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山海经和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区别主要在什么地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淮南私立高中学校有英才中学(望峰岗北路)、124中学(望峰岗南路)等等。
淮南的介绍:
淮南位于北纬31° 54′8″和33° 00′26″之间,东经116° 21′5″和117° 12′30″之间。位于安徽省中北部,东临滁州,东南接合肥,西南接六安,西接阜阳,北接阜阳。
淮南市最东端位于大同区孔店乡王祠村以东,高塘湖中心线上,最西端位于凤台县上塘镇后海子以西,与利辛县接壤,最南端位于寿县冯楼村槐树庄以南,与六安市晋安区接壤,最北端位于凤台县与蒙城县、蒙城县交界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上。
淮南文化丰富。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广纳贤士,著书立说,编纂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淮南子》,发明了中国美食豆腐。
淮南,古称州来,安徽省辖地级市,国家重要能源城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中外考古学家称赞的“五大古物”(即古战场、古墓葬、古寿州窑、茂县古窑洞、古生物化石)。其中,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从公元前7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持续了两千多年修筑过长城,今天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
在万里城墙 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布达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布达拉宫在中国 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历世 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 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
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
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
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 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属石器时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
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云南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丽江地处云南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
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
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 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
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
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
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万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1年12月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12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
名胜区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武当山不但风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山上人文景观丰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
如今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 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横,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
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
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
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
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现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1000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是青城主庙,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而且“三教”、“两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
古宏村人独出机杼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西递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北京天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8年11月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
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为方形。
这种南方北圆,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它显示着中国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有文物约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为研究4~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7年12月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
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不仅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
龙门石窟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
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0年11月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
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称新、旧红门。
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四面环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比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
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76人。
共有陵寝14座,还有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其中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
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
陵区中部长达7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7座、太监墓1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10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坏。
为此,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后,北平市 又于公元1935年修葺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2003年7月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
建陵工程始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后历时30余年之久。
规模宏大,周围225公里,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历经沧桑,屡遭破坏,现存建筑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
从起点下马坊到金水桥为导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历经6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桥以北的陵墓主体部分。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
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
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4年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
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
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9年12月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被誉为“道南理窟”。
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 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中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泰山是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中轴线上现存各种石刻1800余处,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一幅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壁画。
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禅,或祭祀,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千百年来,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黄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0年12月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风景区内重峦叠嶂、争奇献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
“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耸云外,称为“三天子都”。
山中林木茂密,古树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黄山的历史文化沉积丰厚,历代遗留的寺庙、亭阁、盘道、古桥和摩崖石刻共200多处,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间,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
黄山脚下的歙县、屯溪等地古迹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筑艺术著称于世。
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96年12月
峨眉山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
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乐山最著名的景观。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这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情况,且其装置类似与现代的潜望镜装置.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
例如:①潜望镜;②在某饭店的一个长方形房间里,为了使客人感觉室内宽敞,主人在一面墙上装了一个与墙等大平面镜,这是利用了反射原理达到这一目的,这样可以使人感觉房间的大小是原来的2倍.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
淮南子·原道训(节选) 刘安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原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匝。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毫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觡生也;兽胎不贕,鸟卵不毈;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蓄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霓,游微雾,骛恍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51〕而骤;令雨师〔52〕洒道,使风伯〔53〕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54〕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55〕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56〕四隅,还反〔57〕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58〕九野〔59〕之形埒〔60〕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61〕。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62〕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63〕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64〕,默然自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神应,知〔65〕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66〕而供其求,时骋〔67〕而要其宿。小大修〔68〕短,各有其具〔69〕,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70〕。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71〕芒距〔72〕,微纶〔73〕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74〕之数,犹不能与网罟〔75〕争得也。射者扞乌号之弓〔76〕,弯棋〔77〕卫之箭,重之羿、逢蒙〔78〕子之巧,以要〔79〕飞鸟,犹不能与罗者竞多,何则?以所持之小也。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故矢不若缴〔80〕,缴不若无形之像。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81〕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昔者夏鲧作三仞〔82〕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83〕,四夷纳职〔84〕,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85〕生;若以汤沃〔86〕沸,乱乃逾甚。是故鞭噬〔87〕狗,策蹄马而欲教之,虽伊尹、造父〔88〕弗能化。欲寅〔89〕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何况狗马之类乎!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垂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离朱〔90〕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师旷〔91〕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
修〔92〕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决渎〔93〕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94〕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两木相摩而然〔95〕,金火相守而流,员〔96〕者常转,窾〔97〕者主浮,自然之势也。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98〕,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秋风下霜,倒生〔99〕挫伤〔100〕,鹰雕搏鸷,昆虫蛰藏,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木处榛巢〔101〕,水居窟穴,禽兽有芄〔102〕,人民有室;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103〕裘,于越生葛〔104〕: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九疑〔105〕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106〕发文〔107〕身,以像鳞虫;短绻〔108〕不绔〔109〕,以便涉游,短袂〔110〕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雁门之北,狄〔111〕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弛弓,马不解勒〔112〕,便之也。故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因之也。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113〕不过济,貈〔114〕渡汶则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穷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
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115〕〔116〕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歧蹄〔117〕而戴角,马披髦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与俗交者也。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118〕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故圣人不以人滑〔119〕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120〕,与造化者为人〔121〕。
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122〕事者未尝不中〔123〕,争利者未尝不穷也。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124〕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125〕。越王翳〔126〕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由此观之,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127〕,以封壤〔128〕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129〕,以曲隈〔130〕深潭相予。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131〕,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132〕,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133〕,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罚何足以致之也?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134〕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135〕。
故得道者志弱〔136〕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137〕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虑,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138〕,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139〕,排患扞〔140〕难,力无不胜,敌无不凌;应化揆〔141〕时,莫能害之。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同。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生之干〔142〕也,而坚强者死之徒〔143〕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害指凑〔144〕,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145〕之,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146〕也,犹錞〔147〕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148〕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149〕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150〕,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151〕。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152〕坚,莫能与之争。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153〕;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154〕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155〕,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156〕;淖溺〔157〕流遁,错缪〔158〕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159〕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160〕振荡,与天地鸿洞〔161〕;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162〕,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163〕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164〕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无蹠〔165〕有,自有蹠无,而以衰贱矣。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殷然〔166〕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167〕独立,块然〔168〕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169〕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170〕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171〕;穆忞〔172〕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173〕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174〕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先。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175〕,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176〕准循绳,曲因其当。
〔注释〕 廓:开拓。柝:拓展。原:源。浡:渤涌。冲:通“蛊”,意为“虚”。混混滑滑:水流奔流急速的样子。植:通“直”。幎:覆盖。约:收束。四维:指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天区四角。纮:维系。淖而滒:淖,柔和;滒,黏稠。淖而滒指“道”的柔靡状态。泰古:远古。二皇:伏羲、神农。柄:根本。天运地滞:天体绕地球运转。滞,止、凝。废:停息、休止。钧:陶制的转轮。毂:车轮中插轴的部件。匝:周转。恬愉:安逸。呴谕:温恤,通“煦妪”,指关怀培育。奋:振作有力。角觡:麋鹿骨角。贕:胎不成兽称“贕”。毈:蛋不成鸟称“毈”。贼星:妖星,指怪异之星,如陨星。太上:至高无上。弗宰:不自为主宰。跂行:用脚行走。喙息:用嘴呼吸。蠉飞:虫飞的样子。蠕动:虫爬的样子。县:遥远。恍:似有似无不可捉摸。屈:竭尽。遂:深邃。洞:敞开。云车:雷车。骛:驰骋。景:影。扶摇:旋风盘旋状态。抮抱:缠绕转动。羊角:形容旋风如羊角转曲萦行。经纪:经过、通过。阊阖:升天之门。沦:进入。策:马鞭。锻:作缀,马鞭末端的尖刺。舆:车厢。〔51〕骤:马疾驰。〔52〕雨师:雨神。〔53〕风伯:风神。〔54〕霄雿:虚无寂寥、虚廓高渺。〔55〕刘:通“浏”。〔56〕经营:周游往来。〔57〕反:同“返”。〔58〕八纮:古代称大地极远处有八纮。〔59〕九野:九天。〔60〕形埒:界域。〔61〕要归之趣:事物发展之真谛。〔62〕智故:巧饰。〔63〕响:回音。〔64〕仿佛:影子晃动。〔65〕知:通“智”。〔66〕至无:虚无至极。〔67〕时骋:随时变化。〔68〕修:长。〔69〕具:备。〔70〕数:度。〔71〕箴:同“针”。〔72〕芒距:钓钩上锋利的倒刺。〔73〕纶:钓丝。〔74〕詹何、娟嬛:传说中的术士,善钓。〔75〕罟:渔网。〔76〕乌号之弓:用桑柘树木做的弓。〔77〕棋:地名,善制作好箭。〔78〕羿、逢蒙:传说中善射的英雄。〔79〕要:邀、取。〔80〕缴:带有丝线的箭。〔81〕蟾蠩:即蟾蜍。〔82〕仞:古代长度单位。〔83〕宾伏:臣服。〔84〕职:贡品。〔85〕冲:冲撞城墙的战车。〔86〕沃:浇。〔87〕噬:咬。〔88〕伊尹、造父:古代善御者。〔89〕寅:“害”之误。〔90〕离朱:黄帝时视力特别好的人。〔91〕师旷:春秋时晋平公的盲乐师,目盲而听力超人。〔92〕修:遵循。〔93〕决渎:疏通河道。〔94〕蹠:践、踏。〔95〕然:燃。〔96〕员:圆。〔97〕窾:空。〔98〕妪伏:孵卵。〔99〕倒生:指草木倒生。〔100〕挫伤:凋零。〔101〕榛巢:丛木中筑巢。〔102〕芄:野兽巢穴中的草垫。〔103〕秽:粗糙。〔104〕葛:细葛布。〔105〕九疑:山名。〔106〕被:剪。〔107〕文:纹。〔108〕绻:裈,一种有裆的裤子。〔109〕绔:同“袴”,裤子。〔110〕袂:袖子。〔111〕狄:北方少数民族。〔112〕勒:带嚼子的马笼头。〔113〕鸲鹆:鸟名,即八哥。〔114〕貈:即“貉”。〔115〕偶:角。〔116〕:不正。〔117〕歧蹄:足分趾。〔118〕笃:局限。〔119〕滑:乱。〔120〕灵府:心。〔121〕为人:相伴。〔122〕好:好为情欲之事。〔123〕中:伤。〔124〕高辛:黄帝的曾孙。〔125〕绝祀:祭祀断绝,指宗族灭亡。〔126〕越王翳:战国时越国君。〔127〕墝埆:土地贫瘠。〔128〕封壤:界域。〔129〕湍濑:水流浅急处。〔130〕曲隈:水湾。〔131〕麾:指挥。〔132〕三苗:古代部落名,在江淮、荆州一带。〔133〕肃慎:古代民族名。〔134〕偃:停息。〔135〕解:知晓。〔136〕志弱:心志柔顺。〔137〕毳:鸟兽的细毛,形容柔软。〔138〕唱:倡导。〔139〕卒:通“猝”,突变。〔140〕扦:抵御。〔141〕揆:测度。〔142〕干:主干、本质。〔143〕徒:同、类。〔144〕指凑:行止。〔145〕:蹍,踩踏。〔146〕质的:箭靶。〔147〕錞:古代矛戟等武器末端加的金属套。〔148〕底:止。〔149〕耦:合。〔150〕反侧:翻身,引申为瞬间变化。〔151〕逮:及。〔152〕证:同“磨”,攻破、碾碎。〔153〕訾:计量。〔154〕跂蛲:小虫。〔155〕既:尽、竭。〔156〕然:燃。〔157〕淖溺:消融。〔158〕错缪:错杂、交错。〔159〕忽区:恍惚之区,即迷茫之境界。〔160〕靡滥:泛滥。〔161〕鸿洞:相通、贯通。〔162〕蟠委错:纷扰错杂。〔163〕淖溺:柔软。〔164〕循:通“揗”,触摸。〔165〕蹠:到。〔166〕殷然:毅然。〔167〕卓然:突出。〔168〕块然:孤独。〔169〕员:通“圆”。〔170〕叶:聚。〔171〕关门:关键。〔172〕忞(mín):不明。〔173〕澹:平静。〔174〕阅:经历。〔175〕文章:色彩、花纹。〔176〕放:通“仿”,仿效。
(毛慧君)
〔鉴赏〕 《淮南子》原名《淮南内书》、《淮南鸿烈》,是由淮南王刘安为首的一批学者集体编写的学术著作。其成书时代,约在西汉武帝初年。其思想宗旨及学派属性,旧时皆依《汉书·艺文志》归入“杂家”类,但近二十多年来,多数学者持守新说,视之为汉初道家黄老学派代表作。如熊铁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即以《淮南子》为“秦汉新道家”:吴光《黄老之学通论》认定“《淮南子》是一部集道家黄老学之大成的理论著作”;丁原明《黄老学论纲》则称之为“是对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淮南子》全书二十一篇,除末篇名为《要略》(犹今之“序论”)外,其正文二十篇篇名后皆添一“训”字,意即对本篇的“训解”、“解说”。其首篇《原道训》,即对本原之道的解说,是全书的纲领。
秦汉之际的道家黄老学著作,多有论“道”专篇,如稍早于《淮南子》的传世古籍《文子》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等都有《道原》篇,探讨“道”之本原或本原之“道”,甚至名为“儒生”实属黄老道家的陆贾《新语》也有《道基》篇,论“道”之根基或本根之“道”。《淮南子·原道训》的基本思想,就是承接着秦汉之际的新道家思潮——黄老学思潮而阐发由老子奠基的道家之“道”的本真、性质与功用的。
《淮南子·要略》篇曾阐明刘氏著书宗旨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既“言道”又“言事”,以“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从而“与世推移”。《原道训》就是遵循这一宗旨展开其理论建构的,全篇的重心在于论“道”,而论“道”的目的则在论“治”。其基本内容可分三部分:一论本真之“道”——“原道”论:二论“体道”之“治”——“无为无不为”论;三论施治之“方”——“因势待时”论。
本篇开宗明义第一句即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接着用种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来描述、概括那个“太上之道”的绝对性与万能性,认为“太上之道”是“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而弗宰”的。所以,本真之“道”是无形、无为、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宇宙、天地、人类、万物都由“道”化生而来,按“道”的法则运动变化,人事之理亦然。
既然“太上之道”如此神妙万能,那么作为人间统治者的“圣人”又该如何去体察和掌握“大道”以“禁奸塞邪”、“安定天下”呢?本篇作者提出了“清净、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论,认为“体道者逸而不穷”、“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是故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这是对黄老道家政治理论的典型概括,其理论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论而又有所超越,加入了“因物之所为”、“因物之相然”的“贵因”思想。其所谓“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就是要求为政者遵循客观规律,因时制宜,待时而动。
“因势待时”的思想,正是《原道训》“无为无不为”政治理论的施治之“方”。“因势”即因自然之势,循自然之理,“待时”即待时而动、适时兴作。它说“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主张“因循应变”、“因天下而为天下”,并强调“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主张“动不失时”、“应化合于时”等等,这样的思想主张,大大发展了早期道家的“自然无为”理论,而符合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说的“无为无不为”的道家——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宗旨与特征。
此外,《原道训》还讨论了道、德与政治、人事的关系,一与万的关系,修道、养生、性命、情性的问题和形、神、气、志的关系等本体论、人性论、政治论方面的广泛问题。我们鉴赏与研究这一名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它放在从先秦原始道家到汉初黄老道家的发展脉络及其转型过程中去考察分析。
古代神话山海经和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区别主要在什么地
本文2023-10-24 11:07: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