者:听完您讲述的经历实在让我们收益非浅。许多受人尊敬的前辈就是因为他们会把梦想作为目标而去执着的追求,您就是这样一个梦想之路上的成功者,这么多年之后,您对这段追求梦想的过程有什么感想吗?

巩老师:人不能没有梦想,尤其年轻人更是如此。所谓追求梦想的过程,其实只有到了我这个耳顺之年,才会体会得到,那些才是真正留在你记忆中的人生。我庆幸自己与书法结缘,并始终坚持下来。

记者:艺术创作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心愿,听说已经有商家与您合作,据说还成为红酒业中的创新之举,开创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与红酒真正结合的先例,请问是以什么形式将您的作品融入到产品当中的呢?

巩老师:我们是与香港聚缘酒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我的作品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元素,第一阶段推出的是“龙凤呈祥” 婚宴专用红酒和“福禄寿喜”寿宴专用红酒。书法与红酒的结合,不仅是为了烘托宴会的喜庆气氛,同时也更具开创意义,这是市场上第一款独具中国古典艺术特色的红酒产品。后期我们还会再联手更多行业的更多企业不断推出其他的系列产品,当然目前阶段我还不方便透露,我更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让艺术真正服务于大众,走进人们的生活。艺术作品能够使商品更具品位和特色,商品能够赋予艺术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这就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商养艺,以艺载商”之道。

记者:谈谈您今后的打算好吗?

巩老师: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现在还不算老,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行给更多的年轻人。目前我们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多处书艺展厅,这些展厅不单纯是展览场所,同时把茶道、琴艺等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朋友们聚会品茗交友谈心的场所,让这些书画作品切实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真正让传统文化回归大众。相比万寿长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结语:时间匆匆,我们此次的采访也就此告一段落,近距离聆听巩老师寻根求源书“寿”字的过程,并由此开辟出一片全新的艺术领地,以及通过几十年的积累所取得的非凡艺术成就,让我们由衷的再次祝愿巩老师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后记:

几十年来巩法根潜心书艺、伏案临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墨宝已被许多收藏家、企业家所珍藏。他书写的“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特色书法作品,以及“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十二生肖百字图”等诸多“百字图”系列作品,深受各界人士喜爱。韩国电视台曾就巩老师及他的《华夏万寿长卷》进行系列专题报道,在韩国本土还为巩老师搜集各式带有寿字的文具、餐具等,专程来我国拜访。

巩法根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军、地、市、部级中国书画艺术大展和比赛,并被香港、台湾、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前苏联等国领导及友人所收藏;先后受毛泽东、朱德家人特邀,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110周年”、“纪念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创作书法作品并赠其家人永久收藏。

2006年9月,巩法根受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文化委员会特邀,出席“中国老年学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举办《巩法根书法艺术展2006》,并向大会赠送了亲笔手书长卷。

2007年9月,巩法根再次受中国老年学学会特邀,出席并举办《巩法根书法艺术展2007》,并向来自亚太地区及全国各地的涉老机构《巩法根书法作品赏析》签名并题写留念。

2008年6月,巩法根受中国老龄协会特邀,出席“首届华夏盛世金婚盛典”。特为此次盛典创作了《金婚双寿》中堂寿,并向受邀出席盛典的百对金婚部长、将军、科学家、艺术家、劳模夫妇赠送《金婚双寿》中堂寿作品。

2009年巩法根创作完成的《华夏万寿长卷》获得世界基尼斯记录,同年被相关部门授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称号。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巩法根先后多次参加抗震、抗洪、抗击非典等义拍、义卖大型公益活动,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爱心中国——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并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为我国的敬老助老事业以及青少年教育事业无私的贡献着力量,先后受到全国老龄委、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等单位的表彰,荣获“全国敬老之星”等称号,受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表彰,荣获“艺术家捐资助教心系宏志”等称号。自上世纪80年代起,每逢九九重阳节,巩法根都会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邀为各地百岁以上老人敬献“福禄寿喜”特色艺术作品。受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表彰以及协会组织、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巩法根为人忠厚、乐善好施。无论是多年交往的老朋友还是初次相识的新朋友,无论是满头银发的长者还是稚气天真的孩童,巩老师总是热情相待,用他手中的墨笔向人们传递着他的真诚祝福。我们也期待着这位老人,能带着他这样一种祥和美好的心态,为我们书写他传奇的笔墨人生。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扫地僧」式的人物?

“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是深藏不露的顶尖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