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传说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传说故事,第1张

美丽的传说总让人印象深刻,遐思无限。传说赋予景点丰富的内涵,景点又让传说得以广为人知。这里有上至天神、下至百姓、远至中古、近至明清的神话传说,可以领略景点风光之外,还能体会古话今景的相映相谐。

名著《西游记》是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一部神话小说,近年来以该小说为题材影视、动漫、游戏作品大量涌现,成为高影响力文化符号。小说主角孙悟空的诞生地花果山(十洲祖脉、三岛来龙)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本人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成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试析《西游记》之花果山的真实地点》、《黄岭、廉泉详考》。经严密考证,按原著地理信息与特征,可以明确大圣祖地花果山为广东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亦是岭南第一名山黄岭,为宋代堪舆大师赖布衣南下寻找到的皇家龙脉之山。

连云港、顺昌、娄烦与原著不吻合。

仔细阅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在小说的前三回给出了花果山的具体地理特征与信息,加以研究即可在中国的版图上找到花果山。

小说第一回,当猴王离开花果山去寻找老师学艺时,猴子们摘来了水果为他送行,水果里有龙眼、荔枝、林檎,这里我们可以嗅到浓郁的岭南气息,原文:“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

《西游记》第一回对花果山的描述中有诗曰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百川汇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前几句表明花果山附近既有海也有江,为江河出海口。最后一句,百川汇处表明花果山附近有大量的河道,珠江口有大量的河道,能与吻合,袁世凯在指派他人考证其与东莞人袁崇焕有亲缘关系时曾提及袁崇焕的家乡在擎天一柱附近。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与这两句诗吻合,这两句诗句可以排除山西娄烦等所有内陆省份城市。

按照书中内容,花果山在东洋大海边,为一座滨海的大山。第一回言:“东海之处耸崇巅”。在《西游记》里,东海是东洋大海的简称,书内的文字表述是东洋大海,书内并同时出现了西洋大海、南洋大海并分别在各回中简写为西海、南海。如第三回“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第十四回“却说那悟空别了师父,一筋斗云,径转东洋大海。”,第二十六回“ 好猴王,急纵筋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第二十七回“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第二十八回“却说那大圣虽被唐僧逐赶,然犹思念,感叹不已,早望见东洋大海那行者将身一纵,跳过了东洋大海,早至花果山。”。第一回“忽行至西洋大海”,“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第五十七回“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沙僧一驾云离了东海,行经一昼夜,到了南海。”。而且各海是连通在一起的,第五十七回“水通西北海,浪合正东洋。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洲岛各仙宫。”;一般认为东海是现在华东对开海面,如果这样的话,则西洋大海(西海)并不存在。学界定义青海湖为西洋大海(西海)是很荒谬的。翻阅古籍可以看到东洋大海是以雷州半岛为分界线,半岛以东洋面为东洋大海,以西为西洋大海;相关的古籍如《南海志》、《岛夷志略》、《东西洋考》、《星槎胜览》、《殊域周谘录》等。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为东海鱼珠,该景指的是珠江口上的一块礁石,可看出东海指的是广东省的海域。发现东海(东洋大海)指的是广东省的海域是研究该课题的突破口与关键点。

研究孙悟空的行踪可以看出花果山西北向过海数十公里外是陆地,有一天,猴王划着木筏西北向离岛登岸去寻找老师学艺。第一回:“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猴王使用竹篙,说明花果山小岛与陆地之间的海是竹篙可见底的浅滩,古代的海平面比现在略高数米,东莞市内出土了大量贝壳,证明古时候的东莞地区是大面积的海洋浅滩,目前的东莞主城区在宋代仍有多处为泽国,后来,沧海桑田,海平面略为下降,浅滩变成了稻海蕉林。这一点,东莞的大岭山森林公园是吻合的而福建顺昌并不吻合,因此可以排除福建顺昌。

小说的第三回里,孙悟空学成回岛后,飞去东面200里外的城市里取得大量兵器给山里的猴子们。第三回:“四猴道:‘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这一点说明花果山以东隔海200里外是大山,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东面200里外是惠东山区一带,与小说吻合,而毛泽东提出的连云港则与这条不吻合。这一点可以完全排除包括江苏连云港在内的所有华东沿海地区。

第二回中,孙悟空向北飞去一大山里剿灭混世魔王。原文是:“告上大王,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北面数十公里之外是南昆山与罗浮山,能与之吻合。

花果山内还必须有泉水与山洞,猴王带着猴子们顺着泉水到了水帘洞,按小说内容,水帘洞的特征是洞口很小,仅容猴子们钻进去,有一回沙和尚来花果山,甚至没有找到水帘洞,而洞内很大很深,洞内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并于东海连通,同时洞口朝北(太上老君两次赴水帘洞招安孙悟空,均面南而立)。大岭山森林公园内有大型的泉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大岭山内一直传说有一神秘山洞,洞中原来是个石林,石头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洞穴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石林延绵20多公里。抗日战争期间,东江纵队曾发现此山洞,林场职工也曾进入过洞中避雨歇息,后来却再也未能找到它。《东莞县志》中亦有载,言大岭山森林公园内有石洞,在石崖旁,洞口小,仅容一人进入,洞内深数里以上。这段文字与《西游记》对水帘洞的描述吻合度极高。大岭山有许多泉水涌出,可以看出这山的空心的。第一回:“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第三回:“四猴道:‘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界’”。笔者为寻找这个山洞付出了艰辛努力,多次组织探险队进山寻找,最终,在大岭山镇大环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老年村民指认,在位于大岭山森林公园北坡的大环村老虎岩水库上方找到一个山洞的入口,洞口朝北,三十年前村民曾经进洞,并在里面走了很远的距离并在洞内听见海上船的声音,估计该洞与珠江口的龙穴岛连通,但是由于洞口塌陷,探险队进入山洞约十米后便无法前行,洞内有泉水流出,该山洞为水帘洞的可能性非常大。

走进大岭山森林公园,我们还可以发现大岭山山区各庙内供奉孙悟空。如大岭山观音寺、马山庙、水濂山古庙均供奉有孙悟空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成千上万珠三角地区乡民会带了香火、贡品来这些寺庙前祭拜斗战胜佛诞,这在国内外各庙宇中是罕见的。

按《东莞县志》,黄岭为岭南第一名山,位于城南三十五里,如此,岭南第一名山黄岭(黄旗旗峰)当为今之大岭山森林公园而非东城区一处小山包,这一点与《西游记》开篇即表:“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相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各项特征与名著《西游记》之花果山完全吻合,是明确无误的大圣祖地、十洲祖脉、三岛来龙,这一独有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统战资源值得我们去关注与开发。 清朝嘉庆初年,海盗在珠三角沿海一带活动频繁,其中以海盗“红旗帮”首领张保仔较为人所知。当年张保仔海盗势力雄踞东南亚一带海域,其匪巢位于珠江口对出附近岛屿。相传张保仔经常在虎门海口袭击侵犯各国商船和渔民,抢夺财物并藏于附近岛屿,后来有海盗私藏财宝于赤岗以北的山洞中,但最终未能瞒过张保仔,财命皆丢。

据说,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东江纵队在赤岗以北大山一带伏击日军时也曾发现此山洞。洞中原来是个石林,石头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洞穴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石林延绵20多公里。如今的“石洞”之名亦由此而来。听说,广州军区早年的军事地图中亦有此洞的位置标识,前几年曾指派军事人员来复寻,可惜一无所获。早些年,林场职工也曾进入过洞中避雨歇息,后来却再也未能找到它。此洞时隐时现,故此又称其为“隐洞”。

如今,大岭山森林公园已成为人们游玩健身的好去处,说不定有一天,哪位有兴趣、有运气的游客也能找着这个“隐洞”呢! 在通往茶山顶的登山步行道上,了望山林的同时,可一览石景。一路上,随着步道走势的改变,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见不远处山顶上形如蟠桃的一块大石。

话说,王母娘娘在瑶池大开“蟠桃盛会”,齐天大圣孙悟空未受邀请就驾云来到瑶池,参加盛会。只见那里琼香缭绕,瑞霭缤纷;五彩描金桌,千花碧玉盆;珍馐百味般般美,异果佳肴色色新。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心想,如此“蟠桃盛会”竟无邀请本大圣,一怒之下,使了个神通将正在筹备宴会的众人定住,抱着酒,坐上殿中主位,品尝起满殿的佳肴美酒,还肆意将主位桌上一大盘献寿的蟠桃推倒。传说,那盘蟠桃乃是玉帝在其天宫后园亲自栽植的一株蟠桃,九千年一熟,人吃后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玉帝亲自挑选蟠桃献予王母娘娘,以祝愿王母与天齐寿之意。蟠桃仙品,异于常果,落地化石。被推倒的那盘蟠桃里的其中一颗飞出瑶池殿外,穿越云层,落到人间,落在石洞茶山山脊上,蟠桃便化成大石。蟠桃虽已化成石头,但仙气尚存。相传,人们只要在王母娘娘诞辰那天,虔诚参拜灵石,便可以获得王母娘娘的保佑。如今,那块大石屹立在大岭山森林公园茶山山脊当中,远看就象一个仙桃,人们把大石称作“献寿桃”。 “献寿桃”之遥,可望不可及,往茶山顶的登山步行道途中可直达另一大石脚下,大石上插着一支旗,这就是传说中的“插旗石”。

明朝末年,珠三角沿海一带连年发生灾荒,官府欺压百姓,地主为富不仁,赋税和徭役苛重,弄得民不聊生。为反抗官府和地主的压迫,很多义气之士集结在虎门海口以北一带山中,扎寨安营,从此落草为寇,并在山腰大石上插起大旗,高呼“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其中,石洞一带的一个山寨据点树木高大参天,树冠交错密集,山与村之间只有一条小道,弯弯曲曲,连绵几公里,一直延伸到现今的九转湖一带。山寨哨岗就设在九转湖入口处,义士把守住入口,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如今,站在石洞山上远远望去,一块大石和上面插着的大旗仍然隐约可见。走近细看,大石上一个深约1米、直径约10厘米的小孔赫赫在目。当地村民就把那块大石称为“插旗石”。 在观音寺旁有一道清泉,名为:“神仙水”。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方圆十里都没有水源,村民为了生存都陆续向远方迁徙,久而久之,仅剩几户人家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因为他们都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一切都会变得欣欣向荣。

这些淳朴的村民得以生存,都是因为二十里外的一片翠竹林。每天傍晚人们都会带上盛器去接次日竹叶上的露水。

某日,一位天神奉玉帝的旨意到人间视察民情,考究民风,玉帝告诫:神仙下凡,不得擅自施法。当时,天神路过此地,看到一位旅人昏倒在路上,已经奄奄一息,天神心感怜悯,但又不能违反天条,擅用法力。就在着急之际,取水回来的村民正好发现这位旅人,为了救他,村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盛器里的水给他喝。在村民的抢救下他终于醒过来,可他还需要连续十天喝水才能康复。善良的村民宁愿自己少喝水、不喝水也去施救。村民的善举感动了天神,天神奏报玉帝。

玉帝听后,自言自语:“善有善报”,并立刻下令将大山劈开,还请来观音娘娘洒下甘露。就这样,连续不断的山泉就从山上汩汩流下,泉水仙气十足,清甜可口,长时饮用,能够永葆青春,延年益寿,人们称此为“神仙水”。“神仙水”流淌过的地方,万物滋养,树木茁壮生长,树根相互交错,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密不透风,保全着仙泉的灵性。人们只能闻泉水之声,不见泉水之径,故此泉水又名“隐泉”。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纬22°39′-23°09′。最东是清溪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接壤; 最北是中堂大坦乡,与广州市、惠州市隔江为邻;最西是沙田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隔海相望;最南是凤岗雁田水库,与深圳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东莞市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最东是谢岗镇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接壤; 最北是中堂镇潢涌村大坦组,与广州市、惠州市隔东江为邻;最西是沙田镇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海相望;最南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龙岗区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市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走廊中西间。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行政区划(辖4个街道、28个镇)

  东莞人民大会堂

  1985年,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消东莞县建立(县级)东莞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是全国三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直属广东省。 广东省东莞市下辖28个镇和4个街道;镇(街道)下辖440个村和156个社区;村下辖若干村民小组,社区下辖若干居民小组。镇办事机构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机构为街道办事处;村办事机构为村民委员会,社区办事机构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截至2011年1月1日,东莞市辖32个(镇)街道;其中包括4个街道(莞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28个镇(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横沥镇、桥头镇、谢岗镇、东坑镇、常平镇、寮步镇、大朗镇、黄江镇、清溪镇、塘厦镇、凤岗镇、长安镇、 虎门镇、厚街镇、沙田镇、道滘镇、洪梅镇、麻涌镇、中堂镇、高埗镇、樟木头镇、大岭山镇、望牛墩镇)。 东莞市区由莞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组成;东莞市人民政府驻东莞市南城街道胜和社区,鸿福路99号。 

  城市人口、面积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220237万人(东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由hugao1999贡献)。东莞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城市语言

  东莞市境内流行粤方言和客方言。粤语区面积、人口均占全市的绝大部分,客方言主要通行在东南部与惠州、深圳相邻的丘陵地带,约占全市面积的18%。在32个镇街中,纯粤语镇街有石龙、长安、沙田、洪梅、道滘、麻涌、万江、中堂、望牛墩、石碣、高埗、大朗、寮步、茶山、企石、石排、常平、横沥、东坑、桥头等20个。兼有2种方言的镇街中,莞城、东城、南城、厚街、虎门、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等9个镇街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讲粤方言;清溪、凤岗2个镇大部分讲客方言。全市仅樟木头是纯客方言镇。

  城市精神

  厚德务实 海纳百川

  城市气候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1996~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231℃。最暖为 1998年,年平均气温为236℃;最冷为1996年, 年平均气温为227℃。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78℃(出现在1999年8月2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1℃(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日照时数充足,1996~200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37小时, 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其中,2000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0595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6%;最少是1997年,仅有15581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35%。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1996~2000年年平均雨量为18199毫米。最多为1997年,年雨量20740毫米;最少为1996年,只有15474毫米。

  城市水文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博罗县、惠阳市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新开河口,有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龙分出南支流后,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的支流汇流,经市境石碣、高埗、中堂、麻涌的大盛注入狮子洋;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峡口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三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流经石碣、莞城、道滘、厚街、沙田于泗盛注入狮子洋。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矿产资源

  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动植物资源

  东莞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型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东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134种)、甲壳类和多种贝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树类114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类40多种、野生中草药89种。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8门110属。

  东莞经济

  东莞夜景(19张)2010年东莞GDP达到4246亿元,同比增长103%,经济规模国内排名第二十一,全球500强城市,排名195位。而且是跻身前200强的中国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 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6323亿元,同比增长53个百分点。 2008年东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 GDP : 376326亿元 (全国城市排名前19名), 增长53% 财政总收入 6008亿元, 增长1136% 进出口总额 1133亿美元, 增长6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268元,增长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418元,增长7% 

  东莞国际会展中心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人均GDP增长9%左右;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75%和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和6% 镇(街道) 生产总值 村组两级(前五名) 净资产 第一名 虎门镇21477亿元 凤岗镇雁田村 218亿元 第二名 长安镇 20210亿元 中堂镇潢涌村 172亿元 第三名 东城街道 18926亿元 长安镇乌沙村 1602亿元 第四名 南城街道 18303亿元 长安镇锦厦社区 147亿元 第五名 厚街镇 15763亿元 长安镇霄边社区 1301亿元

  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5强的城市

  01东莞市 35690 (粤1) 02深圳市 32302(粤2) 03上海市 31838(沪) 04温州市 31201(浙1) 05广州市 30658(粤3)鐧惧害鍦板浘

1袁崇焕: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乡,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祖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2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警卫团副; 1932年率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进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帅,大挫日寇锐气;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反蒋事变,极力抗日;建国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 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

3叶富(1848-1880):原名贵富,字梦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叶富、邓世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叶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71年堂课毕业,1873年9月舰课毕业。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升都司(正四品),赏戴蓝翎,加游击衔(从三品);1876年任靖远舰管带;1878年9月任超武舰管带。

1879年1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调超武舰和蓝翎游击衔留闽尽先都司叶富管带前往南洋海军,驻扎浙江温州。

叶富与邓世昌都来自广东,同期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他们在学生时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为挚友。毕业后,他们同在福建水师任兵舰管带,后李鸿章调邓世昌前往北洋海军(北洋水师),沈葆桢调叶富前往南洋海军,同时并肩保卫中国沿海地区。因同为海军出身,后两家结为亲家,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娶了邓世昌的二女儿邓秀婵为妻。

光绪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黄金满勾结倭寇肆意扰乱台州,超武舰奉命派往进剿,管带叶富带领全舰官兵奋勇作战、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清廷下诏书赠游击,并给骑都尉世职。

叶富殉国后,邓世昌得讯,深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优恤叶家,诰赠叶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叶富儿子叶说周世袭云骑尉衔。

4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 “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有三儿五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无子,养女邓孝思;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5陈镜开(chén jìnɡ kāi) 男子举重运动员。1935年生。广东东莞人。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年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以140.5公斤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9年在“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中,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从而成为在两个级别上连续九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起五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起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80年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1987年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奥林匹克荣誉勋章。

6陈伟强(1958--),广东东莞市人。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陈伟强从小酷爱体育。1972年7月开始进入广东体育馆业余体校练习举重,由于全面身体素质基础好,腿部力量较强,训练刻苦,故进步较快,1974年入选广东举重队。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青年全国纪录。

1977年参加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获52公斤级抓举第1名,挺举和总成绩第2名。1978年在第8届“亚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79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中,他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同年11月在希腊举行的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以153公斤的成绩再一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第4届“全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82年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同年获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总成绩第1名,挺举第2名。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获60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第1名。1984年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以2825公斤(抓举125公斤、挺举1575公斤)成绩摘取了60公斤级的金牌,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获得的金牌。“奥运会”的比赛同时是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的成绩,陈伟强获抓举第2名,挺举和总成绩第1名。

1977年4月至1978年4月这一年中,陈伟强共7次打破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及56公斤级挺举的世界青年纪录;1976年至1984年共31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全国纪录;1979年至1983年共8次破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亚洲纪录。

陈伟强有强烈的事业心,有攀登世界体育事业高峰、振兴中华体育的宏伟目标,训练时有一种“要干就拼命干”的拼命精神。由于伤病,医生对他的运动寿命判了“死刑”,但他敢于战胜伤病,与教练、医生紧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为我国体育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伟强两次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被授予全国及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各2次。1980年荣获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曾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84年广东省政府给记大功一次,并获晋升两工资的奖励。

运动成绩

1977年 在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和中国——巴基斯坦举重比赛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举世界青年纪录和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

1978年 在中国——联邦德国举重比赛中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青年纪录

1979年 在全国举重达标赛和第33届世界锦标赛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1982年 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抓举和总成绩冠军

1984年 获世锦赛60公斤总成绩和抓举两枚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

所获荣誉

1979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

1979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79年、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7曾国强

性别:男

体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贯:广东东莞

项目:举重

运动经历

1976年在镇少体校举重班学练举重,1981年入省队训练,不久入选八一队,1983年进国家队。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 在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总成绩和挺举两项冠军

1984年 在第16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第一

1985年 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亚军

所获荣誉

1982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4年 获第16届亚锦赛最佳运动员称号

1984年 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同年荣立一等军功

1985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夺得52公斤级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夺冠时刻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曾国强在52公斤级的比赛里力克日本名将,以"黑马"姿态荣获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陈琏:万卷堂主人

陈琏(1369-1454),字廷器,号琴轩,明代诗文家,东莞厚街桥头人。他曾在桂林、许州、滁

州、四川等地为官,最后任南京通政史掌国子监事,管理全国的教育。据[民国]《东莞县志》卷五五《人物略·陈琏传》记载:“家有万卷堂,多秘府所无之书。”

陈伯陶:东莞科举史上唯一文探花

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好收藏明清间野史及万历后诸家奏议别集,所藏达万卷以上。晚年遗命将藏书捐置罗浮山酥醪观中。著有《明东莞三忠传》、《瓜庐文剩》、《孝经说》等。

伦明:续书楼主

伦明(1875-1943),字哲如,近代广东大藏书家,东莞望牛墩人,著名学者、藏书家。曾立志续修《四库全书》,并将住处命名为 “续书楼”。著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续书楼藏书记》。伦明总结自己得书的经验为“以俭,以勤,以恒”。伦氏的藏书分贮广州、北京两地,逝世后,在广州的藏书归广东省立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北京的藏书于1947年归北京图书馆。

莫伯骥:民国广东藏书第一人

莫伯骥(1878-1958),字天一,著名藏书家,东莞麻涌人。早年习医,经营西药致富后广搜古籍,历时三四十年之久,藏书50余万卷,并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五十万卷楼”。藏书之余,他勤于著述,著有两部目录学著作——《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二十二卷,1936年刻印本)和《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七册,1948年11月印行)。

容庚:“五千卷金石书室”主人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藏书家,东莞莞城人。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发表专著30余种,论文70多篇,包括《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推崇的巨著,还有《金文续编》、《飞白考》、《秦汉金文录》等著述。藏书过万册,以金石书籍为主,所居曰“五千卷金石书室”。晚年将所藏分捐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莞城区、东城区、南城区、万江区

1、东莞市简介:

东莞,又称"莞城",位于珠江口东岸,"广东四小虎"之首 ,号称"世界工厂",国际花园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 ,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东莞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有"音乐之城" 、"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 、国家森林城市等美誉。2015年2月,东莞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5年4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ICLEI世界大会全球200余城代表聆听"东莞声音"。

2、莞城区:

东莞市莞城街道,原名莞城镇;是东莞市区的组成部分,也是东莞市四个街道之一,位于东莞市中南部,地处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四周与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相接,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3、东城区:

东莞市东城街道,原名附城街道,俗名"东城区"。

东城街道位于东莞市中部,是市区四个街道之一。全街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辖23个社区(原19个行政村或者管理区全部改制为社区)和2个国营林场。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岗贝社区东城大道。

4、南城区:

东莞市南城街道,原名东莞市篁村街道;2001年10月,篁村街道改名为南城街道。南城街道地处东莞市区南部,是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59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户籍人口62万,新莞人约153万。

南城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交通发达,广深高速公路、莞太大道、东莞大道、南城科技大道纵贯全境,市区二、三、四、五环路横越全区。东莞市级城市标志性公共设施市中心广场、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大厦、玉兰大剧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均座落在南城。

5、万江区:

万江街道位于东莞市的西北部,与莞城街道仅一河之隔。地处东江下游西岸,溯江而上,可达古镇石龙,直至惠州。下游经道滘、厚街、沙田出狮子洋,往西北方向可达广州,往东南出虎门,可通香港、澳门。万江街道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特色经济根基扎实,居环境祥和美丽。

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传说故事

美丽的传说总让人印象深刻,遐思无限。传说赋予景点丰富的内涵,景点又让传说得以广为人知。这里有上至天神、下至百姓、远至中古、近至明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