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五根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凉血五根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五根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凉血五根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凉血五根汤 1 拼音

liáng xuè wǔ gēn tāng

2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五根汤

21 处方

白茅根30~60克 瓜蒌根15~30克 茜草根9~15克 紫草根9~15克 板蓝根9~15克

22 功能主治

凉血活血,解毒化斑。治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23 凉血五根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备注

本方以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根清热解毒。适用于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皮肤病。因为根性下沉,所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下肢者为宜。

25 摘录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3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 31 方名

凉血五根汤

32 组成

白茅根1两至2两,瓜蒌根5钱至1两,茜草根3至5钱,紫草根3至5钱,板蓝根3至5钱。

33 功效

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34 主治

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35 各家论述

本方以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为主,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根清热解毒。因为根性下沉,所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下肢者为宜。

古籍中的凉血五根汤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肠风脏毒合参

而始见,所以色浊。治肠风以散风行湿,治脏毒以清热凉血,又要看其虚实新久,新者实者降之泻之,虚者久者升

《滇南本草》:[第一卷]苦马菜

羊奶菜。味苦,性大寒。纯阳之物,得向阳之处则生,凉血。治血热妄行。止一切血症∶吐血、呕血、咯血、咳血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六·痘证]诸家痘疮方论

陈文中方。若发热壮盛,齐涌紫色燥痒,此属热毒,宜凉血解毒。自陈文中方盛行后,属虚寒者率得生,属热毒者

《本草述钩元》:[卷九隰草部]地黄

晒干收者为干。后人复蒸晒为熟地黄。其生熟不同。而凉血补血悬异。故分注之。生地黄味甘苦。气寒。气薄味浓

《本草述钩元》:[卷七山草部]紫草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卷三引《崔氏方》:黄连龙骨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黄连龙骨汤的用法用量 25 注意 26 各家论述 27 摘录 3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黄连龙骨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龙骨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lóng gǔ tāng

2 《外台》卷三引《崔氏方》:黄连龙骨汤

21 处方

黄连3两,黄柏3两,熟艾(如鸡子大)1枚,龙骨2两。

22 制法

上切。

23 功能主治

时行数日而大下,热痢时作。

24 黄连龙骨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25 注意

忌猪肉、冷水。

26 各家论述

黄连止利除热,黄柏止利除热,熟艾除热毒止利,龙骨止利除热。

27 摘录

《外台》卷三引《崔氏方》

3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31 方名

黄连龙骨汤

32 组成

黄连1两,黄芩1分,芍药1分,龙骨半两。

33 主治

少阴脉沉,腹痛,咽痛,苦烦,体犹有热。

34 黄连龙骨汤的用法用量

分3服。每服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服。

古籍中的黄连龙骨汤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四伤寒门]伤寒咽喉痛(附论)

汤。古人知其然而用。云肾病而体犹有热者。可服黄连龙骨汤。若已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彻冷。凡热证者。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伤寒门]伤寒杂治(附论)

甚用也。若少阴病。下利而体犹有热者。不可复与黄连龙骨汤。若已十日余而下利不止。手足彻冷。及无热候者

《外台秘要》:[卷第一]崔氏方一十五首

热,不甚用也,若少阴病下利而体犹有热者,可服黄连龙骨汤,若已十余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彻冷,及无热候者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

咽痛。有少阴身热腹痛,脉沉咽痛或不食呕吐者,黄连龙骨汤。少阴客热咽痛者,单甘草汤。寒热相搏及亡阳咽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门(上)]证候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意思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1、释义

五脏之间由气的作用而相互配合,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恒定和体内外平衡。其中,心是主宰神明的君主之官,具有统摄精神、调节气血的功能;肺是主宰魄的脏器,具有调节呼吸、宣发气血的功能。

脾是主宰意的脏器,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肝是主宰魂的脏器,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肾是主宰志的脏器,具有固摄元气、化生精液的功能。

2、出处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是中医理论中的经典论述之一。《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病方法,其中《灵枢·本脏》篇主要探讨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的论述,五脏是人体内的核心器官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分别与精神活动中的神、魂、意、魄、志相对应,这些精神活动都是由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而实现的。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对中医的四个影响

1、脏象学说

该篇提出了脏象学说,即通过观察外部表现,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2、脏腑理论

该篇详细阐述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揭示了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和调节机制。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脏腑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中医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指导。

3、病因病机

该篇提出了病因病机的相关理论,如邪气、七情、饮食等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寒热、湿燥等病因的发病规律。这些理论为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提供了基础,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诊断方法

该篇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以及各种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这些方法在中医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医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目录 1 拼音 2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补肝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症因脉治》卷四:补肝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补肝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银海精微》卷上:补肝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补肝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81 补肝散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七:补肝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补肝散 101 补肝散的别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功能主治 105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06 摘录 11 《症因脉治》卷三:补肝散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摘录 12 《千金》卷六:补肝散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25 各家论述 126 摘录 13 《眼科全书》卷三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方出《外台》卷二十一引《肘后方》,名见《证类本草》卷七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证治汇补》卷二 151 组成 152 功效 153 主治 154 各家论述 155 附注 16 《得效》卷十六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千金》卷十一 171 组成 172 功效 173 主治 17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76 各家论述 18 《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 181 补肝散的别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附注 19 《普济方》卷八十一引《圣济总录》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21 《证类本草》卷十一引《简要济众方》 211 补肝散的别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16 附注 22 《审视瑶函》卷五 221 组成 222 主治 22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2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补肝散 补肝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ǔ gān sǎn

2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21 处方

山茱萸肉 当归 五味子(炒,杵)山药 黄耆(炒)川芎 木瓜各15克 熟地黄 白术(炒)各3克 独活 酸枣仁(炒)各12克

22 制法

上药为末。

23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或身痛,月经不调,或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者。

2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加大枣数枚,水煎服。

25 摘录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

3 《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补肝散

31 处方

干姜6分,甘遂3分,桂心5分,茯苓5分,附子(炮)5分,黄连5分,甘草(炙)5分,当归5分,干漆(熬)5分,贝齿(烧)5分,猪苓5分,白术5分,干地黄8分,丹参6分,防风7分,黄耆6分。

32 制法

上为散。

33 功能主治

肝脏病,服青盲,内或生障,恶风赤痛。

3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35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36 摘录

《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师方》

4 《症因脉治》卷四:补肝散

41 处方

川芎、陈皮、生姜、防风、当归身、白芍药、羌活。

42 功能主治

内伤霍乱转筋。

4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本方加木瓜、秦艽。

44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5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补肝散

51 处方

人参1两,茯苓1两,五味子1两,芎1两,藁本1两,茺蔚子1两半,细辛1两半。

52 制法

上为末。

53 功能主治

心脏伏毒,热气壅在膈中。初患之时,微有头痛目眩,眼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时时如针刺,外障相似。

5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日1钱,空心米汤调下。

55 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

6 《银海精微》卷上:补肝散

61 处方

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药、防风、木贼各等分。

62 功能主治

冷泪。

6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64 摘录

《银海精微》卷上

7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补肝散

71 处方

甘菊1两,茯神3分,芎3分,细辛3分,五味子3分,人参3分,独活3分,羚羊角屑3分,白术3分,肉桂半两,酸枣仁(微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72 制法

上为散。

73 功能主治

肝脏虚寒,头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虚烦。

7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同煎6分,去滓温服。

75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8 《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补肝散

81 补肝散的别名

补肝煎、补肝汤

82 处方

山茱萸肉半两,当归半两,五味子(炒,杵)半两,山药半两,黄耆(炒)半两,川芎半两,木瓜半两,熟地黄(自制)1钱,白术(炒)1钱,独活4钱,酸枣仁(炒)4钱。

83 制法

上为末。

84 功能主治

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发热,或身痛经不调。

85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补肝煎(《不居集》上集卷二十四)、补肝汤(《医碥》卷七)。

86 摘录

《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

9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七:补肝散

91 处方

白瓜子7升。

92 制法

绢袋盛,搅,沸汤中3遍,晒干,以酢5升浸1宿,晒干,治下筛。

93 功能主治

明目,肥人悦颜,延年不老。主男子五劳七伤之目疾。

9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日3次。服之100日,夜写细书。

95 摘录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七

10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补肝散

101 补肝散的别名

细辛汤

102 处方

羚羊角2两,防风2两,羌活3两半,车前子3两半,人参3两半,茯苓3两半,细辛3两半,黑参3两半,黄芩3两半。

103 制法

上为末。

104 功能主治

肝风目暗内障。

105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细辛汤(《普济方》卷七十六)。

106 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11 《症因脉治》卷三:补肝散

111 处方

当归、白芍药、羌活、秦艽。

112 功能主治

内伤筋挛。

113 摘录

《症因脉治》卷三

12 《千金》卷六:补肝散

121 处方

青羊肝1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净拭之,纳肝于中,炭火上灸之,令极干汁尽,为末),决明子半升,蓼子1合(熬令香)。

122 制法

上药治下筛。

123 功能主治

肝虚失明。

12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食后以粥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3匕,不过2剂。服之1年,能夜读细书。

12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决明久能益精光,蓼实温中明目,青羊即羖羊,青盲明目之专药,皆《本经》主治,不专滋阴补肝,兼能散血舒筋,同气相感之妙用。

126 摘录

《千金》卷六

13 《眼科全书》卷三 131 组成

大黄(酒蒸,久晒)、川芎、菊花、防风、大力子(炒)、荆芥、玄参、蒺藜、细辛、黄芩、栀子、木贼、甘草、草决明(炒)、苍术、蔓荆子。

132 主治

肝虚鸡盲内障,至酉时黄昏则不见物,至点灯时又见物,能视上者。

13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饮汤调下;或酒调下。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 方出《外台》卷二十一引《肘后方》,名见《证类本草》卷七 141 组成

蒺藜子(7月7日收,阴干)。

142 主治

积年失明,不识人。

14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食后水送下。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5 《证治汇补》卷二 151 组成

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药、石斛、丹皮、柴胡、甘草。

152 功效

养阴血,退虚热。

153 主治

痨瘵。

154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方中生地滋阴壮水,专退疲劳之热;熟地补阴滋血,专资耗亡之阴;当归养血荣肝,白芍敛阴和肝,石斛益阴平热,丹皮凉血退蒸,生草泻虚火以缓中,柴胡引诸药以入肝也。益肝无补法,养阴滋血即所以补肝,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肝得所养而疲劳自已。

155 附注

《医略六书》本方用生地十两,柴胡五钱,熟地十两,归身六两,白芍(炒)四两,石斛三两,丹皮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散,水煎,去滓温服。

16 《得效》卷十六 161 组成

熟地黄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家菊半两,细辛半两,芍药3分,柏子仁1分,甘草半钱(炙),防风1分,北柴胡1两(去芦)。

162 主治

肝肾俱虚,圆翳内障,黑珠上一点圆翳,日中见之差小,阴处见之则大白,或明或暗,视物不明,以冷药治之,转见黑花。

16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食后服。

164 制备方法

上锉散。

17 《千金》卷十一 171 组成

山茱萸5分,桂心5分,薯蓣5分,天雄5分,茯苓5分,人参5分,芎7分,白术7分,独活7分,五加皮7分,大黄7分,防风1两半,干姜1两半,丹参1两半,厚朴1两半,细辛1两半,桔梗1两半,甘菊花1两,甘草1两,贯众半两,橘皮3分,陈麦曲1升,大麦糵1升。

172 功效

消食破气止泪。

173 主治

左胁偏痛,宿食不消,并目昏(目巟)(目巟),迎风泪出,见物不审,遇风寒偏甚。

17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若食不消,食后服;若止痛,食前服。

17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7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补肝散所主木乘土衰,故于萸、桂、天雄等补肝药中添入大黄、厚朴、贯众以泄内蕴之滞;人参、白术、茯苓以补内亏之气;干姜、芎,五加以温内阻之血;防风、细辛、独活、甘菊以卫内虚之风;其余薯蓣、丹参、桔梗、橘皮、甘草、曲糵随补泻以为佐使耳。

18 《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 181 补肝散的别名

补肝煎、补肝汤

182 组成

山茱萸肉半两,当归半两,五味子(炒,杵)半两,山药半两,黄耆(炒)半两,川芎半两,木瓜半两,熟地黄(自制)1钱,白术(炒)1钱,独活4钱,酸枣仁(炒)4钱。

183 主治

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发热,或身痛经不调。

18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大枣,水煎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6 附注

补肝煎(《不居集》上集卷二十四)、补肝汤(《医碥》卷七)。

19 《普济方》卷八十一引《圣济总录》 191 组成

茺蔚子1两半,旋覆花1两,羌活1两,知母1两,甘菊3分,防风2两。

192 主治

眼坐起生花外障。

19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1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 《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 201 组成

决明子5分,防风5分,芎5分,秦皮5分,人参5分,茯苓5分,干地黄5分,枳壳5分,蕤仁5分,石膏5分,黄连5分,青葙子5分,生姜5分,甘草5分,黄芩5分,麦门冬5分,竹沥5合,青羊肝1具(并胆)。

202 主治

诸眼疾。

20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去肝,纳上药各5分,煎取1升,去滓,入竹沥,入羊肝,更煎5沸,分3次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之。

21 《证类本草》卷十一引《简要济众方》 211 补肝散的别名

还明散、还精散、夏枯草散

212 组成

夏枯草半两,香附子1两。

213 主治

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

214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腊茶调下,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16 附注

还明散(《永乐大典》卷一一四一二引《卫生家宝》)、还精散(《普济方》卷七十一)、夏枯草散(《济阳纲目》卷一○一)。①《医方论》:肝无补法,养血便是补肝,此方但行气而不养血,负此名矣。②《济阳纲目》本方用法:麦冬煎汤调下。

22 《审视瑶函》卷五 221 组成

羚羊角、细辛、羌活、白茯苓、楮实子、人参、玄参、车前子、夏枯草、防风、石斛各等分。

222 主治

偃月障症。

223 补肝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钱,食后米饮调下。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补肝散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内障

散大而不可复收之比。血气未衰者拨治之。先服羚羊补肝散。次用补肾丸。庶有复明之理。如金内障证瞳神不大

《医学纲目》:[卷之十三·肝胆部目疾门]内障

取效。(丹溪云∶椒目行渗道不行也。)〔《外》〕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饮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内障

分,食后去滓温服。娄全善云∶此方并后羚羊角散、补肝散、羚羊角引子,皆以羚羊角、玄参、细辛、羌活、防

《银海指南》:[卷四]治验存参

消,疼痛略止,但旋螺转甚,不能睁视,姑再拟方。补肝散合左归饮去萸肉,加牛膝、归身。又疼痛已息,寒邪

《明目至宝》:[卷一]明堂问答七十二证之因

《普济方》卷九十六:承气汤处方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干),大黄2两,枳实半两(麸炒去瓤),芒消1两半。制法上除芒消外,并为粗末。功能主治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用法用量每服10钱,水2盏,煎1盏半,去滓,入芒消半钱匕,搅匀,再煎23沸,微热服。摘录《普济方》卷九十六《摄生众妙方》卷四:承气汤处方大黄、朴消、豆豉、枳实、厚朴各等分。功能主治发汗,泻下,去脏毒。主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煎至8分,空心温服。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四《圣惠》卷三十九:承气汤处方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青竹茹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中毒吐却恶毒物后,觉胸心安稳。宜服此。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注意三二日内宜食粥。摘录《圣惠》卷三十九《痘科类编释意》卷三:承气汤处方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芒消1钱。功能主治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闷,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著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前服。各家论述此开滞下利之方也。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甘草甘平调诸药,稍缓其峻急之性。摘录《痘科类编释意》卷三《千金》卷九方名承气汤组成枳实5枚,大黄4两,芒消半升,甘草2两。主治少阴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得之67日,腹满不大便者。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3升,适寒温分3服,如人行5里1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变大承气为调胃承气,专取甘草通调之力以缓消、黄之急也。更加枳实于调胃承气方中,较大承气中厚朴,虽辛温、辛苦不同,而泄满之功则一。《千金》卷十六方名承气汤组成前胡1两,枳实1两,桂心1两,大黄1两,寒水石1两,知母1两,甘

详见百科词条:承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2:29:59 共110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疏肝活血汤 1 拼音

shū gān huó xuè tāng

2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21 方名

疏肝活血汤

22 组成

柴胡9g,薄荷9g,黄芩9g,栀子9g,归尾9g,赤芍9g,红花9g,莪术9g,陈皮9g,甘草6g。

23 功效

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24 主治

盘型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慢性荨麻疹,远心性环状红斑。

25 各家论述

方中柴胡、薄荷、黄芩、栀子疏肝清热,归尾、赤芍、红花、莪术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和胃,甘草和中。

古籍中的疏肝活血汤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胁痛]胁痛论列方

一六七)桂枝散(散百十一)化肝煎(新寒十)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小营煎(新补十五)决津煎(新因二

《杂病广要》:[诸血病]瘀血

上冲,则昏迷不醒,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复元活血汤,重则桃仁承气汤主之,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

《张氏医通》:[卷十四]胁痛门

汤(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佐金丸(方祖)复元活血汤(蓄血门)大黄附子汤(小承气汤下)导痰汤(二陈

《张氏医通》:[卷十四]腰痛门

下)羌活胜湿汤(湿门)复元通气散(蓄血门)复元活血汤(蓄血门)乌药顺气散(中风门)八味顺气散(四君

《简明医彀》:[卷之五]胁痛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解表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解表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临证医案医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解表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解表汤 1 拼音

jiě biǎo tāng

2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解表汤

21 处方

甘草(炙,锉)2两,生姜2两半,黑豆2合。

22 功能主治

初得伤寒时气,壮热头痛。

23 解表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顿服。厚衣盖复出汗。

24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3 《临证医案医方》 31 方名

解表汤

32 组成

桑叶45g,蝉蜕15g,淡豆豉45g,苇根6g,薄荷15g,菊花3g,连翘45g,山栀15g,甘草15g。

33 功效

辛凉解表。

34 主治

麻疹前期或风热感冒,发热,鼻塞,流涕,眼泪汪汪,咳嗽,声音嘶哑。

35 解表汤的用法用量

以上为3岁儿童用量。

36 各家论述

方中用桑叶、蝉蜕、淡豆豉、薄荷辛凉解表;苇根、菊花、连翘、山栀、甘草清热解表。

古籍中的解表汤 《伤寒大白》:[卷四]夹食

,一味凉药,和解表里。又以一半散表,一半清理,双解表里。今家秘化立此方,和解夹食外感,以开化方比例之

《伤寒大白》:[卷四]足冷

。然治足冷,互参发、夹食治法,故升麻解表汤,家秘通用者。独活汤独活防风柴胡葛根广皮甘草身痛,加羌活

《儿科要略》:[第四章·痧痘论治]第一节·痧疹概要

草栀子仁薄荷加竹叶(一方加生石膏)(十六)清里解表汤(自制)治壮热神昏,惊搐,或烦闷似痧疹不得出者

《验方新编》:[卷十小儿科麻症]论麻症轻重

毒滞于中而不得出,将作内攻,最危候也。急以清毒解表汤主之。若疹能出可救,疹不能出难救。方用升麻、防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六伤寒门]伤寒头痛(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3 《杨氏家藏方》卷五 31 组成 32 主治 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35 附注 4 《普济方》卷三九二 41 组成 42 主治 4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各家论述 5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51 组成 52 主治 5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鸡峰》卷二十 61 组成 62 主治 6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75 各家论述 8 《普济方》卷一六八 81 组成 82 主治 8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丹溪心法》卷五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脉因证治》卷下 101 五积丸的别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05 加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11 《普济方》卷一六九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经验秘方》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医统》卷三十三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五积丸 1 拼音

wǔ jī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Wuji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247597

23 处方

茯苓 30g 当归 30g 白芍 30g 桔梗 60g 苍术(麸炒) 80g 白芷 30g 厚朴(姜制) 40g 陈皮 50g 枳壳(麸炒) 50g 麻黄 40g 法半夏 30g 桂枝 50g 甘草 30g 川芎 20g 干姜 30g

24 制法

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黄棕色的水丸;味微甜而苦、辛。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 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气孔特异,保卫细胞侧面观以电话筒状。联结乳管4 ~25μm,含淡棕色颗粒状物。草酸钙方晶成片地存在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细小, 长8~30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 纤维。石细胞类圆形,淡**或棕色,细胞壁三面厚一面菲薄。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28 功能与主治

发表、温中、消积。用于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头痛、身痛、腹 痛、胸满、厌食、呕{恶}以及月经不调等症。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1~2次。

210 注意

孕妇忌服。

211 规格

每袋装 9g

212 贮藏

密封。

湖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3 《杨氏家藏方》卷五 31 组成

沉香半两,木香半两,当归(洗,焙)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青橘皮(去白)半两,丁香1分,大黄半两(酒浸,湿纸裹炮),缩砂仁1两,半夏半两(汤洗7次后,以生姜制曲),陈橘皮(去白)半两,京三棱半两(炮),蓬莪术半两(炮),槟榔1分(锉),胆矾半两(别研),细松烟墨半两(烧留性)。

32 主治

五种膈气,中脘痞闷,噎塞不通,饮食减少:积聚癖块,心腹作痛,一切沉积。

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20丸,食后临睡用橘皮汤送下。

34 制备方法

上药除胆矾外,并为细末,用肥枣50枚(去皮核),入米醋2升,煮枣令烂,次下胆矾末,煮少时,与前药同和为丸,如麻子大。

35 附注

按:《普济方》有厚朴(姜汁炙)半两。

4 《普济方》卷三九二 41 组成

缩砂仁5钱,木香2钱,丁香2钱,肉豆蔻3个(面煨),大曲饼(生)3钱,三棱(煨)3钱,莪茂(煨)3钱,白茯苓(去皮)3钱,腻粉2钱(炒),人参(去芦头)3钱,白术3钱,代赭石(火烧醋淬)3钱,白姜(炮)2钱,麦芽3分(生),百草霜1钱(炒),巴豆3钱(去壳,纸捶去油)。

42 主治

一切食积,乳积,积痢。

4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空心白汤吞下,五更服。如取积未动,早晨再1服,乳饭放迟,温食,免药食相忤,吐逆恶心。如止痢,食白粥即止。

44 制备方法

上除巴豆、百草霜另研外,余味各制为细末,再入巴豆、百草霜拌匀,捣饭为丸。

45 各家论述

此药内有温育补脾理气之剂,不损胃气。有积则利,积去则止,无积则不利。凡治积痢,先服之以去其积。

5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51 组成

酸石榴2枚,巴豆(和皮捶碎)半两,甘遂半两,大戟半两,芫花半两,京三棱1两,大黄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1两,五灵脂1两,豉1两,甜葶苈1两,乌梅(和核)1两半。

52 主治

五积气,心腹胀闷,噫气吞酸,不思饮食。

5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后温水送下。

54 制备方法

上锉细,用水1升,煮令水尽,炒过勿太焦,捣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6 《鸡峰》卷二十 61 组成

面5两,大枣7个,巴豆31个。

62 主治

宿食不消,吞酸噫气。

6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食后白汤送下。

64 制备方法

上将白面、米汤调硬软得所,裹枣、巴豆候干,用炭火烧存性,取出放冷,为细末,水糊为丸,如黄米大。

7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71 组成

南星、川郁金、巴豆(去油)、肉桂(去皮)、僵蚕、使君子(为末)各等分。

72 主治

小儿疳劳诸积。

7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空心萝卜子煎汤送下。

74 制备方法

面糊为丸,如粟米大。

75 各家论述

南星去风积,川郁金去热积,巴豆去食积,肉桂去冷积,僵蚕去惊积。

8 《普济方》卷一六八 81 组成

巴豆(面援烧,去壳取肉)1两,黄柏末5钱,使君子肉5钱,蛤粉5钱,苦楝根末5钱,雷丸5钱。

82 主治

积聚。

8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使君子肉汤送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和匀,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9 《丹溪心法》卷五 91 组成

丑头末1两,黄连半两,陈皮1两,青皮半两,山楂半两。

92 主治

小儿诸般疳积。

9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小儿2岁10丸,五更姜汤送下。至天明大便泄为度,温粥补之。未利,再服35丸。

94 制备方法

上炒焦黑色,为末。每用巴豆霜半钱,前药末半钱,宿蒸饼为丸,如麻子大。

10 《脉因证治》卷下 101 五积丸的别名

增损五积丸

102 组成

黄连肝肾积5钱,心肺积1两半,脾积7钱,厚朴肝心脾积5钱,肺胃积8钱,巴豆霜5分,川乌肝肺积1钱,心肾脾积5钱,干姜心肝积5分,肾积1钱5分,茯苓1钱5分,人参肝肺肾积2钱,心积5钱。

103 主治

积块。

104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微溏为度。

105 加减

肝积,加柴胡2两,皂角2钱5分,川椒4钱,昆布2钱,莪术3钱5分;心积,加茯苓3钱,桂1钱,茯神1钱,丹参1钱,菖蒲5钱;肺积,加桔梗1钱,紫菀1钱5分,天门冬1钱,三棱1钱,青皮1钱,陈皮1钱,川椒1钱5分,白豆蔻1钱;肾积,加玄胡、苦楝肉各3钱,蝎1钱,附子1钱,泽泻2钱,独活、桂各3钱,菖蒲2钱,丁香5钱;脾积,加吴茱萸2钱,泽泻1钱。茵陈1钱,缩砂2钱,椒5钱;秋冬,加制朴1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又有虚人不可直攻,以蜡匮其药,又且久留磨积。肉积,加硇砂、水银、阿魏;酒积,加神曲、麦芽;血积,加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加槟榔、木香;水积,加甘遂、牵牛、芫花;涎积,加雄黄、腻粉;食积,加礞石、巴豆;癖积,加三棱、莪术;鱼鲜积,加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寒积,加附、朴、硫黄。

106 制备方法

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7 附注

增损五积丸(《医学入门》卷八)。

11 《普济方》卷一六九 111 组成

大黄3钱,黄柏3钱,槟榔7枚,山豆1两半(去皮),蛤粉3钱,雷丸3钱。

112 主治

积聚。

11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水送下。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经验秘方》 121 组成

硇砂3钱,干漆(炒)3钱,大戟(面煮)3钱,甘遂3钱,五灵脂3钱,广术(炮)5钱,玄胡5钱,丁香5钱,大椒5钱,枳壳(麸炒)5钱,沉香5钱,白术5钱,青皮(去白)5钱,陈皮(去白)5钱,槟榔5钱,木香5钱,干姜(炮)5钱,鳖甲(炙)5钱,当归5钱,芍药5钱,木通5钱,泽泻5钱,茴香(盐炒)5钱,半夏(汤浸7次)5钱,官桂5钱,厚朴(姜制)5钱,茯苓5钱,白豆蔻5钱,藿香5钱,肉豆蔻(煨)5钱,缩砂仁5钱,巴豆(去油)5钱,没药2钱,乳香2钱,血竭2钱,麝香2钱,大黄2两,牵牛2两,麦蘗(炒)3两,神曲(烧)3两,京三棱(炮)5两,青礞石(坩锅中烧)半两,牛膝(酒浸)半两,商陆(泔浸)半两,芫花(醋浸,炒)半两。

122 主治

积聚块硬,脐腹疼痛,两胁胀满,不思饮食;及寒气、怒恚气、忧喜气,内结如杯,呕吐痰水,四肢羸弱,三焦不和,中脘痞闷。

12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10丸,食后、临卧温水送下。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3 《医统》卷三十三 131 组成

大肥皂角(炙,去皮弦。灰火煨,勿令烟出)。

132 主治

积聚。

133 五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白汤送下。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每两入巴霜1钱,研匀,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141 组成

人参、白茯苓、厚朴、黄连、川乌、巴豆。

142 主治

五脏之积。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奔豚。

14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五积丸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积聚

任下。治五积气,心腹胀闷,噫气吞酸,不思饮食,五积丸方酸石榴(二枚)巴豆(和皮椎碎)甘遂大戟芫花(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一积聚门]积聚心腹胀满(附论)

(切焙)甘草(炙锉)木香芍药枳滓食后十味五积丸治五积气呕吐酸水。心腹胀闷。不思饮食。沉香(锉)青橘皮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九积聚门]积聚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不痊者被盖出或两肋酌。加五积丸大黄(三钱)黄柏(三钱)槟榔(七枚)山豆(一两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八积聚门]积聚(附论)

铜匙将药末入热汤内丸即放入千口土。水碗内次日服五积丸。一方无龙五积丸巴豆(面裹烧去壳取肉一两)黄柏

《女科经纶》:[卷八杂证门]瘕癖证

凉血五根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五根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凉血五根汤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