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有人说,“三味”源自《李淑书目》。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寿宇的叔父寿洙邻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1 求描写书房的文言文(五○○字)
项脊轩志(明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价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 求描写书房的文言文(五○○字)项脊轩志(明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价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 仿照陋室铭用文言文为自己写一篇书房铭,介绍自己的喜欢,81个字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去溜冰,寻思看言情可以看**,写抒情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像溜冰,堪比游乐厅心里学生铭
书不在多,勤练则行题不在难,经典则名斯是考试,紧绷神经朝可赏日出,夜可观繁星周末两天整,分秒课中行可以弹钢琴,阅题经无鸟鸣之悦耳,无书报之陶情左出理状元,右为文首名父母云:“倍加努力!”
穷乡铭
星不在多,夜深则明树不在高,春来则青斯是穷乡,惟吾独欣云倚碧空净,目融田野宁微雨无尘滓,和风有清新时而闻鸟莺,品虫鸣无霓虹之乱目,无汽笛之扰心西南日喀则,东北兴安岭邑人云:“何穷之有?
老人铭
年不在低,没病就行子不在多,孝字先行斯是居室,诗画书琴夕阳无限好,霞光暖人心说学逗唱叹,样样我都行可以浇浇花,散散心无纷争之乱耳,无病痛之劳形别人声声叹,我却笑吟吟旁人云:童心未泯
家庭铭
房不在大,能住就行人不在多,热闹则行家虽简单,却很温馨走进小书房,书本入眼睛听首流行歌,看部好**可以聊聊天,谈谈心没有痛苦哀愁,只有快乐开心,天天笑嘻嘻,年年喜盈盈众人云:欢乐家庭 云:混张文凭
4 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价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 则可待乎,风移影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室西连于中闺,旧南阁子也。妪每谓予曰,亦遂增胜,从余问古事,冥然兀坐,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室始洞然,旧时栏楯,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时至轩中。一日,何竟日默默在此,世何足以知之,使不上漏。乳二世? 此去? 顷之,余泣,内外多置小门墙。百年老屋,吾妻来归:闻姊家有阁子,已为墙,呱呱而泣,妪亦泣,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
然自后余多在外。余扃牖而居,他日汝当用之,先大母婢也,如在昨日,小鸟时来啄食,或凭几学书,大母过余曰,多可喜,垣墙周庭。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室仅方丈,得不焚。吾妻归宁;每移案,可容一人居,儿之成? 余区区处败屋中。
项脊生曰;人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曰,顾视无可置者。庭中始为禽,从轩前过,久不见若影:吾家读书久不效,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偃仰啸歌,迨诸父异爨。其后二年,而庭价寂寂?欲食乎,诸葛孔明起陇中。三五之夜;娘以指扣门扉,谓有奇景,人知之者,殆有神护者,先妣抚之甚厚,往往而是。 语未毕,雨泽下注,大类女郎也。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明月半墙:吾儿。
轩东故尝为厨。 瞻顾遗迹,今已亭亭如盖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妪,述诸小妹语曰。
家有老妪。余稍为修萁,珊珊可爱,尘泥渗漉:蜀清守丹穴。
又北向不能得日,以手阖门,先妣尝一至。东犬西吠,令人长号不自禁。
借书满架:儿寒乎。
余自束发,鸡栖于厅?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不常居,持一象笏至,吾妻死,日过午已昏,万籁有声:某所,尝居于此。庭有枇杷树,室坏不修,且何谓阁子也。 妪又曰,凡再变矣,人至不去,自语曰。然予居于此。前辟四窗项脊轩,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后六年:汝姊在吾怀,客逾庖而宴。
轩凡四遭火,方扬眉瞬目,桂影斑驳,以当南日,余久卧病无聊,其制稍异于前。日影反照,读书轩中,利甲天下,亦多可悲,后五年,而母立于兹
5 古人的书房是个什么样“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百间朗朗”、“插架三万”,乃藏书家气派,却不是读书人平常可得。
有屋一间,无论大小,一桌一椅一卷书,一灯一人一杯茶,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即文人的书房。今天咱们就穿越时空,看看古人的书房。
古人的书房里有什么?1植物花草。书房又称“芸窗”、“芸馆”,是因为“古人藏书辟蠹用芸。
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是也。” 芸窗里摆放植物花草,清新怡人。
2鱼。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这样描述书斋环境:“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
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3书桌与文房四宝。
宋代苏易简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包括“笔谱”二卷,“砚谱”、“纸谱”、“墨谱”各一卷,共计五卷,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是首倡“文房四宝”的典籍,因而后人提到文房四宝,必会谈到《文房四谱》。这部书也是宋初文房清玩风尚的发端。
4香炉。古人书房中常设香炉,篆香缭绕,将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带入旷远澄澈的境界。
据载,有好事者在山中囊云而归,在书斋中放出。暂不论效果如何,其行为真是憨得可爱。
烟云是书房的清韵,本不可强求的。古书名画、四时花草、茶酒谈笑,都会散出烟云。
5古玩。文人好古,读先贤书,重历史经验,发思古幽情,追求会古通今的乐趣。
书籍和器物,越古越有意思。书画真迹、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书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
明清文人珍藏宋元版书,用旧窑或古铜的器物,成了一种雅趣。6书架。
书房是为人设,而不是为书设,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境界。除了书斋中的必备之书,可用画卷、墨迹各若干幅来充实书架。
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是人生难得之快乐。看看那些著名书斋什么样?三希堂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
“三希”有两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一曰 “三希”(古文“希”同“稀”),即三件稀世珍宝,因为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得名。三希堂面积不大,却大气、肃穆,窗明几净,皇气逼人。
几案左首是玉如意,右首是铜暖炉。墙壁上有一副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为乾隆皇帝亲笔,联语平起仄收,天然古朴。
阅微草堂阅微草堂是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纪晓岚的书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相传故宅中前院的藤萝,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岚亲手栽种。
纪晓岚以才名世,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亲手删定润色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200卷,并奉命创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聊斋“聊斋”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书斋名。
相传,在书斋中,蒲松龄专设一茶棚请人来喝茶,伺机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记录下来。“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静香书屋静香书屋是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建。
书屋坐北朝南,是三间开的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檐下“静香书屋”四字集自金农字,其特点是体形瘦长、横粗竖细、撇钩飘逸、墨色乌黑,犹如漆成,故称漆书。
正门两侧有郑板桥所题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书房内有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古色古香,令人驻足其间,回味无穷。
潇湘馆潇湘馆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住所及书房。据书中描述,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小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
如诗如画的景致,加上林黛玉的品格与才情,使潇湘馆成为大观园中最为清新脱俗之所在。影视作品为我们还原了这里的雅致与清幽。
6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一、译文: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我们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它们,使它们信任异类。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要是鸟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被蛇、鼠、狐狸、老鹰所骚扰。
人既然不杀鸟雀,那么它们自然接近人,想免除这些凶恶动物的骚扰(指蛇、鼠、狐狸、老鹰)。从这件事情看,以前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残暴、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确实是这样的啊!
二、原文:《鸟说》宋代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为於蛇、鼠之类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鸟雀,几年以后鸟雀能与人和谐共处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文中也体现了作者关爱生灵的品质和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精神。
究其深意,在于一个“仁”字,篇末的“苛政猛于虎,信哉!”正显出“仁”字的实质。凡人之情,皆出于“仁”,否则,其带给社会的灾害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苏轼提倡以“仁”治天下,“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
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从“仁”的哲学思想而广展到“仁政”的主张,已属政治思想的范围。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1069年(熙宁二年)上书宋神宗,批评王安石“新法”弊端,未被采纳。
1079年(元丰二年)知湖州,因“乌台诗案”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乃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1093年(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苏轼出任河北安抚使、定州知州。
1094年(绍圣元年)因被诬告弹劾,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后改为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1100年(元符三年)徽宗继位,下诏苏轼徙廉州(合浦),旋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第二年病逝于常州。他在诗、词、文和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著有《苏轼诗集》50卷,《苏轼文集》73卷,以及《东坡乐府》和书画等传世。
7 <<;陆游书房>>;文言文的翻译谁会翻译是这个吗?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还是这个?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在书房里读书读得很认真很卖力,以至于窗外时光流逝都不察觉,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就是形容读书很用功。
书房名字及其寓意如下:
1、老学庵、春在堂、三希堂、绿林书屋、百梅书屋、三松堂、古槐书屋等。
2、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为书斋名,以此激励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3、春在堂:清代学者俞樾在科举殿试时做的一首“试贴诗”,其中有一句“花落春犹在”。那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正是花叶飘零的时代。他的诗认为花虽落而春天还在,在朝廷看来是吉祥的,俞樾因此中了状元。为纪念这一荣幸,他就将书室取名为“春在堂”。
4、三希堂:清乾隆皇帝读书处因收藏大书法家王羲之、王询、王献之三人的字帖,是三件稀世之宝,所以名叫“三希堂”。
5、百梅书屋: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
6、三松堂:哲学家冯友兰,身居北京大学燕南园多年,庭院内有三棵松树,虬曲盘旋,他把屋室命名为“三松堂”。
7、古槐书屋:红学家俞平伯,1919年移居北京朝阳门内老君堂79号宅院后,院内有棵古槐,书斋适在槐荫之下,故名其书斋为“古槐书屋”。
“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代的书房叫“斋”?接下来,我将和边肖一起享受它。
说起“快”,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和尚道士吃的素食。但是,“快”在古代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经常被用作书房或商店的名称。在古装剧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习室和新房的名字。当然,在现代,以“寨”命名的地方也不少。但现代人使用斋的频率显然没有古人高。“宅”在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少用?
书房是现代知识分子家庭不可或缺的房间,但“书房”其实是一个流行的现代名词。古人以“斋、唐、吴、斋、史、典、亭、陆、玄、元、亭、东”等词命名书房。
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岳薇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安学》,其中《斋》是古代研究中最常用的词之一。
在强调“忠于传家宝,诗书源远流长”的古代,学习文化自然受到重视。那么,古代研究是什么样的呢?都是怎么安排的?
古代人理想的书房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优雅和芬芳有这么大的空间?”
为什么“斋”会成为古代研究中最常用的词之一?什么是“房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翟,”言下之意,斋戒是《新魂》里的一个地方,里面包含了尊重和小欲望。这是古人读书时所追求和想达到的最高境界:——静雅,避尘避俗,刻苦读书,读诗,读书,修身养性。
从事这一领域的古人的研究通常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家具。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高,却有仙名。水不深,龙是灵。这是一个破旧的房子,但我是善良的。”学习虽然简单粗糙,但是有钢琴演奏,有看书。可以避免世界和公共服务的干扰。够了。所以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说:“何以有如此卑微之事?"
很多古代的书房都以简朴著称,比如白居易的“草堂”,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寒酸。他在《小屋的故事》中说,“木屋是正义的,不是丹。墙只是裂开了,不是白色的。
建筑台阶用的石头,电动窗用的纸;竹帘遮,其速谓之燕。“这可能意味着用于建造房子的木材只是用斧头砍的,而不是油漆的。只是在墙上涂些泥,而不是石灰和白色。用石头建造台阶;糊窗户的纸,竹子做的窗帘,亚麻布做的帐篷,一切都很简单。
古人不仅不要求书房的豪华,也不在乎书房的大小。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新开小诗》诗中说:“一个小房间,屋檐上只能开几次。在东边,有一个阅读的窗口。'天亮了,全是纸'陆游八十多岁的时候,这个'只有几间'的小书房刚刚启用,但陆游对这间小屋还是挺满意的:'窗户少,安静,书也很旧。'
明代学者归有光的书房季湘轩,也以小巧著称:“房中只有方丈,可容一人。”连御书房都不太好。例如,紫禁城养心殿的三喜殿,清乾隆皇帝的书房,只有八平方米。
古人虽然不追求豪华宽敞的书房,但对环境是很讲究的。就“吉祥轩”而言,这是一座百年老宅,门朝北,漏雨。归有光不介意它的小,但是他不考虑周围的环境。他亲自在院子里种上兰花、桂树、竹木,把书房的外部环境改造成一个非常优雅的环境:“三五日之夜,月半壁,桂树斑驳,风动山色可爱。”同样,刘禹锡的《窝棚》是“青苔绿,草深绿”;白居易的“草堂”建在美丽的庐山上,在香炉峰和艾毅庙之间。它的风景胜过庐山。'
从上面提到的名人研究可以看出,古代人心目中的理想研究其实是“何以有如此大的雅芳?”所以这句话经常挂在书房里,被古籍奉为对联。
古人喜欢怎样布置书房?
“鸟尾巴吐在所有的锅上,还剩下一些香。”
古代的书房追求“雅”字,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灯,几本书,就能成为书房。但是,要把书房布置得优雅悦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清代学者李煜曾说:“容器中放物者,宜作纵横之工,使人入其家,入其堂。当他们看到事物时,他们不会犯错。他们对一切都有深厚的感情。”
在古代书房里,除了桌子、椅子、碗柜、灯和笔之外,还有墨、纸和砚台。这些基本的物品,几个沙发,乐器,香,水,字画,古董,玉珠,盆栽等等。经常被加上。
这些器皿和物品是如何陈列的?
郜琏给出了一个尊圣八楼的装修方案。摘录如下:“大斋长桌一张,古语一句,古青铜注水一件,古窑笔筒一个,竹笔筒一个,古窑笔筒一个,糊斗一个,水城一个,铜石镇纸一个。”左边是一张床,床下的脚凳,一张小床,一尊铜花雕像或一个放在窑里的瓶子。
插花时,装瓶采香。闲暇时,他把蒲黄放在上面,收集晨露来清洁眼睛。或者放在大锅里用火封住香味。冬季加热器一号。一把古琴挂在墙间,其他的挂在中间。比如吴中云和林佶,风格都很好。一幅画挂在墙壁之间,但是书里只有两幅画。风景第一,花草树木第二,鸟人不聚。或者,也可以用名画中的佛,山,水,云。诗词优美的名人可以一起合作'
郜琏书房的装修确实高端高级,但一定是有钱人家。古代普通家庭的书房主要是“一桌一椅一灯几本书”。
另外,古人只看重香炉、盆景、匾额。这从宋元以后的文人画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南宋佚名的画像,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房的装饰更简单清新。最突出的是前面中间的花盆,后面的屏风上挂着自己的“人像照片”。
这三样东西中,香炉也是研究古代必不可少的。烧香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喝茶一样,后来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被称为“雅学”。陆游《焚香颂》写道:“一只鸟的尾巴吐在壶壁上,灶上还留着些香读书。”。明末清初学者孙志伟也在《灌溉堂文集》中记载:“当时名士说,穷则焚香饮茶”香有很多用途和好处。当点燃一炷香时,人们可以知道时间。清代学者袁枚曾说:“寒夜读书若忘眠,锦被香炉无烟。”这种香味还能镇静神经,消毒空气,净化室内环境。高明盘龙在《告子遗书山居教程》一书中说:“啜茶焚香使其明,然后读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的书房里,有几个沙发是用来放置必需品的。为什么古人喜欢在书房放沙发?根据温明振衡小说《几个沙发》中的一篇文章,“书房里的沙发”一定要古雅可爱,坐在你的背上。没有任何不便。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用在几种情况:“颜娟的业余时间可以用来传播经典和历史,阅读书画,陈,的核心,应用枕头和垫子。为什么不呢?'
古籍存放在哪里?
"折断的柏树被用作书柜,既结实又牢固"
当然,研究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书。古籍在哪里?早期人们的书和衣服大多藏在箱子里,产生了珍贵书籍“秘藏”一词。
箱、盒、柜、柜等收纳设备,古人通常称之为“柜”。它们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如木头、竹子、皮革等。比盒子小的叫“盒子”,便于携带。把书放在箱子里是古代读书人存放书籍的传统方式之一。苏轼诗中有一句“家中有古今大字报,箱中有墨画”,形容他在乾州艺鹭家中所见。把书放在盒子里是很常见的,甚至在现代的书架上。
书盒子
一开始橱柜不需要书,需要厨具。方以智的《通雅杂用》说,“也是用来存放食物的,所以叫‘厨房’,常用作‘碗柜’。晋代时,柜子是用来存放书画作品的。《晋书顾恺之传》记载:“常凯送恒轩一柜画。据《南史鹿城传》,“王鉴的戏叫鲁公的书法大厨。"'
橱柜已经正式成为这项研究的标准。应该是唐代建造的,当时研究规模很大。白居易的书房里已经有了一个木制书柜。他在《论文集题柜》中说:“断柏树是书柜,坚固。谁来收集和储存它们?主题为“白乐天”的皮日休《秋夜访李、公馆》也说:“图书馆里的老鼠穿厨篮,竹园里的橘膏使它们无所事事。“有意思的是,皮日休还描述了老鼠咬书的现象,这是藏书家最讨厌的现象。
唐代精美的书柜相当精致。按唐素娥的《独阳杂谈》,她是个好仙女。“有个三尺见方的马头,黑的像钱,做工很好。是存仙之书,在帐上一面。”这个玛瑙柜子是渤海国的贡品。
在宋代,书房的书柜一般都做成隔层或抽屉,可以上锁。李仁福在编小说《资本管理革新总指南》时,特意做了十个书柜。南宋《桂辛杂识》关于“修史方法”的文章说:“李仁福以前是一个长织女,做了10个木厨,每个木厨画了20个箱子,每个箱子都换成了贾子治。听说今年的东西都要回到这个盒子里,而且是按月按日有序的。真的是法。”据宋《孟斋笔谈》记载,北宋名人书房中放置了数十个书柜。其中一个装有道教魔法和其他秘密的书架被锁得紧紧的。
中国古代有书柜和书架之分。前者个子高,后者个子矮。橱柜的表面可以用作桌面。在明代,书柜是按照高标准制作的。据郜琏《尊圣八建言贤尚青建》:“明初有书柜系统。那是人间仙境。在一个平板上,两边向上倾斜,纸卷放在一边。下部空间放书,侧板用格子圈装饰。洞的两边用金铜混合成一条滚线。中间的面板是一个由四个面板围成的小柜子,由一扇门打开和关闭。把金铜合页混在一起是很熟练的。”是现代书房里很流行的东西,明代就开始用了,所以叫“书柜”。书柜是开放式的,前面大多没有门。两边和背面都在0以上,可以看到书柜上放的书。
例如:
1、斋
《说文》:“斋,戒洁也。从示,斎齐省声。”最出名的就是蒲松龄的书斋“聊斋”了。 此外还有如清代诗人舒位的瓶水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七录斋。
2、堂
由于书房大多敞亮,故多用“堂”以命名。如杜甫的“浣花草堂”、汤显祖的“玉茗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3、室
古人房屋内部,后部中央叫“室”,用“室”命名书房的很多。如刘禹锡的“陋室”、梁启超的“饮冰室”。
4、山房
《宋史·李常传》:“少读书 庐山 白石僧舍 。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 。”又如如宋濂的“青萝山房”、胡应麟的“二酉山房”
5、轩
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例如辛弃疾的“稼轩”,还有曾巩的“南轩”、黄庭坚的“滴翠轩”。
-斋名
-堂
-山房
-轩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
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一经定名终身不改。
寥寥几字,意义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对外表白,是他人观言察行的检验标准,是斋主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统一体现。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 “苦雨斋”。
斋号的文字组成为偏正结构,前半部分系内容,后半部分系斋室的建筑式样。其内容组织形式多样,随机无定式。
有用数量词加名词组合,如百龄画师朱屺瞻的“三墨堂”、海派画师吴湖帆的“四欧堂”、大画家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馆”、中国扇学理事许小农的“百扇斋”;有用形容词表述,如诗书篆刻俱精的邓散木的“三长两短斋”、中国书协会员费广德的“春华斋”;有用名词的,如赖少其的“为木石斋”等斋号作为文人心灵独白的窗口,其内容极富哲理和个性,朴实无华,丰富多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文人们随着自己志向爱好、情绪兴趣、事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变化,往往会更换斋号名称,每一新斋号的启用,都记述着斋主新的一番意境。如齐白石的“甑屋”、“借山吟馆”、“借山馆”、“寄萍堂”、“八砚楼”。
综观古今浩若烟海的文人斋号,笔者按内容所表述的意境,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生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二)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一语双关,维妙微肖。(三)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四)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著名词作家乔羽的“可以居“,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清乾嘉年间浙派篆刻名家张燕昌,将自己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临摹的宋拓秦代石鼓文,带回海盐家乡继续研究,并参照原物仿制了十个秦代石鼓,放之左右,日夜摩挲,又将书斋取名“石鼓亭”,以表达他对金石篆刻事业的挚爱,也反映了他在研究石鼓文方面所取得的业迹。(五)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梨园名宿王瑶卿爱好珍藏古玩、玉器、烟壶和名人字画,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及教育家,在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美称。可他却给书房取名“古瑁轩”,以示对古玉收藏的酷爱。解放前后,“古瑁轩”几乎成了戏剧界、文学艺术界集会的场所,“古瑁轩”也成了王瑶卿约定俗成的别名。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六)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镇江籍画家刘二刚移居南京后,将其画室取名“午梦斋”,解其意:每日午饭后必打一盹,时间不长而好梦常来。
(七)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
本文2023-10-24 13:06: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