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神木旅游必去十大景点,第1张

神木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有神木二郎山、神木红碱淖、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高家堡古长城遗址、麟州故城、班禅庙、西津寺、杨家城、双山堡遗址、碧麟湾景区等。

1、神木二郎山:神木二郎山俗称西山,也称“驼峰山”,位于榆林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二郎山山势蜿蜒,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古长城穿行于山后。西边沙石相间,果林成片,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

2、神木红碱淖: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位于神木县西北部神府、东胜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意思是水泊、湖泊。

3、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景区,位于神木县木瓜梁村,距县城9公里,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题。

4、高家堡古长城遗址:高家堡为长城要塞,历代均为军事战略重地,又是汉与匈奴蛮夷交错占领之地,边塞修筑长城也甚为复杂,经史学家考察有下列长城。

5、麟州故城: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西北部的杨城山上。麟州城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废弃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历时719年。

6、班禅庙景点名称:陕西省榆林市大保当镇贾明滩村,班禅庙位于大保当镇贾明滩村,始建于汉明帝年间,有班禅殿、关帝庙、祖师庙等13处28间殿堂,建筑布局合理,融汉蒙民族风格和宗教于一体。

7、西津寺:“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坐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多次扩建维修。

8、杨家城:杨家城位于榆林市神木县城东北约20公里,即古麟州。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

9、双山堡遗址:位于城东印黄梁乡双山堡村。北距古长城遗址75公里,属长城沿线古城堡。台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用黄土夯筑,明万历年间改用青砖包砌。

10、碧麟湾景区位于陕西神木,景区内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种类丰富的游乐项目,是当地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年逾古稀,稚子之心

蜗居书斋,心忧天下

心有梦想随溪而流

《梦公有梦》

2018年1月10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举行。在获奖人中间,有一位拄着手杖登台的老者,他叫刘梦溪。

老朋友都喜欢称呼他为“梦公”。

在北京冬日的一天,《文化大观园》摄制组来到了刘梦溪的家。

王鲁湘:梦公好,梦公好。

刘梦溪:好久不见你。

王鲁湘:对对对。刚才我上楼梯,发现这里没有电梯,那像您这腿脚怎么办

刘梦溪:也还可以,现在还可以,将来很难讲。

在梦公的家里,房间角落里摆放的各式各样的葫芦和南瓜,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刘梦溪,1941年生于辽宁,原籍山东。1964年,年仅23岁的刘梦溪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红学论文《探春新论》,引起强烈反响。自此,刘梦溪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令人感觉意外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却转入思想史研究。

王鲁湘:梦公您看啊,我一进您的书斋啊,就感到有几个东西特别的有趣,和一般的这个学者的书斋有所不同。除了书以外,就是您这个房子里头,可以说是堆满了葫芦、南瓜这些农家的这些园圃里头的东西啊,那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种小金瓜,大葫芦这个堆满书斋呢?

刘梦溪:这个啊,我确实喜欢南瓜,确实喜欢。这可能跟我是乡下人有关系,这个有一种,我喜欢带有一种田园的东西。这个房间里,南瓜我特殊的喜欢,其实放多少我都不会厌弃。

王鲁湘:您看您还给它们很崇高的地位,您看这种红木的这个座子,上头搁一个这样的自然的干枯了的一个小金瓜,这个非常的好看,这个颜色、形状。非常好看。很多的这个做宜砂紫壶的,您要比如说过去做的这个壶,不就是仿一个这样的南瓜和仿这个东西吗?

刘梦溪:你这个妙解真是厉害了,是得有特赏的人能看出来干了以后的这个葫芦(南瓜)照样美。我很高兴。

王鲁湘:肌理色彩

刘梦溪:鲁湘兄居然你看到这个,你是知音那,不得了。

王鲁湘:梦公,我很奇怪,您过去我知道,包括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都知道读过您的关于红学研究,包括文学史研究的一些东西,您什么时候开始转到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

刘梦溪:这个呢,当然你了解我是学文学出身,这个学文学出身呢,就慢慢产生一个对文学本身的一个厌倦,觉得它给不出问题,不能解决我关注的问题。特别我们都经过那些经历,那个经历的结果使我们想知道世界的真相,想探寻一些这个真理性的东西到底在哪里,而这个文学不能给你。这方面的这个追寻,必须借助于哲学和历史,历史可以给你提供真相,哲学给你一个分析的方法,所以这个转变呢,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1986年这个时期。有一阵我也很苦闷,这个苦闷觉得真是百无一用,我当时也出过了一点书,也写过不少文章,也应该讲还有一定影响之类的,但是觉得一无意思。那么这段引发我走这个转变的是这个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这个一旦读了他们的书以后,我们还写什么文章。

刘梦溪读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三位先生的书,如醉如痴,足以忘我。他相信陈寅恪“文化高于种族”之言,认为人类的“同”必远大于“异”。

刘梦溪:80年代末还是什么时候,忘了,不是在那个哈佛大学有一个短期的访问嘛,我那次啊,哈佛的一些主要的教授,都有一个对话,这些对话,其中有一个教授是厉害的,费正清中心的史华兹教授,他一直这么追寻的,就是跨文化沟通,他认为人跟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这个正是解决当今这世界繁复问题的一个途径。他更妙在哪里,他居然提出来,他说这个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你说他这话厉害不。

王鲁湘:这个话很深刻。

刘梦溪:这个很厉害。我当时讲,我说当然我说我如果给你提供一个证据的话,语言不通可以谈恋爱呀,他笑,我说当然谈恋爱也有很多问题,可是语言相通,谈恋爱的问题跟不通问题很难讲哪个更多。还有一个,这个幼儿的思维被我们忘记了,他这个思维已经到相当程度,他不会说话就能思维,所以我觉得人类这个太标异,太标异了。不仅人类,学术也是如此。尚同的这个格局才是大学者的风范,大学者就是不需要立异,凡是标异这样的学者,他的格局都比较小。所谓“一隅之见,一得之见”他把它扩大成一个整体,这是学问的误区。

刘梦溪曾撰写两万字的长文《论和同》,他说“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是中华文化给出的,解决人类生存之道的一种大智慧。

刘梦溪: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你想在今天的这个复杂的内外的这个背景下,这两个观念能够深入到所有人的内心,什么麻烦不能解决呢?在争什么呢?所以我近十多年的研究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的同远远大于异。

王鲁湘:对,您也说过,说研究同的思想比研究异的东西要深刻得多。

刘梦溪:对,那是《中国文化》创刊词,人类一个天大的误区,觉得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扩大了,扩大的结果我一个概念,我说这是文化陷阱,造成了人类的分歧甚至争斗,甚至产生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解说7:“对话”与“尚同”是刘梦溪的一个核心思想,他说人类最终总会走到一起。他反复引证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王鲁湘:您好像也特别的提到这个张载四言教里头“仇必和而解”。

刘梦溪:这个厉害。

王鲁湘:是吧?最后转一圈最后是仇必和而解。

刘梦溪:他把这个思想用哲学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了,这个四句教你看,有象斯有对,他认为天地万物,宇宙之间到处都是象,生命也好,非生命也好,他们在流动的象,在流动当中,这个对就是不同,有象斯有对,而“对必反其为”,他是讲这个各个象的流动方向。由于不同的结果,它怎么能都往一起走,它走到各个方向去了,对必反其为。而这个“有反斯有仇”呢,是由于走的方向完全背道背驰了,就产生纠结,形成那种拉在一起,想断又不断的那种,所谓用一个哲学与现在的哲学,所谓张力在那里纠缠着。

这个有反就是这个仇,我主要解释这个仇,我这文章里讲的。你看这个仇,现在当然写的是立人一个九字,这个恩仇的仇的简化字,但古代这个字恰好是左边一个隹,那不是佳人的佳,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隹,中间一个言论的言,这个可以这个象形。

王鲁湘:两只鸟在那里对着嘴,喳喳喳喳叫呢。

刘梦溪:问题在于这个隹是尾巴很短的鸟。一般讲,这个子的它这声音容易比较高,两个短尾巴鸟在那里说话,我觉得它们吵得很激烈,对对对,对不对,那什么情况可能都有,但是妙就在最后一句,仇必和而解,或者是存异求同,或者是这个达成谅解,或者是取得一致,甚至没有取得一致也没关系。我常说这话,不是这个鸟把那个吃掉,两人很高兴,解了,或者一起飞到另外的地方,或者分地而飞都没关系,但是它不扭结致你死我活。这个思想恰好是人类现在在不断的犯这个错误,一点点东西都在这儿扭结,比如说这个巴黎协定,环保问题,你说要行,他说不行,这个东西,你只要着眼于人类的久远和未来,环境不治理,将来人要吃大害呀,对不对,等等等吧,所以这个思想这个“和同”的思想非常重要,而且这个“和同”的思想呢,具有普遍价值。

在刘梦溪位于北京的家里,到处随意摆满了各种书籍。刘梦溪夫人陈祖芬说,整个家都被梦公变成了书房。

王鲁湘:您这个书房,听说是您自己一手亲手设计的,包括这个房子,这个隔断也是您打的吗?

刘梦溪:对对对。

王鲁湘:这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感觉了。

刘梦溪:我对这装修有特殊的敏感,你要是有时间可以看看,我那个《学术与传统》那本书的后记,讲了这个事儿。我小时候,我哥哥是木匠,我在乡下,哥哥是木匠,我对木工的东西特殊的喜欢,但是我觉得跟这个还是没关系。这个余世存他看了我那个后记,他说刘先生空间感这么强,这也是别人讲不出来的,这一句话就深获我心,我大概有一种结构性的空间感,对这个世界也好,对这具体的一个环境也好,我可能这个空间我会推得比较大。

刘梦溪常常蜗居在书房读书,他说他渴望的阅读是闲适的阅读,是不带功利心的阅读。这样的读书,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王鲁湘:刘先生,您看啊,这个顾廷龙先生给您写的是,我如果没有念错应该是无梦斋吧?

刘梦溪:无梦斋。

王鲁湘:无梦到徽州,汤显祖无梦到徽州,您这是无梦到什么地方了?

刘梦溪:这个很有趣,这个就是跟我(20世纪)80年代这个学术转折有关系,当时(20世纪)80年代,其实有一种孤独感,孤独感这个一言难尽了,就容易看破一些东西,觉得不抱太多的期待。但是我从现在的思想来讲呢,这个又不能满足我的这个想法了,因为说真的,讲无梦,实际上是有梦,有一次,德国一个汉学家,他研究王国维,到国内来,来找我来,他看过我写的文章,眼睛一看,老师有很多梦啊。你说这人厉害不厉害。

王鲁湘:他能知道意义

刘梦溪:就是看到无梦斋三个字。

王鲁湘:真正的一个白人是吧?一个德国人。

刘梦溪:那当然白人,德国人嘛。他说老师有很多梦,中文当然讲得很好。你说此人厉害不厉害?我国内有些朋友到我那儿去还没有人这么讲过,还觉得无梦,这个境界很,说老师有很多梦。当自言无梦的时候,恰好是有梦,自己说如膜妄心应褪净,恰好没褪净,要真正褪净了这个话都不会讲。

刘梦溪多年研究大师级人物,让他受益无穷。更让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必须得到传承和推广。

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尤其是西方文化,一时成为显学。而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当时已近中年的刘梦溪,在这场中西文化的此消彼长中,忧心不已。1988年在时任文化部长王蒙的支持下,刘梦溪组建中国文化研究所。并还多方筹集资金,创办了《中国文化》杂志。在创刊词里刘梦溪写出了创办这份杂志的初衷。

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

在刘梦溪书房内,挂有一副他最喜欢的对联,“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竟岂潺潺”。这是当年赵朴初先生送给刘梦溪的,从中可以看到梦公的处世心境,及学术造诣。

刘梦溪: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那一段我跟朴老有接触,那当然主要一开始请教一些佛学问题,就那个时候,我们容易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跟朴老一见如故,他觉得一个年轻人,喜欢这方面,如何如何,来往比较多,那恰好赶上一个四人帮后期比较肆虐的时期,但是整个这个阶段,我想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固然没减,我们精神方面的激励,我从朴老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就在这个时候,内心一派安宁,不肯与外界世人有所争个强弱,上下高低,没这个意思。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结果我就写了一封信,说我当时的心情,不久他就寄来这副对联。这个很厉害,就一直挂到现在,现在我的内心也还是这个,我们跟外界有什么可争的呢?在我们自己这里能做多少是多少,学问是有大有小的,能做多少是多少。

王鲁湘:心是淡的,但是学问其实是很活泼的。像川流一样。

刘梦溪:学问这个东西,无止境的东西,你还不敢说到了什么程度,就自己还有兴趣就是了。

刘梦溪简介:

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里,刘梦溪出文入史,由史入经,沉潜学术,传承典范;他用七年时间,编纂35卷、250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来寻找20世纪中国学者的精神家园的奥秘。2017年初,他出版了《学术与传统》,三卷本百余万言,慎思明辩,堪称年度具有指标意义的学人著作;“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则是他不惑之年过后学术造诣、道德文章、学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