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字帖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6收藏

王羲之行书字帖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第1张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羲之的行书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并济。传说兰亭序是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当他清醒后试图模仿,但是都没有当时的神韵。

《兰亭集序》

兰亭序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被后来的人效仿,成为行书主流,知道唐代颜真卿创作的颜体被人们认可后,才有所改观。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法成就的表现,晋穆帝年间,王羲之和友人在会稽山阴聚会,那一次诗人们诗意大发,共创作了三十多首诗,后人编撰为《兰亭诗》。《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这篇作品中凡事重复的字都不相同,王羲之尤其是在“之”字的写法上,更是各具风韵,全篇语言通顺流畅,自然易懂,是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不按常规,另辟蹊径无论是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还是对历史的评述谈论,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虽然前后作者心态发生变化,但是可以看出通篇要表的的情感还是积极向上的。

《兰亭集序》最大的成就是在他的书法上,醉意微醺的王羲之在写出作品的时候,潇洒自然,手法即平和有跌宕起伏,即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又像是随意挥洒的放荡不羁,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第一段着重写作者沉浸在山水风光的享乐中,之后因为痛苦思考,让作者感到无限的悲伤,全篇以悲来结尾,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王羲之奉橘帖内容

《奉橘帖》是唐代根据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做的临摹本,全帖书风坦然清幽,字体娟秀俊美,该书法作品被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只有几个字,但是每个字都不相同,有的方折,菱角分明;有的圆滑,圭角不露。似乎王羲之想让每个字都拥有他最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要展现给世人的是自己多年的书法经验,想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字,将毕生所学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后人看到,这就是我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奉橘帖》依旧保留着王羲之在行书上过人的天赋,他的行书让每一个字灵活多变,写书的风格坦然清纯,与之结合的纵横聚散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邱振中在《楷书笔法的形成》中就拿这篇《奉橘帖》做分析,认为王羲之的诸多作品中都有接近楷书的影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笔画不间断的书写方法盛行起来后,写字的技巧也有所不同,王羲之作品中草书的影子也在逐渐减少,平直的笔画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奉橘帖》虽然只有两行文字,但是每一行的气势也不一样,首行因为“三”、“枚”两个字的左移,让原本垂直的轴线呈现出曲线分布的样式。

“枚”字虽然整体向左倾,但最后一个字拥立向右,又让整个画面恢复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笔画的映带,有呈现出弧形的状态,曲线的使用,让整幅作品有音乐的律动之感。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关于王羲之手札欣赏

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信,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说的亲笔信一样。王羲之一生写了多少手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流传于世的手札有二十多篇有余。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篇给大家。

王羲之

《姨母帖》字体为行楷,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的家物。包括了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等七人共十帖。董其昌还曾称赞这个帖子“奕奕生动,而且这帖子的用意都写明白了,王氏家族的传统风尚都已经全然呈现在纸上了”。

王羲之的字体面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都有流畅熟练,用笔爽利和古雅质朴这两种,显然《姨母帖》属于后者。《初月帖》草书,这是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帖中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的草书作品比较,古意十足,可能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初月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比较有特点,笔锋以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平正有的却有倚斜。性子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也没有密疏划一,这就导致这个帖子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面貌,这一情况,可能和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所写的。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勾填的摹本,这帖在宋代曾被送入绍兴内府,明代时又流入民间,现在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文中谢司马,应是王羲之的至友谢安。这帖子书法遒劲腴润,沉着流动,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水到渠成。

王羲之的经典名言是什么

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作品中书法的融入的不少情感,往往是自己思想最真实的写照,而王羲之的很多名言,也都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很好的传给了后人。

王羲之

寄情山水的有感而发,人生在世的点评批判都成为能都对后世产生影响的点滴,不同时期的王羲之有不同的经历体验,早年王羲之更随王旷,专心练习书法,不被周围环境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王氏的书法也被好好的传承下去,武则天曾经想要王羲之的书法,据说王羲之的第九代孙子将祖先的作品做了一个合集编成《万岁通天贴》。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苑,他书圣的地位也出现了一个演变过程,南北朝的时候认为钟繇、张芝二人的书法水品最高,王羲之的名气被这二人盖过。而宋齐的时候学术界有统一认为是王献之的水品高于父亲王羲之。

历史上第一次学习王羲之的 在南朝梁,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它不仅向天下征集王羲之的作品,还亲自为王羲之传写赞辞,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接近完美,认为其他书法家都没有和他可比的可能性。

从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才被确定下来,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没有不尊敬王羲之的,虽然在清朝碑学有打破帖学的趋势,但是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

书圣王羲之的历代画像

王羲之作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很多名人争相为他作画,想要将他留在后人心中,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都藏有王羲之的画像,这些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王羲之的一生。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出生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当时晋国皇帝要到北郊祭祀,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人雕刻,刻字的人把木板削了很多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木工对王羲之笔力的雄劲非常吃惊,认为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书法功底难能可贵。

王羲之16岁的时候,正赶上郗鉴为自己的爱女招女婿,他知道王家是大家族,就像选一位做女儿的如意郎君。郗鉴派自己的管家带着礼品到王家,王家的子弟听说要招亲,都打扮一番出来见客。只有王羲之不是很在乎。

王府的管家看少了一位,就寻思这人在哪,结果发现王羲之正躺在床上,对招亲一事一点都不在乎,郗鉴的管家回去后就说,当时王家所有人都出来欢迎,只有一位还躺在床上如无其事的。郗鉴大喜快让我看这个人,我要的就是这种人。

东晋九年的时候,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绍兴兰亭游玩,当时大家饮酒作诗,据说在那一天众人一共作了三十几首诗,王羲之为诗集即兴写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在之后再也没能写出当时那种感觉。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因病弃官定居金庭后,专心练习书法,他的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梁诗正的书法,最近网上流行一本行书字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诗正为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的题跋,劲健的笔画、优美的结构、瘦长的自行,加上**的绢布,欣赏起来赏心悦目,被网友称之为“最美行书”。

梁诗正的行书,堪称是“最美行书之一”,将行书之美发挥到极致,气质清雅、骨骼秀挺。书法也是透漏出一股“清雅”之气,这是因为梁诗正对柳体用功最深,又受赵子昂、文徵明的影响,最后又吸取了颜真卿、李邕法帖的特点,形成了自己清雅别致、舒朗俊逸的风格。

梁诗正介绍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清朝时期的书法家、官员。雍正八年的进士,乾隆皇帝的老师、御用书法家,书法家梁同书的父亲。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正是由他编纂,他所书的《十宫帖》为清代行书精品。

梁诗正的文章近南丰(曾巩),诗骨苍秀。他也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

赵孟頫书法作品如下:

1、赵孟頫,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集大成者,诸体皆精,尤其是楷书和行书,成就更高。其书法作品有《松雪墨迹行书三段卷》,《陶渊明像传》刻本,《保母砖志》两种,《论裴行俭书法》,《襄阳歌》楷书拓本。

2、《泾县尹承务苏公政绩碑》,《赵松雪九歌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红衣罗汉图》辽宁博物馆藏,《久疏上状帖》,行书字帖《前后赤壁赋》,行草书札欣赏《前岁到杭帖》,小楷临《黄庭经》,彩色墨迹本楷书欣赏《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

3、书法《太上无极混元一气度人妙经》,书法赏析《杭州福神观记卷》,《元子昂玄教宗传碑》,行书赏析《为隆教禅师寺石室长老疏》。在楷书领域,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书法作品的影响如下:

1、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他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

2、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3、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顾仲安先生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师书画篆刻研究会名誉理事。是我国知名的行书钢笔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顾仲安行书书法字帖,希望对你有用!

  顾仲安行书书法字帖欣赏

 顾仲安行书书法字帖1

 顾仲安行书书法字帖2

 顾仲安行书书法字帖3

 顾仲安行书书法字帖4

 顾仲安​作者简介

 顾仲安先生生于1956年,是上海电视大学兼职教授。五岁起随祖父学习毛笔书法,笔耕三十余年,深得许多行家的赞誉。他的钢笔书法饱含着毛笔书法的神采,有书卷气,味浓耐看,运笔便捷利落而又沉实,既讲究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的结构宽博、稳重、落落大方,尤其以楷书、行书见长。

  行书笔法技法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来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

第一名:《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最有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传世的《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真迹,乃是摹本,分别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第二名:《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共234个字,是颜真卿的作品,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祭侄文稿》现在流传下来的是颜真卿真迹,是我国书法瑰宝,无价之宝。

第三名:《黄州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全文25行,共129个字。

 第四名:《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晋代王珣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馆。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第五名:《韭花帖》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作者杨凝式。为麻纸本行书,纵26厘米,横28厘米,7行63个字。现藏于无锡博物馆。该帖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清秀洒脱,豪放飘逸,含蓄顾盼,气脉贯通,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笔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该帖被评为“天下第五行书”。

第六名:《蒙诏帖》

《 蒙诏帖》(又称《翰林帖》)是由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蒙诏帖》计7行,27字。此帖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笔墨浓淡轻重有致,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在用笔方式上,有二王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颜真卿为代表的"篆籀绞转"。

第七名:《张翰思鲈帖》

《唐欧阳询书张翰帖》是唐代欧阳询创作的书法作品,共11行98字。《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第八名:《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佑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九名:《松风阁》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十名:《土母帖》

《土母帖》是李建中(945-1013年)的代表作,字得中,自称岩夫民伯,京兆(陕西西安)人,北宋初年著名书家。太平兴国进士,曾官曹、解、颖、葵四州刺史,进金部员外郎。因掌西京留司御台史,世称"李西台"。《宋史》本传称他:"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王羲之行书字帖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羲之的行书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并济。传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