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中国古籍介绍和选读,谈谈对《史记的了解和看法》
忆古思今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人也一样有长短。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
1、你所说的把过去的年号事件记住只是最初级的东西,学历史的意义是在于借鉴历史,铭记过去,为现如今提供一些历史经验。
例如: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当台独分子说台湾本来就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当韩国人说东北是韩国的时候,你一定很气愤,但是你不了解历史的话你也就只能气愤。
比如当初清政府闭关锁国,关起门来不与世界交流,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我们才要改革开放,要与世界接轨。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
改革开放之初不注重保护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发生了很多重大灾害,1998年的特大洪灾原因之一就是滥砍滥伐。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现在才开始注重保护环境,并一直实行下去,这些就是历史发展得出的经验。
2、活在当下没有错,但不能忘记过去。历史上的918事变能忘记吗?南京大屠杀这些能忘记吗?清朝末年的割地赔款能忘吗?这些都是国耻,这些事件在鞭挞着我们前行。
传统文化能忘记吗?忠孝礼仪能忘记吗?没有这些,哪来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历史并不是说只是某一时间发生了什么东西。还包括文化史、风俗史、军事发展史等等,即便是一个家族,也有自己的族谱,记录着自己家族的过去。历史是一个总的称谓而已。
3、学习历史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做事方法。百家讲坛上面有许多的教授学者的视频,去研究古人的智慧、管理方式、行事风格等等,也有很多具体的事例,你可以看看。至于学历史的就业面狭窄,这只是相对而言。毕业之后可以从事行政上的文字工作,也可以考公务员从政每年各省市政府都会去211以上大学选调一些高学历人才充实干部队伍,如果是文科生,一般会先安排在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或者担任领导秘书,事业单位历史研究员、还有科普、历史性质的新闻媒体,或者博物馆等地方都可以去,再不行也可以当一个历史老师。
你所谓的只会背书的那种只不过是靠死记硬背而已,并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为什么会发生?历史大背景是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还是偶然事件?这对历史影响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些他都没有去想,并不算是真正的学习好了历史。
学完中国古籍介绍和选读,谈谈对《史记的了解和看法》
本文2023-10-24 09:29: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