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的师傅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太上老君的师傅是谁?,第1张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给大家的印象,应该就是宝贝非常多,手下的仙童、宠物什么的,本领也都很厉害,那么太上老君的师傅是谁呢?太上老君的师父到底来历有多厉害?

太上老君的师父其实是鸿钧老祖,鸿钧老祖一共有三个徒弟,太上老君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那么太上老君的师父是什么来历呢?

太上老君的师父其实就是鸿钧老祖。鸿钧就是“大道”的显化的化身,是“天道”的代表,三清,女娲,二佛等大罗金仙的指引者与监督者。

并且书中载通天败走之后遇到鸿钧之前,有过话说:“不如重立地水火风换过世界,不过这事还得秉过老师”。

可见鸿钧的徒弟能创造天地宇宙,且还得禀告鸿钧后方可再造乾坤,要同意了才能施展造化,那鸿钧是什么样的存在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即使是女娲和东皇太一,也要敬鸿钧老祖三分,因为鸿钧老祖才是大道的化身,一切的开始。那么这一切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呢?

其实有一首民谣将这一切的关系说的非常清楚:

先有鸿钧后有天,神魔更在仙佛前。

盘古挥斧开天地,鸿蒙初分日月现。

刑天争位丧性命,共工怒触不周山。

东皇太一御万妖,女娲炼石补穹天。

夸父逐日不可及,精卫填海何时完。

神农救世尝百草,燧人取火暖人间。

轩辕神剑斩蚩尤,定海神针镇海天。

仓颉灵心巧造字,嫘祖养蚕抽丝茧。

伏羲八卦称神数,后裔神弓千秋赞。

吴刚伐桂广寒宫,嫦娥奔月为仙丹。

三教共尊封神榜,西岐朝歌刀兵见。

楚王女神巫山会,王母宴帝昆仑山。

庄周梦蝶惹情思,望帝啼血化杜鹃。

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红颜一开颜。

老子一气化三清,佛陀舍身入涅盘。

隋侯救蛇得宝珠,卞和献玉躯体残。

神人相配遭天罚,孝子一怒裂山川。

灵石万载育心猿,三界震惊五行乱。

玄奘西行求真经,劫难历尽十四年。

修得正果播天下,万里神州万世传。

地水风火凭造化,六道轮回岂无边。

无限神通非自夸,神魔仙佛实笑谈。

炎黄皆非寻常人,中华岂只五千年。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太上老君是谁?

 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道祖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或称太上道君、无极道祖、学者称为老子并与庄子并论,民间称老君爷。

 太上老君为春秋时楚国人,名李耳,据老子内传记载:「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重耳。生时即白首,故号老子」道德经谓:「老子之父姓李名无果,母尹氏,名益寿。」

 老子身形甚为奇伟,据神仙传谓:「老子身长八尺八,**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礼,日角月悬,鼻双椎,耳有三门,三把十文,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老子为道家始祖,道普称老子为「玄玄皇帝」。历代帝王对老子都有所封,唐书记载:「唐高宗乾封元年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二年加封为大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八年改称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更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武则天称帝时改称「老君」,到了宋代始称「太上老君。」

 据烈仙全传云:「唐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三件白衣父老,呼善行曰:为吾语天子,吾为老君,即其祖也,高祖因立庙,高宗追尊玄元皇帝,明皇为注道德真经,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京师玄元宫,诸州号紫极宫,寻改西京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皆置学生,尊号曰太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老子被奉为神明。

 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

 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犹如否认上帝的存在就不是基督徒一样。

 据宋观复大师谢守灏《太上混元圣纪》说: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谢守灏认为以往的太上老君记传率多疏略,如司马迁《史记》.班固《古今人表》.刘向《列仙传》.嵇康.皇甫谧之叙高士,葛稚川《神仙传》.及以后之《集仙传》.《总仙传》,皆蔑裂百不具一,还认为尹文操编圣记八百二十章,贾善翔传犹龙析为百篇,虽记述颇详,而枝蔓旁引,首尾失次,其间取舍,未免乖违,二三其说,览者迷惑。因此他编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仍序历代崇奉之事,编为圣记,冠以年谱。若夫五太之初,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载籍叵详,今始纂书史所载老君应世之岁月,述其年谱。道教认为太上老君是无世不存在的.屡世皆为王者之师,故《太上混元圣纪》从元懐肇始记起。简述如下:

 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号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天皇时老君应运降迹,与天皇为师,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老君正方圆上下之形,定洪荒朴略之状,配四海于四神,付五行于五帝。

 地皇时,太上老君屑迹下降,与地皇为师,分配刚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圣力无穷,神功靡测。万木甲坼,万草勾萌,羽族毛群区分于兑离之位,蚧虫鳞类支分于坎震之宫。

 人皇时,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号盘古先生,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脉,一万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离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将,出孕于火风。

 伏羲时,太上老君降世,以道弘济,降迹为师,号郁华子,教之以画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书契之文,制之以代结绳之政。

 祝融为火德之祖,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时老君降济阴,号广寿子。教民陶治。

 神农(连山氏)时,太上老君救时屈己.下为帝师,号传豫子。仞之于五运,分之于时,助之以正方机,明之以济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移蒉桴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范金合土,燔黍擘豚。制来耜以济兆民,作疏治以利万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黄帝(有熊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黄帝向老君屈膝而问道。当时蚩尤作乱,老君化鱼鳖为兵士以助黄帝,变云霞为神只潜扶军阵,能弭兵于涿鹿,偃戈于阪泉。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少昊(金天氏)时,太上老君乘九龙之辇,复降于崆峒山,号随应子。一号太极先生,为少昊之师。说庄敬之典,教之顺时迎气,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鸟,官理分九鹰以统百师。景合璧以表灵,风衔图而示贶。悉由至道,彰此帝谟。

 颛帝(高阳氏)时,太上老君降于衡山,号赤 。为帝师,教之解纷塞兑。治国安民。涤荡九黎,陟明八凯。布龙野紫髯之凶丑,布蛇身赤发之渠魁,力拔不周,首触山碎,天低西北,致日月之西行;地业东南,使江海东注。追呼六甲,役御百灵;训之以微言之经,教之以大顺之道。

 帝喾(高辛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敷道布化,济代为师。谈黄庭之妙言,隐日遁月;称录图之嘉号,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命,作六英之乐。封勾芒以佐苍帝,敕蓐收以翼白方。封岱岳而印金泥,照寰区而开玉镜。饮太活之井,游不夜之乡。

 帝尧(陶唐氏)时,太上老君降世为师,居姑射山,号务成子。讲玄德之经道,以治国于玄化。帝舜(有虞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河阳,号尹寿子。太上谈无为之理,讲离合之经。三苗克悛,四罪咸服,百揆时序,五典谨徽。怀明神之珠,赐照华之王。

 夏禹时,太上老君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太上克匡王道,爰作帝师。谈德行之经,行为国之法。

 商汤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太上权离左极,下为王师。说长生之经,体自然之道。

 老君虽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懐,托孕于玄妙玉女④,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

 这是最早的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记传。

 辛纣时,太上老君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

 周武王时,迁老君为柱下史。

 周成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大秦竺干等国,号古先生。

 周康王时,老君复归于周,号郭叔子,复为柱下史。

 周昭王廿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廿四年老子传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于喜宅南小山上升天。廿五年复分身降于蜀国李太官家。廿七年老君会尹喜于青羊肆,将坎化胡。远适流沙,长移犷俗,及身毒罽宾之国,教烦陀阿柱之王。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也。

 周穆王四年,老君复降于中国,东游扶桑会大帝,校集群仙,遂游西海至苏邻国,号为大光明使,寻即复升天。

 周夷王时,老君与玄古三师降于蜀绵竹山之三学山,授李真多以飞升之道。

 周历王廿一年,老君降于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周宣王四十三年,老君降于渭州,告宣王以岁抵北迁,言周将衰。

 周平王卅三年,老君复出关屉化诸国,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讫,复还中国。

 周定王时,王问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对以中岳有古先生,即予是也。

 周敬王十七年,孔子谓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博古赅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明年遂与敬叔俱至周见老子。

 周夷烈王二年,老君襄秦,秦献公授馆致礼,问于历数,老君遂出散矣。

 周显王八年,老君东还,游赤城蒙山,重过扶桑,较集群仙,已而隐于景山太室少室。

 周赧王九年,老君与尹喜诸仙西游女儿瞿头天柱,复出散关,遂升昆仑,还紫微上宫。

 秦始皇廿八年,老君降于楼观南之老君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符。

 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经》。

 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再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汉安帝永初二年,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刘图校定天下簿籍,因示菲福报应之事。

 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之鹄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箓;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植之法。

 汉桓帝永寿元年,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斗削死注生之法;又授以制六天斩邪文。

 汉灵帝光和二年,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及三箓七品斋法劝戒法轮转神入定等经。

 后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箓七十卷。

 太武皇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

 隋炀帝太业十三年,老君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

 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今唐得圣,治社。

 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老君降于殿上,权大力等依所见图写为瑞象。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则天武后文明元年,老君降于虢州皇天原,命邬元宗令传言武后不可革命。

 玄宗皇帝开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兴寺,隐景于佛殿柱中,宛如刻画,削洗愈现。开元廿九年,老君降于丹风门外,语田同秀曰:我昔日入流沙,藏一金灵符在尹喜旧宅,可奏帝取之。天宝二年上老君尊号大圣祖玄元皇帝,七年上老君尊号圣祖大道玄元皇,十三年加上老君尊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天元皇帝。

 懿宗咸通十年,庞勋领三千人欲劫夺太清宫,时士庶数百余家在宫避难,咸见老君乘空天行,须臾黑雾昏曀,贼迷路自相蹂践,庞勋亦溺水死。

 宋真宗皇帝大中祥符七年,上老君尊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徽宗皇帝政和二年,老君乘白马驾祥云降于茅山玉晨观,授梁光映加句《天童经》。

 《混元圣纪》成书于宋,故截止于宋。作者引述多种古籍,其中往往说法不一,互相抵触,甚至对老君之历代为帝师的说法也不一致。葛洪《神仙传》曾说:老君历代为帝师皆碎书,不出仙传正经;又谓不应背澄清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说耳。唐昊天观主尹文操则著论驳之,……殊不知开辟之始,因学而得道者,必有自然圣降而为师,随机传受焉。《定志经》云,昔

 天尊造人慈之初,行应自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撰集成经,以教将来尔。由是观之,则老君自然学道而世世为师,亦何疑焉。既是大慈之父,亦何辞舍尊就卑.和光臭浊乎。虽然如此,但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这里须加说明的是,关于道教的至尊天神,经书中还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一说以太上道君(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但以后统一于三位一体,老子一懐化三清之说。关于后两说的出现,将在谈道教的神仙系统时再加介绍。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 编  著:合明子隐芝内秀 卷  数:一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是字号 涵芬楼本第533册 新文丰本第28册 三家本第17册 道藏提要:编号756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摄养经 第23册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原题「合明子隐芝内秀注」。隐芝内秀疑为晚唐道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本书有经有注。经文分三篇。上篇解说「元道」之义,中篇言修习元道之法,下篇言修习元道所应戒慎之事。大旨本于老子之说,阐述清静内修而求长生久视之道。注文引述《道德经》、《升玄经》、《阴符经》、《黄庭经》、《中黄经》、《女仙经》等道书。解说原经清静内修之旨,但加入三丹田及三一之说,重在发挥内丹家存神固炁,归根覆命之道。其说大旨符合经义。参见《太清元道真经》条。

先是三清,然后玉皇大帝,四御天帝,诸星曜神,琼台女神,文化之神,忠武战神,地方俗神等。

1、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

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2、玉皇赦罪天尊是众神之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帝统御所有仙佛神圣、人龙兽异、妖魔鬼怪,总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吉凶祸福。玉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昊天上帝,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天,民间尊称为上天、苍天、昊天、皇天、天帝、天公、老天爷等。

3、四御是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后土娘娘)。

统御万天的昊天玉皇上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统御万类的东极太乙天尊青玄上帝、统御万雷的西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合称为六御(六合),代表宇宙广袤无限的空间。此外还有东王公、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等天帝。

4、诸星曜神:

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接引众生,超离诸苦;

四方之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南斗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贪狼星君,巨门星君,禄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贞星君,武曲星君,破军星君;

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5、琼台女神:

王母娘娘:女仙领袖,理宇宙之阴气,养育天地;

碧霞元君:泰山女神,掌管人间善恶,普济群生;

妈祖娘娘:中华海神,保护航运,尊称天妃天后;

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骊山老母,紫虚元君,眼光娘娘。

6、文化之神:

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禄,护佑文风昌盛;

大魁星君:司职考试功名,庇护独占鳌头;

天枢上相: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魏征,文天祥,刘基;

中华十圣: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

儒家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诸子圣人:孙子,墨子,鲁班,邹衍,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颜廷利,韩愈,包拯,朱熹,王阳明。

7、忠武战神:

真武大帝:道教战神之首,涤荡宇内妖魔,明朝保护神;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统领雷部诸将,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关圣帝君:神武善战,协天护国,扶正保民,驱邪除恶;

护法四帅:赵玄坛,关帝君,马灵官,温元帅;

王灵官:道教第一护法神;二郎神,托塔天王,三坛海会大神;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水神,火神;

中华名将:伍子胥,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张飞,冉闵,秦琼,尉迟恭,岳飞,徐达,戚继光。

8、地方俗神:

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神,土地公,山神,水神,河伯。

地方特有俗神:东北五大仙,,兰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镇江三茅真君,苏州张吴王,温州杨府爷,福州临水夫人,漳州开漳圣王,潮汕三山国王,台湾国姓爷,河南冉闵天王,海南冼夫人,香港黄大仙、南安广泽尊王、惠泽尊王等。

9、上古诸神:

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之祖,创造万事万物,元始天尊的化身;

女娲娘娘:大地之母,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

三皇五帝:轩辕黄帝,伏羲,炎帝,少昊,颛顼;

创世之神: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

四方天帝:昊天玉皇大帝,紫微太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真武荡魔大帝

四大帝王:唐尧,虞舜,大禹,商汤。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参考资料:

-道教

道教创始人是老子李耳。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久视,万古常存而成为神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扩展资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参考资料:

:道教

道教网:道教的思想渊源介绍

菩提老祖。

天庭之中比孙悟空要厉害的人非常的多。像太上老君就是其中的一位。太上老君手中金刚琢就是非常了不得的宝贝,孙悟空第一次被捉拿就是被金刚琢所击中。孙悟空被捉拿后被琵琶锁困在了斩仙台上面,用刀砍剑劈,雷电轰击都无法解决孙悟空。后来没有办法才将起送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疑惑的点,那就是太上老君将孙悟空身上的琵琶锁去除了。

  琵琶锁加在孙悟空的身上让他法力全失,那么为什么要在放到八卦炉中炼的时候去除第一琵琶锁的存在并不影响孙悟空被炼,第二有了琵琶锁的存在才能让孙悟空不会跑走。所以根本解释不通太上老君的做法,所以推测太上老君完全是为了拯救孙悟空。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原著中寻找到答案,接下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太上老君之所以要救孙悟空是看在他师傅菩提祖师的面子上,孙悟空是太上老君的徒弟这一点是少有人知的。太上老君曾经和菩提祖师接触过,所以知道孙悟空的来历。菩提祖师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道家中人,而太上老君有事道家的开创祖师,所以从某种程度上面来看,孙悟空和太上老君是有联系的。那么为了保护孙悟空这才会让太上老君在捉拿孙悟空的时候放了那么多的水,甚至还给孙悟空送了一个顺水人情—火眼金睛以及不怕火炼的本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