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杀人最多的名人将士?
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十个令人发指的杀人狂魔,他们杀人不眨眼,视民如草芥,可谓血债累累,罄竹难书。用“屠夫”二字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他们中有的人的文治武功也许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但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庙堂文章依旧不能掩盖他们嗜血嗜杀的残忍本性。让我们来历数一下十大屠夫的旷世“杰作”:
一个是白起,另一个连婴儿也不放过!
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两个将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将领,或稳坐军中帐,运筹帷幄,牵制于敌;或身先士卒,出没无常,袭杀于敌;或坚持己念,固守城池,故障于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担当起护守国家安危的脊梁,无愧为“名将”之称谓。但是,尚有一些“名将”或也有军功,但是更大的名”却是来自于“喜爱杀人”
人屠”白起
白起
说到喜爱杀人,造作要提到杀人最多的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长平之战,白起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全数战国时期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否再次攻赵的成就上发生分歧,被王取而代之,从此插手历史舞台。
若是是作为将领,斩杀敌军如同尚有情理可言,那接下来的这个连婴儿都不放过的将军,却不知该如何说道了
满清刽子手“多铎”
铁血屠夫白起。也叫公孙启。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打仗铁血无情,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白起带兵来战便吓的望风而栗。史书上记载说: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国作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白起。
公元前294年,白起出兵攻打韩、魏,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前278年,领兵攻楚,放水淹鄢城(今湖北宜城东南),军民死伤数十万,尸体到处随水漂浮;前273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大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斩首十三万,后与赵将贾偃交战,用水淹死赵兵二万人;前264年,白起攻韩,攻陷五城,将韩国生力军五万余人全部斩首;
公元前260年,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白起将俘获的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位于今高平市的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建有骷髅台,明代诗人于达真有诗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可以想见长平古战场的血雨腥风场面。
以上共计杀人一百余万,这还是白起的一张不完全统计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就占二分之一。铁血人屠当之无愧。
多铎
多铎攻扬州时,史可法誓死据守。多铎用红衣大炮轰开城门,攻进城后对城中国民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大屠杀,共屠杀八十万人,富贵的扬州成了人间地狱,见人就杀,城内各处积尸如山,连小孩子也不能幸免于难,满地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杀到最初,连水塘都因血流成河而变成了五色塘,史称“扬州旬日”
辣手屠夫曹操
曹操不但是盗世奸雄,还是个心狠手辣的屠夫。公元193年,攻打陶谦,制造了徐州大屠城,有记载“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泗水河都因尸体堆积而阻断,足见当时惨状。另外曹操还破张邈,屠雍城;征吕布,屠彭城;攻袁尚,屠邺城;征乌丸,屠柳城。每到一处,都实行杀光政策,手段毒辣之至。
疯狂屠夫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残暴毒虐,嗜好滥杀无辜。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攻占长安时,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兵围陈州近一年,粮草短缺,就制作了数百个巨型的石臼,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臼中,用巨型石锤砸磨成肉糜让士兵吃,流水作业,日夜不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全被吃光,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连四周的百姓都给吃光了。黄巢还在广州大肆滥杀无辜,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被杀者有二十余万。其疯狂程度令人毛骨悚然。
野蛮屠夫铁木真
铁木真所建立的蒙古帝国的霸业,可以说完全是由森森白骨搭建起来的。公元1215年,铁木真攻陷金国都城中都(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未能幸免;公元1221年,铁木真第一次西征,对撒马尔罕进行了疯狂屠杀。当时蒙古兵有5万人,平均每人杀死24人,共计120万,就像杀猪宰羊一般,真是视民如草芥,野蛮到了极点。
屠夫之最忽必烈
这位元朝的建立者施行种族灭绝政策,大肆屠杀汉人、南人累计1800万之多,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几乎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这种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已作为世界记录收录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上(1985年版),堪称屠夫之最。
兽性屠夫张献忠
明末起义军将领。率兵攻陷成都后,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余人以树其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
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升。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假称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张献忠每屠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嗜血屠夫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率军占领辽东地区后,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鬼”。后来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努尔哈赤共杀辽民3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屠杀殆尽。充分展现了他的嗜血嗜杀的残忍本性。
地狱屠夫多铎。清豫亲王。1645年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誓死据守,多铎用红衣大炮轰开城门,杀进扬州城。多铎因为久攻不破,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屠杀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繁华的扬州城,刹时变成惨切切的人间地狱。清军对老百姓“如驱牛羊”,见人就杀,城内各处积尸如山,连小孩子也不能辜负,“满地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杀到最后,连水塘都因血流成河而变成了五色塘,场面很惨烈。
各朝代人口数量
秦朝:公元前221年2000万、公元前206年3000万
西汉末年:公元23年5960万
西晋:281年1616万
隋朝:606年4601万
唐朝:755年5300万
北宋:1006年1628万、1080年3300万
南宋:1223年7681万
元朝:1294年5684万
明朝:1402年6659万、1578年6069万
清乾隆:1741年14341万、1791年30000万
嘉庆:1812年33371万道光:1842年41345万
中国古代姓鲁的名人 鲁姓-相关名人 鲁班1、鲁班:春秋时鲁国人,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
2、鲁仲连:齐国人,战国末期学者。
3、鲁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
4、鲁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
5、鲁峻:昌邑(今属山东)人,东汉官吏、学者。
6、鲁肃:临淮东城人,三国东吴名将。
7、鲁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学家。
鲁迅8、鲁瀚:清江(今属浙江)人,宋代诗人。
9、鲁伯能:安吉(今属浙江)人,宋代学者。历官处州太守。
10、鲁宗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 11、鲁贞:元浙江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12、鲁得之:钱塘人,明代书画家。
13、鲁治: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14、鲁迅(188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并非鲁姓人,鲁迅只事笔名。
中国有多少人姓鲁 鲁(lǔ,潮音lu2(屡))姓,在全国约有人口194万,在各姓中排第141位,占全国人口的015%。
鲁姓在揭阳只有43人(2001),在各姓中排第19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8%。
鲁姓源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奄,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公元前249年,鲁国为楚国所灭。国人以国为姓,称鲁氏。
鲁姓还来自少数民族改姓:1.东晋时,有东胡乌桓(今内蒙古赤峰一带)人汉姓为鲁。2.金时,女真人孛术鲁氏汉姓为鲁。3.明时,甘肃平番县(今永登县)蒙古族土司巩卜失加,被皇帝赐姓为鲁。4.清满洲八旗秦楚鲁氏、博都里氏,汉姓均为鲁。5.有佤族木依库氏者,子孙分别以三子之名为姓,其一曰鲁。
此外,今彝、白、苗、土家、布依、朝鲜等民族也有鲁姓。
鲁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末期有著名建筑工匠鲁班,发明云梯、勾强、木马车、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以及磨子、碾子等石制工具,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东汉有名臣鲁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三国时有吴国儒将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西晋有学者、逻辑学家鲁胜,所著涉及到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明代有画家鲁治,善画花卉、翎毛,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全国鲁姓有多少人。 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鲁姓出自于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旦有封地在周,称为周公。 周公当初被封在东方的鲁国,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辅佐周王,就派儿锭伯禽去鲁国。伯禽到了鲁国以后,继续征伐周周围的淮夷、徐夷两地,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
到了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鲁了。
历史上姓鲁的名人 鲁姓历史名人
鲁 班:春秋时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鲁 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鲁 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 峻:昌邑(今属山东省)人,东汉官吏、学者。专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鲁 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国东吴名将。家富于财,好施与,的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故过候,且求资粮,肃有米六千斗,以一半与之。瑜遂荐于孙权,独建议结刘备拒曹操。权甚重视。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鲁 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学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鲁 瀚:清江(今属浙江省)人,宋代诗人。涉猎广泛,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鲁 贞:元浙江省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 治: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明代画家。善画花卉、翎毛,美伦精巧,着色天然,饶有风韵,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鲁 迅:本姓周,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和革命家。文学著作主要有《呐喊》、《彷徨》、《野草》等。他的评论文章尖锐深刻地剖析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由此遭到了当时反动 的仇视。同时,他的诗作也非常出色,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充分表现了其满腔救国家于危难中的爱国热诚。他虽然没有加入 ,但却是中国 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朋友。
鲁仲连:齐国人,战国末期学者。不任官职,好持高节,坚持儒家道德观点,反对尊秦为帝,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其肯定事物的两重性,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
鲁伯能: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学者。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
鲁宗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画家。工花竹、禽鸟、窠石,用笔意趣有余,描染佳妙,尤长于写生,鸡雏乳鸭,颇有生意。传世作品有《春韵鸣喜图》。
鲁得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书画家。善书,工写竹,发竿爽劲,扫叶清利,纵笔自如,备见潇洒。著有《墨君题语》、《竹史》、《细香居集》。
鲁九皋:>>
鲁姓现代最高官是哪位,什么职位? 鲁玉昆中将(1929-――)
鲁瑞林少将(1912-1999)
鲁加汉少将(1916-1991)
鲁韧(1912-20021123)男,上海**制片厂一级导演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永历帝身边的鲁姓官员有哪些 最后一位大明天子―――永历帝朱由榔之死
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丙子),朱由榔和小朝廷的文武官员在平阳侯靳统武护卫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到盏达土司,第二天行至布岭,距离中缅边境已经不远了。马吉翔认为只要进入缅甸国境就可以保住身家安全,同他的弟弟 马雄飞、女婿杨在秘密商议道:“我等百千谋议,方得车驾幸缅。今从官相随又已至此。万一得有宁宇,上意必悔不早入蜀;在廷又欲持文墨以议我弟兄。今护卫平阳侯右协孙崇雅与我极为同心。莫若先示以意,使之妄传追逼,则乘舆今夜必兼程入关。伺夜半昏黑,车驾一 过关,便将从官尽劫,则东奔西窜,流离万状,必无有随驾者矣。”三人议定后即往告知孙崇雅。孙是靳统武的部将,本已感到前途黯淡,又有马吉翔的怂恿,乘机发一笔国难财,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这天晚上纵兵大肆掳掠。在夜色笼罩之下乱兵抢劫,连永历皇帝也未能幸免,光着脚上不了山,直到天威营等兵赶到,才在深夜窜到铜铁关(指铜壁关和铁壁关),随行的文武官员在流离当中又遭抢劫,苦不堪言;不少将士也在混乱当中若鸟兽散。二十六日白天到曩 本河,距缅关十里。黔国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关缅兵。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朝镇守云南的沐国公是缅甸当局熟知的人物,守关缅兵纷纷下马以礼相待。当他们得知随永历帝避难缅甸的文武有近两千人马,要求“必尽释甲仗,始许入关”。永历帝同意,“一时卫士、中官 尽解弓刀盔甲,器械山积关前,皆赤手随驾去”。这一举动曾经遭到一些忠于明室的人士的指责,认为自动解除武装是“堕缅人计”,“向使马吉翔、孙崇雅不暮夜兼程,则车驾入缅,护兵不散,犹易于出险而会两藩(指晋王李定国、巩昌王白文选),缅人不敢拘执,况敢 献清乎?”就当时形势而言,缅甸是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其当局接受南明皇帝入境避难而要求解除随行人员武装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朱由榔贪生怕死,在李定国等人还在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组织兵力抗击清军时,就在马吉翔之流窜撮下流入外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以为这 样清朝就可以放过他们,从而苟且偷安。
作为实权人物的李定国在兵力不足以保卫昆明时,对朝廷的去向可能作了不正确的决策。他没有坚持取道建昌入据四川,即便形势危急还可以顺长江而下同据守夔东的抗清义师会合,而赞成了马吉翔等人向中缅边境撤退的错误主张。然而,决策西撤并不等于同意流亡缅甸。 事实上他自己当时没有入缅,由他指派的护驾队伍靳统武所辖兵员也只是到关为止,没有跟随永历朝廷进入缅甸。当他接到靳统武的报告,缅甸当局禁止南明军队入境,永历帝下令随行人员自动解除武装后,“虑缅情叵测”,派高允臣赶去,企图追回永历帝和随行人员,不 料,高允臣一入缅境即遭到缅方杀害。从后来的情况看,李定国同白文选等一再出兵缅甸想把永历帝迎接回来,表明朱由榔的流亡缅甸根本未征得李定国、白文选等最高将领的同意。从复明事业来看,永历帝慌不择路地进入外邦避难,标志着旗帜半倒,给各地的复明志士在 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对李定国、白文选等人来说,既要在穷山僻壤的边境地区继续抗击清军,又要耽心在缅甸的永历帝的安全,弄得顾此失彼,心力交瘁。
朱由榔、沐天波和其他朝廷随行人员在顺治十六年闰正月二十六日进入缅甸以后,二十九日到蛮莫,当地缅甸土官思线前来迎接,永历帝赐给了金牌、缎帛厚礼。当对,黔国公沐天波、华亭侯王惟华、东宫典玺太监李崇实三人头脑还比较清醒,他们认为把朝廷命运完全置于 缅甸保护之下,万一缅甸当局态度发生变化,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经过商议后共同提出建议:“此地属缅边,尚未深入。我等若将文武将士一半随大驾(指朱由榔)入缅,以>>
中国哪些名人性鲁 鲁 班:春秋时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鲁 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鲁 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 峻:昌邑(今属山东省)人,东汉官吏、学者。专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东城人。家富于财,好施与,的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故过候,且求资粮,肃有米六千斗,以一半与之。瑜遂荐于孙权,独建议结刘备拒曹操。权甚重视。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东汉肃宗时的中牟令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鲁 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学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工到极为丰富的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和逻辑对象争论的历史情况。著作仅存《墨辩注序》。
鲁 瀚:清江(今属浙江省)人,宋代诗人。涉猎广泛,尤精于易,善诗。有林园二十亩,坞内有含笑花数十株,自号笑坞老人。
鲁 贞:元浙江省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 治: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明代画家。善画花卉、翎毛,美伦精巧,着色天然,饶有风韵,落笔潇洒脱俗,活泼有生趣。
鲁 迅:本姓周,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和革命家。文学著作主要有《呐喊》、《彷徨》、《野草》等。他的评论文章尖锐深刻地剖析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由此遭到了当时反动 的仇视。同时,他的诗作也非常出色,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充分表现了其满腔救国家于危难中的爱国热诚。他虽然没有加入 ,但却是中国 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朋友。
鲁仲连:齐国人,战国末期学者。不任官职,好持高节,坚持儒家道德观点,反对尊秦为帝,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其肯定事物的两重性,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
鲁伯能: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学者。博学强记,九岁通五经,日读万言。夜乘月光诵读达旦,生平以翰墨自娱,历官处州太守。
鲁宗>>
鲁姓三异堂号出自什么典故 鲁姓
堂号:三异堂
郡望:扶风郡
堂联:扶风世泽,中牟家声
《元和姓篡》记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鲁(山东曲阜一带),为辅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让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鲁国后征服了周围的夷国,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公元256年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鲁为姓。”
鲁氏起初在发源地发展,后在扶风(陕西咸阳)形成望族,史称鲁氏扶风望。
鲁姓名人,史不绝书,其最受氏人称颂的是东汉时期中牟县令鲁恭,字仲康,平陵(陕西咸阳)人,汉章帝(公元76年--83年)时任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县令,邻近各县蝗虫成灾,而中牟县却无蝗灾,上司来检查时,看到一只野鸡从小孩身边经过,上司问小孩为何不捉,小孩答:“雉鸡正在带雏,不能捉。”上司听了也不检查了。对鲁恭说:“蝗虫不飞汝界,德化施行飞禽,小孩有仁爱之心,此三异矣。”说完便回复上司去了。为纪念和歌颂鲁恭的德政,氏人以“三异”为堂号,以“扶风世泽、中牟家声”为堂联。
姓氏 鲁 是怎么出现的呢 或者说它的由来 现在鲁姓大多分布在哪省较多 一、 姓氏源流鲁氏的得姓,在众多的古籍中均有记载,其得姓始祖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 鲁姓出自于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旦有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周公当初被封在东方的鲁国,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辅佐周王,就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了鲁国以后,继续征伐周周围的淮夷、徐夷两地,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据说伯禽和姜太公同时前往封国,太公花了五个月就把齐国整顿就绪回报周公,周公惊讶地问:怎么这么快呀?太公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节,依从当地人的风俗,所以很快就使齐国的民心安定了。伯禽却过了三年才向周公回报,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他说:我改变当地人的习俗,制定了新的礼节,教会他们守三年之丧,所以来得晚。周公叹息说:鲁国将来必定要向齐国称臣了。为政繁琐,百姓就不会亲近;为政简易,百姓才愿意归附啊! 周公死后,其子伯禽先前已受册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初受封到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鲁了。 二、 迁徙分布起初鲁氏多分布在山东省。当时的鲁国,拥有非常广大的封地,包括现在山东省济阳县东南,到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的一带。早期的鲁姓人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到了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灭掉。被迫迁居下邑(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鲁姓人士也就逐渐向其他地区繁衍。今出现在浙江绍兴等地。 三、 郡望堂号 有史书记载的鲁氏的郡望堂号较少。后汉设置了扶风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一开始便光彩夺目的鲁氏,早在春秋时期就出了两位迄今仍被受中国人敬仰的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被后世举为土木工匠祖师的鲁班,和以义不帝秦而被传诵千古的鲁仲连。 鲁班,春秋末期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东城人。家富于财,好施与,的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故过候,且求资粮,肃有米六千斗,以一半与之。瑜遂荐于孙权,独建议结刘备拒曹操。权甚重视。鲁肃为人方严,虽在军陆,手不释卷,善谈论,又能属文,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东汉肃宗时的中牟令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 鲁丕:鲁恭之弟,东汉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学,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时名儒。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 鲁峻:昌邑(今属山东)人,东汉官吏、学者。专治鲁诗颜氏春秋,初举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鲁胜:代郡人,西晋学者、逻辑>>
1、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 ,元代著名回族政治家 。是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尤其是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
2、阿合马,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时期近臣之一。初为察必皇后之父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中统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书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财政,推行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灭亡南宋之后,继续在江南地区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激发大臣不满,导致武将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真金太子之命召唤并刺杀。
3、郑和,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 (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4、米喇印,中国清代顺治年间甘肃回民起义领袖之一。回族。原为明朝驻防甘州(今张掖)军官。素有勇略,清朝统一甘肃后,任甘肃巡抚张文衡标下副将,驻守甘州。他对清廷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深为不满。时清廷在各地推行剃发令,并严令军中剃发,自军官开始。
5、哈国兴,回族, 直隶河间人,清朝将领。哈元生之孙,哈攀龙之父。乾隆十七年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历任东川营参将。国兴也代将家,行兵有纪律。
常以先礼后兵之策行于边夷,故所至外夷辄与议话,而无识者往往构之。国兴卒於军,赐白金千,存恤其家,加赠太子太保,谥壮武。祀昭忠祠,图形紫光阁。文虎授陕西提标右营守备,从军攻木果木,阵没,从祀昭忠祠。复官次子文彪千总。
-赛典赤·赡思丁
-阿合马
-郑和
-米喇印
-哈国兴
1、李靖(571—649) \x0d\字药师,京兆三原人,隋唐名将,曾随李世民为唐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杰出贡献,封卫国公、代国公、尚书右仆射,兵书《李卫公问对》是他戎马一生的光辉总结。\x0d\\x0d\2、王恕(1416—1508) \x0d\字宗贯,三原北城人,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历官19任,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政绩卓著,德泽乡闾,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晚年著书立言,同其子王承裕创办三原宏道书院,成为“三原学派”创始人。\x0d\\x0d\3、马理(1479—1556) \x0d\字伯循,明正德甲戌年(1514)进士。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其学识和文章闻名全国,当时学者都将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所著《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一文,被传抄国外,朝鲜国将此文作范文传诵。 \x0d\\x0d\4、温纯(1539-1607) \x0d\字景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吏、工部尚书等职。《明史》载:“(温)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允称名臣”。他一生为创建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虽三朝为官而家无积,是三原古龙桥的倡建者。 \x0d\\x0d\5、孙髯(1711-1773) \x0d\字髯翁,祖籍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x0d\\x0d\6、贺瑞麟(1824-1893) \x0d\字角生,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18岁中秀才,后授业于关学大儒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朝邑杨树椿并称“关中三学正”。同治九年(1870)创立正谊书院。主讲正谊书院20年,学兼体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学之在成。他精于书道,行楷兼备,临潼华清池《乐善亭记》碑堪为代表。 \x0d\\x0d\7、于右任(1879-1964) \x0d\三原县城东河道巷人,1906年4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次长。1918年回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与孙中山的南方根据地遥相呼应。1926年与冯玉祥组织国民联军,击溃刘镇华部,解西安之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11月被迫去台湾。于右任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先后在三原创办了“民治小学”、“民治中学”,三原渭北中学(今南郊中学),三原女子中学。于右任不仅是我国近、现代民主先躯,而且是著名诗人和书法艺术家,被尊为“放翁”、“草圣”。他经过长期钻研,创立了《标准草书》,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大瑰宝。 \x0d\\x0d\8、茹欲立(1883-1972)\x0d\早年就学于三原宏道大学堂,1905年入中国同盟会,1931年2月任南京政府审计部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检察长等职。茹之书法造诣颇高,“精研汉书事例,喜临玩碑版”,专攻魏碑,后攻楷书,功力深厚,列名《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 \x0d\\x0d\9、谢德萍(1939-2000) \x0d\三原鲁桥人,文化部研究员,中华书院院长、中华书学会,“飞天”草书研究会会长。一生钟爱书法,遍临诸体而熔铸一炉,以敦煌壁画曲美流宕之意象独创“滚龙体”、“飞天体”。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览73次,足迹遍及英、法、日、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著作书法理论专著10余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德国降萨州博物馆以及上海美术馆都收藏其作品。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为其拍摄《墨海逐浪》书法片,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例。
官谦:明代长汀人,永乐年间任汝州知州,以恭谨慈爱著称。当时,州内百姓有许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后,安抚百姓,借贷粮种,减免劳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庙学。任职期满离去后,吏民都很想念他。
官廉(1443~1484),字汝清,明莱州平度人。
官廉12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学并成为廪生,19岁中天顺壬午科(1462年)乡试第六名举人,21岁成进士。初任工部主事,曾奉朝命到浙江督办营建宫殿所需的木材,因处置得当而“公私称平”。后改任户部主事,专管监督北京粮仓,革除了不少积弊。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直隶静海县贵戚侵夺民田百余顷,官廉奉命前往按治。他不避权贵,依法将田地判归百姓,以廉直而闻名。不久,又受命到直隶河间府赈济水灾饥民,他“多方筹划,晨夜罔倦”,拯救了数万灾民的生命,回京时,沿途百姓多泣涕相送。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直隶景州、阜平一带发生了皇庄侵夺民田百万亩的严重事件。明廷命已升任户部员外的官廉前往查处。管理皇庄的太监暗中派人告诉官廉,“如将田判给皇庄,必可高升。”官廉却愤激地说:“以数万百姓的生命换取一己之荣华富贵,誓所不为!”他坚持把田判归百姓,并上章建议朝廷改革皇庄收租太高之弊。同事者都怕侵害了皇室利益会遭不测之祸,官廉却慨然宣称:“我是户部官员,此案一切后果,全部由我承担!”由于当时皇庄侵民已成严重问题,明廷终于批准了官廉的建议,致使京畿百姓甚受其益。
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赉金兴学
勘田辨诬
——佚名撰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长汀人官谦,永乐年间任汝州知州,以恭谨慈爱著称。当时,州内百姓有许多流亡在外的,他到任后,安抚百姓,借贷粮种,减免劳役,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庙学。任职期满离去后,吏民都很想念他。赉(Lài 音赖),谓赏赐,赠送。下联典指明代平度人官廉,字汝清,由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性情刚介。景州等处有万顷民田,与东宫的庄田相接,被内侍(宦官)冒占,官廉受命去勘测、界定。内侍对他说:“如果把田划归我,我可以让你当讲官。”官廉答道:“用万人的命去换个官,我不干!”最后,把内侍占领的田地都归还给了农民
官宗礼少将
官宗礼(1911-1970),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底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商潢、潢光、苏家埠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
1932年9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途中经历湖北枣阳、陕西漫川关战斗,参加了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叁路围攻”和毛浴镇、通江战斗。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整顿扩编,任10师28团2营副营长。10月红四方面军组织宣达战役,红10师28团与29团一个营由左路进攻敌人。战斗发起后,28团迅速攻克镇龙关,歼敌一个营,并歼反动民团300余人。长征途中,任红4军卫生部总务科长,第12师参谋处管理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供给处处长。先后参加了阳明堡夜袭战、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等。1941年初,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供给处副处长。其后,受党中央指派挺进敌后到达山东,担任山东纵队3旅供给处处长,清河军区供给部部长,渤海军区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后勤部部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9兵团后勤部部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4分部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70年9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官俊亭少将
官俊亭(1917-2003),安徽省颍上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方面军第10师29团排长,第12师36团副连长、连长。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抗大第1分校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13团营长,胶东军区第5旅15团副团长、代团长。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广阳战斗、牙山保卫战、反投降作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第5师18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参谋长,烟台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胶东军区新6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32军94师参谋长。参加了孟良崮和解放青岛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94师副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94师副师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58师师长,第20军副军长、军长,1978年到1982年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1978年6月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1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杀人最多的名人将士?
本文2023-10-24 09:10: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