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汉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7收藏

日本的汉字,第1张

日本的汉字基本上是由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的,学会五十音图基本上就可使用简单的日语了。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真名,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但日文中有一部分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古典日文中的汉字则与繁体汉字无异。二战后,日文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与合并,现代日文中常用汉字为2136字。

百济近肖古王时期的学者王仁,传说日本应神天皇(270-310年在位)在位时他从百济前往日本,在当地传播了汉学。

按照古代日本史籍,全部用汉字写成的《日本书纪》的说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应神天皇时代,百济国派阿直岐到日本,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教读经典;儒学博士王仁带来《论语》十卷和 《千字文》一卷,是为日本接触汉字之始。

日语的发音:

大部分日文汉字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一种叫做“音读”(音読み/おんよみ),另一种叫做“训读”(训読み/くんよみ)。“音读”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训读”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语言来读这个汉字时的读法。

我想说的是日本佛教没多大发展,因为它早已发展成一种附佛外道形式,出家人娶妻就是一个例子,经书说过,若出家人出家后还行俗事,当堕无间地狱,可是他们不守。也有坚贞的出家人,可他们势力弱,我见过一个,大冬天还穿着破草鞋。难道僧人多就证明佛教昌盛吗,如果他们都误偏离佛道,歪曲佛法呢?有句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正是如此。为什么歧视佛教,因为佛教禁欲,而日本是纵欲,到后来佛教也发展得不成样子,如果他们都守戒律,按正道去做事,这才是佛门兴旺之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之间便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处于汉文化辐射圈内的古代日本很早便传入了儒学。那么,儒学是什么时候、通过谁、怎样传入日本的呢在中国现存的浩如烟海的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料中对此却没有确切的记载,因此一般认为,对日本何时传入儒学的研究,现在只能借助于日本现存的古代史料。

据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记载:“品陀和气命(应神天皇)在轻岛的明宫治理天下……百济王照古王遣阿知吉师献牡马一匹、牝马一匹……天皇又命百济国贡献贤人。于是,百济国又派遣和迩吉师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也载有:“(应神天皇)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卯。百济王遣阿直岐贡良马二匹。……阿直岐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于是天皇问阿直岐日:‘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乃征王仁也。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一般认为这两则史料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即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儒学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了日本。

另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死后,本应菟道稚郎子继天皇位,但他却推让于异母兄大鹪鹩。其理由是大鹪鹩仁孝之名远闻天下,且年长于己,故应由其继天皇位。大鹪鹩则以父命难违为由,固辞不就。两人互相推让达3年之久,最后菟道稚郎子自杀以示其辞让之诚。有人认为上述二人的这种做法是在效法《论语泰伯》所载,中国西周时期泰伯与仲雍出走,辞让君位于幼弟季历的做法,这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思想产生影响的有力佐证。他们据此断定《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关于儒学始传日本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

那么,确切的说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相当于公元纪年的哪一年呢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尚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公元285年,也有人认为是公元405年,还有人认为是公元446年。

然而。问题是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王仁到日本时带去的书中有《千字文》卷。而《千字文》一书为南梁周兴嗣所作,其成书时间当于梁武帝在位年间,即公元502~549年,如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无误的话,王仁到日本的时间当在《千文字》成书后的公元6世纪。而上述几种推测中最晚的公元446年也是在《千字文》成书之前。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上述几种推测是否正确。但是,从日本现存的作于公元5世纪的金文铭文中可明显看出儒学对日本人思想的影响,这又说明早在《千字文》成书之前,最晚在公元5世纪儒学已传入了日本。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便简单地否定前引《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的可信性,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有两种可能。

第一,《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有误,即王仁去日本是在公元6世纪以前即《千字文》成书以前,王仁带到日本的书籍中没有《千字文》一书。那么,当我们引证上述两书的有关记载研究儒学始传日本这个问题时,就必须首先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考证。

第二,《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正确无误。王仁去日本是在公元6世纪即《千字文》成书之后,王仁去日本时带去的书中确有《千字文》一书,有关此事的记载,并非儒学始传日本的记载,这是因为在王仁到日本前,儒学早已随着中日两国的民间交往活动而进入了日本,并对日本人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前引《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关于王仁去日本的记载,充其量不过是关于日本官方首次引进儒学的记载。绝非儒学始传日本之史证。那么,传统的那种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两则史料考证儒学始传日本的研究方法及由此所得出的有关结论显然值得怀疑。

于是,有人提出儒学不是由官方经朝鲜间接传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民间交往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具体地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徐福东渡首次把儒学经典——《尚书》带到了日本。因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中说:“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严令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诚然,欧阳修的诗作并非信史,且除此之外别无他证,更何况迄今为止。连是否确有徐福其人其事尚无定论,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尽管目前尚不能肯定地说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其事,但可以肯定地说,相当于传说中徐福生活的年代,日本古代文明发生了一次空前的大飞跃,从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绳文文化时代,进入了以农耕生活为主要经济特征的弥生文化时代。其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即是这一时期有大量移民从中国大陆移居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极有可能这一时期儒学经典便随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一起被移民们带到了日本。可见,欧阳修的说法不无道理。当然,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证据,目前只能算是一种推论。要想解开儒学何时传入日本之谜还有待时日。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长期的中日友好往来过程中,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字。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人们是一直公认的,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始终未成定论。关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世纪中叶说,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纪中叶至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他们主要根据西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西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已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后汉书·倭传》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表明,日本人不仅已使用汉语,对中国的群臣礼节也很明晓。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因此,又有人提出西元三世纪左右说。据中国晋朝陈寿的《魏志·韩传》记载,西元三世纪时,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过辰朝将文字传入日本。第三种说法认为,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西元四世纪下半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济传入的,而大和朝廷在西元四世纪初才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往来,最早也在四世纪下半叶,日本使有文字也应在这之后。第四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应神记》中的记载。书中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这种说法,多数人表示怀疑。 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 “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日本于唐时,每次派遣唐使到中国,都有学生僧侣随行: 唐代随遣唐使来中国的留学生很多。较著名的如开元五年来中国的吉备真备,留学十七年之久,携带唐礼、大衍历、乐书要录、东观汉纪等书回日本,另外还有测影铁尺、铜铎管、铁如、方响、弓箭等物,亦带回日本。又如大和长冈,亦开元五年来中国,留学十七年,学习刑名学。又如阿倍仲痳闾,开元五年来中国,与李白等为诗友,终老于中国。又如橘逸势,贞元二十年来中国,留学期间有﹁橘秀才﹂之称。至于学问僧人数也根多。例如永徽四年来中国的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及禅宗。又如玄昉,开元五年来中国,从智周学法相宗,携法相第四传及经论五千卷和佛像等返回日本。又如戒明、得清二人共持圣德太子所著胜鬘经义疏、法华经义疏人中国,后藏于扬州龙兴寺。又如空海大师和戒明、德清同来中国(大历七年),空海从惠果学密宗于长安青龙寺,并受灌顶。 大化革新: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 五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建元大化,由僧旻、玄理等辅佐孝德天皇从事政治上之维新改革,一切典章制度,都取法于唐朝,史称大化革新。 片假名: 日语的字母称为假名。而片假名是采取汉字楷书一片(一部分)造成的字母,例如: 是由汉字﹁伊﹂的﹁人﹂部造成, 是汉字「江」的「工」部造成,是由「加」的「力」部造成,为日本留华学生吉备真备在唐玄宗时代所创制。 平假名: 平假名是汉字的草书体变成的字母。如 是由「安」的草书;变成是由「以」的草书变成; 是由「于」的草书变成。为日本留华学问僧空海在唐宪宗时所创。

参考: 百度

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正体中文无异。) 究竟汉字甚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准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西汉未年,汉字开始传人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 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世纪(公元1174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它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例如,越有语中的‘二’,音为“hai”,这种新字写作“台二”;越南语中“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手”,音为“tay”,这个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因而新字就写作‘手西”,又如新字‘鸩”,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 中孔雀音为“cong”。新字“圣”,读作“崖”,意为天上。也有单表音不表“的。例如,“一”字在越南语中读音为“mot”,新字写作“没’;“有”字在越南语中为“co”,新字写作“固”。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即汉字)。喃字同直接借用的汉语字词(仍用原来的汉字书写)混合使用。 陈朝的阮诠第一次用喃字书写《祭鳄鱼文》。此举得到陈朝皇帝的赏识,皇帝赐阮诠姓韩,称为韩诠。从此,喃字得以逐步推广,喃字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阮鹰是以撰写汉字诗文著称的。他也著有喃字的《国音诗集》。 阅读喃字书籍,可以明显看出用喃字记录越南语的原则。相当多的是根据汉越音对应的规律直接借用汉字,特别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词语;有的是借用与越南语同音的汉字,但字义不同:有的是借用汉字字形,但读音稍有不同,或者有汉字有上角加两撇,表示该字可能读音偏差或字义不同;有的用汉字再加部首偏旁,或将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原则上一部分指音,一部分指义,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组字方式。此外,还创造若干新喃字,也使用汉字的笔划偏旁,但这些新喃字是汉语中所没有的,而且这些新字还可以再加部首而成为另一个新字。

  由于哺字的上述组合情况,所以长期借用的汉语汉字仍然大量保留下来。而且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公元1400~1407年)和西山阮朝(公元1788~1802年)作为国家正式文字,其他朝代汉字仍占统治地位。实际上在越南汉字汉文一直延用到法国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不过近百年来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二者同时合法存在。 1945年8月革命胜利后,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完全的拼音文、越南语中称这种新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 现今通用的越南语“国语字”,是17世纪葡萄牙、西匝班牙,法国等国到越南的传教士开始创造的。不过他们当初拟定的讲音方案和读物,现在在越南已经见不到了,现今能见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献,是法国人Rhodes编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词典》。葡萄牙人草拟了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方案,法国人Rhodes进行了加工整理,后来又有几个人(包括越南人张永纪、阮长祚)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如此这番之后,现行的越南语国语字事实际早已不是葡萄牙人的原来的方案了。 在当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约占越南语全部词汇的70%左右。这些汉语借词的发音,完全按照汉越音对照的规律,受着越南语的影响。在越南语中,除其他外语借词外,词的构成都来自单音节词根,这同汉语有特殊的相似之处。越语、汉语音节有对应的形式,每个汉字在越文中都有固定的拼写法。同时,越语和汉语又都是以声调区别词意的语言。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越南语有六个声调。越南语同汉语一样,其语法功能都是靠词汇来完成的,所不同的是,汉语的修饰语在前,而越语的修饰语则放在后面。

  韩国、朝鲜人使用中国汉字有1000多年的历史,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后裔,可是为什么后来

  废除了中国汉字呢?首先因为朝鲜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

  但是古代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但是汉字还

  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鲜平民根本不识汉字,只有

  朝鲜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称为“吏读文字”,而普通朝鲜平民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

  化交流,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

  。

  到了1446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

  比较强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国民的处境,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家独立的朝

  鲜君王,世宗开始苦思冥想,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让普通的

  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世宗在发明朝鲜文字时,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了解到简单的音乐符

  号(1 2 3 4 5 6 7)就能够记录世界上所有的音乐,那么,相对简单的拼音字符也应该可

  以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从而拼写出朝鲜的文字。所以世宗组织起当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

  许多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还特意派遣一位朝鲜知名学者,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

  习、研究汉字精髓,历时达三十年之久,才最终在1446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于是朝鲜

  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学问,极力提倡儒学价值观念以外的哲学观念,博

  学多闻,政治手段高明,能够对付朝鲜的两班学者(两班:指的是集‘贵族’与‘官吏’

  于一身的朝鲜学者们,他们享有极高的政治文化权利,甚至可以晔映�使�酰�K�谕治期间,对国家管理、语音学、民族文字、经济学、科学、音乐、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

  都表现出积极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贤殿,以促进传统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

  就之一是创立了韩文字母。

  《训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写道:“中国文字是基

  于中国历史应运而生的,因此无法清楚的表达朝鲜韩语特有的语境,无法充分表现庶民的

  想法和感情。考虑到我国子民的实际情况,我创立了这28个字母(注:经过字母的演化与

  合并,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24个字母,比26个英文字母还少2个,是欧美学者比较公认的简

  化拼音),这些文字简单易学,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鲜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这篇序言中可

  以看出世宗大王对朝鲜文化的独立、国民的繁荣所持的执着和献身精神。

  创造韩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认为人类的发音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现象

  ,还有一股虽然人们看不到,但实际上更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

  发音和文字的笔画,以及所有的宇宙现象均与中国道教的阴阳、五行密不可分,并由此推

  测声音与季节变化以及音乐是必然相通的。韩语的音节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辅音、元音、

  尾音,这是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创造韩文字的基础。尾音不是单独创建的,而是根

  据辅音的重复而创,因此韩语是充分有效地结合元音和辅音而成的,应该说是不错的拼音

  文字。

  朝鲜的“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文字,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谚文属于

  二流文字。只有贵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读文字”属于朝鲜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鲜拼音文字

  就是“谚文”,而现在的“谚文”却是中国汉字了。古代朝鲜的文字实际上有三种:1、纯

  汉字: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2、吏读文字: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但是保留汉字的意

  义与基本文法。3、纯朝鲜字: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鲜的“谚文”。

  虽然1446年意味着朝鲜韩文的正式诞生,但是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于中

  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 而存在,被朝鲜妇

  女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朝鲜人使用,被称为二流文字的“谚文”,而朝鲜的贵族、官员还

  是继续使用汉字“吏读文字”。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比世

  宗颁布“训民正音”晚了450年,为什么?

  这当然不符合世宗450年前的本愿,也是一个对历史的疑问:朝鲜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纪

  末都被视为“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直到十九世纪末,拼音文字在朝鲜

  都被看成二流文字。是什么原因使朝鲜人在450年后,突然将妇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

  地位大力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将其地位扶正,成为官方语言?而且将使用了千年之久

  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国汉字几乎干净彻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鲜,使汉字的地位从母体文

  字被贬为“谚文”的呢?

  其实很简单,原因就在于中国自身的衰落!

  朝鲜世宗450年以后的1896年,中国清朝被日本击败,二十世纪中国清朝被欧美列强瓜分,

  已经自身难保的中华文明古国自然不再是被朝鲜、日本尊敬的国家,甚至成为日本欺侮的

  对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鲜走下神坛,被

  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鲜世宗十五世纪苦心创造的韩文在使用汉字的母国

  中国强大之时得不到实质性的应用,却在中国衰败,朝鲜被日本人占领之时得以通行,曾

  经的二流拼音文字却成为朝鲜一流的官方文字,实在是讽刺啊。

  朝鲜半岛在1945年被苏联、美国分割成为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也叫南北朝鲜,西方社

  会称为南北高丽(Korea)。所以世宗450年前创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鲜被称为“朝鲜文”,

  在韩国被称为“韩文”,其实都是一样的。区别是: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

  汉字;而“朝鲜文”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

  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

  可是到了2005年,历史文化又发生了有趣的逆转。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

  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

  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

  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

  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

  题。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均在韩文后面注

  明汉字。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

  双重标记。此外,还将同教育部门协调改善汉字教育体制,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说:“韩国

  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果无视中国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

  典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而且韩国的许多专家、学者

  和居民都强烈呼吁加强汉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

  为什么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中国汉字的含义呢?

  因为朝鲜拼音文字虽然是象征着朝鲜民族的独立,显示出他们是区别于中华汉民族的朝鲜

  本土民族,但是,朝鲜拼音文字根本还是脱离不开汉字。它们归根到底是汉语的拼音化文

  字——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无论韩文的词汇如何变形,它们的发音却接近于它们曾经

  的母体——汉语,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听起来十分熟悉的“大宇”、“现代”、“三星”等

  词的韩语发音。他们语音区别并不比中国的广东话、上海话等地方语言与中国标准普通话

  之间的区别大!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韩文可以被理解为汉语的旁系,或者是一种遥远

  的、异化的大中华方言,韩文字母中最大的创意大概就是圆圈了,中国汉字里面没有圆圈

  的写法。

  中国汉语拼音有四声,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汉字同音字的问题,而韩语中没有四声,所以

  用韩文表注汉字的发音就是一件十分费力而且头痛的工作,很难做到准确。一个韩文发(

  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么字?要根据前后

  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而且要先理解母体汉字的中文语义才可能得到正确

  的结论。于是就只能请母体文字---中国汉字出来解决问题了,所以就有了目前汉字占四分

  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

  由于汉字是朝鲜语的古老载体,所以学习韩语时必须先充分掌握汉字,必须知道所要标记

  的原中国文字的意义,否则就要去按约定的意思去理解,去猜测。那当然不可能做到非常

  准确,也不可能成其为准确、高雅的朝鲜语言。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汉语汉字都是韩国学

  校中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政府逐渐 ‘废除’了中国汉字,现在韩

  国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复汉字,累不累?

  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是韩国、朝鲜,甚至是日本的母体文明,他们传播融合以后成为东亚

  的亚文明,子体的亚文明必然与母体形似,但是文化上的‘废除’行为,却使他们逐渐失

  去了母体文明的灵魂!如果不与中国母体文明再次联接,韩文、朝鲜文、甚至日本文,都

  将成为风干的、没有灵魂的文化‘木乃伊’,所以韩国政府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是必然

  和明智的历史抉择,其实也别无选择!

  汉字在日本

  中国的汉字很早就传到了日本,据《日本书纪》应神天皇十六年条记载,百济的王仁初到日本时,带去了《论语》、《千字文》。从奈良的平城京、藤原京遗址实际出土的写有《千字文》语句的木简看,日本很早就使用《千字文》学习汉字了。在日本庆云四年(武则天去世的第二年)抄写的唐代诗人王勃的诗文集里,我们也可看到相当于“天”、“月”的则天新字。由此可知,汉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之深,只是后来,日本把部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进而又利用汉字字形的一部分创造了假名。

  虽然现在日本仍然在使用汉字,但是,战后不久,日本国语审议会就制定了《当用汉字表》,在撰写公文、学校教育等场合,对使用汉字做出了一定限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阿哲次说:“40年前读小学,老师说:‘你们现在好好学汉字;等你们儿子、孙子辈,就不用学了。’结果呢,目前日本的外语学院中,选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占1/3,超过德文、法文。”现在人们学汉字除了实际应用的需求,还是一种流行。如今日本政府每年举办的汉字检定考试,参加的受测人数已超过200万。阿哲次说,日本有8000万部手机,其中2/3可传输汉字短信,“现在年轻人,为了写短信拼命学汉字。”因而,他认为,汉字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i1bv 

《千字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多年了,全书虽只用了一千个不重 复的字,但却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毛泽东就很看重《千字 文》。他说《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 历史、修养。历代大书法家里有很多人用多种字体书写过《千字文》, 成为传世的名帖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这是王昌龄送别诗中的佳句,但是与别的诗人写离愁诗不同,王昌龄在这首诗里面一反常态,同样是离别写的却一点都不悲伤,在送别中含有激励之意。

这句诗的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这首诗在近日被写在了日本送往国内的物资上,引得大家争议起来,在物质上写的这两句话,看上去更加让人暖心了,两句诗就能够引发了中日两国心中的共鸣。让两国的关系在这次的疫情中有所缓和,仿佛人民之间的关系都拉近了。而在日本方面,他们的疫情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自然投桃报李,像日本支援了病毒试剂盒的抗疫物资,上面写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此来作为,日本在之前对我国的关心支援,投桃报李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

在另外几批日本捐赠给国内的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雨同天”,这是来源于唐朝时期日本与唐朝交好,长屋王送给唐朝的僧人们的袈裟上绣着的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和你一起同穿那战衣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首诗出自南朝的周兴嗣的《千字文》,以此来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在此大有祝愿疫情早日过去的希望。

这些诗句贴切而不失格调,更加增添了一份文艺气息,也是因此引发了热议。诗歌的祝福语让人感受不一样从而迎来了更多的热议正是代表了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比一般的词汇显得更加有力,也是独特的东方文化的一种特点。

真草千字文作者是僧人智永。

智永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真草千字文》内容简介

《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流传最广,名人书写而传世者很多。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

日本的汉字

日本的汉字基本上是由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的,学会五十音图基本上就可使用简单的日语了。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真名,罗马字:Kanji),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