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故事最早的出自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大禹治水故事最早的出自哪里?,第1张

大禹治水

处理洪水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王子启王是夏朝的继位天子是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1],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2]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3]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

文献记载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 女娇”、“ 女趫”《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一、《大禹治水》——选自《史记 夏本纪》:

原文: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注释: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原文: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注释: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译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二、《王景治河》——选自《后汉书 王景传》:

原文: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知名。

译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

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

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

帝很欣赏。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

《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

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调几十万军队,派

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从荣阳到千乘海口

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形,打通山陵,清

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涧,在要害之处筑

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

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

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

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

巡视,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

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1、没méi(没有)、 mò(淹没)

2、少shǎo(多少) 、shào(少年)

3、大dà(大家)、 dài(大夫)

4、长cháng(长处)、 zhǎng(长大)

5、发fā(发现)、 fà(头发)

6、难nán(困难)、 nàn(苦难)

此文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

人物背景: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_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1 鲧禹治水文言文版翻译

在上古时期,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可能就是洪水了,所以在原始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

基督教文化中洪水神话是神对人的罪行的惩罚和人类的自省,而我们的洪水神话却强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强调自我拯救。相传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家一致推举鲧去治理洪水,他首先奔赴天庭,央求天帝收回洪水,还给人们安宁的生活,可是没有奏效;于是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把高地的土垫在低处,堵塞百川。

然而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正当他烦闷之际,一只猫头鹰和一支乌龟相随路过,告诉他可以**天庭至宝“息壤”来堙塞洪水。

鲧深知此举的罪责,但是看到受尽煎熬的人民,他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息壤土”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

天帝知道鲧盗息壤的事情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取回了息壤,洪水再次泛滥。鲧死不瞑目,尸体3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做精怪,再次派祝融拿着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看个究竟。

可是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鲧的儿子禹;禹承父业,又历经九年,终将洪水彻底制服。鲧的死不瞑目,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

2 鲧禹治水的文言文翻译是啥

译文(详细版) 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简直使人难以想象。

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有的人虽然逃到了山上或树上,但因为经不住风雨的吹打,特别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冻死饿死了。

有些人虽然侥幸逃到了比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栖身,或用树枝树叶搭起窝棚躲避风雨,寻找树皮、野菜充饥,暂时维持生命,但人多树少,各种毒蛇猛兽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没有被淹死、饿死、冻死,以及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可以说是掐指可算。 这时,人们都苦苦地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像蚂蚁一样不值钱)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gǔn),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神土,能生长不息),“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派火神杀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

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

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

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

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就是这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

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译文 (精简版) 大水漫上天际,鲧**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

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鲧禹父子都是善良、冒着危险拯救百姓的英雄。

3 求一篇《鲧禹治水》读后感作文

例一:尧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出来伤害人和牲口,使人们雪上加霜尧派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的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水灾闹的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到鲧治水的地方看后,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决定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去就连自己的儿子启出生时,他听见儿子的哭声,也狠下心没有进去探望 舜年老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为继承人,禹顺理成章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大禹这种知难而上、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同时,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例二:《鲧禹治水》读后感: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在家中读上下五千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鲧禹治水》在我的印象当中,大禹是一位宁愿牺牲自己为民造福的人,如果你们想知道故事的经过,那就请我娓娓道来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在家中读上下五千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鲧禹治水》 在我的印象当中,大禹是一位宁愿牺牲自己为民造福的人,如果你们想知道故事的经过,那就请我娓娓道来: 在很久很久以前,晓在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将降临到了百姓的头上,晓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止水的办法,晓征求四方步罗首领,想办法:他们都推荐鲧,晓对鲧不大信任,但,四方部落首领说:“没有比鲧更好的了”最后晓就让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的时间,还没有把水治好,于是晓就把鲧给杀了,结果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于是晓就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把洪水给制服了,百姓又可以种庄稼了,他们都非常感谢禹禹新婚后不久,他为了治水,到处奔跑,好几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的妻子生下了禹的孩子,那天,禹经过家门口,听见孩子在“哇哇”大哭与也没有进去看一眼,读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你们可以想一想,一个父亲日日夜夜在外面疲惫的奔跑,见孩子在屋中哭,没有进去看一眼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孩子是父亲的亲生骨肉,如果是我,我一定是舍不得的再想一想,父亲为了养活家,在外面奔跑,攥钱一定很辛苦,因此,我在这里想对父亲说:“谢谢你!”。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谈搭洞"。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枝念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含枯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一、译文:大水漫上天际,鲧**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鲧的部落里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二、原文:晋 干宝《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土以定九州。

扩展资料

一、启示

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二、《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2、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认读生字

 ①出示生字“壤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②比较字形:壤 嚷 攘

 4、理解词语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品味课文

 1、自学提示(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

 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学习小组指导。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鲧禹父子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① 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洪水的资料片。

 ② 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 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④你怎么评价鲧

 对于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既要看到他的善良,不惧危险,又要看到他投机取巧的错误。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

 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

 a治洪前:

 句子: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抓住“走遍”“摸清”“引洪水入大海”等词语,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

 b治水开始::

 句子: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体会“亲自”一词,说明大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才赢得人们的相应,因此也感动了神龟和应龙。

 c治水过程: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

参考资料: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d治水后:

 句子: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艰辛。

 D,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④小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四、拓展,升华感情

 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

 2、总结: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本课就是一篇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2通读课文,会讲述这个故事。

大禹治水故事最早的出自哪里?

大禹治水 处理洪水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