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上的名人?
1、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2、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3、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文天祥创造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4、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5、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欧阳修
-黄庭坚
-文天祥
-朱熹
-陶渊明
往今来我国的名山大川往往也是宗教圣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中原小华山”之称的河南五朵山又被誉为“北顶神仙地”,自唐代以来就是名扬四海的道教名山。而如今每年夏天酷热难耐之时,这里也是人们前去消暑纳凉的理想目的地。
道教圣地五朵山
五朵山又称五垛山,位于南召县西南方向,隶属于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南麓,距南阳市约五十公里,邻近207国道及两广高速路,交通十分便利。
早在道教兴盛的唐代贞观年间,这里就已经为了举办祈雨仪式而兴建道教庙宇,从明代开始五朵山峰巅祖师庙有了“祖师顶”“金顶”“北顶”之称,与“南顶”武当山遥遥珠辉玉映,吸引了无数香客及游人慕名而至。
五朵山
根据古籍记载,五朵山曾有“依帝山”(《山海经》)、“岐棘山”(《水经注》),“骑立山”(《太平寰宇记》)之称。
《明嘉靖南阳府志》中明确指出:“此山五峰并峙,圣朵、禅庵朵、摩云朵、娇女朵、哑女朵比肩并立”,“奇立孤峰”的五座主峰南北三公里一线高耸入云。宋人称五朵山集五岳魅力于一身,“东朵如泰山之座,西朵如华山之美,中朵如嵩山之卧,北朵如恒山之行”。
新时期五朵山道教文化走向鼎盛
到了拉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197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重点开放五朵山上的万福宫道观以飨香客、游人。在进入千禧年后的2003年,南召县人民政府正式礼聘土生土长、德高望重的闵智亭道长为五朵山道观名誉道长,推动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在新时代重新大放异彩。
闵智亭道长
河南南召籍的闵智亭道长号玉溪道人,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酷爱陶渊明诗文,心怀出世的念头,十七岁时就毅然宗奉全真华山派入道。闵智亭道长在道教界威望极高,历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道学院院长等职务。
在闵智亭道长不遗余力的倡导、推动下,内地首次举办了纪念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的活动,通过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示丰富充实的内容,弘扬了老子“尊道贵德、顺其自然、慈爱宽容、行善劝善、崇俭抑奢”的思想理念,向公众普及了一番如今焕然一新的道教文化建设。
闵智亭道长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道藏大家,在学术界及道教界享有跨时代的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煌煌巨著盛誉的《中华道藏》由他担任总顾问。此外他还出版了不少道教专著,其中《道教仪范》经由国家宗教局批准,进入了全国道教院校教材目录。
闵智亭道长于2004年元月14日在北京驾鹤羽化,享年80岁,生前遗愿就是叶落归根,归葬河南五朵山。经过官方、民间的相关人士多方努力,他最终得以魂归道教圣地五朵山深幽之处,这方净土迎来了道观名誉道长永远的守护。
五朵山广为人知的历史传说
而同为道教名山的“北顶”五朵山之所以与“南顶”武当山遥相呼应,据说与明代靖难之变有关。燕王朱棣历时四年挥军南下,水陆并举攻下当时的帝都应天(今南京),明惠帝朱允炆在战乱之夜趁火势仓促逃出皇宫,逃亡至五朵山躲藏,并在百岁真人张三丰的点拨下修道得了正果。
他先后在五朵山、武当山建庙苦修,终成一代始祖,被民间尊称为“天天不离武当,月月不离五朵”的“祖师爷”,传说成仙后被玉帝钦封为“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
坐落于五朵山主峰怀抱、绿荫掩映的万福宫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建筑主体主要有玉皇殿、药王殿、文昌庙、财神庙、土地庙等道观庙宇,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道士吴筠为了祈雨而肇建同名道观。
万福宫在宋代被称为骑立山龙堂,元代为嘉显侯庙,明代因朱允炆在此修道成仙的传说又有“祖师庙”之称,并由此真正蜚声四野。
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五朵山地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光照充沛,四季分明,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九成以上,夏季凉爽宜人,翠色入目空气清新,是游人避暑休闲、亲近自然、修身养性、体验道教文化之旅的理想目的地。
这里的圣朵峰海拔约1666米,登上山顶后举目四顾摩壁万仞,俯瞰周围的钟鼓楼峰、奇峰怪石、茫茫林海等瑰奇山色,仿佛置身于曼妙仙境之中。
得益于古老奇特的地质构造,五朵山风景区的地貌呈现出丰富多彩之姿,这里不仅有峰峦叠嶂的巍巍高山迤绵延,更有飞瀑流泉、怪石嶙峋、古树参天的魅力风景,俨然集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山之幽于一身。
更因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静谧山林中遍布庙宇楼阁、宫观道阙,抬眼望白云悠悠,耳畔任梵音袅绕,令人心旷神怡。
五朵山远景
值得游览的探山环线
五朵山风景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两百多处景点,星罗棋布地组成了五朵峰、暴瀑峡、万福宫三大游览区域,为游客们提供了一条适合游玩的探山环线。
以位于五朵山南麓的暴瀑峡为例,这里全长约五公里,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有瀑潭溪涧溅珠碎玉跌宕奔流,暴瀑、翠屏湖、许愿潭、柳树湾等绿水青山美景奇绝。
这里的人们还口口相传着真武祖师修道明志、斩妖除怪、为民造福等传奇逸事,若是平时听来难免觉得匪夷所思,但在这里却十分引人入胜。
炎夏徒步五朵山享受自然生态
古朴幽静的道教圣地五朵山深处,无疑是夏日炎炎时离开都市的游人纳凉放空的好去处。在茂林修竹、蓝天苍岩之间静听山风,悄览清泉,相约晴岚烟霞,浸润古老的道教文化,洗涤心中的世俗烦扰……生机蓬勃的五朵山就是人们心之所向的乐土。
五朵山生态
“中原小华山”虽然山路迤,但目之所及的沿途风景美不胜收,游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或缓或险的路线,以及索道缆车、玻璃栈道等游览设施,以从容闲适的心境,从不同角度欣赏五朵山的全景风光。
五朵山索道号称短距离、大落差的“中国第一索”,海拔1500米处的玻璃栈道长达309米,着实让人感受腾云驾雾的神仙快感。
即使艳阳高照,山中也是绿意盎然,清凉舒爽的,呼吸着富氧新鲜空气,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仅不觉疲惫,反而让人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行至草深林密的涧道壑谷之时,幽幽山野仿佛不见天日,只见熹微的日光在茂密的枝叶间撒下浮光跃金的碎屑,平日里张牙舞爪的炎炎烈日乖巧得像林间毛绒绒的野果。
徒步攀援时遇到陡峭的山势、狭窄的小道,难免要手足并用抓住路边的的树木山藤谨慎前行,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敬畏大自然,在确保安全系数的前提下享受户外休闲的美好。
当最终抵达峰顶山巅之时,如果恰逢天气晴好,碧空如洗,金色阳光洒满全身,极目远眺是逶迤起伏的层层山峦,全世界似乎都在自己的脚下。
行走于山脊就像在云端漫步,群山近在眼前,天空仿似伸手可及,正在爬山的人们看上去就是一个个小黑点,像一队队竞走的渺小蚂蚁……而倘若不巧云蒸雾绕,那就又是另一番感受了。
由上可见,同为道教名山的北顶五朵山虽然在大众心目中的声名似乎不及南顶武当山,但也不失为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生态风光清幽秀美的避暑胜地。
不妨如孔子所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身体力行成为一个智慧仁义、热爱生活的人吧!与三两友人结伴徒步五朵山,感受大山的舒适安宁,山涧溪流的潺潺灵动。
大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大理旅游的重点是大理古城,其次是大理洱海周边的一些古镇,海滨渔村如双廊(南召风情岛)、金锁岛、喜洲古镇等。最后,大理周边的景点,如宾川的鸡足山、剑川的石宝山、沙溪古镇也值得一去。
达利
大理古城被称为俞晔,也被称为紫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诏王戈的罗丰所建的杨卯城(在今天城西三塔附近),唐天宝是它的新首都。现在的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距方圆十二里。这堵墙有20英尺高,20英尺厚。东西南北各有城楼,四角有角楼。解放初期,城墙被拆除。1982年,程楠门重修,门上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题写的。
古城地址在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
参观这座古城的门票是免费的。
从下关乘坐4路、8路公交车,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古城。此外,游客还可以乘坐位于建设路和文化路的小巴,约30分钟即可到达古城。
绿色山脉
苍山又名点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它由19座山峰组成,从北部的洱源邓川到南部的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壮丽,与洱海美景形成鲜明对比。
持续整个夏季的苍山雪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也是苍山景观中的一道独特风景。隆冬时节,百里苍苍,白雪皑皑,春暖三月,雪线之上仍有一堆堆银玉。最高峰马龙峰终年被雪覆盖。盛夏,山腰绿意盎然,峰顶依旧被携雪的云朵覆盖。
苍山景区门票30元。
交通
苍山索道站位于大理古城三月街马场西侧。你可以乘6路公共汽车。
洱海
洱海位于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北起洱源县姜维乡,南至大理市下关镇。形似月牙,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淡水湖。洱海清澈透明,自古被称为“山中无瑕玉”。大理四景之一的洱海月就在这里。
洱海公园门票:10元;洱海游船:142元
从大理古城到洱海很方便,可以步行去。也可乘坐2路公交车(中巴),或乘坐出租车或马车(提前与车主协商价格)。
崇圣寺的三塔
大理崇圣寺三塔,距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乐盈峰下,背靠苍山,面向洱海。这三座塔由一座大塔和两座小塔组成,大塔叫钱逊塔。钱逊塔与南北两座小塔之间的距离为70米,呈三根柱子。远远望去,雄伟壮丽,是苍洱的胜景之一。这是大理国的皇家寺庙,剩下的古迹主要是这三座塔。塔后的崇圣寺是当代重建,规模宏大。寺内曾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道观牌位、佛牌。然而世事沧桑,巨钟毁于清朝,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道观牌匾佛牌连同寺庙,如今都已荡然无存。
门票121元。
游客可以在下关乘坐班车到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去景区,可以选择只走半个小时。也可以坐小马车去三塔,4元左右;或者乘坐私人巴士。
蝶形弹簧
蝴蝶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有蝴蝶飞舞的独特景象。不过是借助50年代的**《五朵金花》而出名的。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们已经很难看到美丽的蝴蝶盛会了。有时候虽然有蝴蝶聚集,但是数量不多。不过蝴蝶馆里有很多种人造蝴蝶。
门票60元
旅游大巴票价5-8元。或者从大理古城西门或博爱路沿路线乘车,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
宾吉祖山
因形似鸡爪,故名“鸡足山”。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稷山的美景堪比峨眉、九华、五台、雁荡。山脚下是苍山洱海,后面是金沙江。全山有40座怪山,13座险峰,34座悬崖,45个幽洞,100多个泉池。脊、谷、溪、林、谷构成了鸡足山雄伟、秀丽、幽奇的自然景观。
门票62元(2元保险),索道往返60元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西北30公里处的李安东乡。
交通宾川县有直达鸡足山(灵山-方慧)的大巴,票价15元。从山门“灵山-方慧”到金顶寺,全长8公里。如果不想爬,可以坐缆车或者骑马上山。
天龙八部影视城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是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是为天龙八部影视拍摄投资建设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
整个天龙八部影视城由三大区域组成:第一部分是大理国,包括大理街、大理宫、镇南宫;第二部分是辽国,包括辽城门和大小辽街;第三部分是西夏宫殿和女真部落。
门票52元
交通城在大理古城以东约15公里,崇圣寺三塔以北2公里。骑马8元左右/人,打车10元,马车5元。步行大约需要30分钟。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出名的大人物吗都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T(?-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福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
姓张的历史人物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为“今草”。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 张A,孙吴名臣张昭,张;晋同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佑、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丰。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族的廖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开始为“金鉴”为堂号。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械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近代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张学良的兵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
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大全 姓张历史名人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在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 角:东汉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给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省南乐人,唐初开国功臣张公谨之孙,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号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的调查统计工作,支持“浑天说”。后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书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 謇:江苏南通人,清代著名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开创了士林一代新风。
张 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择端 字正道,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宣和年间翰林待诏,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据说历时十年完成,历经辗转,后为明贾似道得手,迭经明清两朝皇室收藏。曾被溥仪带至关外,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存北京故宫。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僧繇:南朝梁代吴中(今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书画家。创造了“凹凸法”的绘>>
十个姓张的历史人物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
张氏历史名人有哪些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
张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韩。秦灭韩,良欲为觊J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辟(前202年――?)汉初人。留侯张良之子。 为汉惠帝侍中(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年少聪慧有远见,曾为丞相陈平解吕后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
张骞(?~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归汉,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张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创教人,第一天师。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张天师。著《老子想尔注》等。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命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官至太中大夫,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
张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鲁(?-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张道陵孙,第三代天师(称为系师)。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东汉末年道教***,割据势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兴建义所,诊治病患。汉末有“天下人望尽在张鲁”之说。后汉中降于曹操,张鲁有十子。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东将军。
张A(?-231),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为“今草”。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 张A,孙吴名臣张昭,张;晋同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佑、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丰。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族的廖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开始为“金鉴”为堂号。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械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近代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张学良的兵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无张不成村。
中国张姓的演艺界名人很多,张国荣是香港著名影星,在内地有很多他的影迷,他主演的经典影片《霸王别姬》,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人们习惯称他哥哥,非常亲切的感觉,在两年前他跳楼自杀后,很多影迷为他哭泣,演艺圈搞了多次纪念活动。张学友号称香港天王级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为此他在大陆各地举办了很多场的张学友演唱会,每一场都爆满,可见大家对他的喜欢。香港的女影星张柏芝也是炙手可热的著名影星,她演过很多**、电视剧,也发行过唱片,年纪不大,却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大陆的张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张靓颖人气一直很高,她以独特的海豚音响誉歌坛,声音很有感染力,为冯小刚**《夜宴》演唱过主题歌后,更是得到音乐界名家的首肯。张惠妹是台湾高山族的演员,十几年前被张雨生发现后收为弟子,她的声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时候载歌载舞,风格热辣奔放,特别能够调动舞台气氛,使大家的情绪跟着她一起高涨起来。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张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后改天如,号西铭,苏州太仓人(今江苏苏州)。
张溥师从徐光启,少时嗜学,所读书必手抄。诗文敏捷,与同里张采齐名,号“娄东二张”。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诸社合为“复社”,倡复古学,以嗣“东林”自诩。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授庶吉士,乞归葬亲。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主“复社”虎丘大会
张 鲁:(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国丰县人(今江苏丰县)。
张道陵之孙,继祖父在蜀地传道。后到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自称师君,下设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设“义舍”,置“义米、义肉”,任往来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
曹操进入汉中后投降之。
张 绣:(公元?~27年),武威祖厉人(今甘肃靖远西南部),汉朝董卓部将张济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张济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张济逝世后,张绣领其军,屯兵于宛城(今河南南阳)。后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绍时再降曹,为扬武将军,在官渡之战中有功。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于征讨乌桓途中。
张 颌:(公元?~231年),字儁义,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从韩馥镇压黄巾,后归附袁绍,任宁国将军。官渡之战后降曹操,授左将军。魏明帝时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部)大破蜀将马谡。
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师时在木门(今甘肃天水境内)设伏。张颌追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
张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著名唐朝天文学家。
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张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称张长史,唐朝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唐朝书法家。
张旭在唐开元年间曾来常熟任县尉,据史籍《唐国史补》等史书所记,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以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沉“醉尉街
张师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贤,开封襄邑人(今河南睢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卖国贼。
张邦昌举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围攻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对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权,曾自称“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后,张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处死,终年四十四岁。
张 观:(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绛州绛县人(今山西绛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宋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张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东青州人(今山东淄川)。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状元。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逝世,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逝,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张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邯郸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统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称病辞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纷纷向朝廷推荐他复职,复任户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讲学士。请补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后,减汰运往朝廷漕米的耗损虚数年十万担,防止了官吏贪污,减轻了人民负担;倡导教育,增设各类学校。当地百姓为纪念其善政,将其《检荒诗》刻在石上,传昭后人。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归葬邯郸,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
张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体周,邯郸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举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任河南延津县令时,适逢灾荒,以赈灾济粮的政策平息民乱,受到百姓爱戴。民间流传“前有长(清)张父,后有邯郸张母”的歌谣。
后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洁。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终年五十岁。
张国彦:(公元1525~1598年),字熙载,号弘轩,邯郸人。著名明朝万历朝兵部、刑部尚书。
明嘉靖进士。授襄陵知县,后升兵科给事中。再迁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绩斐然,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升顺天府尹。以后奉召守关有功,迁户部侍郎,不久为都御史,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迁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等职。其子张我继、张我绳、张我续均为明朝官僚。张我续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傅,一门父子两尚书。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海内称治。逝世后谥号“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权,改名爰,宇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近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文学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张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今广东曲江),世称张曲江。著名唐朝诗人、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
张九龄和张说一样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张九龄早年得张说赏识并推荐,唐中宗年间中进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的诗作前期温婉淡雅,后期质朴遒劲,雄浑刚健。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
张 纮:(公元151~210年),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
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至许都为孙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许都,任会稽东部都尉。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东吴,任长史之职。
张纮后来在公元210年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迁都时张纮逝世,终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张纮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许都时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见过一面,张纮称陈琳的文章写得好,陈琳说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来,就好比小巫见到大巫一样。”成语“小巫见大巫”也由此而来。
张 汤:(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陕西长安东南部)。
张汤早年专门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茂陵尉等职。后经丞相田推荐,补授侍御史。审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他穷治党羽,汉武帝刘彻很赞赏他的能力,升迁其为太中大夫。后又与赵禹一起编,定《越宫律》和《朝律》。
当时汉武帝阳儒阴法,张汤投其所好,审办大案必附会《春秋》、《尚书》等古义,并猜摹汉武帝的意向办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他就交给执法轻平的属吏去办。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穷究根本,由是汉武帝对他信任益专,加官迁至御史大夫。
汉朝屡次对匈奴用兵,山东水旱灾又频仍,以致国库空虚,他秉承汉武帝意旨,请求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以排斥富商大贾,铲除豪强兼并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对他的嫉妒憎恨,屡有人举发他;至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共同揭发张汤的阴私事,汉武帝令赵禹责问,张汤遂自杀。后来武帝知道张汤的家产不过五百金,皆为俸赐所得,遂尽诛三长史,当时的丞相也羞愧自杀。
张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少年时好学,擅长隶书,治《左氏春秋》,博览群书,著名于时。
汉末社会大乱,徐州士民多避难扬州,张昭也随着南渡。孙策创业江东,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将,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以弟孙权托付之。
张昭对孙权时常正色直谏。孙权常说:“我与张公谈论,不敢妄言。”全国惮之。吴置丞相,众共推张昭,孙权说:“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益也。”乃用顾雍。
孙权称帝后,封张昭为娄侯。张昭在家无事,著《春秋左氏传注》、《论语注》。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孙权素服临吊,谥号“文侯”。
张惠言:(公元?~年)。著名东汉易学家。
张惠言以治《易》学名家。他以传《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对东汉末今文《易》学家虞翻学说系统阐发,成为一代《易》学大家。
张世杰:(公元?~1279年),范阳人(今河北涿县)。著名南宋抗元将领。
张世杰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今广东新会南部)。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张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畴,涿州定兴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张柔(汉军八万户之一)也是蒙古名将。他早年辅佐其兄张弘略掌管顺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军总管,受命征讨叛将李璮于济南。张弘范扎营在城西险地,李璮出军突击诸将的营寨,唯独不向他进攻。弘范说:“我的营寨在险地,李璮示弱于我,必会以奇兵来袭,他肯定以为我还未醒悟。”遂筑长垒,在内伏甲士,在外挖壕,开东门。当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宽。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带飞桥来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门内的,都被伏兵杀死,并迫降两名敌将。
公元1269~1271年以万户参与襄阳、樊城之战。他率军千余驻万山,断宋军援兵;又献割断襄、樊两城连兵,献先破樊城,后取襄阳之策,为主帅阿术采纳,公元1274~1277年以先锋随从丞相伯颜率兵沿汉水入长江,进占建康,直取宋都临安,因功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汉军都元帅,统率水陆军两万,分道追击南宋残部,俘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次年初,他率水师追至厓山,遇宋水军结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长期围困,断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舰搏战,大破宋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宋臣陆秀
本文2023-08-03 18:24: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