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那么夏朝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1、 夏朝的历史是靠着人们一代代地口授传下来的。据我国历史学家统计,夏朝经历了从大禹开始13世、16个王,跨越500多年的奴隶制王朝,却没有留下任何的原始文献和文字记载,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2、 当我们小时候,听着老人给我讲炎黄二帝以及尧、舜、禹的故事,就像是听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断代的夏朝有太多让我们痴迷和崇拜的英雄,虽然口授相传的故事有点夸张,有点神话了,但历史就是历史,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那时候的文字肯定有,但离现在的年代太久远,用的材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一些陶器上留有象形的鸟兽图,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求证发掘。
3、 有的史学家分析,在商朝灭夏后,又发明了新的文字甲骨文,抛弃了原有的文字,并加以销毁,才造成了文字上的断代,在以后司马迁编史记时,只能找各地的智者和老者,把一代代口授传下的故事加以整理,才有了珍贵的夏朝的史记。山海经黄帝内经等等许多描绘夏朝时期的记载,也让研究夏商文字的专家激动不已。
4、 虽然夏朝的文字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但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的历史,古代就是文明之邦,家族观念强,讲究尊老爱幼,孝道之风盛行,氏族祭祀,供奉牌位,所以一代一代的家传口授先祖的事迹,夏朝虽然灭亡了,后人将夏朝的文化家传口授流传下来,也算是中华之所幸吧。
关于夏朝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夏禹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四代、十七王,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
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扃(局、禺)—— 13、胤甲——14、孔甲——15、皋(吴、皋苟)——16、发(发惠)——17、履癸(桀)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
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学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约410年。
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0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扩展资料:
1、夏族起源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
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2、世袭制度
“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
“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有的是受命于王,还有的是抢班夺权、谋权篡位,故而不在世袭之例。
世袭制从大禹三让天下而不能成,“禅让制”终结,以分封建国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世袭制正式确立。
一让天下,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
二让天下,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三让天下,而后举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而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自此始于尧舜的禅让制终结,源于黄帝世袭制正式确立。
这是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王位世袭制、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等爵位世袭制都是世袭的一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
3、行政区划
夏朝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夏朝
-世袭制
殷墟甲骨文为何只有273年的遗存?甲骨文伴随华夏文明的启蒙期
随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商朝就此走入现实,使得中国的信使时间提前了五百多年,中华被确认的文明史也上推至3600年前。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殷墟甲骨文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因出土于殷墟而称为殷商甲骨文。殷商文化具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殷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有些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据统计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只有2000个左右,被认为为殷商时期所产生、形成,成为成熟的完整文字系统。
作为中国夏商周三代起始的夏朝,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夏朝国都的遗址,没有发现代表夏朝文明的文字,没有发现代表夏朝统一王权管理的金属货币,而不被国内的疑古派史学家与国际历史研究者所认可。
作为中国成熟文字系统起始的甲骨文,难道只是在商朝五百多年时期,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龟策列传》如下记载: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後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江淮,对江淮地区的习俗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史记》中专门著有“龟策列传”,详细记述蓍龟占卜的相关历史与事件。从中我们了解到,以蓍龟进行占卜的传统,为江淮地区历史悠久的习俗。以至于蓍龟占卜活动,成为夏商周三代王室行使王权管理的最重要方法。这种蓍龟占卜管理模式的形成,背后隐藏有什么地域文化与文化传承性呢?
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商朝文化与夏朝文化一脉相承,周朝礼乐完全传承于夏朝礼乐。那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殷商朝的以蓍龟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生活、生产的文化,也完全来自于对夏朝文化的继承,而殷商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夏朝甲骨文的成果。换句话说,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就是夏朝甲骨文,夏朝同样具有一套完善体系的夏朝甲骨文。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明确告诉我们,夏商二代从事占卜的甲骨与甲骨文,在占卜后是不能收藏的,必须丢弃掉,否则占卜就不灵验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在殷墟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原因;为什么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存在盘庚迁都到商纣王灭亡的273年期间的记录,而无记载其他年代甲骨文的原因。
这也给我们的考古学们一个明确提示,对于商朝其他时期的商朝国都的确定,必需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来进行佐证。商朝前期二百多年国都遗址的确定,如果没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是要打问号的;如果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其他条件不是很完善,其为商朝国都的可能性也极大。
将以上结论进行延伸,那么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与确立,也离不开甲骨文或甲骨发现的决定作用。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范围,结合江淮地区蓍龟占卜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与夏商二代王室的蓍龟占卜文化来看,作为商朝前期的夏朝国都,在江淮地区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在传统历史理念的黄河流域。
对蓍龟占卜习俗产生的起始年代,在此就不得不阐述一下,近年在涂山地区淮河北岸四公里处发现的蚌埠淮上区发现的双墩文化遗址。双墩文化遗址,考古确定的年代距今为7300年前,在高出地面数米的土墩上,出土发现了大量的带刻画字符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龟骨与兽骨。龟骨与兽骨因年代久远,腐蚀风化严重,无法确定龟甲上是否有刻画符号,但陶器上发现的刻画字符有六百多个。这六百多个符号分为三大类:动物形、植物形、其他形,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殷商甲骨文记述的内容,除了和商朝王室有关的事务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相关的蓍龟占卜也是主要内容,其与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内容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如果我们进行大胆推论的话,7300年的双墩文化遗址,就是远古时期淮河流域地区人们的一个蓍龟占卜的祭祀台,那些刻画符号就是远古人们寄托希望的原始刻画符号。而3600年前的殷商蓍龟占卜的甲骨文,是进过三千多年发展后的,对双墩文化习俗的继承与传承。
在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与3600年前殷商文化之间,4000年前的夏朝文化应是对双墩文化与殷商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是对双墩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殷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前身。那么,夏朝必然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来承载蓍龟占卜活动,夏朝国都也必然有一个如双墩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类似的祭祀台。祭祀台中必然也有大量的甲骨或甲骨文,来显示夏朝近五百年曾经从事过的各种蓍龟占卜活动而遗留下来的痕迹。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形成几个基本观点与结论:殷商的甲骨文,绝不是商朝时期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对夏朝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夏朝也必然有与殷商甲骨文类同的夏朝甲骨文,并留存在某个尚未被发现的祭祀台厚土之下;双墩文化遗址是夏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启蒙时期,其出土的刻画符号是甲骨文的前身,代表了祭祀者的个人身份或某种美好愿望;7300年前至3600年前是中华文字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7300年前涂山北的双墩文化遗址与4000年前涂山南的“禹会诸侯”的禹会村禹会遗址,必然是一个文化传承关系,是同属于一个远古文化发展体系。
夏朝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本文2023-10-24 12:33: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