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第1张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关于孝的论述句子如下:

一、孝的内涵

孝是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对家族的尊敬和对长辈的敬爱;孝涉及到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孝也是一种道德观念,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二、孝的意义

孝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增强亲情凝聚力;孝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推动社会的正常运转;孝可以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人们的个人品质和素养。

三、孝的体现方式

尊敬父母是孝的最基本体现,应该从言语和行为上双重维护;照顾长辈,帮助自己的父母或祖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以身作则,将孝的实践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社交生活中。

四、孝的现代意义

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家庭层面,还可以体现在职场和社交场合;在现代社会,提倡孝可以促进人们间的互助和合作;应该弘扬传统美德孝的精神,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五、坚持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是长期沉淀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墨客都倡导孝道,并以孝为体现品德高尚与风范盎然的重要标志;坚持传统文化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孝文化,让其成为人们文化认同的符号。

六、教育孝的重要性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孝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父母长辈;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孝道的教育,让孩子能够从小就知道如何关心和帮助家人;教育孝可以为下一代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在未来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

七、孝与现代都市生活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压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忘却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话语或关怀的问候来体现孝的精神;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表现出孝的实践,帮助父母处理家务或旅游陪伴等。

1、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

德。

2、《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

3、《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4、《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

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

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

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

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

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

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

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

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

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

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

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

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

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

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瑰宝,集儒学精神之大成。其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教育等一些方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与对话文体呈现,文风平实内涵深刻。它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出的,寓意深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是研究儒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由于《论语》一书当中包含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而孝道是一种以血缘亲情作为纽带的一种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承袭孝道对于后进样中华精神有重要的价值。在孔子的儒学精神当中孝道也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本的核心,是“礼”的重要的形式体现之一。故本文将着重对于孔子在《论语》当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对于如今的影响做浅要论述。

《论语》当中的孝道

在《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阐述有很多,比如发在为政篇当中就有“子游问孝”等,学而篇当中也有,《论语》当中对孝道的阐述有很多,但是大都是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呈现的,比较零散并没有对于孝道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首先是“赡养”,对于孝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子游问孝一篇当中子曰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为人子女谈及孝道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老人的温饱,让老人不会为了衣食去担忧劳碌。赡养双亲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界定孝道的物质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标准。

其次是“尊重”。赡养并不仅仅就是孝道的全部,做到了赡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在为政篇当中孔子说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孔子的观念,他认为仅仅只是供给父母衣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敬重父母,如果只是给吃给喝但是却不尊重,那也和养狗养马没有太大的区别。父母老人是一个人,需求的不仅仅是吃穿,更是需要子女的态度,也就是尊重,对于父母的意见还有言语要恭敬,虚心。

然后就是“色”这个色指的是你的脸色,前两者做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第三点要求相对比较高。孔子认为不仅需要供给父母吃穿,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神色也要保持愉悦,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愿意孝敬父母,把侍奉在父母身边当做一种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为了“孝”而“孝”,父母会察言观色有思考,对于子女的神情最是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快乐,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其实父母是最了解的。天下的父母都是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幸福快乐的,子女愉悦父母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父母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孔子对于孝道的第三个层次的定义“色”是相当的准确的。

“立身”,这最后一个孔子对于孝道的定义也是《论语》当中对于孝道的最高要求,也是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个界定是对于自身的一个严格的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需要做到前面三个去对待父母好,还要从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拥有高尚的品德,让父母对于自己的立身行事都很放心,不用为你的处世而感到忧心。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为担忧的,孩子的品行也是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做好自己好好的去生活,让父母安心地安养晚年,这便是最大的孝道。

“孝”与“礼”的关系

在《论语》当中提到,尊敬父母要以“礼”待之。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中孝道和礼法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儒家重视礼学文化,在《论语》当中关于礼的体现更可谓是淋漓尽致。礼可谓是儒学的核心,在孝道的界定当中更是把“礼”放在了首位,也就是礼是对孝的一种界定,孝道要符合礼节,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贯穿了孝道了全部,无论是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需要以礼相待,方为孝道。

“礼”与“孝”结合来看的意义很广泛,包括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在孔子的观念里面侍奉父母是一件严谨的事情,要郑重相待,表情、言语、举止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去对待父母才能称之为孝顺,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不能说错,但是未免有些严苛。“孝”与“礼”的关系和界定也是如今对于孔子孝道思想承袭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论语》当中的孝道的发展及影响

《论语》当中对孝的阐述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孝道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孔子围绕孝展开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认识,是一种对孝礼的推行,使给后世在治国齐家上面留下了一个道德参照基础。以孝以仁治国从汉朝以来孝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峰,知礼懂孝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论语》当中的孝道文化深刻久远对于现今也是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首先要赡养尊重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育长大,在正当壮年时期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我们,辛苦的将我们养大之后,父母变得年迈,生活上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回报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孔子提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在如今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温饱不再是一个问题,父母年迈之后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对于父母而言其实对于孩子能够给予多少物质上的东西给他们其实真的要求不多,他们更加需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说几句贴心的话。所以在当今社会孝道中的“赡养”这一项相对而言弱化了,但是更加强调“尊敬”和“色”而“立身”古往今来的父母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行,是否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面立足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从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态势来看,还有很多啃老族的存在,像是一个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父母生活,不断的去榨取父母的精血,让父母年纪一大把还在为着生计子女发愁。或者是一些年轻人遇见了一点挫折便选择放弃生命,完全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抛弃了自己的赡养职责,是不孝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这是一种忘记了礼法的行为,所以可见学习礼法,体会古人经典当中的内涵是多么的重要。《论语》礼法孝道对于今天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

《论语》当中除了强调对于生者以礼,侍之以孝之外,对于逝者也要尊重虔诚的缅怀。曾子②在学而篇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逝者要慎重的去对待,要虔诚的去缅怀祖先,人民的道德会变得忠厚。通过祭祀来改善道德风气着实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祭祀当中不仅仅只是在缅怀先人,更是一种对于孝文化的重温和弘扬,追思的不仅仅是先人更是先人的一种精神,对于后代也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也更加有利于形成一种感恩的品质和习惯。

在后世对于《论语》的孝文化发扬过程当中其实有些走偏了,后来孝道变成了一种“愚孝”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愚孝”其实对于父母而言根本不是孝顺。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倡导的是一种合理的孝道,在孔子看来对父母耐心的提出谏言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父母有了过错,不应该盲目的去选择跟从,也不该去听之任之,任凭父母走向错误的深渊,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子女在发现父母的错误之后,应该找对方式方法,心平气和的耐心的去和父母进行沟通,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父母交换意见,去倾听父母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及他们坚持的原因,不能去指责父母,一味地去批评父母不对。在《论语》的里仁篇③当中就明确的指出了为人子女在父母犯错之后,要抱着尊敬的态度去规劝父母的行为,这些都是与后面的愚孝是不一样的。

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不太可取的地方,比如它重视礼仪,对于丧礼要求极为繁琐,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不适用的,而且会有些靡费的成份在里面。祭祀更重要的是去追思怀念,更需要的是心意,而不是去以一些形式化的礼节来彰显孝道,那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将祭祀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事情去做的话,就更是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发展了,这些都是要舍弃掉的,只要保留精华的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发扬和传承就好了。

《论语》中还将孝界定为“无改于父之道”。孔子认为在父亲活着的时候要去观察他的言行和志向,在父亲时候要继续继承。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多元化发展,个体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去界定孝道在当今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父亲优良品质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论语》当中对于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其中体现了孔子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孝礼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其具有价值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许多食物发生了变化,所以对于孝道的界定也不能太多过于的单一,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去理解,有选择性的去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心去理解当中真正的奥义,然后付诸行动才更加具有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关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下面我分享了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考。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最新版

1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2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3 14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4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5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6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7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9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10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

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2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3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4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5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6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7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9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10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11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2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13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14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15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16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17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18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19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20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热门版

1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3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4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5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6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7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8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9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10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1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论语学而

12 有才徳的人,讲求立身为人的根本,根本稳固了,人生一切的事理、法则,就从这里推展开来,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这两件事,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孔子-论语学而

14 做晚辈的,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则要以敬爱兄长之心待人。

15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论语学而

16 当父母寿终时,能敬慎地尽哀完成丧礼;对历代的祖先,能诚敬地追念、祭祀,那么社会风气自然会趋向淳厚了。

17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论语为政

18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礼去侍奉他们;父母过世了,要依礼去安葬他们,往后也要依礼去祭祀他们。

19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为政

20 现在所谓孝顺的人,只能说是做到奉养父母的地步。至于狗和马,也都有人豢养它们;如果不用恭敬的心去供养父母,那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里仁

22 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牢记在心里;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则又忧惧他们日渐衰老。

2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5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6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