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茶的历史,第1张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但茶文化一词的普遍引用,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茶文化研究者认为,茶文化是在茶 “被应用过程中”或者说“在茶的品饮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可追溯到我们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之时。后来,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和摒弃,但更多的是产生和发展,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也使茶文化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最终,使茶文化博大精深,构筑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先秦茶文化的酝酿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时代,距今有5000年左右。2004年,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6 000年前的文化层中,发掘出部分树根根块,后经中日考古界、茶学界鉴定,认为是“5 500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根”。按此推测,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 500年前。

       东晋(317—420年)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066年) 巴蜀一带(现今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两省靠近川渝的部分地区)不但有人工栽培茶园,还出现了以茶为礼的上贡。“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表明3 000年前茶已在人类生活中出现并融入上层社会。

       西汉文学家扬雄《方言》中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郡国外夷考》中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蜀王分封其弟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是重要的产茶区。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克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多种方物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在园中的“香茗”。说明在西周前巴人不仅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和藏茶。因此可推测,在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产茶地。

       诸多事例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已开始饮茶、种茶、制茶、藏茶,随之而生的茶文化现象也开始萌生。

二、秦汉茶文化的萌发

       秦汉时,饮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向大江南北逐渐蔓延开来。但明确表示有“茶”的意义,并为史学家认为是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成书于2200年前秦汉时期的字书《尔雅》,其中有 “槚,苦荼”之说,而“苦荼”当为茶之意。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阳陵墓葬出土的固体茶,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汉景帝刘启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60年前。

       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提到的《茶陵图经》载,地处湖南的茶陵古称荼陵,是西汉荼陵侯刘沂的领地。荼陵的命名也始于西汉,陆羽《茶经》中对其名的由来说得很清楚:“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经•七之事》还记载:“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陆羽在谈及诸多发生在中唐及中唐前的茶事时,特别提到丹丘子,说他是一个汉代仙人,也就是以后《神异记》中指点晋时余姚人获大茗的那个道士。而丹丘位于今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属有名的茶产地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支脉。黄山君,也是汉代得道的一个仙人。黄山,位于安徽歙县境内,是著名的黄山毛峰茶产地。这表明至迟在汉时,茶的种植、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传到长江中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同时提到的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大家。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角度,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都谈到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司马相如,为蜀成都人,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谈及的“荈诧”便是茶。这是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也写道:“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述。说明汉时已有饮茶的器具,且讲究烹茶技艺。而“武阳(现四川彭山) 买荼”表明,当时在集市上已有商品茶叶出售。在王褒《僮约》之前,关于如此进步的饮茶法,以及茶作为商品的记载几乎没有。王褒《僮约》的出现说明当时至少在四川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上层人家的生活习惯,茶已成为商品。据此推侧,茶树的人工栽培在相当范围内已较普及,茶的加工技术也已达到符合当时商品茶的要求,并已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出现了茶叶集市。

        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很可能更普遍。东汉(25—220年) 许慎撰,北宋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中说:“荼,苦茶也,······此即今之茶字。”与此同时,饮茶器具也开始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浙江湖州出土的嵌有“茶”字的东汉四系罍和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越窑茶器就是例证。

        至此已有足够史料表明,至迟在秦汉时,茶作为一种饮料,已开始从巴蜀蔓延开来;而茶叶种植也已扩展到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饮茶开始为文人所好,这就为茶由物质范畴上升到精神领域打下了基础。茶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逐渐显现于世。

三、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形成

       朱自振在《茶史初探》说:“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的形成期,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饮茶进一步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并开始浸润到社会多个层面,被用作待客、祭祀等,也被称为“素业”,抹上了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同时,帝王、贵族、文人饮茶的事迹屡见不鲜,文人也开始讴歌茶叶,出现了以茶为主角的文学艺术作品。茶初步向精神层面演化,并与儒佛道有了初步的融合。

(一)三国时期: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期

       在三国华佗(约145—208年)的《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表明当时茶的药理功能已为人知。三国吴时,人称太极仙翁的仙道家葛玄(164—244年),已将茶作为养生、修炼、陶情之物。现有史料证明,葛玄种茶之地有两处:一处在浙江天台山华顶,另一处是在浙江临海的盖竹山。南宋胡融《葛仙茗园》诗曰:“……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南宋天台山道士白玉蟾《天台山赋》云:“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浙江通志·物产》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清乾隆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称:“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茶园。”齐召南另有《台山五仙歌·葛孝先》诗曰:“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火。”这些史料均记载葛玄为炼丹养生而种植茶树,建造茶园。道家认为茶是集天之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于一体之灵草,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所以,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炼丹,当在情理之中。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江南最早的茶园,因此葛玄被称为“江南茶祖”。1998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王家扬带领著名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天台山脉主峰归云洞前尚存的30多株进化型古茶树,是葛玄手植茶树留下的后代。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纪念,并立有碑文:“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修炼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

       晋代(265—420年)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国君“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宫廷中有茶叶的储备;茶被当做酒的替代品。由此可见,至迟在三国吴时,吴国的上层社会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饮茶风俗了,宫廷中已有“以茶代酒”之举。

       三国吴(222—280年)秦菁《秦子》:“顾彦先曰:‘有味如臛,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这里“臛”是指肉汤,饮用肉汤和饮茶应该是相对于饮酒而言。肉汤不会让人醉,饮茶非但不会让人醉,反而提神振气、头脑清醒。如果说《三国志·韦曜传》中的以茶代酒尚是生理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秦子》中的这段话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本身的功效了。

       三国魏(220—265年)张揖《广雅》同样认识到茶有醒酒、振奋精神的作用:“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魏吴普《本草》认为茶可以安心益气、耳聪目明、延年益寿:“苦菜,味苦寒,无毒。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豪气,不老。”

       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茶叶功效。对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丰富了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为饮茶风尚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三国的历史较为短暂,与茶有关的记载也相对有限,只有寥寥数条。除了上面几处记载,三国时张揖的《埤苍》、郭璞的《尔雅注》、张华的《博物志》等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载。傅巽的《七诲》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阻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

(二)两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期

       与三国时期相比,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日渐盛行,茶逐渐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交汇融合,与茶有关的文献记载增多。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和风格开始初步显现与构建。人们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

       两晋时期,随着饮用人数的增多,茶从药用逐渐向饮用转变,饮茶的风气有所普及。《本草衍义》记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这里表明,在晋代宫廷里茶的消费量很大。西晋末,八王起事:“惠帝蒙尘洛阳,黄门以瓦孟盛荼上至尊”,晋惠帝沦为阶下囚之时,还不忘饮用茶水,可见其对茶的嗜好程度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茶叶及茶水的买卖交易有了初步发展。据《太平御览》引《江氏传》云江统:“迁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麺、茶、菜、蓝子之属,亏败国体’。”酰、麺、菜、蓝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在茶和这些物品在西园一起售卖,说明在当地茶已经是人们日常饮用品。

       晋时,咏茶诗作开始涌现。西晋(265—316年)左思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䥶”之句,写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因急于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西晋张载有《登成都楼诗》,其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六清,是指古时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作者赞誉,茶的芳醇胜过这六种饮料,传遍全国九州。西晋孙楚《出歌》中,又有“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之说。此外,在两晋之际杜育的《荈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从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内容都一一记录其中。这些诗作一方面道出了饮茶习俗传播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茶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

       该时期,饮茶开始被人们赋予节俭、朴素、清廉等社会所崇尚的品质,是养廉的手段之一。养廉问题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系的。始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晋代日渐完备,该制度巩固了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当时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于是,曾担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的西晋文学家傅咸疾呼:“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于是,在晋代社会日渐奢靡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问题。据南朝宋(420—479年)何法盛撰的《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礼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说明在东晋(317—420年)时,身居吴兴太守的陆纳,不但提倡“以茶待客”,而且仅用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用茶表自身的清廉。又如,在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中,还记载着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进一步表明,晋时上层社会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标榜节俭。这一流行从客观上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此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人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

       两晋时期的饮茶之风还与清谈之风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也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了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世说新语》载:东晋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作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便成为南方茶人常用的戏语。《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梁武帝之子萧正德降魏,魏人元乂欲为其设茶,先问:“卿于水厄多少”这本是问萧正德能喝多少茶水,然而萧正德显然没有听过王濛“水厄”的段子,于是茫然回道:“下官虽生于南方水乡,却不曾遭受过水灾之难。”引得周围人大笑。今人邓子琴先生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后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

        唐代陆羽《茶经》引《晋书·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含有紫苏的茶)而已。”单道开是东晋敦煌人,幼年开始过隐居生活,后习辟谷,“不畏寒暑”。又于后赵武帝(335—349年)时在河北临漳昭德寺为僧。期间,单道开在室内坐禅时,曾用饮紫苏茶来防止睡眠,这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

       总之,两晋时期茶不仅是人们提神解渴的饮料,在茶使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同时,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茶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茶于是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茶成为日常待客的饮品,在宴会上经常出现,能够助聚会之雅兴;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为茶吟诗作赋,引为雅举;茶被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标志。这一切可以说明,茶文化在该时期已形成。

(三)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初步发展期

       南北朝是朝代更迭、斗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交融碰撞。相比北朝,南朝社会较为稳定,物质生产较为富足。西晋末年,很多士族从北方迁往南方,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南朝的社会状况及南北朝之间人员的往来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该时期茶己经成为南方较为寻常的饮品。《宋录》是一部记录南朝宋史实的著作,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表明住持安徽寿县八公山的法师昙济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设茶茗”相待。南朝齐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萧赜是一个佛教信徒,也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遗诏中曰:“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开创了“以茶为祭”的先河。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萧赜将茶视为检行的标志,这是两晋时期“以茶养廉”的延续;另一方面,茶与饼、干饭、酒脯等相提并论,说明茶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饮品。《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亦载:“傅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该文同样证明,南朝江浙一带,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寻常的饮品。《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肃,“专习茗饮”。有人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自此朝贵宴会虽设茗饮而众人皆不复食。可见当时随着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来,茶已经向北方传播,但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

       南朝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谈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思路还要清楚。而茶不仅能提神益思,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于是,茶与文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做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佛教徒坐禅念经。而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他们都爱喝茶。于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鬼神,都与茶联系起来。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出现大量与茶有关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陈务妻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南朝齐梁(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饮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效。这些茶与丹丘子、黄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传说,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饮茶,并对茶的功效的认知。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北朝之时,茶已进入了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一般物态形式。

       此时,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也有所增多。除了上面的引用的以外,一些诗词特别是地方志中都提及到了茶叶,例如,《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阴图经》和《茶陵图经》等。诗人鲍照之妹鲍令晖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可惜今已已散佚。

在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基本形态己经形成,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尚未成熟。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茶文化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家,中国人饮茶文化浓厚,茶叶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都说我国饮茶历史是悠久的,那么,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

关于中国的饮茶起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有的是来自民间传说,有的则是有文献可以参考的。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神农说——茶叶启蒙期

神农说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了。传说在远古的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开始喝茶了,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其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自神农时期人们就开始喝茶了。而神农不是真正的喝茶,相传神农为了掌握各类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尝遍百草,一日之内中了七十二次毒。最后偶然尝到茶树的叶子,才将毒解了。所以最早的茶是采取了直接咀嚼茶叶,且作为药用。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西周说——茶叶开始少量生产

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茶叶已经用于祭祀之用,据《周礼·掌荼》中说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茶在丧礼上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那时候的人们从野生的茶树这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入水中烧煮,饮其汁水。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多苦涩,这也是茶叶正式被利用的初始时期。

3、秦汉说——茶叶商品化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

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4、六朝说——晚于秦汉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

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关于六朝时期的说法已无足轻重。

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综上所述,茶叶真正在民间普及则是在秦汉时期,也就是差不多在2200多年前,茶叶已经在我国兴起并盛行。茶叶要从认识到商品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古代信息流通缓慢,越往前越落后,其传播速度就会越慢。故而神农氏的说法也是应该是可以参考的,这样的话,中国最开始喝茶到现在也有5000年了。

茶是我国人们都很喜欢的饮品,它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米~6米。因为它喜欢湿润的气候,所以在我国的南方生长的比较多。

花茶

根据文史资料显示,茶最早起源于我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也是从我国传过去的,所以人们就普遍的认为饮茶的故事也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饮茶或者是种植茶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西方国家,英国人们也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茶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时候,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日本发现了他们所认为的野生大茶树,于是,就认为茶的发源地就是印度。

但是在印度几千年的茶史上,从未出现过野生大茶树。英国人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茶的历史比人类还要早,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是在中国,茶叶在很久以前就是人们交易的产品。根据可靠的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才是茶真正的发源地。如果非要说要古老的茶树,那么在中国的浙江余姚田螺山的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如果按照英国人猜测的逻辑,那么浙江6000年的茶树,更是可以相信中国才是发源地。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人。

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茶越来越让人们喜欢,成为了现今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可见茶叶的发展多么的好。那么茶叶最早发现的时代是哪个,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一、神农时代:(炎帝时代)

1、《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东汉宋衷注:“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据《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华阳”是古地区名,因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大概范围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之南一带;“常阳”指今宝鸡市南3—5公里神农乡境内的常羊山。

2、《炎黄二帝历史考略》说:“因炎帝相貌丑陋奇异(牛头人身),不为少典国君所喜,就将女登和炎帝留在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之滨,自己同次妃附宝(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今陕西延安黄陵县沮水河)之滨”。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神农氏和炎帝为同一个人,也是炎帝氏族的第一人,出生于宝鸡,成长于宝鸡。

3、炎帝与黄帝同为华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4、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5、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

6、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

7、炎帝与黄帝、蚩尤同时代,且均带有传说色彩。从古到今,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就是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神农氏,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

二、神农时代的茶文化:

1、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其所当的时间大约在伏羲与黄帝之间)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

2、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神农氏为茶祖的人,是茶圣陆羽的《茶经》,文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神农氏既是饮茶之祖,理所当然就是“中华茶祖”。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

历史渊源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

  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或类似的发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国,以及比较早和阿拉伯接触的希腊和葡萄牙。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чай、chai)。

  而后来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语中知道茶叫“te”,或类似的发音,所以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后演变为tea),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茶树起源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叶树。 

  中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

  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发源地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考古学家认为茶的历史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江浙一带目前也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