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史话古代天文学对太阳的持续观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 ”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史话古代天文学对太阳的持续观察,第1张

持续不断的太阳观测活动,使古人日益丰富着对这个天体的认识。事实上,商代的日食记录已足以表明古人在观测日食现象的同时,可能还获得了其他许多相关的知识。但如果认为甲骨文中的所谓"三焰食日"就是最早的日珥记录,那显然是一种误解。战国时期,石申夫与甘德曾经注意到,日食发生时日面边缘有像群鸟或白兔一样的东西,这应是最早的日珥记录。因为日珥是日面上不时发生的火焰状喷出物,它的形状很容易诱发古人的上述想象。 到公元前一世纪,京房在日全食时几乎同时观测到了日珥和日冕现象,他看到的日珥不止一个,而且把日冕描绘为从日面边缘向四面冲出的白云。因为有的日冕呈射线状,所以京房的感觉是十分准确的。 大约从公元前五千至前三千年,中国先民曾经创造出一种有翼太阳的图像,假如将这种图像视为日冕流光的记录,似乎并不是没有道理。很明显,由于日全食对于先民来说普遍具有恐怖的色彩,因此在这时看到的日冕现象必然会使他们对太阳的认识产生新的联想。 勒文斯泰因认为,有翼的太阳这种图像可能起源于日冕观测,而且明显带有亚述和波斯的特征。从形式上讲,它与古代中国的有翼太阳完全可以建立联系,因为后世流行的金鸟负日的神话,正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中国古代对太阳观测的另项成就是太阳黑子。一般认为世界最早的黑子记录出现在中国,那是指《汉书・五行志下》记载的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的一次观测结果,当时的描述是: "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对黑子出现的时间、形状、大小、位置都做了准确记录。这个传统在以后的观测活动中始终保持着,到明末为止,见于正史的太阳黑子记录已逾百次。 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历史十分悠久,事实上,在公认的公元前一世纪的记录以前,仍然有零星的材料可以填补这项空白。中古时代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日中出现了"王"字。战国时期,石申夫也观测到日中有立人之象,同时代的《山海经》则提供了日中有乌的传说,甚至有人怀疑早期文字"日"字中的一点即为黑子。 这些近乎神话般的猜想并非全无道理,我们在云南沧源崖画上看到日中有立人持弓而射的图像,这至少在形式上与石申夫的观测结果是吻合的,或许后羿射日的神话正源出人们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事实及由此产生的奇妙联想。另外我们发现,殷商先民在祈求日出时竟也使用了"乌"字,而类似的记载又可与有翼的太阳联系起来。或许这个传说具有双重的含义,很明显,如果先民们在日全食时对日冕的观测能够唤起他们对太阳生有双翅的想象,那么这种想象就只有在他们平时对太阳黑子的观测中得到证实,因为种形象化的黑子群很容易被误认为金乌或飞鸟形象。 中国古人对黑子的描述十分丰富。《天文秘旨》卷一云:"日生黑异,或黑靥、黑子、黑晕,或变王字,或变形,或变人,象人头,或变禽兽形。" 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圆形,如像钱、像李、像桃、像栗、像饼、像杯;一类是椭圆形,如像鸡卵、像鸭卵、像鹅卵、像瓜、像枣;另一类是不规则形,如像人、像乌、像飞燕、像飞鹊、像斗、像刀。从天文学的观点看,这三类对于太阳黑子的细致描述,可能分别记录了刚出现的黑子、双极黑子和大的黑子群,实际反映了黑子由发生、发展到消灭的三种不同形态。 同时从古人对这三种类型黑子记录的日期间隔分析,可以求出太阳黑子每11年重复出现的大概周期,这是与现代天文学统计颇为一致的结论。 欧洲人对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大大晚于中国,这主要是由于亚里土多德关于天体完美无缺的唯心主义理论长期禁锢了欧洲人的思想,从而使某些天象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甚至即使观测到了,也不敢相信那是事实。直到1610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完成了黑子观测之后,仍然有人认为那是行星走过太阳表面的结果。 比这更早的观测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初叶,但当时都以为那是水星或金星凌日。伽利略虽然已经注意到,黑子一定是在太阳的表面,或者至少像乌云一样靠近太阳,然而东汉时代的王充却已能近乎正确地提出,黑子是日中之气,这种理论在中国的产生时代或许比王充更早。

太阳在你眼中是怎样的存在?有人说自己的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温暖,有人说害怕太阳,因为它太过炽热。但是,不管怎样,太阳都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它看起来是没有那么友好, 但却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机会。但是,你知道吗?对于太阳,最开始的中国人民却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最开始的人类,也接受着太阳的照射,他们不懂得太阳的多种用途,但是他们知道跟随着最光明的太阳而行动。但是,这份对于太阳光明的崇拜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太阳就成为了当初人们心中最憎恨的存在。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你稍微读中国的神话故事,就会有一定的认知。

后羿射日,这大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了。在这个由当时百姓创造的故事中,太阳又在其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太阳的角色是非常邪恶的,十个太阳的出现,对于百姓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太阳的不仁慈,才会有像后羿这样的英雄出现,从暴烈中拯救百姓。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太阳不再是人们眼中神圣的存在,反而变得恶劣。

神话故事,你小的时候,可以从中看各种高尚的品格,但是如果你越来越年长,却还只能看得到品格,那你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其实我们应该可以看得出,太阳越来越不如之前受人崇拜了。而这个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生活。

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旱灾和水灾就成了阻碍百姓生存的自然灾害。同样都是灾害,为何旱灾受到人们的憎恨,而水灾却没有被人们改变形象写在神话里。这大概是因为这两种灾害的可不可以控制吧!水灾也可怕,但是,水灾却可以通过人们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可旱灾不行,一旦出现旱灾,人们能做的事情就太少的,也无法与这样的太阳做斗争,只能承受。在这种心情中,才会在神话中出现这种,可以射下太阳的英雄。

其实,对于自然灾害,很多时候人类都是没有办法的。即便是放到现在,我们依旧在尽力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但这还是在我们拥有众多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古人没有这样的选择,他们与太阳的斗争太过艰难,所以才会将这份心情寄托在神话故事中,以此来安慰自己,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古人其实是很勇敢的,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有机会,他们应该会像后羿一样,做那样的英雄。

一、典故之一出自楚国所作《山海经·海外北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二、典故之二出自战国列子的《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着手杖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他还是不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扩展资料 

一、作品鉴赏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

《山海经》对夸父的描述虽然简单,但关于夸父的死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渴死的;一说是被应龙杀死的。

二、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逐日

1 金乌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南朝 •梁•刘孝威《公无渡河》:“墙偃落 金乌,舟倾没犀泄。”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 辉散射脊霞开金针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据唐•冯翊《桂苑丛 谈•史遗》记载:“郑代,肃宗时为润 州剌史,兄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贞其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 织女,……曰愿丐巧耳。

乃遗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 三日勿语,汝当奇巧。”

“金针”,为女 子七夕之夜乞巧所用的黄金针,后用来比喻作诗文者之别有巧妙。金 •元好问《论诗》之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清•屈复 《题元遗山论诗后》:“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2 关于金乌的传说

古人认为太阳里有金**的三足乌鸦,而太阳之所以会日出日落,则都是由于这只“金乌”负载着太阳活动的原因。因此“金乌”也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

太阳以光和热温暖着大地,哺育万物茁壮成长,是天神的居所,人类的衣食住行均来自于太阳神的恩赐,对天阳神的崇拜成为天体崇拜的核心。然而大地万物只有鸟儿能够飞上蓝天,人们便将鸟儿作为沟通天界和人间的媒介神,金乌负日的神话产生了。

文献记载

“在《山海经》中有“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陵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也有多处关于帝俊之裔“使四鸟”的记述,如《大荒东经》中说“有葛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晏龙……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这也进一步说明这个时代的古蜀人是“崇鸟崇日”的。”

金乌的解释

金乌是太阳的别名。在后羿射日的神话中,后羿射中太阳后,太阳化为金**的三足乌鸦落下,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如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古人还有以“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述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又说:“尧。自开辟以来,太阳星原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 古人认为太阳里有金**的三足乌鸦,而太阳之所以会日出日落,则都是由于这只“金乌”负载着太阳活动的原因。因此“金乌”也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

太阳以光和热温暖着大地,哺育万物茁壮成长,是天神的居所,人类的衣食住行均来自于太阳神的恩赐,对天阳神的崇拜成为天体崇拜的核心。然而大地万物只有鸟儿能够飞上蓝天,人们便将鸟儿作为沟通天界和人间的媒介神,金乌负日的神话产生了。

文献记载

“在《山海经》中有“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陵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也有多处关于帝俊之裔“使四鸟”的记述,如《大荒东经》中说“有葛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晏龙……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这也进一步说明这个时代的古蜀人是“崇鸟崇日”的。”

金乌的解释

金乌是太阳的别名。在后羿射日的神话中,后羿射中太阳后,太阳化为金**的三足乌鸦落下,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如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古人还有以“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述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又说:“尧。自开辟以来,太阳星原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

3 金乌的典故

三足乌又称三足金乌,金乌,是一种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汉族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

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

居于日中,有三足。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

《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4 羿射九日文言文

《羿射九日》出自汉·刘安《淮南子》。

《羿射九日》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射九日》译文

而到了尧帝的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烤焦了庄稼禾苗,晒死了树木花草,使百姓没有可吃的食物。猰 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凶猛禽兽一起出来残害百姓。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杀死凿齿,在凶水这地方杀死九婴,在青丘泽射死了大风,又往天射落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貐,在洞庭斩断修蛇,在桑林擒获了封豨。这样,百姓都高高兴兴,推举尧为天子。

5 金乌是什么

简介

因为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的三足乌鸦,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如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古人还有以“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韩愈《李赠张十一署》诗:“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神话故事

上古帝尧时代,忽然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只晒得土地焦热,禾草枯干,因此造成可怕的大旱,人民苦不堪言。

帝尧向天帝祷告,请求援救。天帝就派了羿来帮助帝尧。

羿,又名后羿,是擅长射箭的神人。当后羿辞别天帝的时候,天帝曾赐给他一张红色的弓和一个白色的箭袋,袋里装满了箭。

后羿带着他的妻子姮娥来到了人间。姮娥,后来又称嫦娥,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帝尧见了他们,大喜过望,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并且要求立即施展神力,惩治一下胡闹的太阳。

后羿听了帝尧的恭维和请求,十分得意,当即取出天帝所赐的弓箭,走向广场,对准天空十个太阳中的一个,嗖的一箭,射了出去。起初,不见动静,稍隔一会,只见那个太阳猛地爆裂开来,火光乱迸,纷纷散落下一些金色的羽毛来。随即轰然一声,掉下了一团红亮的东西。人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硕大无比的金**的三足乌鸦,身上还插着后羿的那枝神箭。望一望天上,果然少了一个太阳,人们不禁同声欢呼,额手称庆。

后羿更加得意了,于是又射出第二枝箭,又一个太阳掉了下来,又一次引起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接着,第三枝箭,第四枝箭……一枝一枝的射上去,太阳就一个一个的掉下来,人们的欢呼连连不绝。空气立刻转冷,焦旱枯干的灾难,眼看就要解除了。

帝尧当然高兴极了。但是,当他看见天空只剩下一个太阳,而后羿射箭的兴致似乎还没有尽的时候,他急了,赶紧从后羿的箭袋里,把剩余的箭全部抽去。这样,才提醒了后羿,留下一个太阳,要不,成了黑暗的世界,可麻烦了。

这个神话故事,见汉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本经训》。

6 什么是金乌

三足鸟,亦称为金乌、赤乌,日之精(或为驾日车者),主要是侍奉西王母,是汉族神话中太阳之灵(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的三足乌鸦,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

形态为三足乌鸦,共有十只。它们住在东方大海扶桑树上,轮流由它们的母亲——羲和驾车从扶桑升起,途径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鸟次山、悲谷、女纪、渊虞、连石山、悲泉、虞渊。

后来金乌作乱,同时十个一起上天,使大地被烤焦,被后羿用神箭射下九只,只剩下一只。三足鸟也是高句丽最高权力的象征。

三足鸟亦是东夷民族的图腾之一。日本文化中的金乌:太阳,或是使者如贺茂健角身命之化身。

因受中国文化影响,其也多为三足乌鸦。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

成语:“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

典籍《素问·五脏别论》中提到心为阳中之太阳。

书籍《素问》的介绍: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素问》作为《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讨论的内容,除包括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外。

其医学内容主要有:人体解剖、藏象、病因病机、诊法、病证、养生、治则、运气、医学心理、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部分内容。

由于这些内容非一时一人之作,加之《素问》年代久远,辗转抄刻,篇卷散佚,版本流传不一,前后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今本《素问》主要为先秦、战国、西汉等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汇编,但其中《素问遗篇》显系唐宋之际的伪作。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该书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战国时期医学的成就,特别是用朴素辩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

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书名来源:

依据《素问》的内容来看,“素”字主要包含“纯净的”“质朴的”“日常的”以及“最小的组成单位”等几种含义。依据古代医家的注解来看,“素问”主要包含“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等含义,现代学者的观点基本与此相似。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那时的人们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与“浑天说”。

早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就对包容和孕育生命的天空和大地充满了好奇,运用无比奇特的想象力推测和演绎它们的形状与成分。到了东汉时期,张衡结合古人的智慧和自身的知识发明了观测天文的仪器——浑天仪。从那以后,人们才开始真正直观的了解起天空,天的样子在人们的眼中也变得越来越真实。

那个年代的天和地

张衡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对于天和地只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天圆地方,天覆盖着地。天上的阴阳两气互相转换从而形成了日出、日落,潮起、潮落。这种说法的不足很明显,天如果是圆的,它无法将四四方方的大地山脉完整的覆盖。

为了自圆其说,人们将过去的论调作了修改。后来认为天和地都是圆的,天和地就是两个碗扣合在了一起。这种新说法认为天和地都是中间高四周低,它们的高度永恒不变。

另一种说法则是不同的态度:天是圆球状的,地在天的中央,四周是水,大地浮在水上,天包着地,就好似蛋壳包裹着蛋黄一样。这一论调强调天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整个世界都是混混沌沌的,又称“浑天”。如果根据现在的科学来评判,后一种说法比前者令人更加信服,毕竟天空中掺杂着大量的杂质。但是也存在了月亮、太阳、星星起落的疑惑,但总的来说,这种说法成为了引领古代中国天文科学的指导理论。

“浑天”

当时而立之年的张衡在家中潜心钻研哲学、天文、数学等古籍,经过三年的刻苦研读,在天文、历算、阴阳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后来的浑天仪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累和沉淀作用。不仅如此,张衡热衷于浑天说的研究,对浑天说的传播起到了推广的意义。后来,张衡通过研究天体运行规律,根据浑天说的理论以及太阳、星星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发明了浑天仪。

“浑”是圆球的意思,所以浑天仪的外观就是圆球形的,中间由零散同心圆环组成。直径为13米,用铜制作而成,中心部位有轴贯穿。球上刻有二十八宿、星官图以及二十四节气、黄赤道、恒星圈、南北极等。铜球可以旋转,旋转的速度是通过漏壶滴水所产生的动力来控制。通过测试和观察,铜球的运转情况和天象一致,所以人们观察天象再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通过观察浑天仪就可以俯瞰世界。

人们对于天文探索的追求不断加深,从汉代到北宋,浑天仪又增加了许多道环。其中北宋的沈括取消了白道环,元代的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 ”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史话古代天文学对太阳的持续观察

持续不断的太阳观测活动,使古人日益丰富着对这个天体的认识。事实上,商代的日食记录已足以表明古人在观测日食现象的同时,可能还获得了其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