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第1张

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其实是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即既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

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古籍妥存与向所有人开放不再冲突,除特殊的研究需要原本之外,其他借阅者提供复制的版本即可。

不过,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藏之深山、束之高阁终非良策。知识全人类共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文献典籍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的权利。

不否认能够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古籍借阅有较大需求的多是一些研究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否认其他群体对古籍借阅的合理性。

现实中,一些历史研究已经不是学术专利,个人兴趣、社会组织乃至商业机构,不乏类似的需求,单纯的文凭与职称不能被简单拿来当“通行证”。况且,历史古籍本身也很冷,受青睐的面很窄,没有谁有事无事借部看不懂的古籍来打发时间。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4月至10月90元,11月至3月75元(进山费)

山内一些寺庙需要自己收取一定费用的门票。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层峦叠蟑,峰岭交错,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清泉碧池,满山镶嵌,历史上誉为有灵气者二十余处。其中跃鱼石窟,位在山崖,径有尺许。每年清明节前后,窟中有鱼随流水拥挤而出,甚至于破身暴鳃,五六月后方止。鱼大者过斤,小尾数两,多为鲤鱼和鲫鱼,味道特美。清人张绅描述其为不许鹰鹤渡,谁知鲸鲤来。冲风疑破壁,激水自生雷。

佛洞妙石,得名者三十余处。其中牛心石,状如牛肝。传说牛魔王归依佛教,修成正果。其妻罗刹女情丝难断,追赶到此。牛魔王剖腹自杀,以明心迹。后化作此石,刮削石粉食后可疗心疾。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丛臣竞请凿取。康熙皇帝御笔岁月二字,意谓石头虽大,岁月无情,任意凿取,必然毁了名胜。

《清凉山志》是这样描述五台山的:清凉山者,乃文殊大士之化字也。雄据雁代,盘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障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幽涵神物,蓄泄云龙。萦纡盘据,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在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五台山的奇秀风光,可谓千古传诵。

五台山最奇妙的自然景观,莫过于圆光射游人之影。一般的彩虹,多发生在降雨以后,呈弧形。五台山天不下雨,也会出现彩虹,呈圆环状,有时圆环可达到内外两圈。更为奇特的是七彩圆环中,会出现各种景观,或飞禽、或跑兽、或殿堂、或佛像、甚至是观察者自己。这种由物理、地理、气象等诸条件综合巧汇成的自然景观,壮丽神秘,历来被宗教界视为镇山之宝。

五台山,植物品种多达600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400余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导致了历史悠久的六月骡马大会。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200多种。唐代武则天探家回并,闻听佛地花异,曾从五台山移植了许多名贵花草,栽种在御花园内。药用植物150余种,其中台参、黄茂、黄苓等药材质量上乘,名闻中外。菌类植物台顶香蘑,既是珍贵药品,又是食用佳肴。历史上被钦定为贡品,今天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乘礼物。夏秋之季登临五台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而在山阴古洞中,又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真可谓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

五台山,最早称五峰山,是说重山复岭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动在山内盛行以后,发现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依据中国历史上台的发展演变过程,改称为五台山。另外,五台山还有清凉山、紫府山、圆光山、白云山、雁门山、灵鹫山、五顶山、五龙山等别名。或据史实,或依经籍,或源传说,无不情趣盎然。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来命名。分别称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五台具指,东台望海峰、西合挂月峰始终如此。其余三台历史上曾发生过变化。北台,最早定为大黄尖山,后改为叶斗峰;中台,最早定为叶斗峰,后改为翠岩峰;南台,最早定为翠岩峰,继改为古南台,最后定为锦绣峰。五台具指的变迁,应是历史上宗教活动中。必由北向南发展的客观反映。今五台山五座主峰,东台、北台、西台、中台为一列山脉,南台独立为峰。山石多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组成,强度较大,不易剥蚀。形成了山顶平缓,可降飞机;沟谷纵深,状如U形的特殊风貌。五座台顶,又各具景观。东有离岳火珠,北有玉涧琼脂,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中峰则有自明之金,环光之壁。一代诗宗元好问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顶端若鳌脊,环周三里,建有望海寺。伫立台项,可见云雾在群山中弥漫,露出点点山尖,其情景,有如海上浮舟。云海时而平静,轻柔如绢;时而上下翻腾,云浪滚滚。云海上的峰尖时隐时现,象是在急浪中飘游。登顶观日出,能见一轮红日跃出云海,海天一片通红,犹如红绫,煞是壮观。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二千四百八十五米,顶端若覆盂,环周一里,建有普济寺。《清凉山志》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三米,顶平广,周二里,建有法雷寺。由明月西沉时远望,有如悬镜而得名。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为华北第一峰,其顶平广,周四里,建有灵应寺。民间有躺在北台顶,伸手摸星星的说法。《清凉山志》载: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

中台名翠岩峰,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四米,顶平广,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该峰与北台、西台接臂而座,南眺晋阳平川,北俯雁门雄关。巅峦伟峙,翠霭浮空,故名翠岩峰。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来,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胜数,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纷至沓来,朝山礼佛和参观游览。

五峰巍然,顶皆平广,千峰环开,钟灵毓秀,佛家以此为佛山灵区。《大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宝藏陀罗尼经》也称: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前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日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震那,或震旦国,都是指中国。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是梵语音译,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有时称文殊大士,有时称文殊童子,都是指种种应化。《华严经》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同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菩萨侍左方,其塑像多骑狮子。一般的佛教经典都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教之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公元前七六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过后称为佛陀,略称为佛,意思就是觉悟者。因他的家系属释迦族,一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圣者。释迦牟尼是王子,曾娶妻生子,后出家苦修,成道后旅行古印度各地,宣传他的教义,信徒弟子也越加增多。经典所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释迦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于中说法,因此,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也名扬海内外。

究竟在什么时代,五台山开始创建寺院呢?

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增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汉明帝一见释迦牟尼佛像,果然和梦中所见一样,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阳白马寺,并着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来到清凉圣境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腹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分不出两样,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于是,汉明帝颁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灵骛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灵鹫,指东土五台山腹地与西域灵鹫山相仿佛。这样,洛阳白马寺与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大孚灵骛寺就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

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间又有佛法的起落兴衰,各个时期的情况亦不大相同。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处。周武灭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样,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兴。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多处。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随入中落,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到了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清代以来,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出现了青黄二庙各具特色,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风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拨出大量资金维修和翻修寺庙。僧人也以庙养庙,用布施钱币补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饬寺宇。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台山,高齐时为北方地区研习《华严经》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观将华严字发展到巅峰,曾为七帝之师,被敕封为教授和尚、清凉国师等等,尊为华严宗四祖。华严宗的真正兴旺光大,是在澄观时期。《华严经》中叙述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五台山不仅位于唐都长安的东北方,也在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东北方。山内气候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与《华严经》所说吻合。凡此种种,五台山佛教便请文殊菩萨东来定居,改称五台山为清凉山,尊为中华大地上文殊菩萨携带家眷、游行居住、演教说法的道场。其后,又对文殊菩萨展开详尽的研讨,使文殊菩萨的形象不断高大丰满,最后上升为七佛之师、三世诸佛以为母。成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五台山佛教在学习、继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萨信仰,并从佛学理论与佛教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四大名山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鼎足轻重的影响力。

五台山地处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来受到封建王室的极端重视。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书写着敕建二字。达官显贵,纷纷效仿。文人墨客,挥笔吐情。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就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与功效,于北方地区民族团结融合问题上一直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则五台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

五台山,一直是名僧汇粹的地方。东晋高僧慧远,就诞生在五台山东麓的原平县。北魏时期的昙鸾、灵辩、令休、法聪、嘉福;北齐时的刘谦之;隋代的惠龙、解脱;唐代的道宣、窥基、慧祥、澄观、法照、鉴真;宋代的慧悟、成觉、善慧;金代的苏陀室利、慧洪、法冲;元代的八思巴、胆巴、真觉、了性、弘教、海云大士;明代的大宝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镇澄、释达也失、如馨律师等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师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内居住多年,或终身修持山寺,皆对五台山佛教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显赫位置,使得不少国外佛教信徒慕名而来。盛唐时期,五台山成了国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学府。唐以后,国外高僧仍然不断朝拜巡礼五台山。五台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外扩散着影响。唐贞观年间,新罗王国的高僧慈藏来五台山参学。回国后,在朝鲜半岛开辟了五台山。以中台的真如院为中心,积极宣扬文殊信仰,使中国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鲜半岛开花结果。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日本国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打记》,其中对五台山佛教有着详细的描述,在日本国内影响很大。中国宋太平兴国年间,日本国南部东大寺的高僧来到中国,朝拜了五台山。回国以后,计划将爱岩山改称五台山,仿照中国五台山中最古老的大清凉寺,创建日本国大清凉寺。可惜宏愿来现,人先圆寂。其弟子请求朝廷恩准,将原来栖霞寺内的释迦堂改称为清凉寺,后成为集天下信仰的名刹。中国五台山古刹被移到日本,可以说五台山信仰已经普及到了东亚地区。今天,五台山佛教,又吸引着众多的东南亚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

五台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面分为青教与黄教两大系统。青教是汉传佛教的总称,先后有过法相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及其属下的临济宗、临济岔宗、曹洞宗等等。比较特殊的是摩腾法兰宗,历史上,显通寺僧人认为该寺创建于摩腾法兰之手,便将该寺宗派自诩为摩腾法兰宗。其教义为禅宗与净土宗的揉合,时代不应早过明。黄教,是藏传佛教的总称。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唐代与元代两说,清代达到顶峰。清初,朝廷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僧人也由和尚变作喇嘛。从此,五台山出现了汉族喇嘛,这在全国还是罕见的。五台山黄教,在清代分菩萨顶札萨克与镇海寿章嘉两大系统。僧人有汉、满、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

五台山寺院组织,分子孙与十方两种。子孙庙接受小沙弥,按师祖、师父、徒弟、徒孙序列排位。一个寺庙内分成多个家族。寺庙除共有财产外,每个家族还可以有私产,像房舍、金银等等。师付圆寂后,徒弟要分遗产。子孙庙严格规定,本寺职事必须由本寺僧人担任。家族拍卖私产,必须售给本寺其它家族。五台山大部分寺庙,属子孙庙,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组织形式。十方庙,不准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辈称呼。云游僧人进寺,挂了挡,就是寺庙中的当然一员。只要遵守戒规,具有相当能力,即可担任重要职事。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

五台山寺庙,北齐时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佑年间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O3)碑刻90座,分四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104座,其中五座台顶以内的寺庙称台内寺庙,有68座;五座台项以外的寺庙称台外寺庙,有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计有青庙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为菩萨顶、罗候寺。公元1956年调查,发现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四十三处,其中台内三十七处,台外六处。

今天,五台山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

我国保存下来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东大殿,则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鼻祖与典范。唐代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年间,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物。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扩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连续性强,建筑规模宏伟,细部构件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在全国绝无仅有。完全可以说,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国古代寺庙木结构建筑史。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佛塔宝刹。从使用材料上看,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从建筑形制上看,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从性质上看,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增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从时代上看,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从规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从全国现存佛塔价值角度考虑,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稀世珍品,皆可独领风骚。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所罕见的。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会成倍于这一数字。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至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台山又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农历六、七月,三伏骄阳炎炎,燥热难耐,然而五台山却气候清凉,爽快宜人。这里峰峦叠翠,嘉木葱笼,野花烂漫,清泉遍地,伽蓝寺宇,散布其间。时有清风徐徐,拂人面颊,蓝天上白云从头上飘过,洒一阵碎雨,复又阳光灿烂,满目清新。盛夏白昼,气温适中,早晚还略显些凉意。在这清凉圣境避暑调养,确实是一件称心惬意的快事。

总之,五台山风光壮美,景色独特。境内梵宇林立,文物遍布。置身其中,松亭亭,泉淙淙,云山雾海沉浮中,楼阁姿容秀。古刹晨昏天香飘,佛寺早晚金钟鸣。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到处有景致,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世人赞说:五台归来不看庙。

千年来衍生的各个择日流派,相关择吉典籍我简单的说一下。如下:乌兔太阳择日、紫白飞星择日、正五行择日、三元择日、河洛择日、挨星五行择日、雷霆八架律吕择日、斗首择日、玄空大卦择日、二十八宿择日、九宫吊替择日、玄空些子法择日、天心正运择日、奇门择日、六壬择日、六爻择日等等,

1,择日的典籍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玉匣记》一书,此书对各种事件都规定了一些吉凶日子,很多人都以此书作为择日依据;市面上还有一本《玄空日卦择日务实》也是专门讲述择日的书籍,还有什么《择日宝典》、《择日秘典》之类的,都是择日类的书籍。这些书都各说各的理,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有道理的,到底孰是孰非,外行人很难辨别。

择吉的书籍还是非常好找的,回答图中有个红色标记,其中有很多风水择吉之类的非常多的古籍可以参考,择吉书籍都有

2,崇正辟廖

《崇正辟谬》本书是五行经典名著,详细易理必备,共三册十四卷,内容丰富,集命理,风水,择吉大全。欲求企业发展事业成功,家道兴隆万事如意者,求人才两旺科甲绵绵,学而致知成名师者,欲知楼宇家宅风水环境,门路布置气运盛衰者《崇正辟谬》共三册十四卷,由清朝李泰来编辑,内容丰富,集命理、风水、择吉之大成。

4,择吉汇要

择吉,选择吉日。中国传统习俗凡遇祭祀、婚嫁、安葬、商店开业等大事,都选吉利日子举行。《魏书·肃宗孝明帝纪》:“有司可豫缮国学,图饰圣贤,置官简牲,择吉备礼。”

3,协纪辨方书

《协纪辨方书》共三十六卷,为中国古代典籍中集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择吉、选择用事之用。按照月份、六十甲子日,列成“月表”,逐日列出“吉神、凶神;宜、忌”。便于人们进行查询。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允禄、梅毂成、何国栋等三、四十人奉敕编撰,乾隆亲制序文。收于《四库全书》第811册(子部)。又名《钦定协纪辨方书》。

最精准的择日书籍:

《流年运程》《三历撮要》《象吉通书》《鳌头通书》《二十四山禄马贵人择日》

《汇选携笈通书》《杨公风水立向择日大吉时》《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通书》

《重订选择集要》《六壬管洛神书》《仪度六壬择日要诀》《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

《克择璇玑经》《董公择日要览》《董氏诹吉新书》《取择秘典二卷附诹择历眼》

《鳌头通书大全》《六壬斗首择日法》《增补选择通书广玉匣记》

《许真君玉匣记抄本》《六壬择日要诀手抄本》

刘伯温 白猿风水雨图(明)

 秘抄本地理

 三僚古代风水抄本秘籍汇编

《谢氏地理真传》(古版)

《阳宅摘要》

《增补理气图说》古籍

八宅派风水真传秘笈:王公阳宅神断

白鹤鸣《风水高手飞星秘笈》

白鹤鸣+推算宅运吉凶秘诀

餐霞道人《阴阳二宅全书》

曾子南 寻龙穴妙法那些子

曾子南:如何寻龙点穴

曾子南《风水新编》

沉竹礽 - 沉氏玄空学上册(卷一~卷三)

沉竹礽 - 沉氏玄空学下册(卷四~卷六)

陈倍生《妙派阳宅风水秘诀》

陈继儒《选择地理秘窍》

陈雪涛:阳宅心要

陈雪涛《堪舆道》

陈雪涛《玄空风水之天机妙诀》

戴洪润 天心正运手抄本

戴锡伦《地理心法秘要-阴宅演局》

道家玄宗风水笔记

邓逢光-清地学正论醒迷全集

地理家宝手抄本

地理精蕴图书集成

地理妙诀(手抄本)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九宫篇

地理三字经

地理山洋指迷-清周景一

地理枢要

地理水法全成

地理四真全书

地理演会

地理要览-韩国网版

地理阴阳诀

董绳遇-水法拣金

二十四山精论诀

二十四山头化作四十八局用法

风《地理辨正得一说(卷全)》

风水断应实录

风水废败术真传绝技

风水堪舆经典天玉经解

风水形气命学秘诀

古本 荆楚派玄空诀 湖北派

河世豪《风水旺宅化煞精要》

黄鉴的八卦形象风水学

溷元禅师《阴宅风水经》

家存玄空大卦地理秘传 + 玄空挨星秘诀合编 李崇仰

江西真传七星水法

金书秘奥

堪舆学正门

堪舆珍宝 唐杰 玉石道人著

堪舆完孝录 风水古书籍

孔昭苏《孔氏玄空宝鉴》

李汶龙《阴阳地理宅鉴》

林国雄《玄空飞星风水》

林森山《诊穴大观》

刘扑生_风水化解秘法

吕氏阳宅风水断法

吕文艺--寻龙点穴破解

神秘的风水:传统相地术研究

孙长庚《三元玄空大卦秘传》

唐安锦 真传三合风水

唐安锦真传九星风水

王派风水学-峦头精义

王松寒  新三元法-堪与验证实例

王亭之《地理辨正真诀全集》

王祥安《三元阳宅秘笈初级班》

韦旭华-阳宅修方吉凶诀

吴明修《九星法地理理气探原》

吴培志《河洛风水堪舆大成》

形家长眼法阴宅地理讲义 郑清风(泥鳅仙)

形峦神断书 (页)

玄空风水:玄空拨雾集(王剑平着)

玄空堪宅实例集-梁超

玄空真解刘湘樵著古本

阳宅统楷

杨公进神水法局详解

杨公进神水法秘本

杨公进神水法授徒诀

杨公造命地学秘诀

杨救贫 - 七十二局批注

杨开展《妙派名人风水秘诀》

易缘真传阳宅风水玄机

于鸿仪  山水秘密诀(堪舆古籍)

玉照定真经白话例题解

宅法距离

赵九峰 绘图地理五诀最新修订版

郑钧蔚 阳宅形局断验篇

周建南《阳宅格局选》

《金壁玄文》宋仙师廖金精著

《堪舆正论》(韩国藏书)

《堪舆说原》新安清泉方著

《赖布衣二十四山立向线法大全》

《龙缠度真本》

《秘传阳宅望门断》

《名墓点穴立向秘诀图说》—张九仪

《平阳地理玉函经》作者 无极子

《三元通天照水经》

《阳宅粹精》

《阳宅真决》

《阴宅四大局秘传》(古籍)

《阴宅制煞秘法》(古籍)

二十四山水法贵格

八宅造福周书四 页

八宅造福周书五 页

八宅真法秘传 页

八宅真法全集 页

参星秘要诹吉便览

餐霞道人:阴宅集要

曾怀玉《地理元空法鉴》

曾子南《五星九星葬法》

抄本二十四山立向线法大全上下卷

陈泽真《阳宅三要详解》

大唐阴阳书-下卷

地理人子须知(大量图例理气已看一般太多太杂图案水法)

地理四弹子(繁体无山图卦数不佳)

地理万山图(各种图模糊且不准确不佳)

地理玄龙经页

风水宝鉴完整版

风水-催财水法民间手抄本

风水古籍:八宅派三元通天照水经 页

风水古籍:八宅神机 页

风水金光斗临经

风水秘本-《摇鞭神断》

风水秘录

古本八宅明镜 二 页

郭璞洞林

家存玄空大卦玄空挨星秘诀合编

蒋大鸿:阳宅指南(影印本)

蒋大鸿地理立向秘诀

蒋大鸿地理录要

金锁玉关资料

九星水法与山峰

李定信先生着作《四库全书堪舆类经典考》

李胡山:后天派阳宅风水必应 页

李献堂《玄空摘秘》

李哲明《八运玄空阳宅秘诀》

连山归藏三易课学-石印古本

连山易风水

寥公秘传地学心法拨砂经

林源田《阳宅秘论》

刘贲 风水实战技法:阳宅三要透析 页

刘基《堪舆漫兴》

龙穴天书

秘本阳宅望门断 

欧阳纯《风水二书》

秦瑞生-三元玄空理论与实证(阳宅篇)

靑乌地理论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二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六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七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三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四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五

清康熙善本《地理铅弹子砂水要诀》卷一

清刻本棉纸书《阳宅精粹》

汤森:后天派阳宅风水职业秘诀讲义 页

天心正运诸星起例

吴友聪:后天派阳宅实证 页

玄机赋飞星赋精解 白鹤鸣

玄空大卦秘诀破译(上下)

阳宅八门九宫图大全

阳宅集成

阳宅十书(十集全)(古书有模糊房屋图及符一般不再看)

阳宅易知录

阳宅择日宝鉴

阳宅正宗

阳宅指要

杨公风水局全册(样书)

杨公入门断诀

杨公三元秘传

杨佐仙《点穴大全》

阳宅必用

疑龙经(繁体原文不再看)

阴阳五要奇书下-(八宅明镜)

阴阳宅大全(民间各类小口诀较杂一般)

阴阳正要三元备要百镇秘书

阴宅全书(民国广益书局)

阴宅阳宅理气要诀

阴宅镇破大全

玉函地理玄空解秘_李铭城

玉髓真经

玉髓真经

玉髓真经

玉髓真经

玉髓真经(名人喝形图例)

增订阳宅井明

增释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张九仪

张成达《释解阴宅镇破大全》

张渊理--玄空阳宅实例

章仲山《临穴指南》页

真八宅风水学精华荟萃 页

正三元杨公心法-干坤国宝

正宗三合二十四山至宝全书

中国正统风水学(赣州杨救贫风水地理学,已改

中华大玄空风水学真髓(终稿)

中州派玄空学(上册)

中州派玄空学(下册)

中州派玄空学(中册)

最高级阴阳法风水

最为正宗的四大局《纪理末学(清晰木刻版)》

《风水手抄秘本》全集

《江公择日秘诀全集》古书 江公

手抄本风水古籍《心经秘书》乾隆辛卯戚江西后学陈福校定

下载地址:网页链接

这个是一千多本风水书籍下载地址,因为字数限制,我只贴出部分目录,还有800多本风水书籍目录我就没贴出来,在上面那个贴吧的贴子里都可以免费下载到,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600——2000元。

生老病死是谁也不可避免的。但因为死亡的种种不可知,人们总是回避,对死亡的说法也尽量避开“死“字。虽然古籍中用不同说法将人的死亡分了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但庶民百姓也讳言死,所以又把“死”说成卒、没、下世、谢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

自古以来,将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视为衡量“孝”的普遍标准。如果说平时对父母的赡养主要是在自己家中进行,还不是太为外人所了解的话;那么,父母去世后的丧葬仪式因为要公开诸于外,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这死、葬的环节。

随着丧葬仪式的传承,也就形成了严格的丧葬文化,各地习俗虽有不同,但丧葬仪式中的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禁忌,违反则视为对逝者不敬,并可能会触怒神灵。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

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逝者入殓的时候有很多忌讳。

六、下葬后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则忌回头观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随活人回家。

七、服丧期间忌讳走亲访友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喜迁新居是人生的大事之一,我们要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居家风水,新的气场,就需要选择一个吉利而又匹配的日子,可以适当减少那些不利的气场对我们的影响,让家人能尽快融入新家中,并因新的居家良好的风水运势而增旺,是择吉日的意义所在。

道号:崇玄子道人,精通算命,取名,择吉日道家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

他们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择吉,所则的日子无论怎么符合理论,只要是这个日子对于福主不利,就是胡扯皮。分析福主对于吉日的要求,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比如命主三垣(命宫、身宫、胎元)为命主的精华所在,择出的日子,是无论如何不能遇到绝、穿、刑的,不然命主定然遭殃,有事故发生。

但是,这种影响不必无限地放大来限制人类的正常活动。自然界的力量,对每个人的作用力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黄历上的吉日,并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吉利的;那些忌日和凶日,也不是对于每个人都是凶的。

黄道吉日,指的是适宜嫁娶、搬家、开业、动工等大事的日子。是古人根据天体现象对人类影响的规律,围绕二十八星宿运行、值日,制定的,以便人们趋吉避凶。黑道呢?黑道是与黄道吉日相对而言的,如果天体对这一天的影响力正常则为吉,称为黄道吉日,不吉利则称之为黑道。

道号:崇玄子道人,精通算命,取名,择吉日道家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写过“重丧”的话题。因为丧事关系到生死大事,是必须要择日避开凶煞的。所以,丧葬环节的择日就更为重要。万一丧葬日子选得不好,就有可能给参加丧礼的人带来不幸,“重丧”就是其中最严重的情形。

这种方法,听说是源自于邵卫华先生,不知是真是假,总之他们认为:开业择吉日,应该按照日课的四柱干支,以日干为中心,分析这个日子,是不是财旺,日干也旺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就是取财日;或者按照日课起卦,利于得财的日子。

嫁娶日子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喜事能否顺利进行,还和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运势,甚至当天的天气状况有关。如果嫁娶日子不好的话,就可能会给当事人、参加婚礼的人带来不利,还可能因此影响到两人今后的婚姻感情,所以必须慎重。

道号:崇玄子道人,精通算命,取名,择吉日道家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

“破土”这个词语是专门针对阴宅修建而言的。“动土”是针对阳宅开工建造。不论一般建筑物的兴建、住宅、办公场所的建造,还是坟墓新建、阴宅修缮等工程,都涉及到对土地的破坏,对自然坏境的更改,需要经过土地神的同意,所以不论阴宅的破土还是阳宅的动土切不可随意,一定要择时择日,避开那些不合适的日子。

孔庙门票价格:45元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_。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_,斗_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_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_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__(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__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__,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_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_,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_,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_。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在第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下面再提供一些古代数据,提高一下感性认识: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

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其实是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即既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