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腰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腰酸简介,第1张

腰酸为症状名。指自觉腰部酸楚不适的表现。腰酸多因肾虚所致。《张氏医通·诸痛门》:“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方用金匮肾气丸、补肾丸、青娥丸、六味丸、八味丸加减。腰酸与腰痛有相似之处,且常可酸痛并见,也有虚实寒热之别,须辨析兼证以定其治法。参见腰痛:腰痛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腰部疼痛。腰为肾之外候,诸脉多贯于肾而络于腰背。故凡年高、病久,劳倦过度,情志所伤,房室不节而使脏气虚衰;或因感邪、外伤而使腰部经脉不利,气血不畅等,皆可导致腰痛。《济生方·腰痛》:“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审如是说,则知肾系于腰,因嗜欲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既虚,喜怒忧思,风寒湿毒,得以伤之,遂致腰痛。又有坠下闪肭气凝血滞,亦致腰痛。”大抵外邪、外伤所致者,以急性腰痛居多,治以祛邪疏通为主;内伤虚损以慢性腰痛多见,治以补肾强筋为主。《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根据腰痛程度、部位、病因、症状的不同,有腰脊痛、腰背痛、腰胯痛、腰脚痛、卒腰痛、久腰痛及外感腰痛、内伤腰痛等。本证可见于各种脊椎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肿瘤、纤维织炎、腰肌劳损及肾下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和盆腔疾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腰酸 [ 最后修订于2016/2/24 22:27:58 共60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今天给各位分享泄泽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泻泽有什么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泽泻有什么作用与功效泽泻的好处介绍2、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3、泽泻是常用中草药之一,它的作用是什么?4、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泽泻有什么作用与功效泽泻的好处介绍1、泽泻主要作用是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主治范围主要是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腹泻,还会治疗这个痰饮眩晕、热淋涩痛和高脂血症。

2、对泌尿系统的作用来说,他是有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而且能够使血压降低,而且他有明显的降血脂的作用,可以像胆固醇,抗动脉组织硬化作用。

3、还能降低这个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这些还有一个,可以抑制结石的形成,增加冠脉流量,有抗炎抗菌,抗凝结晶,调节免疫和加血糖的作用。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泽泻性寒,既能清泻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故而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可用来治疗湿热蕴结之热淋涩痛等症;以及肾阴不足,肾中虚火亢盛而导致的遗精、潮热等症。

泽泻有利尿作用,能够增加尿量,增加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的利尿作用更为明显。

泽泻对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泽泻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化浊降脂,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可与决明子、荷叶、何首乌等药物同用。

泽泻淡渗,其利水渗湿的作用较强,可用于治疗水湿停蓄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泽泻能够通过利湿的作用来达到利小便以实大便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脾胃伤冷,水谷部分,而导致泄泻不止等症。

泽泻是常用中草药之一,它的作用是什么?所谓的泽泻就是可以治疗出现的小便不利、痰多、眩晕等的一种中药材,利尿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那就来看看泽泻的七大好处是什么吧。

泽泻味甘、淡,性寒,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的功效,主要用于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痛、痰饮眩晕、遗精等症状。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

利尿的作用,泽泻是一种天然利尿良药,人们把它煎服和制成浸膏之后对人类都很好的利尿功效,可以很好的排除体内毒素,有利于身体健康。

预防脂肪肝的功效,泽泻对人体血液之中的脂肪含量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可以减少脂肪在人体肝脏部位的沉积,从而减少了人们脂肪肝的发病率。

所以针对预防和治疗脂肪肝,食用泽泻也是不错的选择。

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泽泻治疗后,肝脏脂肪含量可以明显降低。

泽泻提取的相关物质,可抑制试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斑块的生成和减轻病变程度。

降血脂、甘油三脂,泽泻中的药物成分,在进入人体之后可以很快的减少人体血液之中胆固醇的含量。

泽泻对人们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含量也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它对人体的血脂含量良好的降低作用,是预防动脉硬化的天然良药。

抑制免疫、抗炎的作用,用泽泻煮水可明显抑制小鼠接触性皮炎,泽泻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抗原特异性。

所以泽泻在这方面的疗效非常显著。

降低三高的功效,对于中老年人,适当用泽泻煎汤饮服既可清湿热、利小便,又可控制体内胆固醇的升高。

因为泽泻本身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若坚持食用泽泻更能健脾化痰、利湿降脂,必有良效。

泽泻肾火的作用,泻入肾经而泻肾火,常用于肾火亢盛的头晕、耳鸣、心烦等症状。

对于此类人群,可以适量服用泽泻来缓解病症。

泽泻的服用禁忌

泽泻是利水渗湿类中药,性味甘、寒,入肾、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泻热、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化浊降脂等,多与茯苓、猪苓、桂枝同用,治疗脾胃伤冷、水谷不分。

而对于淋证、遗精,泽泻性寒能清膀胱之热,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适宜。

但需要注意的是,泽泻有肝肾毒性,有肾虚精滑情况的患者忌服。

不宜长期服用,泽泻具有肝毒性和肾毒性的副作用,如果长期服用或者服用不当,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以及其他中毒症状。

脾胃虚寒患者禁用,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通常治疗水肿病症效果比较好。

但中医认为,其质地苦寒,对于脾胃虚寒的病患,服用后容易导致胃病或者胃炎的加重发作。

由于泽泻具有肝毒性和肾毒性的副作用,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泽泻的副作用有哪些

肾虚眼花,虽然泽泻对眼睛有一定明目作用,但是一旦服用过量,或者长期服用之后,会导致头晕眼花等副作用的出现,所以说一定要注意泽泻的使用量的摄入不能过多。

滑精以及肝肾中毒,我们都知道泽泻有利尿的好处的,一旦人们食用过量泽泻,不仅仅会导致肾虚滑精,同时也会导致肝肾水肿的情况,或者是中毒的风险,所以说这道很重要。

影响食欲,同时多吃泽泻还会导致胃口下降,食欲不振,这是因为其含有醇类物质,这样的物质会导致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这,导致肠胃炎的发作,而且也会影响食欲,不能多吃。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泽泻的功效与作用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泽泻也是一种大有好处的中药材,它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但是大多数人不太了解泽泻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一篇文章带领大家了解更多的泽泻的功效与作用。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1

泽泻的功效

1、利水

泽泻生于水地,直茎向上而生,所以必定有利水的功效。

作为利水祛湿的常用中药,泽泻对于小便不利、水肿、痢疾和热淋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能改善呕吐、痰多、脚气、尿血这些症状。

像有些人动作大的时候会听见胃内有水声,这时候就可以用泽泻搭配白术进行调理;有小便不顺畅、尿道有灼热感、尿痛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就可以与木通、茯苓搭配治疗。

2、清热

泽泻性寒,对阴虚火旺的人群有很好的清热功效,在中药古籍中有很多地方对此做出了说明,写泽泻能起阴气、利膀胱热、消渴、治五淋,这就说明了泽泻对下焦湿热有很好的疗效。

不仅能泻膀胱之火,也能写肾经虚火,像有尿痛、小便涩痛、甚至尿血,以及由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等症状的人群,都可以适当服用泽泻来达到清热通淋的效果。

3、化浊降脂

古籍中记载道,泽泻能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这也就说明它有化浊的功效。

而对泽泻的生物成分进行药理作用的实验后发现,泽泻提取的相关物质,使得肝脏中脂肪含量大大降低。

泽泻中的药物成分进入人体后,人体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了。

所以对于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治疗,泽泻都有很好的疗效。

泽泻的作用

1、抗菌消炎

在对有接触性皮炎的小鼠进行的药理实验中,用泽泻煮水喂食给小鼠之后,发现泽泻在小鼠体内产生了抗原特异性,并且使得小鼠的超敏反应得到有效抑制,这就说明泽泻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免疫抑制的作用。

此外泽泻对其他菌种,比如结核杆菌、金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降脂

除了中医理论上的化浊降脂的说法,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把泽泻的脂溶性部分用于高血脂、胆固醇的实验动物身上,得到的结果是泽泻的多数成分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这一发现也使得泽泻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方面有更多的拓展和应用机会。

3、降压

在对家兔注射了泽泻提取物后,发现当中的泽泻醇能对动脉有缓慢的收缩作用。

即便是在家兔解剖后,动脉离体的情况下,泽泻醇还能抑制由血管紧张素引起的动脉的主动收缩。

这就证明了,泽泻醇能够有效松弛血管,加大冠脉的血流量,减少心室的压力,这在高血压以及心脏手术方面将有极大的帮助。

4、降糖

泽泻的降糖效果最初并没有很轻易的发现,再后来通过在家兔皮下静脉注射泽泻浸膏,按照每公斤6克的药物浓度,实验结果发现泽泻提取物对家兔有轻度的降血糖作用。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泽泻的降糖作用,实验组将静脉注射改换成了皮下注射,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皮下注射泽泻提取物对血糖没有任何效果。

5、利尿

古籍里提到泽泻能治五淋、直通水道,这就说明泽泻有很好的利尿作用,相关成分进入人体后,尿量明显增加,体内尿素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尤其是对肾炎患者,效果更加明显。

泽泻的禁忌

本草经里说泽泻畏海蛤、文蛤;肾气不固、精滑、虚寒作泻、目痛者忌之,这也就是说,泽泻与海蛤、文蛤在中医理论上是不能同时使用的,中医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这泽泻与海蛤、文蛤就是一对相畏的。

其次,肾虚、有滑精现象的人群,也不能使用。

另外要注意的是,泽泻是有一定肝肾毒性的,不建议长期服用,以免对肝肾造成损伤。

泽泻的用法

泽泻作为中草药使用的话,一般是煎汤,用量大概在6-12克左右。

泽泻搭配茵陈、滑石,能治疗黄疸;泽泻与木瓜、木通、柴胡、苍术、猪苓、萆_各五钱,能治疗寒湿脚气。

其他的用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具体的用量要咨询专业的医师或者药师。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泽泻浸膏给犬和家兔静脉注射,有轻度降压作用,并持续约30分钟左右。

泽泻摩醇对各种实验动物有轻度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并不明显影响血浆肾素和ACE活性或醛固酮水平。

泽泻醇提物在体外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兔离体主动脉条件收缩有缓慢的松弛作用。

泽泻摩醇可抑制由血管紧张素引起的家兔主动脉条的收缩,其收缩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泽泻摩醇用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可见减少心输出量和心率以及左心室压力,但可增加冠脉流量。

利水渗湿

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

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

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

利尿作用

用盐水负载的小鼠或大鼠做利尿实验,小鼠皮下注射泽泻醇A乙酸酯100mg/kg能增加尿液中K+的分泌量,但口服同样剂量则无效。

大鼠口服泽泻醇A乙酸酯或泽泻醇B30mg/kg剂量时,明显增加Na+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

p=""

抗动脉硬化脂肪肝

家兔经泽泻治疗后肝脏脂肪含量明显降低。

并可抑制大鼠肝脏脂肪的蓄积,以及其提取物家兔口服,可抑制试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斑块的生成和减轻病变程度,缩小病变范围。

降脂减肥

泽泻可以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所以时候它具有降低血脂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它还可以抑制肝脏脂肪的堆积,所以也能帮助减肥。

我们知道很多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人群,往往都是肥胖人士,那么泽泻正好最适合这些人食用。

一方面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减轻体重,让生活更加轻松。

除了对血脂的作用之外,泽泻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使用泽泻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医嘱,千万不要自私乱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提升心肌供血能力

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泽泻还具有提升血液动力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促进血液循环。

我们知道很多的心脏病患者都有心脏供血方面的问题,一旦心脏供血不足就会造成心脏缺氧,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泽泻能够有效提升心肌供血能力,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健康。

降低三高

由于泽泻本身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对于中老年人,适当用泽泻煎汤饮服既可清湿热、利小便,又可控制体内胆固醇的升高。

若坚持使用更能健脾化痰、利湿降脂,必有良效。

抗脂肪肝作用

泽泻水提取物及苯提取物具有抗脂肪肝作用,使血清胆固醇及肝脂肪量降低。

实验证明,泽泻有抗脂肪肝作用。

对大鼠低蛋白饮食引起的脂肪肝及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害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腹腔注射能减轻大鼠口服棉子油引起的脂血症。

关于泄泽的功效与作用和泻泽有什么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下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补阴又称滋阴、养阴等。是一种治疗阴虚症的方法。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针灸常选神门、心俞、三阴交、肾俞、太溪(或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肝阴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夜盲、舌干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等症,针灸常选肝俞、太冲、曲泉、复溜、太溪等穴,针用补法。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肾阴虚表现为腰酸腿软、遗精、头昏耳鸣、睡眠不深、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肾俞、志室、复溜、太溪、三阴交等穴,针用补法。补阴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指用补阴药物治疗阴虚证的方法。阴虚多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应辨证施治。如心阴虚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天王补心丹。肺阴虚症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用百合固金汤。肝阴虚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治用杞菊地黄丸。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遗精,五心烦热,盗汗潮热,颧红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女贞子、石斛、百合、旱莲草等。

详见百科词条:补阴 [ 最后修订于2015/6/11 19:56:17 共5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腰酸简介

腰酸为症状名。指自觉腰部酸楚不适的表现。腰酸多因肾虚所致。《张氏医通·诸痛门》:“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方用金匮肾气丸、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