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是否是道教的圣地?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一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如今,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有关"道"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 汉晋之际,道教逐步兴旺,西晋丞相范长生移居青城山,后助李雄建立成汉政权,蜀中一时安定繁荣,天师道成为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 唐王朝祟奉道教,中国道教进入一个繁盛时期,青城山尤其兴旺。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道士设坛做法事)。至此,中国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山中道观达40多处,先后演变成7个教派。9世纪晚期,道教学者杜光庭对各派道法进行深入研究,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他居青城近30年,著书约30部250多卷,是道教理论集大成者,影响遍及中国道教名山和东南亚各国,成为"道门领袖"之一。 五代时,道教音乐进入宫廷,青城道士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于1977年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在茫茫宇宙寻觅人类知音。 现在,青城山仍是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主要场所。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在青城山举行中国全真派第二次传戒法会,全国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参加传戒。青城山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圆天大律师"。张陵出生于江苏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同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太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入蜀,为创教作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并完成了《黄书》、《道书》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与青城山一带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他身穿**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青城山一带的巫教八部鬼帅、六大魔王斗法失败后,被天师道改造与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就是当时斗法之后的传说。张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之后,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谓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他又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由此张陵的天师五斗米道自创教以来道脉不断,影响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唐宋时期,为青城山内丹术的鼎盛期。 《十国春秋》载:"申天师,唐玄宗裔也,一名迅,修道青城山,着《怡神论》若干卷,《服气要诀》一卷。" 近世以来,许多道教内丹高功大师来住青城山,炼功养生。欢喜道人李杰亦曾多次来青城山炼养内丹术。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中国古籍《尚书.洪范》把"寿"列为"五福之首"。道教继承此传统,成为热爱生命、追求长生的宗教。道家养生学首重调养心神,强调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修炼,提倡精神文明和道德自律。 1950年以后,道教音乐在各道观发展,民间道坛基本消失,但仍有个别道士在农村活动。1979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恢复活动,并且每年在青城山举行活动。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神秘空灵——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
道教四大名山(5张)
境内,方圆400公里,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有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1]
主要景点
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 [2]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3]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4]
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
玉虚宫: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5]
磨针井: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
南岩: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琼台观: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武当山北神道:武当山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南神道:武当山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区全长20公里,由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桃花洞、兰花谷、狮子滩、鬼谷子涧、天书谷、黑金沟大峡谷、龙潭、转运台、金蟾朝圣等众多景点。
武当山西神道:经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猴王庙、娃子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银杏树)、长岭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粮道,依次经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吊钟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古木参天,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6]
武当山东神道: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旅游线路将全面建成。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锣鼓——民间艺术瑰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力度,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中国锣鼓之乡”努力。
武柱峰景区:武柱峰景区位于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当山金顶上的真武大帝像。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武柱峰又称大明峰,柱头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亲净乐国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宫(即真武大帝母亲)。距武当天柱峰14公里,是武当72峰之一,海拔为1132米。此坐像两峰如笋形同座椅,之间端坐着一尊高约80米、宽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着道服,五官形备,目光深邃,背依伏龙山,注视武当山金顶,其头顶上茂密的白皮松俨然发髻,脸庞圆润,鼻梁高高隆起,两手平放两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状惟妙惟肖,酷似武当山金顶的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气爽的艳阳照射下,山体直插霄汉,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悬崖上,晶莹光滑,金光灿灿,辉煌夺目。相传,真武在此潜心修行多年,以虔诚和恒心感动了道德天尊,被点化成仙,留下石质人像。
“但凡人遭横死之后,心中一股怨气难消,这股气无形无色,要多日方才散净,如果恰遇多股怨气凝聚,这股气又聚于虫巢附近,虫蚁蝶蜂之属吸收了这种怨气就会变异成精,以阳气足的成年男人为食,它们每吃一人,就要作茧褪皮进化一次,每褪一次皮,它身上的图案花纹就更加美艳一层。”
“此物名为丧哭,又名尸璧,在道教典籍中多有记载,并不足为奇。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由于受到一些低俗神魔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人误以为道教神仙西王母(即王母娘娘)与玉皇上帝是夫妻或兄妹,甚至母子关系。然而,西王母并不是玉皇上帝的配偶、姐妹或母亲。
西王母是道教神仙,也称为瑶池金母、金母元君,民间简称王母娘娘或金母。
元代壁画“朝元图”中的西王母形象
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凝聚而成,配位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乃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统领,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属她管辖。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据道书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里,是一座叫做“阆风”的空中花苑中,一共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与“玉卮”。王母有件宝物,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因此,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西王母与女仙
在我国道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云华夫人)下凡助大禹治水,而幸睹圣颜者,则有以孝闻名乡里的舜帝、游瑶池拜金母的穆天子以及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等。
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2018到来之际,道教《神级时尚》杂志的新年特刊特别邀请了一众女仙做为封面长拉页的特邀模特出镜。只见以王母娘娘为首的一众女仙娉婷多姿、国色天香,真是每一位往镜头前一站都足以谋杀十个G的内存。
首先亮相的自然是王母娘娘,只见王母娘娘以母仪天下之姿,雍容华贵的站在一众女仙之前。王母娘娘端庄肃穆的神情让她气场冠绝众仙,而头上的金钗与手中的蟠桃更是亮眼,一个代表天罚一个代表圣恩。交相辉映之下,更把王母娘娘的仙威无声彰显。
接下来的就是一席白衣的女仙白素贞,自从下届的一部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之后,白素贞在仙界的美誉度也水涨船高,成为了新晋的网红女仙。只见白素贞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一种出尘的优雅之感,在表情之中尚存着一种自然的野性美。而随着闪光灯不停的闪烁拍摄,白素贞更是飘渺间幻化出人身蛇尾,张力十足的表现出自身的柔美。
再之后进入镜头的,先是一眼碧翠的荷叶,随着镜头拉远,只见连天的荷叶之中亭亭玉立着一位女仙。女仙与荷花交相呼应,让人分不清是花为仙,还是仙为花。这位自带背景的女仙就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在镜头下的何仙姑肢体如藕、笑颦似花,身姿若隐若现的藏在荷叶之中,美的不可方物。
拍完了何仙姑之后,先是听到了一阵悠扬的曲调,紧跟着,从远处踏着轻快舞步的一个曼妙身姿渐行渐近。相机定格一看,这美妙的舞姿不是嫦娥还能是谁?这个能让天蓬甘心坠凡尘的天仙颜值,完全就是倾城祸颜级别的有没有?
压轴出场的当然是超神级别的女仙了,只见女娲娘娘自己带着超神的光环登场,这种气场呈现在镜头上都已经突破了次元界,让拍出来的照片都自带光影动图效果。女娲娘娘身上带着几个泥土制作的小人,那些小人活灵活现的在女娲娘娘身上跳闹玩耍。为镜头下的女娲娘娘增加了无限的母性光辉。
拍完女娲娘娘之后,基本已经进入了本次神级时尚杂志拍摄的尾声。不过必竟是做女仙特辑,所以摄影师又补拍了几张化妆风格比较清奇的女仙,比如说电母、比如说孟婆,终于本次新年特刊的拍摄成功完成。
当然道教女仙众多,难免很多在深山或仙宫修炼,所以未能出席本年度的《神级时尚》拍摄。希望狗年新春特辑的时候可以拍摄道教神女的全仙图。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秦岭中段终南山户县阿姑泉牡丹园下),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唐先天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朝野。皇用状元官职殡葬。传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这时,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是终南山(阿姑泉牡丹园下)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皇惊醒后很快病愈,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佑平安。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馗)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神仙方术,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于四川鹤鸣山时,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的《老子五千文》作为主要经典,以黄帝、老子为教主,因此,道教思想的核心是中国道家的思想。道教没有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那样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但其奉为圭臬的道家思想,不但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中华民族思想的伟大产物、国民思想的核心之一,而且传播四海,影响世界,并且越来越强劲。
道教,虽然不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那样建筑宏大气派、组织规范有序、戒律严谨细致、信众遍布各阶层,但它存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风俗所至阴阳、辩证、,逍遥、江湖、进退、淡泊、敬神仙、重自然和养生、健身、中药、历象、符咒、占卜、解签、看相、求子、风水、婚娶、丧葬、搬迁等等。
一、道教在甘肃的传承
甘肃陇西在战国时期,就有道家方士活动,道教史上著名的尹喜,即关尹子,是有记载的最早在甘肃修炼的道士,后被道教尊无上真人、文始先生。他是陇西人,曾任函谷关令尹。相传老子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离开周西出函关。函关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为他留《道德经》五千言,骑牛西去,关尹子遂之西行,后又返回故里传习道术。
三国魏文帝咸熙二年(265年),狄道(今临洮)城东东山(岳麓山)北麓兴建道教太平观,道教从甘肃东部逐渐南传。东山也即传说中老子西行传播道与德后飞升的地方,有凤台古遗迹,近年建有飞升阁超然书院建筑群,塑有老子的像并画有老子西出函谷关以后的图文故事。
东汉中叶,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于四川鹤鸣山。榆中兴隆山不久便有道士传教并兴建宫观。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谏议大夫李致亨和衡山道士秦致通到榆中栖云山朝阳洞潜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山西商人张梅捐款整修兴隆山殿宇,并召来道士住修。
东晋时道教开始在甘肃广泛传播,修炼之术盛行于一批儒夫之中,他们便走上崇道谈玄之道,安定朝(今甘肃灵台)人皇甫谧受崆峒山道家的影响,与司马谈、王弼、向秀等并称道儒,他所著《针炙早乙经》成为中国医学针炙理论的奠基之作。
蜀山是否是道教的圣地?
本文2023-10-24 09:53: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