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居住习惯是什么
饮食习惯,蒙古族人一般喜欢油多,肉多,吃稀饭也放肉,一般一日三餐,早餐为奶茶,馍馍和酥油,中餐不定时,晚餐多为吃肉,烤肉,烧肉,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礼遇,而吃全羊则是宴请宾客的最佳食品,蒙古人喜欢砖茶,饮料有马奶,牛奶及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牧区的蒙古族人以牛肉,羊肉,乳品为主食,以粮食为辅,农区蒙古族人的主食则一般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居住习惯,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
蒙古族服饰概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为肉食,奶食,粮食三种。
奶食中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口有黄酥油、白酥油、奶皮子、奶酪等,饮料有奶茶、酸奶和奶酒。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
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
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多为用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
饮食风俗
"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首先诸位客人,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四方形木制大盘端来一只煮熟的全羊,摆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面。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木头盘子里,其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
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少许蘸一点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祝词完毕后,主宾将木盘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
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入小杯中,向天泼洒,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然后把全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
恭恭敬敬地站立,两手举起掌心向上,说:"诸位用膳"后,便倒着退出门外,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请大家用餐。丰盛的全羊肉,浓郁的气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
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最具特色的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年节”,也称“白节”或“白月”。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过春节,称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除夕户户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制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一些地区,夏天要过“马奶节”。节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蒙古族的饮食:
大致分为奶食、肉食、粮食三种。奶食中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牧区蒙古族以肉食和奶食类为主,以粮食为辅。一日三餐,重视早餐和晚餐。早上通常奶茶泡炒米,再加少许奶皮、奶豆腐等;晚上多吃羊肉混汤面、鲜奶面饼或手扒羊肉。喝奶茶不分饭前饭后,只要想喝或客人来,一天都不断。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佳肴。其中蒙古族“手扒肉”,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用清水煮成七八分熟即可食用。可用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易于消化,是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而蒙古族肉食招牌菜烤全羊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据《元史》记载,十二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烤炉。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 清代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气就很大,其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虽有烤全羊,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为该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师为首的名厨掌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的重视,不但恢复了这道名菜,而且有了许多改进。现在我区财经学院已将烤全羊列为蒙餐课烹调技术中的重要一章。 烤全羊的制作法简单说来,即把“珠马”白条绵羊带头蹄用特备的装置吊好,再将各种调味品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然后在表皮上涂一层食用油,再装入特制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是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了。按照一般规矩,宴席上五道菜后,才把烤全羊置于大盘端来,请宾客观赏之后,再把它端回去,按皮和肉分别切成片或块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合叶饼,夹着肉和大葱、甜面酱等佐料吃,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
忽思慧,元朝蒙古族人,营养学家,是我国古代药膳学的奠基人。生平不详,仅知道他在元朝政府管理饮食机构中担任饮膳太医,负责宫廷里的饮食调配工作。我国从周代开始,宫廷内就设有“食医”(相当于现代的营养科医生),以后历代相沿,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皇宫里专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他们具体的任务就是对食疗本草进行挑选、鉴别,然后将那些“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的食物和药品筛选出来,以供宫廷食用。皆因忽思慧对于食物营养甚有研究,他在元仁宗延祜年间(公元1302—1314年),被选任为宫廷饮膳太医,专门从事研究供给皇帝可以长寿食用的补养药品,饮膳烹调等。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卫生,饮食保健及烹调技术多方面的知识,他又兼通蒙、汉医学。几年之后,即利用闲暇时间“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木,并日所必用果肉谷菜及其性味补益者。“结合自己监制饮食经验,编著了《饮膳正要》,于元历三年 (1330年)三月完成,即送朝廷审阅,很快被“刻梓而广传之”。在此书之前,有北魏崔浩的《食经》、南北朝梁代刘休之《食方》,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昝殷的《食医心镜》等,可惜这些原书都已亡佚。《饮膳正要》传至明代,得到了明代宗皇帝朱祁钰的肯定,并为之作序,所以该书至今完整无缺。
有很多超级市场和市场销售从中国、俄国、东亚和欧洲进口的物品。 蒙古国内肉和乳制品比您想象的要好的多并且比较新鲜。但是到了郊区就不同了,在一些省会也许你仍然可以找到好的餐厅,但到了县一级的城市,你只能找到饼干和巧克力了。
蒙古牧民为了抵抗严寒,经常使用肥肉和高脂肪的食品来保持自己温暖和健康。如果你到了牧民家他们会热情的给你们提供上述食品,既使有些看起来引不起食欲, 但为了取乐于主人,您还是尝试一点为好。
蒙古有各个国家的餐厅,包括中国、 印度、 韩国、日本、意大利、 英国、法国、俄国、南美等国家地区的餐厅,其中中餐馆在乌兰巴托就有200多家。当然现在蒙古风味的餐厅也是很不错的。
蒙古最具有代表的传统佳肴是名叫“皓勒皓客”的烤肉,其做法非常独特,是将石头烧红后放入铝合金罐中将羊肉烤熟,只放水和盐土豆洋葱胡萝卜,味道很地道。“包得克”是另一种著名的烤肉,它是将刚刚猎杀的旱獭从颈部将内脏掏空, 然后将烧红的岩石安置入皮囊内,随后将皮囊在脖子处缝合并至入火中烧烤,待毛全部烧焦后便可食用。在牧民庆祝节日和迎接客人时会做上述两种食品。
蒙古人最喜欢喝的是咸牛奶茶, 牧民还会用他们自己独特家酿办法酿制成成为“埃勒克”的马奶酒, 酒精含量大约3%, 许多牧民还会将牛奶蒸馏加工成名叫“西密埃勒赫”的奶酒,酒精含量到大约12%,喝多了非常上头。
蒙古奶制品非常丰富,有牦牛、牛、绵羊、山羊和骆驼等,数量和品种非常之多,奶和酸奶、各种各样的乳酪和凝乳组成各种各样不为人所知的白色食物,因此白色被游牧人民认为是运气的颜色。虽然许多动物油脂、被发酵的牛奶和它提供了生计的咸牛奶茶不是一个普遍的节食者选择, 但它们能量和营养滋养了几个世纪的游牧人。
蒙古人认为非肉食者是不会生存的,因此在这里佛教徒也是可以吃肉的。动物的每个部份都会被使用,或吃或使用为衣物或覆盖物。 夏季牧民不喜欢屠杀动物,因为在这些季节期间动物比较消瘦。
蒙古族风味美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愠,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肉,用手抓着吃,或手持带骨肉啃肉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扒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马奶酒之类的草原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祝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饮食分为两个季节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第二种是奶制品,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虽然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却有着非常科学的饮食文化和饮食模式。蒙古人最喜欢吃肉了,但是如果认为蒙古人是“食肉民族”就大错特错了。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从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奶制品种类特别多
蒙古奶制品的种类特别多,如奶酪、奶干、奶渣、奶饼、奶皮子、奶豆腐等。这些刚刚做出来的奶食品,软软的,香香的,上面放少许糖,就着奶茶吃,味道十分可口。而用奶为原料做出来的饮品更是“保健类产品”,有酸马奶、酸奶、奶茶等。酸马奶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饮料,味道有些酸。喝不习惯的话一时难以下咽,喝多了的话还容易拉肚子。但马奶绝对是蒙古人最喜欢的饮品,因为它具有助消化、清肠之功效。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虽然许多男人看上去大腹便便,但是身体运动起来十分灵活,一点沉重感都没有。
蒙餐西吃成为新模式
尽管蒙古民族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就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们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
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较深的牧区,虽然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已经演变了,蒙餐西吃成为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有许多的大饭店、小饭馆,其餐饮环境、饮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参照欧洲的标准。用餐环境讲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盘子。上菜程序也是:第一道菜———色拉,第二道菜———汤,第三道菜———套餐,最后是甜点,一个都不能少。大饭店里没有奶茶供应,只有咖啡、力顿茶和果汁饮料。小饭馆虽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结构、模式和餐具与西餐没什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蒙元和满清,这两个民族在三百年间都成功征服了当时的中原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不过虽然他们都来自塞外,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是一样的。纵观两个民族,除了立国时间上不一致意外,统治阶层在各种政策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出入。生活在相同纬度的民族,在饮食习惯等方面也不一致。
蒙古人:
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牧猎为生。在食物方面主要分为面食、肉食、奶食、茶食四类。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主要是指蒙古人平时牧养的牲畜,主要包括牛,羊,骆驼等肉类。面食主要包括最常见的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面食是和红肉白肉占据重要地位的。茶类: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等。蒙古人很少吃猪肉,因为他们喜欢吃羊肉和牛肉。蒙古人很多信奉藏传佛教,是不吃鱼的。
满族人:
满族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渔猎民族,他们生活在白山黑水间,以山上的野兽和水里的鱼食。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廉、漳、抱、雁、鱼等。另外,满族人喜欢吃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养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总之就是植物类主食比较多。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饽饽是满族人祭祀中必备祭品。因为它便于携带并且经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军粮。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酸菜即成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同时也因为寒冷,所以满族人十分喜欢喝酒,在满族饮料中,酒居首席。满族酿酒一般有清酒、烧酒、黄酒、汤子酒、松芩酒。其中以松苓酒最为名贵。
两个民族饮食上主要的差异就有三点:
蒙古人和满族人都喜欢喝茶,不过蒙古人喜欢和红茶和奶茶;满族人喜欢喝小米或稷子米发酵后的酸茶。
满族人喜欢吃猪肉,而蒙古人则不怎么吃,蒙古人吃牛羊较多。反映在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饮食习惯:元朝带来了中国食用羊肉的一个高峰,而清朝则使得猪肉取代羊肉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
满族人对吃鱼没有禁忌,而部分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人则不吃鱼。
蒙古族的饮食居住习惯是什么
本文2023-10-24 12:25: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