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贵的天地会《会簿》上写着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贵的天地会《会簿》上写着什么内容?,第1张

天地会非常出名。这个帮派不仅在明清时期真实存在,而且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多次出现,带给了大家更多神秘色彩。其实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一个珍贵的天地会《会簿》,上面记载了很多天地会的秘密“内幕”。您可知道这上面都写了什么?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地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北侧,新馆位于北京核心区。现如今的档案馆占地1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馆藏档案1000余万件,共74个全宗,规模宏大,资料全面,它是专门用来保存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还有皇室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这里收藏有明清两代中央机关的档案。还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有一个珍贵的天地会《会簿》。很多人都在历史话题上,或者小说、电视剧中听说过天地会,什么是天地会呢?其实它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他们认为“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所以得名天地会。

该会的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者是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还有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在规模越来越壮大之后,帮会的成员才逐渐复杂,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反清复明”。

当然了,每个帮派、组织都有自己的核心代表物,就好像皇帝有玉玺,将军有将军令一样。而天地会最重要的文献就是《会簿》。它就是该会的传会工具,每个天地会的“帮主”,只有他拥有一件《会簿》才算得有“真传”,享有充当“大哥”的资格。所以《会簿》就是天地会的“帮主”做大哥的凭据。

这样重要的文献自然是被秘密保护的,普通人根本就看不到。不过在这个档案馆中,却可以看到一个嘉庆年间天地会会簿,它是嘉庆十六年,清吏在广西东兰州武缘县查办姚大羔结会案时,在会众简兴富家中所搜获到的,上面写着什么内容?

打开《会簿》,只见开头部分的一段内容为:“起手不离三,开口不离本,只可自己看,不可外传人。别人看里,误了自己终身!”这代表着会簿的绝密身份,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到的。下面还有:“青气为天,黑气为地,山乃为合。”其实就是说,青是天号,青黑山黑是地号,山是会号,这代表着天地会的符号,很有仪式感。

再看后面写着:“崇祯十二年,李闯造反被夺江山,走出西宫娘娘李神妃,起至伏华山,怀胎后走至云南高溪庙,生下小主,蒙上天庇佑,又蒙万家恩养。十六年六月六日,开封府天水冲出有刘伯温碑记。”李闯也是历史名人,他是明末时期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这样的人物受到了很多穷苦人民的欢迎,特别是天地会,他们的目的也是要完成心目中的“天下大业”,所以天地会将李闯的出身经历写在第一页,用来激励自己,也是很正常的。

再往后仔细翻阅,上面记载了一篇“少林寺众僧帮助清廷打败西鲁、有功反遭残害”的传说。大体内容就是,在清朝康熙年间,西鲁国王派兵攻至潼关。可惜清朝廷没有英勇善战的武将,朝廷只好全天下召集能用的人,当消息传到福建省九连山后,这里的少林寺僧128人奏请前往平服西鲁。一举将西鲁军打败。

从此以后,西鲁对清朝廷俯首称臣,少林寺也得到了重赏,但是清朝廷的左右丞相陈文耀、福建少林寺邓德胜在少林寺看到御赐宝印后,心里非常嫉妒,就故意诬陷众僧“投敌叛国”,康熙准奏后,这128位僧人死的死,残的残,结局很凄惨。天地会记载的这篇故事内容直接反映出清朝廷的“残暴”。

《会簿》的最后,还记载了会众的名字,很显然,这才是秘密中的秘密。只见上面写着:“初二日,李鸿住石溜班,张仁住石溜班沈典住他里雾。初三日,胡再住打猫庄柯山贵住打猫庄初四日,林陈住九芎林蔡正住打猫庄赖省住石仔坑。初五日,陈郡住九芎林何……”这可真的是绝密文件,有了名字和住址,便可以找到这个人,一旦《会簿》落到了清廷手中,必然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会簿》档案的存在,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会簿》的内容,还让当时只有天地会首领能看的东西,被我们今天的现代人所了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真得感谢现代的社会

  从圆明园铜兽头到《研山铭》 国宝回流有了里程碑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是中国人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随着国力日益强盛,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公司和个人主动出击,通过国际文物市场购买流失的祖国文物,直接促进了海外文物及艺术品的回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通过竞拍以高价购得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铜兽头中的虎头、牛头和猴头,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他乡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2002年 11月,流落在海外达三百年之久的宋代书法家米芾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研山铭》,在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秋拍中,被国内买家以 2990万元的天价购得,最终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被文物收藏界认为是我国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研山铭》是第一件启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回归的文物。 2002年,国家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研山铭》为该经费的第一次试水。而此前有多个文博单位多次在拍卖会上出手,显示出政府对艺术品回流的支持: 2002年中贸圣佳春拍上,北京首都图书馆以 800万元购入《孔子弟子像》 (手绘善本 ); 2002年 11月嘉德秋拍中,上海博物馆以 990万元购得《钱竟塘藏历代名人书札》,创历年古籍拍卖价格最高记录。

  显而易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海外艺术品回流的一大重要因素。

  回流文物艺术品在国内成交高价迭出

  在十年前的中国,有人拿 3000万元买一件文物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今天成为了事实。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人不但满足了温饱还满足了收藏爱好,而且如今不少人已经将文物收藏作为显示品位和经济实力的标志。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国内文物回流市场日益升温,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 2002年,以中国各大拍卖公司在海外征集拍品为主的拍卖会,以创纪录的成交金额获得成功;第二次浪潮是在 2003年,以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为特征的海外文物商家直接到国内进行文物回流商品的销售;第三次浪潮就是在今年,开始出现海外收藏家团体在国外组织拍品,委托中国拍卖公司在国内进行专场拍卖。

  以中国嘉德为例,在 2004年的拍卖品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海外征集来的,比例占到了总量的 40%,近两年拍出的艺术品包括: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 (2002年春拍, 2530万元 )、徐悲鸿的《春山十骏图》 (2003年秋拍, 627万元 )、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和吴昌硕的《花卉十二屏》 (2004年春拍, 3575万元和 1650万元 )。

  海外藏品数量惊人

  原本“出身”就在中国的艺术品,正逐渐回流到中国,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到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一百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而 1992年之后,一些海外收藏家开始陆续将文物艺术品拿到内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售。 1994年到 1998年,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拍品中,从海外征集的文物达到一万余件,截止到 2003年 10月,共计拍卖回流文物三万三千余件。而这十年来,从海外征集的文物一改过去价位偏低的状况,中、高档次拍品的比例逐年上升,刷新纪录的高价位成交拍品基本上都是回流文物,有些回流文物的成交价位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

  据有关专家分析,旧中国文物流失国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是两种途径流到国外:一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二是前几年一些国外买家通过拍卖会、古玩摊子、文物商店等内地艺术品市场公开购得。与此同时,港澳台人士从内地和国外,通过购买等多种方式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这些方式都是在中国艺术品没有得到国内的重视,普遍价格低廉的时期出现的。

  而据了解,目前国内十余家著名文物拍卖企业中,海外回流文物已占全部拍品的 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 60%,其中,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为中国书画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保持在 90%以上。文物价格的“回归”,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文物的“回流”,从根本上彻底改写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海外回流艺术品不仅对国家馆藏文物是个极大补充,也使许多珍贵艺术品由此进入民间,培育出一个巨大市场,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而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关注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济力量推动回流速度

  2004年 6月,南京一家公司以 6930万元的天价竞拍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成功,开创了中国书画交易新的世界纪录,可以看成中国民间收藏力量潜力巨大的象征。富裕的江浙一带在掀起购房热潮之后,又开始将目光转向升值潜力更大的艺术品市场。这些民间投资力量的加入,极大地加快了中国艺术品的回流。

  另外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些文物通过竞拍的形式回到国内,但不久又立即转到海外,例如,曾被广泛关注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成交价高达 2530万元,刷新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然而,最后的“赢家”其实是美国一家美术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内的企业或投资者往往缺乏独立的鉴定和判断力,对瞬息万变的拍卖市场尚不太适应,片面追求保值、增值或带有“捡漏”的侥幸心理,导致难以成交。上海博物馆在得知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有意出让宋拓本《淳化阁帖》,立即抢先出手,最终以 450万美元购得此本,让启功先生感叹“不见此帖,我死不瞑目”的“我们的国宝”回到国内。

  国家的支持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推动力量,恐怕还是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消费力。“盛世兴收藏”,这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年代都可能出现的现象,中国这些年来国力的极大增强,为艺术品回流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例如美国在“二战”过后,国力空前强大,所以他们在国内兴建了许多博物馆,这一时期在欧洲大举购买名画。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海外文物回流改写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随着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踏上回国之路,全球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已经开始重新整合,中国文物价位正在迅速接近或达到国际市场水平。而中国文物高价位的诞生,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藏家的关注,这也就促使流失的中国文物加快了朝国内移动的速度。

南京图书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189号

南京图书馆,简称南图,是中国第三大图书馆、亚洲第四大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

南京图书馆前身为创办于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是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192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33年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图书馆,1952年国学图书馆和原来的中央图书馆合并为现在的南京图书馆。

截至2013年底,南京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1100万册,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是中国第三大图书馆、亚洲第四大图书馆。其中古籍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民国文献70万册。馆藏中不乏唐代写本,辽代写经,宋、元、明、清历代写印珍本,已有454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点专业如下:3个博士后流动站: 矿业工程 机械工程 应用经济学 4个博士一级学科: 矿业工程 机械工程 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扩展资料:

湖南师范大学(Hun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湖南师大”,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的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学校前身为1938年创立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撤销,建立了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

截至2022年8月,学校设有24个学院,开设招生本科专业89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图书馆全校馆舍总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5851席;藏书400余万册,其中古籍22万余册及地方志文献,其中宋元珍本、明清稿本、善本及孤本610部,近2万册,4000余册被国家善本书目收录,有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珍贵的天地会《会簿》上写着什么内容?

天地会非常出名。这个帮派不仅在明清时期真实存在,而且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多次出现,带给了大家更多神秘色彩。其实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